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金版)
3145000000046

第46章 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4)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是孙子关于将帅性格修养的一句深富哲理的名言,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静,即沉着冷静。而且也不是一般的沉静,必须达到幽深莫测的程度。幽之静是一种深思熟虑与机智诡诈的“混合物”,是一种深沉、稳重、老练、机警的表现,表面上看寒若冰霜、冷凝如铁,实际上,却翻江倒海、激情澎湃,乍一看古板僵化,实质上聪明、睿智、机警之极。

正,即严正,严正是严肃军纪,从严治军。战争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同时又是以整体的实力、系统的合力制敌的过程,还取决于民心的向背等等。所以,严格的纪律,是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一切文明之师,胜利之师,也必将是军纪严明之师,没有严格的纪律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不可能打胜仗的。但是,严格的纪律与指挥员的威严是分不开的,有威则令出必行,无威则有令不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企图在中途岛与美国海军展开决战,将美军逐出太平洋,并拟定了作战计划。但是,美军情报机关载获并破译了日军的密码,然后,针锋相对地拟定了歼灭日本海军的行动计划。正当日美海军都在紧锣农牧民鼓地进行战争部署时,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美国海军的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独家新闻予以刊发。美、日两国情报机关都大吃一惊,如此严重的泄密,其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惊诧之后又立刻冷静下来,他认为,如果对这家报纸兴师问罪,必然会惊动日本人,日本人立刻就会取消中途岛的作战计划;更为严重的是,日本人一旦警觉,就会对他们自己“密码”的安全性发生怀疑,倘若日本人“更新”其“密码”,美国情报机关又只好从零开始……罗斯福采取的对策是:听之任之,故作“不知”。罗斯福一装糊涂,日军首脑则真的“糊涂”起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是在讹诈,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破译日本的密码。因此,日本不但没有中止中途岛大战的计划,而且连密码也没有更换。中途岛一战,日本海军撞入美军精心设下的陷肼中,损失惨重。中途岛大战后,日本海军永远失去了它在海上的优势。

(商战使用范例)

王石:让灵魂跟上脚步。

王石的作品《让灵魂跟上脚步》的书名来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小故事—让灵魂跟上脚步。不知道,枪口下的犹太人何以有勇气对随时可能开枪的纳粹士兵说:“不能再快了,灵魂要跟不上了。”然而,哲理总是有让人难以领悟的角落,难道缓慢的脚步就足以让灵魂贴紧我们的生命?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就像我们无从切身体验“玄奘之旅”沿途的每一个细节一样。面对一路的坎坷与兴奋、快乐与感伤,作者王石也不禁在篇末感叹:“当玄奘面对这些,他在想什么?他的勇气、毅力和坚定的信仰,源自何处?”我不能告诉你书中记录了种种疑惑的答案,但如同我开篇所言,这本书能帮我们等等疲惫不堪的灵魂,放慢脚步,让自己的灵与肉得到片刻的喘息。

“我们只能通过远行,追随他的行踪,来感受他的精神……路上有一些人和一些事,未必与玄奘相关,但却一脉相承,或者异曲同工,让我们可以一点点接近玄奘的精神世界。”王石的结语恰到好处,似乎接近着我们久已忘却的某种东西。没错,有时候脚步的仓促终究会引致灵魂的迷失—无论片刻,还是长久。它们彼此的寻找经常比等待更为漫长,短短的1400年又算得了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超越生命的追寻,比如信仰,比如活着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玄奘们前赴后继的跋涉,与王石们千辛万苦的追寻都不过是一个脚步等待灵魂的过程。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如果你想问,一生的旅程如何漫长,生命的质地如何坚韧。玄奘的生命似乎是一种最好的诠释。没错,一万年太久,我们每天都活在倒计时般的奔忙中,俗套的理由太多太多,甚至连关于精神层面的探讨都显得不够真诚和务实。还好,庸碌繁忙的间隙,还有些离别让我们黯然,有些欢聚让我们快乐。所以,还不麻木,还不麻木的时候就歇一歇,回头看看,看看来时候的脚印是不是都模糊了,看看自己的灵魂是不是还跟得上。

没错,这么说的确有点矫情。你可以说,就那么点儿事,不值得。可你读一读《让灵魂跟上脚步》或许能明白我此刻絮叨的这些。甚至不用读,放在顺手的地方,随手翻翻,你也会突然发现,自己忘掉了太多关于灵魂的问题。有时候忘却意味着成熟,而麻木意味着稳定。所谓日渐成熟而稳健,似乎意味着我们丢掉了太多轻狂和张扬,甚至丢掉了灵魂中某些灵动的东西。

这不是一本心灵读物,不是《读者》,也不是《心灵鸡汤》。读罢此书,你或许会和我一样,在阅读中体验到脚踏实地“玄奘之旅”,从西安到喀什,到伊斯兰堡,再到加尔各答;从海拔到地貌,到沿途风光,再到历史故事,我似乎能理解作者不为此书作序的心情。这样一次丰富的旅行,又有谁能用只言片语概括?即使概括了,那种裁枝断叶的叙述又能说明什么?我们不能,没有人可以。当然,我们可以阅读,甚至在有钱有闲的时候重复这样一次跋涉,但是现在,此时此刻,我们能让自己的灵魂沿着漫长的足迹,找到仍然行色匆匆的脚步吗?

这是千年前那次跋涉的副本,是不顾未来的回忆和探寻。与都市的忙碌截然相反的是,王石们淡定的脚步让人羡慕。但是如果读过一些章节,你不难发现,与之对应的是一路狂奔的灵魂。追寻来路的反思和回顾似乎比脚步匆忙许多。是的,这样的旅行一反常态。可是,只有这样的反常才是真正的精神之旅。

当你在吉尔吉斯斯坦听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当你在乌兹别克斯坦看到“不信佛法的王及百姓”,当你在阿富汗的喀布尔听到枪声,当你见了“麦克马洪线”隔绝的地带,当你在加儿各答感受泰戈尔的“良知”和“灵魂”,当你在丛书中经历一段又一段路上的故事……你的灵魂一定比脚步更亢奋,也更活跃。王石们走过的的确是千年之前的那条取经之路,然而时间的阻断,足以将印在石板上的足印抹平,长路的两边早已是另一番景色,岂止物是人非,就连物恐怕也早已不复当年了。寻访灵魂的精神旅程也因此充溢着比好奇更可贵的东西—原谅我干涩的语言难以尽述。

在后记中,王石坦言:“本书取名《让灵魂跟上脚步》,因为这是一次‘远行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之旅’。我们一路追随探访的玄奘,既是一位探险家,更是一位大德高僧。一路上,我们有路风车,有良好的补给,有出色的翻译,遥想孤身徒步的玄奘,越发令人高山仰止。”

“过去的20多年里,我身处的社会、我所带领的企业和我自己,都在高速发展变化。我们的速度太快了,脚步远远跑在前面,灵魂跟不上来,整个社会因此变得很浮躁,就像德鲁克说的:‘我们大大高估了眼前,却大大低估了未来’—我本人也不例外。”

一次,重庆大学邀请王石来举办了一场讲座,讲座的内容是:从方法论看万科的发展。万科二十年在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的方法论,六个字:简单、透明、规范。王石给人的印象也是一个简单、透明的王石,衬衣加背带裤,有点嘶哑的声音,高昂的精神。

简单,不做复杂的事,做简单的事,这说起来容易,在面对现实与诱惑,人们却常常犯错,三九、联想等企业纷纷掉进多元化的陷阱,三九2003年底负债98亿,联想三年规划流产,撤回PC大本营。而万科第一个十年也一样,难以抵挡住诱惑,向工、贸、科、房等多领域发展,致使万科增长迟缓。万科的第二个十年,开始“做减法”,从涉足房地产、贸易、零售业、文化多个领域的多元化走向房地产的专业化,将与房地产主业无关的公司都卖掉。“越简单越好”,简单化带来专业化的优势,集中资源于房地产业,万科在做“减法”的简单化之路中实现了增长的“加法”,实现了近年来的高速增长。

因为追求简单,对于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质疑声中的MBO,王石认为“MBO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MBO这个领域不好碰,不做复杂的事情,他放弃了万科两次MBO的机会,放弃了做企业的所有者,而选择做了一个经营者。

企业总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在经验教训中总结,走向成熟,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走向简单的二十年,让万科成了中国地产的龙头企业。第三个10年,万科继续“简单化”,专业化发展,走向精细化。未来十年,万科“至少以30%的速度发展”,万科的营业额将达1000亿元,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的目标。 “2007年,万科的住宅开发量将排在世界第一位”,“2014年,开发量将达到10万套左右”,“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将在中国产生,那就是万科”。

万科除了加强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在核心技术上打造优势。从三年前开始,万科申请了一项项的专利,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景洋房,一种布置的专利,第二,技术专利,建筑材料、节点关系等专利,第三,模块专利,模块化、标准化生产,“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房子”。在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有战略性眼光的万科再次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成为推动中国住宅产业化的铿锵力量。

简单的哲学,简单、积极、乐观、坚毅的王石,33岁辞去公职来到深圳,从零开始,货场搬运、司机、出纳,卖饲料,从扛75公斤一包重量的麻袋到他扛起资产规模一百多亿的万科。王石不但将事业一步步迈上巅峰,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也迈上了8848的世界第一峰,创造了中国年龄最大的登顶者记录,创造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新一代中国企业家。

《让灵魂跟上脚步》,书中提到:“在过去的近30年里,我们身处的社会、所带领的企业和我们自己,都在高速发展变化。我们的速度太快了,脚步远远跑在前面,灵魂跟不上来,整个社会因此变得很浮躁,就像德鲁克说的:我们大大高估了眼前,却大大低估了未来。”

他呼吁,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控制,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

这话有深度。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阶层”成了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新阶层”应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越来越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观。很多人觉得目前“新阶层”发展缺乏的就是一种主流价值观,而这种意识形态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沉淀。

王石算是这种新价值观的践行者吗?他是公认的地产界标志性人物,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挑战公众想象力的明星,他的博客,他的企业,他的文字,他的极限运动,很大程度上成了这个“新阶层”的象征。虽然这个“新阶层”正在慢慢形成,但是王石的言行有可能会在某种意义上推动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可以说,这个阶层的灵魂正慢慢地跟上脚步。

其实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把王石当偶像的原因:无外乎他是一个比较向往自由、喜欢登山、挑战自我、个性张扬的人。而在我们看来,他的“放下”,他的“放迹天涯”,让企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实际上万科最大的成功,正在于王石不在万科。

(处世使用范例)

在心理上保持稳定。

把孙子论述的“静以幽,正以治”引申到人生领域,它是性格情操修养的高标准。

有位教师上课的时候,皮带从腰上掉了下来。惹得同学们或窃窃私语或掩口而笑。该教师发现自己的这一疏忽之后,并没有慌乱羞愧,他微微苦笑了一下,然后说:“同学们,年底评先进教师你们可别忘记我,一定要投我一票呀!”同学们不解其意。只听教师又接着说:“为了向你们传授知识,我废寝忘食地备课、讲课,真是为同学们‘瘦得人憔悴’。瞧瞧,现在我都瘦得连皮带都系不住了,仍然站在这儿给你们讲课,难道我还不够先进?”

皮带掉下来无疑是一件尴尬的事,躲不了,藏不掉。如果这位老师不会控制情绪,不保持镇静,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不是羞愧难当就是恼羞成,那么必将失去风度。怎么办?自我幽默一下以解脱窘迫是最好的办法。老师的语言机智,所说的原因又极具说服力,学生的讪笑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同情心。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有时是自己失言失态;要么是对方反应出乎意料之外;要么是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出现了没有考虑到的因素等等。这些猝不及防的变化,往往会使我们进退维谷,狼狈不堪,啼笑皆非,陷入尴尬的窘境。在危急状态下,若有任何惶恐、失措、紧张、混乱,都很难寻找到变通的途径与方式。

有经验的人在经过长期的社交实践之后,都具有沉着、机智、摆脱困境的特殊才能。他们在即将或已处于困难条件下时,知道首先要沉着冷静,并以这种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调适心理,使之处于应变状态。

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大惊失色,缺乏镇静,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所以此时要在心理上保持稳定,镇静自若地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不能被现成的既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所束缚,要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想出解脱的新招。面对非难、挑剔、攻击、质疑,应该迅速地刺激和动员起你的思维力量。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兵家使用范例)

不懂屈伸就不懂用兵。

用兵之利,在于灵活善变,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曲有伸,伸缩自如,刚柔相济。刚则坚不可摧,柔则如绵似水;伸者锋芒毕露,缩者若有若无,而那种只能刚不能柔,只直不弯,机械死板的用兵方法没有不吃亏的。

中国最早就把“阴阳说”运用于战场,从“两仪”到“八卦”,而八卦的每卦又派生出八卦,即八八六十四卦,再继续派生,无穷无尽,阴阳相济,奥妙无比。所以,专门论述此理的《周易》,尤为古代优秀将帅所独钟,并千方百计掌握其中的玄机奥理。这种“阴阳说”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刚柔相济之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孙子的“屈伸之利”,其基本思想也在于此法此理。

战争是生死较量,能否做到“屈伸之利”十分重要,这方面的教训也不胜枚举。三国时期袁绍虽百万之众,煊赫一时,但由于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当进不进、当退不退,最后却败在了当时还处于弱势的曹操手中。刘备因关羽被杀“忍无可忍”,把诸葛亮一再告诫他的“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置之脑后,犯忌攻吴,结果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几乎为蜀国的灭亡划上了句号。

“屈伸之利”在任何战场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如何用兵。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败就败在屈不屈,当缩不缩,面对以色列现代化的强大攻势,放弃以柔克刚的传统的游击战术,和强敌死打硬拼,道道设防,处处抵御,节节败退,最终彻底失败。相反,伊拉克由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军队在美军侵略下却是当伸不伸,当刚不刚,不注意积极的进攻和反击,只是躲藏,消极防守,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