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能够相对完整保留的最早的地上建筑可推至唐代,比如山西省五台山南禅寺,它是常被人提起的代表作之一。当然,大家对于此建筑还是有一些意见分歧。不过,唐朝之前的就很少有人争议了,因为中国没有发现唐前的大型地上建筑。
缺乏与西方媲美的石材建筑
说到古代大型建筑,中国东北以及浙江温州倒是有一些石棚墓可以关注。大概是因为它们结构太简单,而且是地上墓室,所以没有作为地上建筑加以考虑。但正是这些建筑却可以证明中国早期文明与全球建筑文化的关联,从而印证中国的文明起源并非完全独立。因为这类石棚墓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尤其是在韩国最为集中,其最东分布在日本。
这条石棚墓文化线沿着水路通过东南亚进入印度洋,最终与地中海以及北欧联系在一起。从逻辑上看,这个起源地不在分布最为密集的韩国,而是在西亚或者欧洲,因为西方的大型石材建筑出现的时间更早,而东亚则是在2000多年前春秋前后才出现大型石材建筑。这种石材建筑明显属于海上文化,与内陆地区可能并未发生联系,从而与中原文明无关。
就远古著名的巨石建筑来说,古埃及有4000年前构造复杂的金字塔;地中海的马耳他岛上有5000多年前建造的石头神庙;接近4000年前的希腊克里特王宫建筑以迷宫著称,古希腊还出现无数结构严谨的神庙与宏伟的大剧院;同期的西亚有巍峨壮观的约旦佩特拉石城;古罗马出现了复杂壮观的古罗马斗兽场;即便是英国这样“年轻”的国家也有接近5000年前的谜一般的天文巨石阵,并且作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英国甚至还保存有2000年前恢宏的罗马大澡堂。
除了那些结构简单、分布又不在核心区的石棚墓之外,中国确实没有能够与西方相媲美的远古建筑,甚至整个远东都罕见辉煌的石材建筑或艺术,这说明了早期人类文明的核心确实不在远东,而是在西方。而且,石文化在欧洲的发达,还说明了远古欧洲接纳起源于西亚的人类最初文明,比远东要方便得多。
石材的应用是技术问题,更是文明问题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不使用石材建材?这可能不仅仅是个建材偏好的问题,而是触及中国文明的根本问题,说到底石材的应用是一个技术传承的问题,也是一个文明层次的问题。
原始或传统建筑材料,无非是石材、木材、泥坯、烧砖等,前两者任何时候都有,且在中国随处可见,后两者则起源于大约7000年前的人类文明核心—中东附近,后来这两项技术四散于世界各地。有必要指出的是,即便是泥坯与烧砖的广泛应用,中国也比西亚与中亚晚几千年,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即便在建材方面也受到西亚影响,而且传播一项技术需要时间。
就石材建筑产生的时代而言,无论是古埃及金字塔,还是英国巨石阵,尽管它们出现的时间不一,但早期的大型石头建筑皆出现于当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是个普遍的规律,所以这些巨石建筑具有明显的文明属性,标志着当地的社会发展阶段。石棚墓在东亚的出现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都出现在当地(江浙与东北)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所以,分析早期石材的应用技术,就牵涉到当地的新石器时代水平以及地缘关系。初步看,早期的巨石建筑在全球的分布明显沿着水路或海路传播,从中也不难发现中国当时的一些特殊状况,比如它们竟然没有与中原文明发生融合。
美国著名城市学专家刘易斯在《城市发展史》中说:“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几个世纪。”早期大型石材建筑正是这个时期所谓“城市”的一个标志,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常它们出现在青铜时代之前的阶段,尤其是铜、石并用时期。
另外一位欧洲史学家诺曼·戴维斯也说:“(欧洲)晚期新石器文化通常与宏大的巨石建筑联系在一起,从简单的石桌状墓或糙石巨柱,再到巨型墓室、石板街道和巨石圈。”
但是早期的巨石建筑在东亚相对少见,这说明在早期文明序列中的第一波农业文明中,东亚处于整体被动传播的地位,而地中海包括英国等国家通过水路,更便捷地接受了来自中东地区的文明,其中就包括石材建筑技艺。作为一个自然地理的延续序列,美洲应该是在东亚和欧洲之后接受这一文明的地区,如位于墨西哥的大型石材建筑—玛雅金字塔出现于5世纪前后,比中国出现石棚墓的春秋时期晚了近2000年。人类文明传播从宏观上看有理有序,文明传播建立在时间与地缘构成的坐标系上,作为全球普通一环的中国文明也遵守着同样的规律。
从古代石材建筑史中可以看出,中国在远古时期处于中游水平,晚于西亚、欧洲,但早于美洲、澳大利亚等偏远隔绝地区。在第二波现代文明中,中国依然处于中游水平,也符合传播原理,这是由中国所处的特殊地缘位置决定的。
人类社会的石器时代长达几百万年,到农业文明初期进入新石器时期,石器的精加工发展到惊人的地步,不仅建造出如埃及金字塔以及英国巨石阵那样的巨石建筑,以及希腊文明中那样复杂的石材宫殿建筑,而且还制造出可以动外科手术的锋利刀具以及其他精美用具,但随后青铜时代的突然到来终止了石器时代,随之石器技艺也从此式微。
巨石建筑衰微,青铜时间开启
从某个角度说,中国地区其实并不缺乏石文化,因为玉就是石,中国玉石文化很发达。可是,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大型地上石材建筑?很明显,石器时代中国的文明层次还没有发展到形成复杂的大社会的程度,所以就没有城市出现,不需要亦无可能建造如埃及金字塔那样的大型公共设施。中国人之欣赏玉,重在质地,而非技艺本身;另外,玉石很明显是一种小件装饰,与复杂的建筑不可同日而语。
建造大型石材建筑需要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要有一定的数学与力学知识的支撑,这些都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建筑水平反映文明水平,在相对落后的远东新石器时代晚期没有出现像样的石材建筑,说明了当时的远东文明水平相对低下。
巨石建筑,尤其是非居住类的大型石材建筑,作为一种文明标识,却仅出现了短短一个时期就消失了,因为要满足两个条件它们才能存在:一是文明要发达到出现城市;二是它们只能存在于青铜时代之前或铜石并用期间,一旦到了青铜时代的成熟期,这种巨型石材建筑反而式微。精英们的注意力,已经从石材加工转移到青铜冶炼上了。如中国二里头这样的文明反而没有巨石建筑,是因为它太“先进”了,已经处于青铜时期了。
人类文明起源地只有一处,或者说只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区,就是地中海东岸附近(尤以古埃及、西亚、土耳其半岛及巴尔干半岛最明显),其他地区的文明都是一种后发的传播结果,比如建造于大约4500年前的英国天文石柱群就被认为是西班牙半岛过去的初民所建,英国与地中海以及古埃及的相互交流都能在考古上得到印证。文明的传播如同人们最熟悉的物理热传播一样,需要时间与介质,就文明传播来说最好的介质是水,其次为较平坦的陆地。所以,中国作为典型的内陆国家,又地处远东,相比欧洲则明显“风水不利”。
文明发源地以及交流便捷的地区,其文明会通过循序渐进的演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但是相对偏远的地区则会因为种种偶然性而呈现出一些不规律性,比如夏前后,中国地区在刚刚出现城市、即将产生大型石材建筑之时,青铜技术突然被带进东亚,于是“巨石建筑时代”受到了挤压,人们对于石材建筑的热情被小巧的玉石文化所替代。类似状况也发生在美洲这样的文明后发地区,不过它们被挤压掉的不是“巨石建筑时代”,而是另外一个时代—它们没有经历旧大陆的封建社会,就被欧洲人直接带入了工业文明。这就是被传播文明的地区与发源地之间的发展差别,规律与非规律就隐藏在地缘之间。
古代中国欠缺巨石建筑,表明了中国新石器文明不发达。古代中国确实没有呈现一个完整的文明发展序列,不仅没有出现巨石建筑时期,而且还缺乏金属冶炼的研发时代,随后的车轮与战车也都已证明是从西边引进,文字产生也比西亚地区晚了大约2000年。所以,中国文明的产生主要是依靠以地中海东岸地区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而非独立起源。
缺乏石材建筑的史实甚至还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建筑风格。由于没有经历过最初的大型石材建筑发育阶段,中国与西方相比缺乏这方面的传统技艺,而西方人一直重视石材建筑的发展,以至于近代中国人一看到石材建筑就可以识别那是西方人的建筑。西方石材建筑艺术之发达,甚至产生了一个著名的西方组织—共济会,其英文名字为“Free and Accepted Masons”,意思是“自由石匠”。有人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即共济会认为的“光明元年”。总之,这个庞大的组织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说明了西方石文化之源远流长。
巨石建筑的发源与传播分布还证明了:早期人类文明传播途径以水路最为便捷,直到近代动力交通工具出现。此规律一直支撑着全球文明的扩散模式,它再次说明欧洲文明在近代崛起的重大隐情。第一波人类文明起源于中东,当时人们就曾通过地中海与大西洋把巨石建筑文化逐渐转移到欧洲—若非北非开始沙漠化,文明或许应该转向非洲—所以欧洲从第一波文明开始就具有地理地缘上的双重优势,而亚洲被世界文明逐渐抛弃是近1000年内的事情。欧洲近代崛起一是早期文明传播的积聚效应,二是因资本主义商业社会对于水路的高度依赖,欧洲的水利优势是欧洲文明再次勃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