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得好更要说得巧
3075800000016

第16章 掌握说话要领、才能应答如流(6)

我们看电视广告时,常常会请名人代言,因为名人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名声和信誉,大家也比较容易信任他们说的话。当我们在做演讲或说服别人时,也可以"请名人代言",其实就是用名人说过的话来左证我们的理念。比如,我们要强调卡耐基课程训练的效果,我们就可以引用南山人寿郭文德董事长所说的话,他说,他在大学时受过卡耐基训练,从此觉得自己的成熟度是同龄人的10倍。在投信界很有名的宋文琪,她的儿子就读建国中学时,她曾经为他报名参加卡耐基训练,因为宋文琪自己上过课,觉得效果很好。可是儿子不想上,就请老师打电话给妈妈,劝她不要坚持让儿子上卡耐基训练。结果宋文琪的回答是:"你是他的老师,别的事情我都听你,我是他的母亲,我知道他该不该上卡耐基训练,这个你要听我的。"显然,宋文琪的这几句话就很有说服力,而且并不显得你是在卖弄知识。

4、秀出展示品

所谓"眼见为凭",如果能在说服别人时或在演讲现场,准备一些相关的道具,就会给你的演讲内容增添说服力。例如,在演讲台上,演讲人讲了一个有关砍树的故事:甲和乙两个年轻人比赛砍树,两边伐木声不绝。甲埋着头一直砍,过一阵子,他听到乙的砍树声停下来了,心想:"这家伙真是偷懒。"他还是不休息,继续努力砍。没多久,又传出乙的砍树声。一路比赛下来,甲一直没有停顿,很卖力的砍树,乙则砍砍停停。于是甲猜想,乙大概是停下来喝咖啡、吃东西,以乙的进度,甲相信自己应该是稳操胜算。比赛结束,结果甲砍了20棵树,乙砍了60棵树。甲很惊讶地说:"我一直没有休息,以为自己赢定了,怎么你砍的数目那么多呢?"原来,乙每次停下来,都是在磨利斧头。当时,演讲人拿出一把斧头,替这个砍树的故事增添了说服力。所以,在说服别人时,我们完全可以带一些增添说服效果的小东西。如,当你谈到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小时候拿到了作文比赛第一名,如果你一边说,一边拿出当年第一名的奖状来,对于你所说的话,就有加分的效果。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四点之外,热忱也是决定你的说服是否精彩、是否能打动人的最重要的因素。当你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认同感,而且迫不及待想和别人分享,你的说服力就开始有成效了。

说话不要过于唠叨

在生活中,有一种人真让人痛苦,他们从来不能简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来不知道什么该说和不该说,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一开口,别人就没有什么插嘴的机会了,喋喋不休到对方失去耐心,仍不肯闭上自己的嘴巴。

更让人痛苦的是,这种人为数还不少。有一则笑话:

电台台长为了调查电台的收听率,决定在星期天晚上打电话给1000个男人:"请问您现在在听什么?"

"正在听老婆唠叨。"在这1000个男人中,有934人这样回答。

如果认为唠叨是女人独有的毛病,未免冤枉。某些男人喋喋不休的本领跟女人相比也不差上下,而且比女人的唠叨更有杀伤力。女人的唠叨缺乏逻辑,东拉西扯,强词夺理,可听可不听。男人的喋喋不休通常逻辑严密,言之成理,不听简直就像不懂道理。所以,哪怕你已极不耐烦,还是只能耐着性子听着,直到忍无可忍。

一般来说,唠叨有三种类型:

一是强调型。对别人做事不放心,反复叮咛,将所谓要点及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重复,还担心对方听不懂记不住,一有机会就将自己的老意见与新主意再次发表一遍,以保证对方的所作所为绝无差错。殊不知,由于说得太多太泛,反而忽略了要点;由于重复的次数太多,对方习以为常,反而不会引起重视。

二是发泄型。由于对眼前的事情看不惯,就一味地发牢骚,怨这怨那,常常惹得周围人避之不及,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或破裂。由于有高见要发表,或有得意之事要宣传,有失意之事要倾诉,就不管别人爱不爱听,由着性子说一气,直到畅快淋漓才肯罢休,谁知别人早已晕倒。

三是混合型。即以上两种行为表现集于一身,其危害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话可说,嘴巴像一个关不住的闸门,整天哗啦哗啦地往外吐酸水,考验别人的忍耐力。

那么,如何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呢?有如下四种方法:

一是感同身受法。用录音机把唠叨的话录下来,每天晚上自己反复听3遍,每3天一个疗程。如果没有录音机,请在场的人完整复述一两遍也可。用这种方法,可使自己亲身体味到喋喋不休给他人带来的烦恼。只要一个人还有一点同情心和自知之明,相信经过三五个疗程之后,爱唠叨的毛病就可以改掉了。

二是集中发泄法。找一个无人的地方,把自己内心的牢骚发泄出来。如果是在家中,也可面对发泄对象的照片或画像,把不良情绪宣泄净尽。这样集中发泄,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部说完,直到再也不想多说一句为止。此法既可康复情绪,又不伤人。

三是活动替代法。对轻度唠叨"患者",可尝试使用"活动替代法",即当要大开话闸的时候,舌头在口腔中反复转动1~3分钟,以此代替"唠叨",并提醒自己回忆每次"唠叨"之后的不良后果。如此法不见效,可暂时离开这种情境,避开眼前的不良刺激。眼不见,心不烦,待情绪调整好后,再回到原来地方。有此举动,潜意识中已对唠叨提高了警惕,自然不会再由着性子瞎说一气。

五是反躬自问法。喋喋不休的唠叨者,说话只是因为想说话,通常自己都不十分清楚说了什么,有什么目的和结果如何。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别人又怎么能明白呢?所以,每次唠叨过后,不妨自己反省一下,今天说的话是不是太多?是不是引起了别人的不快?是不是造成了与自己的本意相反的效果?能不能用三五句话把自己的长篇大论表达清楚,应该怎样说才会更让对方喜欢?只要经常这样反躬自问,人便变得理智沉静,久之,说话自然变得慎重得多,再也不会喋喋不休,信口开河了。

曾国藩说:人生坏事的两个因素,一是自傲,二是多言。多言生厌,多言招祸,多言致败,多言无益。所以《智慧书》极言说话简洁的好处:

"不要只重复一个话题,囿于成见。简洁令人愉快,给人好感,并且事半功倍。简洁虽有失于草率,却在礼貌上得到补偿。好的事物,如能简洁则会更好。本来很糟,如能简洁,则不致太糟。少而精胜于多而杂。众所周知有些人不善于为宇宙增光添彩,却善于搅扰四邻。他们像无用的事物令人避而远之。谨慎的人应避免使人厌倦,尤其是繁忙的大人物。触怒这样一个人也许会比惹恼所有其余的人更糟。说话高明即指说话简洁。"

回答问题要有技巧

问与答是矛盾的统一体。回答是对提问的反馈。问是一种艺术,答也需要高超的技巧。真正的妙答不是问什么答什么,一个有经验的言谈者在接到提问后,会迅速思考选择一个最佳的回答方法。

1、设定条件法

对方提问有时会很无聊或荒诞,我们可在分清前提下采用此法,比如:

问:"今天有只黑猫跟着我,是不是凶兆?"

答:"那要看你是人还是鼠。"

2、答非所问

这是一种回避术。碰到一些问题我们不想明确回答又怕不礼貌时,可以避实就虚。如日本电影明星野良子来中国,有人间她:"何时结婚?"她笑着说:"如果结婚,就到中国度蜜月。"

3、巧借前提法

巧妙利用对方提问的前提,回答得出人意外的效果也很好。如某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大记者尖刻并幽默地向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提问:"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发表?"基辛格停了一会儿,一字一板地答道:"我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地宣布。"会场哄堂大笑。

4、否定前提法

对方的提问有时我们需要否定,包括否定其观点、态度和倾向。如有人问:"你是否停止打老婆了?"直接回答,无论是否都会掉进"语言陷阱"里,说明你曾打过或还在打。但对方巧妙地答:"我从来没有打过老婆。"这就完全否定了对方的前提,使他的打击落空。

5、无效式回答

生活中有时会碰到不想回答但又欠礼貌的问题,可用无效式回答,这等于啥也没说。如有男士问女土:"你多大年纪了?"答:"你看呢?一你姓啥?"答:"姓父亲的姓。""干啥工作?"答:"干四化。"男士自讨没趣,就不再多问了。

6、反唇相讥法

碰到对方不友好的问题,可采用以牙还牙进行反击,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兼收反驳与嘲讽的效果。如日本前总理大臣吉田茂晚年丧妻,一次有一位女记者不怀好意地问他:"阁下对女人有何想法?"很显然,在公开场合向国家领导人提这样的问题,是很不礼貌的。吉田茂看了这位记者后,冷冷地说:"过去想法很多,但自从看到你,我对女人就没有想法了。"这位女记者被当众奚落,讨了个没趣。

7、借题发挥法

如果对方的问话使我们陷入尴尬中,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借对方挪榆的话题,进行充分的引申、发挥。如西方外交官对我外交官不怀好意地问:"当美中实现关系正常化时,你在中国遇到了政治上的反对吗?"我官员答:"有啊,在中国的台湾省。"

8、将错就错法

有时言谈中别人犯了错,又不承认,你不妨将计就计制造一个更大的错误,以促其自省。如男甲说:"我真想不上班,在家陪老婆打麻将,那多舒服。"男乙说;"是啊,我还想在家生孩子,让老婆挣工资养我。"男甲一笑,立即明白自己的话不妥当。

在日常生活交谈中,机智的妙答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外化,是人们憧憬的高水平口才艺术境界。要想答得好,必须注意积累生活感受,提高自己语言艺术方面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