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3150000000020

第20章 茫茫的草原 遥远的地方——马头琴

说到蒙古族,人们马上想到那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想到散落在草原上的一座座蒙古包,想到蓝天下那白云般的羊群,想到好客的蒙古民族斟上的酸酸的马奶子酒。当然,你还会想到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叼羊和摔跤比赛。但是,我想到的,却是牧人粗犷豪放的歌声、姑娘们热情奔放的舞姿和那婉转悠扬的马头琴声。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乐器,在蒙古草原,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听到马头琴那悠扬动人的声音。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马头琴,就没有蒙古民族。

说到马头琴,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蒙古草原上住着一户人家,这家有一个小男孩,当他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家的一匹母马怀孕了,不久,就生下了一匹小马驹。这匹小马驹浑身雪白,活蹦乱跳的十分惹人喜爱。小男孩的父亲把它送给了儿子。小男孩每天都和小马驹在一起,一步都不和它分开,小马驹也很喜欢小男孩。后来,小男孩长大了,成了一位英俊勇敢的青年,小马驹也长成了一匹神气非凡的骏马。年轻的牧人骑着它去打猎、放牧,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一年又一年,马儿渐渐老了,它再也不能驮着牧人到大草原上奔驰了。终于有一天,它死了。牧人非常伤心,他久久地不愿把马儿埋葬,为了永远怀念他亲密的朋友,他想了很久,最后,他决定用马儿的骨头制作一把琴。他用马的头骨作琴筒,用腿骨作琴杆,用马尾作弓,制成了一把二弦琴。为了永远纪念他忠实的朋友,他在琴杆的顶端照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这把琴的音色非常优美,浑厚而又带有一点苍凉。牧人常常在月光如水的辽阔草原上拉琴,怀念他死去的朋友,优美的琴声随风飘扬。牧人们都来到他的身边,静静地听着他用琴声诉说着小马一生的故事,诉说着他和小马的友谊,诉说着他对小马的思念。人们把他的这一把琴叫作马头琴。

后来,人们仿照他的样子,用木头制成了马头琴,在每一张琴的琴杆顶端,都雕上一个马头。马头琴也就成了蒙古民族最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已有很长的历史,相传在元代成吉思汗时就已经出现。在内蒙古东部称“潮尔”(一作“绰尔”),西部称“莫林胡尔”。它的音箱用黑松木或枫木制作,呈上小下大或上大下小的梯形,箱体的两面蒙有马皮或羊皮,皮上绘制有精美的图案。琴弓用榆木或紫檀木制作。民间使用的马头琴,用两缕马尾作弦。改革后的马头琴,共鸣箱蒙蟒皮,用尼龙弦,定弦也比传统定弦高四度,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既保留了马头琴原来的浑厚柔和的音色,又使之更为明亮,表现力得到很大的丰富。它不仅用于民歌和说唱音乐的伴奏,也被用来独奏。

马头琴的演奏方法比较特别。它的琴弓不夹在两弦之间,而是像大提琴一样在外侧拉奏,但是握弓的方式与二胡相同。它左手的指法有两种,一种是同其他弦乐器相近,但是用第二、第三两个关节按弦;另一种则很特别,是将手指伸到琴杆与弦之间,用指甲盖由内向外顶弦,用这种方法演奏,音量较大,发音也更清亮结实。

马头琴独奏曲中,有一些是传统乐曲或由传统的民歌改编而成的,如《八音》《莫德列玛》《天上的风》《嘎达梅林》《陶克特胡之歌》《浓吉亚》《四季》《朱色烈》《巴雅龄》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创作出一批优秀的马头琴曲,如《草原新歌》《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有色拉西、桑都仍、齐·宝力高、达日玛、玉龙等。

名曲欣赏

万马奔腾/齐·宝力高 曲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的作品。据作者说,他在十八岁时观看那达慕的赛马比赛,其中一匹马在拼尽全力赛完后,最终累死在终点线上。他的主人抱着马痛哭不止。齐·宝力高大师见此场景深受感触,觉得“马有时比人强,比人忠实”。因此经历,齐·宝力高大师完成了旷世名曲《万马奔腾》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为期五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在那达慕大会上,要举行摔跤、射箭和赛马等比赛,其中,场面最壮观的是赛马。

乐曲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热闹非凡的那达慕大会上。赛马开始,健儿们骑着骏马,向草原奔去。乐曲越来越激昂,赛场上你追我赶的场面也越来越热烈。接着,传来一阵阵的马嘶,比赛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乐曲在高潮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