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战争及灾难自救互救手册
3142000000007

第7章 常见意外情况的急救

【异物窒息】

急性异物窒息是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各个年龄组约可发病,但最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由于上气道的完全或不完全阻塞,造成通气障碍,如果阻塞时间过长可导致组织器官的缺氧,二氧化碳储留,特别是脑组织的缺氧时间过长可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的损害或死亡。

急性异物窒息多发生在家中,幼儿园,学校及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由于突然出现,某些急重症病人需要就地抢救,没有机会转院治疗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基层人员首先接触病人,要求其能立即做出明确的判断,给予果断的处理及恰当护理,转运病人,这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少并发症及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急性异物窒息的种类

在婴幼儿及儿童病例中常见的异物有糖果、果冻、水果及果核,小食品、小玩具、玻璃球、笔帽等,多由于儿童在食用时误吸,或将玩具放入口中,在哭闹、玩耍时不慎误吸,使异物阻塞在会厌部或喉头部位。

成人急性异物窒息的原因多在进餐时发生,种类有一些动物性食物的骨头,如猪骨、鱼骨,也可因误食其他固体干硬的食物而出现窒息。

(二)急性异物窒息的临床表现

由于异物吸入后,阻塞了上气道,影响了正常的肺通气功能及正常的气体交换,另外由于异物的局部刺激可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及体征。可出现咳嗽、喉鸣音、烦躁不安、三凹征,呼吸浅快,心率降低,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不清和昏迷,如果窒息时间过长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三)院前急救方法

1.首先立即明确做出诊断:病人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并排除局部炎症反应,占位性病变所致的急性上气道梗阻,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急性心跳呼吸停止,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2.不论成人或儿童发生异物窒息后如果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及紫绀,意识清楚,虽然有咳嗽、喉喘鸣等症状,但没有上气道不完全梗阻时,应立即护送病人去医院接受治疗,应使病人侧卧位,头向后仰以保持气道的通畅。护送途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面色及意识的变化,病情恶化时随时处理。

3.如果病人窒息后有明显的缺氧、紫绀,或出现意识丧失,应立即给予急救处理,异物造成的急性上气道梗阻的抢救目前一般应用HEIMLICH急救法,是采用连续冲击上腹部的方法使膈肌突然上升,胸内压增高,使肺内气体经气管快速流出,以达到冲击异物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成人及大龄儿童(8岁以上)可采用让病人立位,坐位或半卧位,急救者站在病人的后面,双手从后面搂住病人的腹部,左手紧握右手腕,右手呈握拳状,右手拇指侧置于病人的腹正中线,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双手用力向上向内冲击,连续6-8次,保持每一次冲击都是独立操作的过程。

(2)1-7岁的儿童可采用仰卧位,急救者跪在患者的一侧,同侧急救者的手呈握拳状,手掌放在脐与剑突的中点部位用力向上向内冲击压迫,直到异物脱出。

(3)1岁以内的婴儿不宜采用以上的方法,因为肝脏位置偏下,用腹部冲击的方法可能损伤肝脏,可用以下方法:

①背部拍击:急救者用左手托住患儿的头面部,左腿抬起,将患儿身体放在左腿上,患儿身体向下倾斜,右手用力拍击婴儿两肩胛间部位4-6次,可起到缓解梗阻的作用。

②胸部按压:如果背部拍击法不能缓解梗阻,可将婴儿置仰卧位,急救者双侧大拇指放置胸骨中央,连续按压4-6次,下压深度3厘米左右,具体按压方法与心外按压相同。

(4)口腔探查:如果应用以上的方法不能解除梗阻,可进行口腔探查,患者仰卧位,头向后仰,急救者将双手食指放在下颌角部位,抬起下颌,如果能清楚地看到异物,可用食指或镊子拔出异物,如果看不到异物不要用手指盲目探查,以免加重梗阻。

(5)人工通气:已紧急救援后如果病人仍无自主呼吸,可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30次左右,或给予气囊加压通气,有条件者给气管插管,如无心跳者同时配合心外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按压次数120次/分,具体步骤及方法按经典的心肺复苏程序进行。

急性异物窒息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对于重度窒息的病人院前救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求医护人员能掌握急救方法及适应症,在条件允许时应立即护送病人入院,请有经验的喉科医师治疗,救护过程中注意不能盲目用手指或其他器械探查,以免造成异物的下移,加重梗阻的程度。

【低血糖休克】

低血糖休克常常由于低血糖症引发。低血糖症的人会觉得虚弱、嗜睡、发抖、混乱、饥饿及头晕。皮肤苍白、头痛、激动、震颤、流汗、心跳加速、发冷、抽筋感、突然间的情绪改变及行为改变,例如无事哭泣、笨拙或痉挛性的活动、无法集中注意、嘴部周围麻刺感等都是低血糖的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病人可能丧失意识,甚至昏迷。长期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某些对低血糖反应的机能受到破坏,所以可能无任何警觉性症状,发生低血糖时并不察觉,当血糖低到某一程度,便马上昏迷,是极危险的一种表现。

低血糖症状有时会被误认为与血糖无关之情形所导致的症状,有时别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类似低血糖的症状。例如:不寻常的压力和焦虑,又或者心脏病发作及其他疾病引起的休克,可导致额外儿茶酚氨(catacholamines)之产生,形成与低血糖所产生的症状相似的状况,但不一定与血糖值有关。

血糖浓度持续降低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脑功能障碍症群而导致的综合症就是低血糖休克。一般以血浆血糖浓度<2.8mmol/L,或全血葡萄糖<2.5mmol/L为低血糖。儿童低血糖诊断标准比成人值低1.11mmol/L。低血糖症按病因和发病机理可分为二类,即自发性低血糖症和外源性低血糖症。自发性低血糖症又分:饥饿性(空腹)低血糖症和反应性(餐后)低血糖症,外源性低血糖症多见于胰岛素降糖药过量的病人。

有人认为,到了夏季,天气较热,体内能量消耗慢,不吃早餐也没关系。其实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同样需要大量养分进行补充。

当人体活动时,血糖逐渐消耗,如果没有补充来源,人就会感到疲倦乏力、注意力分散;如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感到四肢无力,饥肠辘辘;如继续降低时,更会出现头昏眼花、心慌意乱,最后出现虚脱、昏迷、抽搐等现象,医学上叫做“低血糖性休克”。夏季,人体对糖的需要量较大,分解速度较快,因此,更要吃早餐。

低血糖休克急救方法如下:

1.迅速给予糖分,利用身边可有的食物,如饼干、口香糖、果汁饮料等。

2.视情送往医院,进行医疗救护。

【高热惊厥(昏迷)】

高热惊厥又称“热性惊厥”,俗称“抽风”,是小儿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的危急症状之一,尤以婴幼儿(6个月-3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凡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5℃以上的发热时出现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惊厥称为小儿高热惊厥。属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

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脑神经细胞分化不全,抑制能力差,以至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发病原因除年龄因素外,还有遗传因素,患儿近亲中约40%-58%有高热惊厥或癫痫史。

(一)原因

1.感染性疾病引起:(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

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颅外感染: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占60%)引起的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等。

2.非感染性疾病引起:(无热惊厥)

颅内疾病:原发性癫痫、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畸形、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等;

颅外疾病:中毒、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阿-斯综合症及脑梗塞、高血压脑病、尿毒症等。

(二)临床表现

先有发热,随后发生惊厥,惊厥出现的时间多在发热开始后12小时内,在体温骤升之时(38.5℃以上),突然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伴有意识障碍,抽搐的程度并不与体温成正比。

发作时,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头向后仰,牙关紧闭,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制性和阵挛性抽搐,意识丧失,严重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面色紫绀。惊厥发作可由数秒钟至10多分钟或更长,可自行停止,反复发作可至脑损伤,进而导致智力低下,个别患儿可发展为癫痫。

(三)急救措施

1.止惊

高热惊厥起病急骤,属危重症。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以避免脑细胞受损,影响智力发育,因此及时准确有效地使用止惊药,使患儿立即停止抽搐,是急救的关键。

(1)首选安定:开通静脉通道后立即静注地西泮0.1-0.3mg/kg,一次总量不超过10mg,注射速度1-2mg/分钟,大多1-2分钟起效,30分钟后可重复使用,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抽搐情况及呼吸频率。

(2)苯巴比妥钠,每次8-10mg/kg,肌肉注射或静脉缓注。

(3)10%水合氯醛0.5ml/kg保留灌肠,其止惊作用快而且操作简便,必要时30分钟重复使用一次。

(4)针刺止痉是既简单又经济有效的止痉方法。常用针刺穴位:人中、合谷、少商、十宣等。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患儿口鼻部及呼吸道分泌物,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松解胸前衣领及腰带,吸引器吸净口鼻腔分泌物。如出现面色青紫、呼吸暂停时立即进行面罩给氧呼吸或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

在上、下牙齿间垫上敷料包裹的压舌板,防止咬伤舌头,但在抽搐或牙关紧闭时不可用力撬开,防止损伤牙齿。

吸氧4-6L/min,待患儿面色转红润呼吸恢复平稳后氧流量改为1-2L/min。

3.降温治疗

(1)物理降温:脱去患儿外衣外裤,让患儿的头背部睡在4-8℃的水枕上,四肢用热水袋保暖,避免寒战,体温降至38℃以下撤去水枕。可用30-50%酒精擦洗颈部两侧、腋窝、股动脉、腘窝处,擦浴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天冷时注意保暖,降温后30分钟测量体温。

(2)药物降温:安乃近或复方氨基比林肌肉注射,持续高热可给予地塞米松,必要时给予人工冬眠疗法。

多喝水:嘱患儿多饮水。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要及时更换湿的衣裤。

有呕吐或进食困难的患儿可适当增加静脉补液。

4.其他治疗

疑有脑水肿时按医嘱应用地塞米松每次0.3-0.5mg/kg,或甘露醇2.5-5ml/kg,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惊厥持续时间长,伴有代谢性酸中毒者,适量给予碱性液。

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四)病情观察及护理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血压、血氧的变化。注意安全和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2.防止窒息:①发作时就地抢救,不要搬动,立即松解患儿衣领,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②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③按医嘱使用止惊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

3.防止受伤:防止患儿皮肤损伤;在患儿上下牙齿之间放置牙垫或纱布包裹的压舌板,防止舌咬伤;拉好床栏,防止坠床。

4.预防脑水肿:保持安静;吸氧;密切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血压、血氧的变化。

5.大小便失禁的患儿需及时更换清洁的衣服,保持皮肤的清洁,预防皮肤感染。清醒的患儿给予流质饮食,保证营养的供给。

(五)健康教育

1.小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家长要镇定,保持安静,禁止给孩子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孩子放平,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尽量避免发热因素,防止感冒。

4.注意合理的饮食配置,增强孩子身体素质。

5.家里备体温计及小儿退烧药,一旦发热可应用退热药并多喂水,及时到医院就诊。

【癫痫发作】

癫痫俗称“羊癫疯、羊角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2005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对癫痫的定义做了修订,其推荐的定义为:癫痫(羊癫疯)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诊断癫痫至少需要一次癫痫发作。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界的共识为反复出现的癫痫发作方可诊断为癫痫,仅有一次发作不诊断为癫痫。因此,正确理解ILAE的癫痫定义,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癫痫发作原因

1.颅内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导致大脑皮层炎症和水肿,引起成人癫痫发作。后遗症期由于脑实质内瘢痕形成和脑膜粘连,也能导致成人癫痫发作。

2.颅脑外伤。外伤后癫痫的发生率为0.5%-50%,昏迷时间越长,脑实质损伤越重,发生率越高。如急性期颅内血肿压迫,脑实质损伤后水肿导致的颅内高压,都可导致成人癫痫发作,颅脑手术后的损伤、脑细胞功能紊乱,都会引发成人癫痫。

3.酗酒。酗酒也是成人癫痫形成的原因,因为长期大量饮酒,除可引起胃炎、心律失常、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异常外,最主要的是导致神经系统毒性,使体内维生素B1缺乏,造成脑组织代谢障碍,发生脑萎缩,造成成人癫痫发作,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低下,甚至痴呆。急性乙醇中毒,可直接引起成人癫痫发作。另外酒后生事、打架斗殴或发生交通事故,造成颅脑外伤,可引起外伤后继发性癫痫。

4.脑寄生虫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状况的改善,脑寄生虫病引起的成人癫痫有所减少,由于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使虫卵进入体内,随血循环寄生于大脑皮层,引起成人癫痫发作。

5.刺激、情绪波动。癫痫的发作,也有可能是情绪被刺激,导致脑部活跃速度加快,脑神经异常放电。

(二)临床特点

癫痫(羊癫疯)是一种疾病和综合征,以脑部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是一种起源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个定义概括了癫痫症状的复杂性,更概括了癫痫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反复性和发作性。

反复性,是指有第一次发作后,间隔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多次发作。即使是最常见的抽搐,如果只发生一次,也就不具备反复性,是不能被诊断为癫痫的。

发作性,是指症状突然出现,也突然中止。我们也许曾见过有的患者正在行走中或吃饭时突然倒地抽搐,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正常。还有一些患有腹型癫痫的儿童在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剧烈腹痛,啼哭不止或倒地不起,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症状完全消失又继续玩耍。不论癫痫的症状多么复杂,都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这也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依据。

(三)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发作类型分为:

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舌咬伤、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续数十秒或数分钟后痉挛发作自然停止,进入昏睡状态。醒后有短时间的头昏、烦躁、疲乏,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若发作持续不断,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者称大发作持续状态,常危及生命。

2.失神发作(小发作)

突发性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可伴肌阵挛或自动症。一次发作数秒至十余秒。脑电图出现3次/秒棘慢或尖慢波综合。

3.单纯部分性发作

某一局部或一侧肢体的强直、阵挛性发作,或感觉异常发作,历时短暂,意识清楚。若发作范围沿运动区扩及其他肢体或全身时可伴意识丧失,称杰克森发作(Jack)。发作后患肢可有暂时性瘫痪,称Todd麻痹。

4.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精神感觉性、精神运动性及混合性发作。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明显的思维、知觉、情感和精神运动障碍。可有神游症、夜游症等自动症表现。有时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发生伤人、自伤等暴力行为。

5.植物神经性发作(间脑性)

可有头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晕厥型或心血管性发作。

无明确病因者为原发性癫痫,继发于颅内肿瘤、外伤、感染、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全身代谢病等引起者为继发性癫痫。

6.癫痫并发症

(1)晚期的外伤性特发性癫痫常伴有加重的趋势,可由局部性发作而演变为全身性发作,严重有记忆力减退,人格障碍智力低下等表现。

(2)识别障碍,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包括梦样状态,时间感知的歪曲,不真实感,分离状态。

(3)情感障碍,表现为不愉快的状态,带有自卑感或伴有抑郁。

(4)语言障碍,可产生部分失语或重复语言多。

(5)记忆障碍,对熟悉事物产生没有体验过的感觉,或对过去经受过的事物的不能快速回忆。

(6)错觉,表现在与物体的真实大小、距离、外形产生差异。

(7)可并发穿透性颅脑损伤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脑挫伤、颅骨骨折等疾病。

(8)幻觉,在没有任何外界变化的情况下可产生视、听、味、空间感及物体成像等方面的变化和错觉。

(四)急救护理

1.有发作预兆的病人

病人应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告知家属或周围人,因为发作不可避免,有条件及时间的情况下可将病人扶至床上,来不及就顺势使其躺倒,防止意识突然丧失而跌伤,迅速移开周围硬物、锐器,减少发作时对身体的伤害。作为家属及身边的人,应密切观察病人发病时间,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包括意识丧失时间、抽搐时间),要注意观察先抽搐的部位,是局部还是全身,是否伴有意识丧失及两目上视,二便失禁等,这些表现对医生进行定位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对于经期发作的病人,发作时情绪激动,可能发生自伤、伤人、毁物、自杀、杀人等过激行为,应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严格限制其行为,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地西泮,对兴奋并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可采用抗癫痫药与抗精神病联合治疗,如氯丙嗪和氟派丁醇等应急措施。对于失神小发作的患儿,家长和教师不要以为孩子漫不经心、不认真而责备孩子,因为有时癫痫发作只表现为患儿突然停止原来的活动,双目直视,呼之不应,或手中所持之物坠地,这是病情发作,并不是孩子捣乱、顽皮。

2.癫痫大发作的护理

出现先兆,首先要保护好舌头,抢在发作之前,将缠有纱布的压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若发作之前未能放入,待病人强直期张口再放入,阵挛期不要强行放入,以免伤害病人。发作期时使病人平卧,松开衣领,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排出,防止流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大发作时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抽搐时口中不要塞任何东西,不要灌药,防止窒息。

病人抽搐是大脑过度放电,一旦发作,不能控制,只能等放电终止抽搐才能停止,所以遇到病人抽搐发作,不要去掐病人的人中,这样对病人毫无益处。有人在病人阵挛期强制性按压病人四肢,但过分用力可造成骨折和肌肉拉伤,反而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3.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

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急危重症,如不及时救治可出现脑水肿,脑疝,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家属一旦发现病人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应立即送往医院,送医院之前如家里备有苯巴比妥针剂、地西泮针剂或灌肠剂,可给予一次药物,然后送往医院,送医院后要向医生详细报告发病过程,给药时间及剂量,以利于医生掌握病情,合理救治。

少数患者的大发作,可接连发生,在间歇期间仍是神态晕迷,为癫痫的持续状态。这是该病的危重情况,如不及时抢救,可出现脑水肿、脑疝、呼吸循环衰竭直至死亡的严重后果。一旦发生癫痫的持续状态,如有鲁米那针剂,可先给一次较大剂量的药物,然后尽快将病人送往医院抢救。

当病人全身肌肉抽搐痉挛停止,进入昏睡期后,应迅速将病人的头转向一侧,同时抽去其上下牙之间的垫塞物,让病人口中的唾液和呕吐物流出,避免窒息。此时病人的全身肌肉已放松,可将其原来的强迫姿势改为侧卧,这样可使病人全身肌肉放松,口水容易流出防止窒息,同时舌根也不易后坠而阻塞气道。并注意病人保暖及周围环境的安静。

病人睡醒后,常感头痛及周身酸软,对发作过程,除先兆征外大都并无记忆。救助者及家属均不要向其描述倒地抽搐时的“可怕”场景,以免增加其精神负担。给病人的饮食应注意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触电事故】

人身直接接触电源,简称触电。人体能感知的触电跟电压、时间、电流、电流通道、频率等因素有关。譬如人手能感知的最低直流约为5至10毫安(毫安感觉阈值),对60赫兹交流的感知电流约为1至10毫安。随着交流频率的提高,人体对其感知敏感度下降,当电流频率高达15至20千赫时,人体无法感知电流。

(一)原理

人体组织中有60%以上是由含有导电物质的水分组成,因此,人体是个导体,当人体接触设备的带电部分并形成电流通路的时候,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从而造成触电。触电时电流对人身造成的伤害程度与电流流过人体的电流强度、持续的时间、电流频率、电压大小及流经人体的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触电伤害

触电伤害的主要形式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大类。

触电伤害表现为多种形式。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器官,会破坏人的心脏、肺部、神经系统等,使人出现痉挛、呼吸窒息、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跳骤停甚至死亡。电流通过体表时,会对人体外部造成局部伤害,即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以及磁效应,对人体外部组织或器官造成伤害,如电击伤、金属溅伤、电烙印。

(三)触电事故的规律

1.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每年以二、三季度事故较多,六至九月最集中。因为夏秋两季天气潮湿、多雨,降低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人体多汗,皮肤电阻降低,容易导电;天气炎热,电扇用电或临时线路增多,且操作人员不穿戴工作服和绝缘护具;正值农忙季节,农村用电量和用电场所增加,触电几率增多。

2.低压触电多于高压触电:是因为低压设备多、电网广,与人接触机会多;低压设备简陋而且管理不严,思想麻痹,多数群众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3.农村触电事故多于城市:主要是由于农村用电条件差,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管理不严。

4.青年和中年触电多:一方面是因为中青年多数是主要操作者。另一方面因这些人多数已有几年工龄,不再如初学时那么小心谨慎。

5.单相触电事故多,占70%以上。

6.事故点多在电气联结部位。

7.事故由两个以上因素构成:统计表明90%以上的事故是由两个以上原因引起的。

(四)触电事故应急处理

如果遇到触电情况,要沉着冷静、迅速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针对不同的伤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方法,争分夺秒地抢救,直到医护人员到来。

触电急救的要点是动作迅速,救护得法。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救治。

1.脱离电源

(1)及时脱离电源

①如开关箱在附近,可立即拉下闸刀或拔掉插头,断开电源。

②如距离闸刀较远,应迅速用绝缘良好的电工钳或有干燥木柄的利器(刀、斧、锹等)砍断电线,或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硬塑料管等物迅速将电线拨离触电者。

③若现场无任何合适的绝缘物(如橡胶、尼龙、木头等),救护人员亦可用几层干燥的衣服将手包裹好,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拉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

④对高压触电,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或迅速拉下开关,或由有经验的人采取特殊措施切断电源。

(2)脱离电源的注意事项

①救护者一定要判明情况,做好自身防护。

②在触电人脱离电源的同时,要防止二次摔伤事故。

③如果是夜间抢救,要及时解决临时照明,以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2.对症救治

对于触电者,可按以下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1)对触电后神志清醒者,要有专人照顾、观察,情况稳定后,方可正常活动;对轻度昏迷或呼吸微弱者,可针刺或掐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并送医院救治,并且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2)对触电后无呼吸但心脏有跳动者,应立即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对有呼吸但心脏停止跳动者,则应立刻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

(3)如触电者心跳和呼吸都已停止,则须同时采取人工呼吸和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心脏挤压法等措施交替进行抢救。

俯卧压背法:被救者俯卧,头偏向一侧,一臂弯曲垫于头下。救护者两腿分开,跪跨于病人大腿两侧,两臂伸直,两手掌心放在病人背部。拇指靠近脊柱,四指向外紧贴肋骨,以身体重量压迫病人背部,然后身体向后,两手放松,使病人胸部自然扩张,空气进入肺部。按照上述方法重复操作,每分钟1-20次。

仰卧压胸法:被救者仰卧,背后放上一个枕垫,使胸部突出,两手伸直,头侧向一边。救护者两腿分开,跪跨在病人大腿上部两侧,面对病人头部,两手掌心压放在病人的胸部,大拇指向上,四指伸开,自然压迫病人胸部,肺中的空气被压出。然后把手放松,病人胸部依其弹性自然扩张,空气进入肺内。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16-20次。

心脏挤压法:触电者心跳停止时,必须立即用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具体方法如下。

①将触电者衣服解开,使其仰卧在地板上,头向后仰,姿势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相同。

②救护者跪跨在触电者的腰部两侧,两手相叠,手掌根部放在触电者心口窝上方,胸骨下1/3处。

③掌根用力垂直向下,向脊背方向挤压,对成人应压陷3-4cm,每秒钟挤压1次,每分钟挤压60次为宜。

④挤压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让触电者胸部自动复原,每次放松时掌根不必完全离开胸部。

上述步骤反复操作。如果触电者的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应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如果现场仅一人抢救,两种方法应交替进行。每次吹气2-3次,再挤压10-15次。

(五)预防措施

1.直接触电的预防

直接触电的预防措施有以下三种。

(1)绝缘措施:良好的绝缘是保证电气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选用绝缘材料必须与电气设备的工作电压、工作环境和运行条件相适应。不同的设备或电路对绝缘电阻的要求不同。例如:新装或大修后的低压设备和线路,绝缘电阻不应低于0.5MΩ;运行中的线路和设备,绝缘电阻要求每伏工作电压1kΩ以上;高压线路和设备的绝缘电阻不低于每伏1000MΩ。

(2)屏护措施:采用屏护装置,如常用电器的绝缘外壳、金属网罩、金属外壳、变压器的遮栏、栅栏等将带电体与外界隔绝开来,以杜绝不安全因素。凡是金属材料制作的屏护装置,应妥善接地或接零。

(3)间距措施:为防止人体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在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备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安全间距的大小取决于电压的高低、设备类型、安装方式等因素。

2.间接触电的预防

间接触电的预防措施有以下三种。

(1)加强绝缘:对电气设备或线路采取双重绝缘的措施,可使设备或线路绝缘牢固,不易损坏。即使工作绝缘损坏,还有一层加强绝缘,不致发生金属导体裸露造成间接触电。

(2)电气隔离:采用隔离变压器或具有同等隔离作用的发电机,使电气线路和设备的带电部分处于悬浮状态。即使线路或设备的工作绝缘损坏,人站在地面上与之接触也不易触电。

必须注意,被隔离回路的电压不得超过500V,其带电部分不能与其他电气回路或大地相连。

(3)自动断电保护:在带电线路或设备上采取漏电保护、过流保护、过压或欠压保护、短路保护、接零保护等自动断电措施,当发生触电事故时,在规定时间内能自动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

3.其他预防措施

(1)加强用电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规程和制度,并严格执行。

(2)使用、维护、检修电气设备,严格遵守有关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

(3)尽量不进行带电作业,特别在危险场所(如高温、潮湿地点),严禁带电工作;必须带电工作时,应使用各种安全防护工具,如使用绝缘棒、绝缘钳和必要的仪表,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等,并设专人监护。

(4)对各种电气设备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如发现绝缘损坏、漏电和其他故障,应及时处理;对不能修复的设备,不可使用其带“病”进行,应予以更换。

(5)根据生产现场情况,在不宜使用380/220伏电压的场所,应使用12-36伏的安全电压。

(6)禁止非电工人员乱装乱拆电气设备,更不得乱接导线。

(7)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反事故演习。

【淹溺事故】

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一)淹溺的发生

淹溺除了可能发生在河流、湖泊、海洋中,也有可能发生在游泳池里。

游泳时若发生抽筋,易引起恐慌而溺水;年老体弱者还可能在浴池里、泡温泉时发生溺水。

劳动现场中的工作者还有可能落入污水坑和化学物质贮存池里,使淹溺的急救变得更加复杂,此时淹溺除了窒息外,还会伴有相应的皮肤、黏膜损伤或发生全身中毒。

由于海岛、海边旅游的兴起,海水淹溺时有发生。海水属于高渗液,溺水者自觉口渴,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低体温。

冬天在冰面上行走或活动,因冰面薄,不慎掉进冰窟窿中,导致冰水淹溺,溺水者可因温度过低而冻僵,但由于温度低使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也增加,从而增加了存活的机会。

但溺水时,随着人的呼吸动作,水进入呼吸道,使呼吸道阻塞,或喉部的声门痉挛,进而发生窒息、呼吸停止而死亡。

(二)儿童淹溺的特点规律

每年夏季,少年儿童溺水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是儿童伤害中最常见的,排在0-14岁年龄组死因的第1位。

儿童溺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场没有能够及时、正确地进行急救。发生溺水,缺氧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其是否能存活的关键,如果能在4~6分钟内将溺水者救上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就能使脑缺氧时间大大缩短。

防止溺水,最好以预防为主,首先不要选择一个不明地形、陌生水域去游泳,否则容易发生危险。尤其要教育少年儿童,不要在任意的水域去游泳和玩水,一般流动的溪水比泳池的水温低很多,身体忽受太冷的刺激,极易造成溺水。根据美国红十字会的统计,70%的溺水者,是因惊慌失措所致。故游泳时,若能结伴互相照顾为最好。

(三)溺水的现场急救

如果发现有人在水里挣扎继而淹没在水里,1分钟左右不见其头、面部浮出水面,应立即采取急救。

1.现场急救的方式

(1)岸上救生:当发生溺水事件时,不会游泳的救援者或者虽然会游泳,但是没有经过水上救生训练的人员,需利用岸上一切可供救助之物施救,不要贸然下水援救。

例如,可利用救生圈、浮板、木块等一切可浮之物,这是既简单又安全的方法,人人可做。附近有救生员要马上请他去救人。不会水的人还可高声呼救,不要盲目下水救人。也可在岸上使用绳子、长竹竿、木板投向溺水者,使其抓住,拖拉到岸边

救起。

(2)船艇救生:如果离岸很远,施救人员采取船艇施救的方法最为安全。

(3)游泳救生:这是最危险的方法,上述2种施救法都不可行时,才采用此法。倘若自己能力不行,则另寻他法,否则会造成双重的不幸。

游泳救生时,施救人员尽量由背面接近被救者较为安全。

水性好的人在水中救人时,应用一只手从溺水者腋下插入握住其对侧的手,也可托住其头部,用仰泳方式拖向岸边,拖带溺水者的关键是尽量使其头、面部露出水面。

(4)水中自救:如果在洪水来临时,不慎被洪水卷入或落水后,应保持镇静,切勿大喊大叫,以免水吸入呼吸道,引起剧烈呛咳。

应尽量寻找、抓住一件漂浮物如木板、树干、桌、椅、衣柜等,以助漂浮。双足不停地踩水,双手不断地划水,尽可能在水中漂浮,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注意避开主流中的漂浮物。

洪灾中水面广,要预防水中发生低体温现象,所以,受困人员在水中应尽量减少活动,保持体温。在岸上和船上的人可利用打捞工具和较长的竹竿、树枝、木棍、绳索、铁丝,让溺水者抓住后拖拉上岸(船)。

2.溺水的处理方法

(1)救人者在水中可以站立时,就应将溺水者头部露出水面,并对其进行人工呼吸。

(2)施救人员在水中救援的同时,应派人打120电话呼叫急救人员前来救援。

(3)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往往表现为口唇青紫,神志不清,此时应将其放在坚实的地面上,迅速清除口腔、鼻咽部的异物(如淤泥、杂草等)。多数溺水者会发生呕吐,应注意清除。

清除的方法:将溺水者的头偏向一侧,便于进入其体内的水从口鼻中顺位流出,施救人员用食指或小指将其口鼻等处的异物勾取出来,再将头转回正面。

值得注意的是:施救人员应迅速判断伤者的意识反应和呼吸,如果已经没有任何反应,没有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为止。

(4)落水的溺水者、跳水者,有可能遭受头颈部外伤,伤及脊髓神经,此时施救人员在搬动伤者时,必须保持其头、颈和身体在同一轴面上整体移动,防止头颈部扭曲。

(5)如果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经过判断其神志清楚,出现轻声呻吟等现象,只需脱去湿透的衣裤,注意保暖,给予口服姜糖水、茶等热饮料,直接送医院检查治疗即可。

(四)现场施救注意的事项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施救人员不要先对其进行控水。因为在溺水的最初数分钟内,伤者的喉头痉挛导致声门关闭,水不会经过咽喉部进到肺内。也就是说此时肺内并没有什么水,海水淹溺时进入呼吸道和肺内的水会很快弥散到血液循环中去。过去,民间急救溺水者时,往往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先压挤腹部进行控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控水会耽误了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降低了抢救的成功率。

对于已发生呼吸停止的溺水者实施成功的急救,取决于现场进行正确及时的心肺复苏。步骤是: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施救人员清除其口腔内的杂草和泥沙,使其呼吸道通畅,并尽快判断有无意识和呼吸,如果已无意识和呼吸,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海水淹溺与淡水淹溺的现场急救没有区别。在水温低的水域发生淹溺,心肺复苏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

【动物咬伤】

(一)概念

咬伤(bitemark)是指人或动物的上下颌牙齿咬合所致的损伤,在攻击和防御时均可形成。由于人体牙弓形态、牙的排列和疏密以及生理、病理变化的不同,加之又会有牙的修复、脱落等变化的影响,所以牙的咬痕具有良好的个体特异性。

(二)咬伤的特点

轻微的咬痕仅在皮肤上留下轻微的痕迹,并很快消失;稍重的咬痕形成皮下出血伴有擦伤;更重的咬伤使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挫裂创甚至组织器官缺损,创缘不整齐。较多见的是以对称的半弧形几个牙印构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咬痕,常见于面颊、肩部、乳房。在手指及其他突出部位,如乳头、鼻、耳等,咬痕可呈基本对称地分布在对应的两侧面上,上、下颌牙形成的咬痕不融合;严重者组织或器官部分缺失。

不同部位的牙及牙列形成的咬痕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上颌牙咬痕较下颌的大而长,且损伤重;上颌牙排列较下颌牙松散,上颌中切牙牙冠较大,切面较薄较直,形成相对较长的“一”形咬痕;下颌中切牙牙冠较小,切面亦薄、直,长度仅为上颌中切牙2/3,形成相对较短的“一”形咬痕。尖牙切缘部较尖,反映在咬痕上为一牙尖印。双尖牙形成颊面、舌面两个牙尖印。磨牙有4-5个牙尖印,呈方形分布。但通常磨牙较少形成

咬痕。

(三)咬伤的固定、提取

发现有咬伤,要及时对咬痕进行检验、固定及提取,因有的咬痕很快会变形或消失。

首先要提取咬痕表面的唾液斑,备做物证检验、个体认定。隔衣物形成的咬伤,应用紫外光检查衣物上有无唾液斑或其他肉眼不能见的痕迹。其次是加比例尺对咬痕进行拍照固定,对于曲面皮肤上的咬痕,应采取立体拍照。再次是用石膏液采集咬痕印,并翻模还原。如为尸体上咬痕,还应取下相应部位皮肤,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保存。最后,如发现嫌疑动物,用甲藻酸盐、橡胶等采取嫌疑动物牙模型,以供比对。咬痕的比对,先要确定咬痕的方位、颌的类型与牙位以及咬痕特征,再与嫌疑动物牙模进行各方面比对、分析,从而做出认定或否定的结论。

切勿挤压伤口。人被犬、猫等动物咬、抓或舔伤后,切忌像被毒蛇咬伤一样对伤口进行挤压,以防病毒以更快的速度进入神经系统,加快发病进程。

(四)咬伤的急救

正确处理伤口。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对受伤部位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局部处理越早越好。在就诊时,只要伤口未愈合,就应按以下步骤进行伤口处理:

1.彻底冲洗。先用肥皂水、清水、洗涤剂或对狂犬病毒有可靠杀灭效果的碘制剂、乙醇等彻底冲洗伤口至少20分钟。

2.严格消毒。在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于伤口,以清除或杀灭局部的病毒。

3.酌情处置。对未伤及大血管的伤口尽量不要缝合,也不必包扎。对需要缝合的较大伤口或比较严重的面部伤口,应在清创消毒后,先用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浸润伤口,数小时后(不低于2小时)再予以缝合和包扎。对伤口深而大者可放置引流条,并使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以控制其他感染。

4.接种疫苗。原则是越早越好。对于已受伤一段时间而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也应按接种程序接种疫苗。接种程序为:一般咬伤者于注射当天和第3、第7、第14和第28天各注射一剂狂犬病疫苗,儿童用量相同。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禁止进行臀部注射。

5.再次受伤者进行疫苗接种的方式。全程接种疫苗后1年内的人,若再次被动物咬伤,应于咬伤当天和第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超过1年再次被咬伤者,应接种全程疫苗。若在3年内进行过加强免疫又被咬伤者,则应于受伤当天和第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接种全程疫苗。此外,对于无法证实受伤前后所用疫苗的效价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仍应进行全程免疫。

6.使用免疫制剂。对于有皮肤损害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

但是在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前必须严格进行过敏试验。方法是使用抗血清1/10-1/100稀释血清0.1ml做皮内注射,若30分钟后皮丘红晕<1cm为阴性反应,可注射完全量。若皮丘红晕>1cm为阳性反应,可采用逐步加量的脱敏注射法注射完全量,或改用人源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为:人源免疫球蛋白20IU/kg,动物源性抗血清40IU/kg。

注射要求: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应与首针疫苗接种同时进行。7天内注射血清有效。避免在接种疫苗前一天以上注射抗血清。不要把动物源性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严禁将动物源性抗血清与狂犬病疫苗混合在一个注射器内使用。注射单位必须具备对过敏反应的抢救能力。

【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是因过量吸入一氧化碳,以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无力、烦躁或意识模糊,甚至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出现深昏迷,呼吸短浅,四肢冰凉,脉搏细数,二便失禁,生理腱反射消失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一)概况与分型

家庭中煤气中毒主要指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天然气中毒,煤炉边取暖,在汽车空转时开空调,且窗户紧闭都易造成煤气中毒。前者多见于冬天用煤炉取暖,门窗紧闭,排烟不良时,后者常见于液化灶具漏泄或煤气管道漏泄等。煤气中毒时病人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当他意识到中毒时,常挣扎下床开门、开窗,但一般仅有少数人能打开门,大部分病人迅速发生抽筋、昏迷,两颊、前胸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造成呼吸抑制而死亡。煤气中毒依其吸入空气中所含一氧化碳的浓度、中毒时间的长短,常分三型:

1.轻型。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2.中型。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困倦乏力、虚脱或昏迷等症状,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3.重型。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特别是在夜间睡眠中引起中毒,日上三竿才被发觉,此时多已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动,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呈现樱红色,呼吸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心律不齐,肺部有罗音,体温可能上升。极度危重者,持续深度昏迷,脉细弱,不规则呼吸,血压下降,也可出现高热40℃,此时生命垂危,死亡率高。即使有幸未死,也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痴呆、瘫痪,丧失工作、生活能力。

(二)中毒原因

1.生活用煤不装烟筒,或是装了烟筒但却堵塞、漏气,会使室内一氧化碳浓度增高;或在阴天、下雨天等气压较低时,造成一氧化碳聚集,亦可发病。

2.室内用炭火锅烤肉、烧烤用餐,而门窗紧闭通风不良,容易造成一氧化碳聚集;

3.火灾或爆炸之后现场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4.冬天在门窗紧闭的小车内连续发动汽车,产生大量含一氧化碳的废气;

5.煤气热水器安装使用不当,未加鼓风机,氧气含量较少;

6.自制土暖气取暖,虽与煤炉分室而居,但发生泄漏、倒风引起煤气中毒;

7.城区居民使用管道煤气,管道中一氧化碳浓度为25%至30%,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水扑灭后,煤气大量溢出,可造成中毒。

(三)中毒机理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侵入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一氧化碳攻击性很强,空气中含0.04%-0.06%或以上浓度就会很快进入血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占人体内所有的红细胞,紧紧抓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不放,使其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取代正常情况下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的氧合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300倍。一氧化碳中毒后人体血液不能及时供给全身组织细胞充分的氧气,这时,血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大脑是最需要氧气的器官之一,一旦断绝氧气供应,由于体内的氧气只够消耗2分钟,会很快造成人的昏迷并危及生命。

(四)临床表现

轻度: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症状;

中度: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多汗、烦躁、逐渐昏迷;

重度:神志不清、痴呆、大小便失禁、四肢发凉、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停止、体温有可能升高,肢体僵硬或瘫软、心肌损害或心律失常,各种反射消失,或成病理性反射。

(五)并发症状

开始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四肢无力和全身不适,症状逐渐加重则有恶心、呕吐、胸部紧迫感,继之昏睡、昏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以至死亡。

(六)现场急救

1.应尽快让病人离开中毒环境,转移病人至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注意保暖,并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

2.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3.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如发现呼吸骤停,应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作出心脏体外按摩。

4.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为太阳、列缺、人中、少商、十宣、合谷、涌泉、足三里等。轻、中度中毒者,针刺后可以逐渐苏醒。

5.神志不清的中毒病人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6.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7.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8.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50毫升,加维生素C500-1000毫克。轻、中型病人可连用2天,每天1-2次,不仅能补充能量,而且有脱水之功,早期应用可预防或减轻脑水肿。

9.病情稳定后,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10.立即给氧,有条件应立即转医院高压氧舱室作高压氧治疗,尤适用于中、重型煤气中毒患者,不仅可使病者苏醒,还可使后遗症减少。

11.昏迷者按昏迷病人的处理进行。

(七)后续处理

1.坚持早晨到公园或在阳台进行深呼吸运动扩胸运动、太极拳,每天30分钟左右,轻、中型中毒者应连续晨练7-14天;重型中毒者可根据后遗症情况,连续晨练3-6个月,作五禽戏、铁布衫功、八段锦等。

2.继续服用金维他每天1-2丸,连服7-14天,或维生素C0.1-0.2克,每天3次,亦可适量服用维生素B1、B6,复合维生素B等。

3.检查煤气使用情况,以防再次中毒:

(1)检查煤气有无漏泄,安装是否合理,燃气灶具有无故障,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

(2)冬天取暖方法是否正确,煤气管道是否畅通,室内通风是否良好等;

(3)尽量不使用煤炉取暖,如果使用,必须遵守煤炉取暖规则,切勿马虎;

(4)热水器应与浴池分室而建,并经常检查煤气与热水器连接管线的完好;

(5)如入室后感到有煤气味,应迅速打开门窗,并检查有无煤气漏泄或有煤炉在室内,切勿点火;

(6)经常擦拭灶具,保证灶具不致造成人体污染,在使用煤气开关后,应用肥皂洗手,并用流水冲净。在厨房内安装排气扇或排油烟机;

(7)一定要使用煤气专用橡胶软管,不能用尼龙、乙烯管或破旧管子,每半年检查一次管道通路。

【酒精中毒】

酒精(乙醇)饮用过量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作用,重度中毒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死亡。

(一)临床表现

1.恶心、呕吐;

2.头晕、谵语、躁动;

3.严重者昏迷、大小便失禁,呼吸抑制;

(二)诊断依据

1.有酗酒史。

2.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三)治疗原则

1.清除毒物(催吐、洗胃、导泻)。

2.使用解毒剂。

3.对症、支持治疗。

(四)用药原则

1.对轻中度中毒者予补液、速尿及纳洛酮治疗即可。

2.对重度中毒者应加用激素,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3.对合并有消化道出血等应加强对症治疗。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症常见病之一。酒精属于微毒类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脂溶性。通常引起酒精中毒症状的酒精量约为75-80g。平常成人致死量为96%酒精200g左右。一般血浓度超过1000mg/l可发生昏迷。

(五)抢救和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果患者出现呕吐,立即将与排泄。降低血中酒精,将其置于稳定性侧卧位,让呕吐物流出。持续低氧血症状态下,应及时进行呼吸机支持通气。

2.保温。促进酒精的代谢与排泄,降低血中酒精浓度(催吐、洗胃、吸氧、补液利尿等治疗),降低应激反应,催醒(纳洛酮、呼吸兴奋药物)。

3.防止并发症。呼吸道感染抗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止血等。

【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是指因误服大剂量药物,或治疗中错用误服及服用变质药物,或药物配伍失度等所致的中毒病。

(一)药物中毒的因素

影响药物中毒的因素,一般认为药物中毒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药物管理。随着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若管理不善,药物中毒的发生就会增多。

2.地区性疾病也是一种重要因素。如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六氯对二甲苯比较广泛,中毒性神经病和神经症发生率也较高。

3.遗传因素。是某些药物产生毒性的重要原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G6PD)缺乏患者在应用奎宁类抗疟药时发生的溶血性贫血中占重要地位。中国的G6PD缺陷者分布很广,西南和沿海省市阳性率较高。慢乙醯化患者长期使用异烟约有23%的病人患多发性外周神经炎。欧洲白种人慢乙醯化者占60%,中国约占20%。假胆碱酯缺陷的病人,用同样剂量肌肉松弛药琥珀胆碱后,会延长呼气与吸气之间的间隙时间,严重者造成窒息死亡。酒精体内代谢主要靠乙醛脱氢,乙醛脱氢缺乏者易产生酒精中毒。欧洲人几乎不缺乏,亚洲人缺乏乙醛脱氢者多于欧洲人,中国人约为35%。

4.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不同性别和年龄对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差别很大。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3倍。儿童用药更应注意,因为儿童药物代谢发育不完全,对药物的毒性敏感性高。如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患儿可能在症状出现后数小时死亡。儿童肾排泄链霉素缓慢,长期应用可造成耳聋。老年人的心、肝和肾脏功能都在衰退,易发生过敏反应或中毒现象。相同剂量的地高辛,在老年人中易出现血浆半衰期延长,洋地黄中毒发生率高。老年人肾脏排泄功能下降,肌注青霉素后血浆浓度较青年人高13倍。老年人应用巴比妥类催眠药的剂量要调整,因为老年人肝脏药代谢活性下降。老年人用药种类多,用药时间长,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

(二)常见的药物中毒

1.安眠药中毒。在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睡眠依赖于安眠药。一般镇静药,如地西泮等难以奏效,逐渐升级至中枢催眠药。且量越用越大,因此安眠药中毒时有发生。

2.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中毒。病人初期兴奋、狂躁、惊厥,随后转为抑制、嗜睡、神志模糊、口齿不清、朦胧深睡以至深度昏迷。晚期四肢瘫软、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瞳孔缩小、呼吸浅而轻以至呼吸衰竭。

3.水合氯醛中毒。病人有恶心、腹痛,重症有肝和肾功能损害、尿少、昏睡以至昏迷、呼吸浅慢、口唇紫绀、呼吸肌麻痹、反射消失、脉细弱、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等。

4.甲喹酮中毒。病人有头昏、步态不稳、烦躁不安、谵妄等症状,也可出现呼吸抑制、肺水肿及昏迷。少数病人有出血倾向或脑水肿。

5.地西泮类药物中毒。地西泮类药物虽属镇静催眠药,但服用过量亦可引起中毒。应引起老年人的注意。

6.洋地黄中毒。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但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老年人耐量差,极易发生中毒。

洋地黄中毒时,病人有头痛、头晕、眼花、黄视、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及各种心律异常如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有的病人原有心房纤颤,突然心律变得整齐,心电图呈典型的洋地黄中毒图形。

7.阿托品、东莨菪碱中毒。病人先有皮肤和黏膜干燥、口渴、吞咽困难、面部潮红、瞳孔扩大、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尿潴留等副交感神经受抑制的症状。重症病人出现中枢兴奋症状:言语增多、幻觉、烦躁、谵妄、惊厥等;继之转为抑制、嗜睡和昏迷。东莨菪碱中毒者昏睡多于兴奋。此时取病人尿液滴入猫眼内,即可引起瞳孔扩大,有利于帮助诊断。

8.水杨酸钠、阿司匹林中毒。病人可因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腐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胃痛,同时有眩晕、出汗、面色潮红、耳鸣、鼻出血、视力模糊和胃肠道出血,蛋白尿、酮尿、早期呼吸性碱中毒,继之代谢性酸中毒、脱水、失钾,重症者烦躁不安、脉速、抽搐、昏迷、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

(三)治疗药物中毒的原则有一般处理和特殊疗法

一般处理的原则是去除病因,加速排泄,延缓吸收,支持疗法,对症治疗。特殊疗法主要是采取解毒物质,如二巯基丙醇与金属结合成环状络合物解除金属毒性。

细胞毒理学研究表明:当有害化学物质作用到细胞膜上时,膜的脂质过氧化代谢紊乱释放大量自由基。根据这一设想采用一些抗氧剂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如维生素E、维生素C、盐酸小蘗胺和五味子酚等。

常见药物的解毒药:

1.铅、锰:可用依地酸钙钠解毒。

2.砷、汞:可用二硫丙醇、二硫丙磺酸钠解毒。

3.亚硝酸盐、苯:可用小量亚甲蓝1-2mg/kg静注。

4.氰化物: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疗法。

5.有机磷:阿托品、解磷定。

6.阿片类药物:纳洛酮。

(四)药物中毒的保健护理

1.对原因不明中毒的病人,应及时取胃液、血、尿等标本送检,以协助诊断。

2.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3.发现尿少或尿潴留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如意识障碍加深,是病情恶化的标志。

5.要注意病人意识清醒后,还有可能再次出现昏迷状态,切不可麻痹。

6.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粘膜溃烂等。按医嘱完成各项治疗。

7.要诱导病人说出服毒的原因。安慰病人,做好心理护理,以防再次发生意外。

【急性硬膜外血肿】

发生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称为硬膜外血肿,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其发生率为2.5%-3.5%,仅次于硬膜下血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以特急性或急性多见,约占85%,亚急性血肿占11%,慢性者较少见,约占4%,一般为单发,多发者少见,但可合并其他类型的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多见。

硬膜外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15-50岁的青壮年为多,婴幼儿时期该类血肿发生率较成人低。

(一)疾病症状

硬膜外血肿主要症状为昏迷-清醒-再昏迷。

1.意识障碍。病人伤后会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不久再次陷入昏迷,即为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2.颅内压增高。随着颅内压增高病人常有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和四曲线典型表现。

3.神经系统体征。病人会有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紊乱,同时相继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典型征象。偶尔,因为血肿发展迅速,造成早期脑干扭曲、移位而嵌压在对侧小脑幕切迹缘上,则可引起不典型体征,对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同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或对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

对于出血凶猛,出血量大者,若不能及时解除颅内高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疾病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上在确诊后即尽快实施手术治疗。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骨瓣或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通过本术可取得足够的显露,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和止血。钻孔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肿:适用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紧急抢救,为暂时缓解颅内高压,赢得时间先行锥孔或钻孔排出部分血肿,这种方法适用于院前急救或脑内血肿的引流。

2.其他疗法。非手术治疗,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小于15ml的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可采用保守治疗。但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用手术治疗。

(三)疾病预后

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良好,死亡率介于5%-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