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对待受挫折的孩子
3135300000010

第10章 鼓励孩子自强自立(2)

因此,孩子好奇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外界许多事物的刺激下,好奇心就会不断增强。如大人过于考虑安全问题,让孩子躲开有危险性的东西,就等于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压制了孩子能力的增长。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许多孩子常常爬树或者爬到很高的地方,他们喜欢那种从高处向下看的成就感,因为有飞翔的感觉,可是很多父母每天为此提心吊胆、胆惊受怕。为此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训斥,有的干脆强行把孩子从高处抱下来。孩子们之所以想往高处爬,一定是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们、认知它们,这是一种好现象。

不能因为危险,就禁止孩子冒险。否则孩子将什么也不会做。正是由于这种热衷探索的好奇心和冒险行为,锻炼了孩子的勇气,令他们眼界开阔,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同时冒险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因为勇于尝试自己最害怕的事情,一旦有了一次成功的记录后,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定会猛增。为什么不给他们机会呢?

因此,父母不要轻率地否认孩子冒险的举动,说些“你做这些还早呢!”,“那可不行啊!太危险!”,“太吓人,可不能干啊!”之类的话,父母这样做会阻碍孩子成长,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看下面的这个例子:

天津市某小学组织五十几个在“甜水里泡大”的学生,去物质条件较差的川东偏僻农村山区进行长距离拉练、干农活等、孩子们特别高兴,可家长们认为这是“自找苦吃”而舍不得让孩子去,怕孩子受不了那份罪,怕有什么危险。

就在出发前的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提出一个条件:“学生下乡,要有警车护送。不然,就不让。”家长硬要坚持,组织者只好让步。出发那天,学生乘坐的豪华轿车前边,果真有警车开道。家长们都是全部出动送行,那场而,那神情,非常的“悲壮”,有如生离死别。不少家庭,在孩子凯旋回家之际,全家老少齐出动,到汽车站举行隆重迎接仪式。一路上便“在那儿吃苦了,在那儿受累了”地疼爱起来。一回到家,更是搬出许许多多孩子爱吃的东西,大加慰劳。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样的孩子也养得太娇了,将来可怎么办!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它要求人们去迎接和适应这种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这就需要孩子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家长们现在就必须教孩子树立竞争意识,提升孩子的勇气,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

生活中,孩子的竞争意识主要表现在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不自觉的竞争意识。在与小伙伴相处中“争强”,“好胜”,便是这种意识的表现。

第二个层次,朦胧的竞争意识。有时他们的竞争行为不再是不由自主、浑然不觉的了,而是有了朦胧的意识:“我要超过他”,“我要争第一”。但这时的孩子还不能用竞争意识调控自己的行为。

第三个层次,明确而狭隘的竞争、班级之间的竞争,并且开始有竞争意识调控自己的行为。如学校开运动会,设“文明班级奖”,有些孩子为了班级争得这个奖,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见他们的竞争意识是明确的。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竞争意识并不全面,他们常常将竞争局限在竞赛的范围内,局限在学习和体育活动的范围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

第四个层次,较为自觉且涉及面较宽的竞争意识。他们意识到学习上的竞争、考试中的竞争、经济生活中的竞争等,且有较为自觉的竞争行为。

家长应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竞争意识在哪个层次,而全面地去培养,只有孩子有了竞争意识,才会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所遇挫折,并战胜挫折。

其实孩子的竞争意识也是很好培养的,比如家长常跟孩子进行竞争游戏。可以抓住这一机会,通过扮演适合的角色去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上海的连俊先生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不服输的精神,与孩子对弈时就从不给孩子让棋。

连俊是个高位截瘫病人,因为自己寸步难行,天天坐在家里,所以就常常和孩子对弈。下棋时连俊既不给孩子让棋,也不准他悔棋。有时孩子连着输棋,哇哇大哭,他也不让。

连俊不是心理学家,但他的教育方法却富有启迪意义。因为依照规则决定胜负的游戏,不仅是快乐的娱乐方法,也是管教孩子学习人生的有效手段。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家里,父母亲可以让你,但在社会上,别人不会让你,困难更不会让你。

所以,下棋时不让棋、不准悔棋的做法,可以培养孩子不服输的意志。虽然是游戏,却也在学习人生。

锻炼孩子意志

意志决定了我的前途。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归因于我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力量之源,要么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要么失落在迷途中;这些都要由我来选择,由我来承担责任。不论胜利或失败,都是我们自己掌握着命运的钥匙。

——伊莱思·马克斯韦尔

让孩子拥有坚强的毅力

爱国人士张学良年轻时曾染上毒瘾,这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家人出于对他健康的考虑劝他戒掉。大家都知道,毒品最摧残人的意志,一旦染上很难成功戒掉的。张学良也发现毒品对人危害太大,决意戒掉。但他怕自己抵抗不住毒瘾,就让家人将他捆在椅子上,并告诉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开我。”但到了毒瘾发作时,张学良仿佛全身有万蚁在咬,简直是痛不欲生,难受得他连椅子一起在地上滚。但张学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第一天。家人见他如此,想劝他放弃,张学良却不同意,他说:“这次戒不掉,以后也不会戒掉,我一定要坚持到底。”最终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第七大,成功地戒掉了毒瘾。

一个人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做事是很难成功的。每遇挫折打击,也会很快败下阵来。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毅力,孩子将来遇到困难才不会轻易退缩。

通常,毅力在环境的迫使下,可以由弱到强,也可以由强到弱。就是说,一个人的毅力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改变的。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家长费尽了心思,威胁、哀求、奖励、惩罚等手段都用尽了,孩子进步仍是很小,似乎要培养孩子做事的恒心和毅力难于登天。

这正表明,要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首先父母就要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期望几天就能看到孩子明显的进步。做个有毅力的父母,对培养孩子的毅力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除父母要有毅力之外,还要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看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父母可以从小就让孩子玩一些需要努力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游戏。如,在孩子的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要求孩子做更多的家务,参加更多的活动。在任何积极的活动中,孩子的坚持性都能得到培养。如坚持独克完成作业,坚持体育锻炼,坚持某种业余爱好,坚持做一些家务等。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各种活动中,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例如,做作业中遇到难题时,要启发孩子思考,而不要替他们解答。

有些父母呵能认为早起、洗碗等是小事,在孩子学习紧张时就主动提出这段时间可以不做这些事。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毅力的,也可能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当交给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会找各种借口敷衍。

“滴水穿石”靠的是天长日久,别看是生活的点滴小事,但却能培养孩子的毅力,使他们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也才能使孩子面对挫折时有顽强的毅力,追求成功。

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

专注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它也是一种毅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某项工作或整体事业成功与否,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从小就培养他的注意力,培养他对一件事情的专注程度,必定会为他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十分重要。每个孩子都孕育着专注的天赋,只不过由于引导上的差异,导致了后来在此方面差距的悬殊。孩子可能对许多事都有兴趣,但往往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事。这就需要家长的慢慢引导。

当鲍曼在上中学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时,这个神奇的家伙便深深地进入了鲍曼的视野与神经,使他疯狂地迷上了计算机。很快,八年级学生鲍曼便挤进了高年级学生的圈子。他的老师所知道的计算机知识,鲍曼用一星期的时间就全弄懂了。当父母看到鲍曼如此专注于计算机编程时,便不失时机地为他的痴迷让路,为其提供时间与物质上的帮助。鲍曼在与同伴们编程时,他表现得非常卖力,常常废寝忘食,不是忘记回家吃饭,就是赶不上回家的末班车。但是他的父母从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给之以鼓励。鲍曼的专注加上父母对他的专注精神的呵护,终于使其在计算机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很显然,鲍曼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鲍曼的父母注重对他专注精神的保护与培养,因而使鲍曼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使他的天赋不断被激活,直到转化为现实。

专注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当孩子一两岁开始翻像册,开始自己动手画画、剪纸、摆弄玩具,开始学写字、算术、看连环画时,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把孩子的专注培养好。在孩子小时候培养专注并不困难,就是想办法让孩子在一段时间里注意力不分散,多次重复这样,慢慢就可以养成。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件事,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帮他排除外界干扰: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基础上,选择最着迷的,并有意强化……更多的方法,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只为了一个目标: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让孩子更有耐心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似乎很没有耐心,只要想到了或听到了,便立刻要求“兑现”,否则便不停地纠缠,直到父母不耐烦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或作出某种让步为止。

这并不奇怪,因为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培养的。缺乏耐心的孩子长大了就没有执著的精神,禁受不住挫折打击,做事很难成功。这需要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耐心。当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时,他的哭声就是命令,没有哪位父母说:“噢,他饿了,让他哭一会儿再喂,训练一下他的耐心。”

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尤其当他们学会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需要开始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要富有耐心,懂得等待,懂得在适当的时刻做某件事,懂得与别人协调行事等。这种训练是有原因的。首先孩子们的要求越来越多,父母不可能满足他们的每一个要求。其次是父母应当让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们为中心的。每个人都有要求,都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不是总排在第一位,等待是必不可少的,失望也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孩子拥有了耐心,他就可能控制自己,比较执著地去做一件事。

有时孩子放学回家,便不停地埋怨说:“老师真令人费解,一口气让我们做30多道数学题,我们怎么能做完?”

作为孩子的父母,会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回答:

第一种回答:“别罗罗嗦嗦,快点做功课!”

第二种回答:“老师留功课总有他的理由,其他同学能做到,你为何做不到?”

第三种回答:“不如这样,你每做完10道题就拿给我看看。”

当孩子面对功课的压力,家长都知道应该教导他们耐心对待,只埋怨而不做,哪有做完的时候呢?但是,父母却忽视了自己的回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第一种回答:表现出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的倾诉,父母以权威的身份命令孩子做功谍,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样的回答会令孩子感到家长不明白他们的感受,从而形成隔阂。

第二种回答:反映出父母跟孩子对立的立场,即使父母不是存心跟孩子对立。父母没有了解孩子的情况便跟老师站在同一条线,而且没有必要将孩子和其他同学比较,这样的回答,孩子会感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产生自卑感。

第三种回答:最可取,父母建议孩子把功课分段完成。减轻他的功课压力,而且父母承诺孩子每完成10道题便看看他的作业,孩子会感到父母也跟他一起而对他的功课,分担了一部分压力。

培养孩子的耐心首先需要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当孩子开始用不停地哭闹强迫你满足他的要求时,你要沉得住气,提醒自己正在对孩子进行训练,只有付出耐心才能得到耐心的回报。

如花花正在向妈妈撒娇。

“妈妈,陪我到公园玩。”

“等我收拾完厨房就走。”

“不,现在就去。”

“不行,妈妈要完成手里的工作才能去,你先玩一会儿玩具,不会等很长时间的。”

作为母亲,你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因为孩子不停地哭闹,就放弃自己的要求,说:“好好好,就去。”便收起自己正在做的事,带着孩子出门。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孩子学到的经验是什么呢?“只要我闹,妈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那么,这样以来就会有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你。

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要避免用很生硬的口气来拒绝他们的要求。例如说:“不行,先等着。”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反感,认为大人无非在行使自己的特权,表现自己的优越。相反,父母要使他们明白,让他们等待是有原因的,而生活中充满了等待。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学会了等待,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赞扬,例如说:“真是长大了,学会耐心等待了。妈妈会尽快把这点事做完的,谢谢!”孩子渐渐长大时,父母应让他们明白“做一件事以前需要先完成另一件事”这样一种规律。从小让他们适应这样的“条件”要求,当他们在学校学习时,便会自觉要求自己做完作业后再出去玩,懂得克制自己的冲动,也就培养了孩子的意志。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许多机会教孩子如何耐心地等待。可以听听孩子不耐烦的原因,让他们了解,父母完全明白要他们等待是很不容易的。这样付出理解,孩子也会更加理解你。

培养孩子的耐心需要父母有容忍的雅量。当孩子做出一些已成事实,不能再改变的事情时,父母不应该不断地抱怨,而应该以最好的方式处理最坏的结果,这样,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会越来越有耐心。

但是,如果孩子已经缺乏耐心怎么办?他无法静下心来又怎么办?那么建议父母用“三分钟”来培养孩子的耐心。

在《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书中,安吉娜·米德尔顿提供了一种“三分钟”耐性训练法,这种被证明是训练孩子专注某事的好方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克尔是个缺乏耐心的孩子,他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父亲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中世纪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刚好是三分钟。克尔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克尔很高兴地答应了。第一次,克尔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