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3053800000018

第18章 掌握沟通心理学,亲子沟通无障碍(2)

晓梦9岁了,每天早晨将要上学时,总会因为找不到红领巾而耽误很多时间。一开始,妈妈总会长篇大论地说:“你总是找不到红领巾,这会浪费很多时间,你上学就会迟到,而我上班也会迟到……”

只要听到妈妈这样说,晓梦就会大哭起来,喊道:“我的红领巾呢?要是迟到了怎么办呢?如果找不到红领巾,班级就会因为我而扣分,怎么办呢?”

每当这个时候,全家人就要集体出动,给晓梦找红领巾……

直到妈妈改变了与晓梦的说话方式,这种状况才得以好转。再次面对晓梦找不到红领巾,妈妈没有对她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平静地说:“以后你把红领巾放在你的书桌上,就不会找不到了。”

从此之后,晓梦很少出现找不到红领巾的情况。

妈妈对晓梦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只会更加强调晓梦的错误行为,并没有起到引导和帮助她去改正的效果。然而,当妈妈用简短的话说出对晓梦的要求时,她反而更容易接受,进而改正了不好的行为。因此,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要放弃长篇大论的说教,运用简短原则,这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别对孩子说教个没完

很多妈妈为了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期待,就会采用“说教”的方式,结果导致孩子很不情愿听我们说话。一个9岁的小女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最不喜欢听妈妈说话了,如果她希望我去做一件事情,她就会说个没完没了,直到我不得不去做为止……”

可见,说教并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当我们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简约地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把洗干净的衣服叠放起来,我们就可以平静地说:“把衣服叠放起来吧!”虽然我们只说了一句话,但是对孩子却有震慑力。

▲ 不对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回家先写作业再去玩,你就是不听话啊!”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出门要记得带钥匙,你得让我提醒多少次啊!”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饭前要先洗手,每次都得重复,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

面对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很多妈妈都会这样与他沟通。事实上,“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是我们一直在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表现了我们对孩子不尊重的态度。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改正错误行为,而且还会使他产生反抗情绪。因此,我们以后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 真情流露比说教更有效

有时候,当孩子没按照我们说的去做时,我们就会对他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即使孩子按照我们说的去做了,也不会发展成他自愿的行为。其实,我们对孩子的真情流露比说教更有效,因为当我们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时,孩子就会主动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会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比如,当孩子把书桌弄得乱七八糟时,我们先不要去指责或批评他,而是发自内心地说:“我是多么希望看到整洁的书桌啊!”虽然是简短的一句话,但是孩子能从中听出我们对他的尊重,他就会更容易接受我们所说的话,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50. 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他唠唠家常--调味品效应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效应--调味品效应,即一些生活中的“废话”、“闲话”却起到了调味品的作用,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这些“废话”、“闲话”怎么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呢?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一些“废话”、“闲话”充当了生活中的调味品,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从而避免和消除了误会,使生活更加和谐。

其实,与孩子的沟通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经常与他唠唠家常,说一些“废话”、“闲话”,调节一下他的“胃口”,就可以放松心情,促进感情的交流,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使交流更加顺畅,使亲子关系更加亲近。由此可见,调味品效应具有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一些孩子的问题,就是在唠家常中得到了解决。因为,我们通过与孩子唠家常的方式对他进行教育,可以消除他的防备心理,他会更容易接受我们所说的话。这种说话方式不会引起他的厌烦心理,更不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一天,伟强的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大概的意思是:班上一位同学丢了东西,怀疑是伟强偷偷拿走了,希望她可以对伟强进行询问和教育。伟强放学回来后,妈妈一边忙着摘菜,一边与他闲聊:“儿子,我今天看了一份报纸,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做过的一件错事。”

听到妈妈说自己做了错事,他立即来了精神,问道:“妈妈,您做了什么错事呢?”

妈妈停下了手中的活,继续说:“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位同学拿了一件很好玩的玩具,出于好奇,我就偷偷把玩具拿回了家。但是回到家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害怕被人拆穿。”

伟强追问道:“后来呢?”

“后来,你姥姥看出了我的心思,我把事情告诉了她,她只对我说了一句话:‘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听到这句理解的话,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发誓以后都不可以偷别人的东西。”说完,妈妈的眼睛湿润了。

伟强继续询问:“那您是怎么处理那件玩具的呢?”

“第二天,我就把玩具还给了同学,向同学真诚地道了歉,并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听到这里,伟强低下了头,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今天偷拿了同学的东西,我给您丢脸了。”

说完,伟强流下了惭愧的眼泪。妈妈一边给伟强擦眼泪,一边安慰道:“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

伟强抬起头,用坚定的眼神看着妈妈,说:“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您放心,我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可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利用这种唠家常的方式比普通的说教更有效。因此,我们要多抽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他唠唠家常,了解他的内心,从而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 有效利用生活中的闲聊时刻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不必刻意去教育他,生活中的很多闲聊时刻都可以成为教育他的机会。在我们与孩子的闲聊过程中,他的心情处于放松状态,可能就会把平时不愿意向我们倾诉的话说出来。

我们只要多留份心,就会发现很多闲聊时刻。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接孩子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聊一聊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了解他的现状;可以利用与孩子一起做事的时间,聊一聊他最近关注些什么,进而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可以利用散步的时间,聊一聊他最近学习的情况,进而给他出谋划策;等等。

▲ 留出整段时间陪陪孩子

由于我们忙于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即使在陪孩子的时候,也可能因为想其他的事情,而无法全心全意陪他。这样一来,不仅起不到沟通的效果,反而让孩子感到不受重视。因此,我们要用心陪孩子,要留出整段的空余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什么也不做,专心陪他。

▲ 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仅限于学习方面的问题。而且,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才会想到找他沟通。结果,在这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教训或批评孩子,他自然就会关闭自己的心门,导致沟通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其实,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应该在每时每刻中进行,我们应该经常倾听他的心声。另外,我们与孩子谈论的话题不要只局限于他的学习,还可以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谈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孩子,及时解决发生在他身上的问题。

51. 沟通时,摆正自己与孩子的位置--坐向效应

有的妈妈很苦恼:我经常与孩子沟通,也很注意一些方法,比如,我不会打断他的话,不会对他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会耐心倾听他的心声,但是却仍然收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这些沟通的方法没有效果吗?

事实上,不是这些沟通的方法没有效果,而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沟通中的一些细节,结果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出现障碍,让他无法接受我们的话语,进而使沟通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我们与孩子沟通时,都会与他面对面而坐。但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与人面对面而坐,容易产生一种自然的压迫感,产生一种对立的情绪。事实上,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之所以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一个重要的效应--坐向效应。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坐向效应是指由于就坐位置的方向而产生的心理效应,会影响交流的效果。这一效应源于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

美国有一个评论型的电视节目,节目中找来的评论者都是一时之选。但是,每期节目总是无法掀起评论的高潮,结果就草草收场。制片人希望把节目办得更出色一些,于是就去请教了一位心理学家。

这位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改变座位的放置方向。也就是说,改变一下评论者的就坐位置,由以前的横排而坐,改成面对面而坐。制片人接受了这个建议,自此之后,每期节目都能掀起评论的高潮。不久之后,这个电视节目成为了观众争相观看的节目。

难道就坐位置真的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吗?真的能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吗?答案是真实的,究其原因,是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而造成的。当两个人面对面而坐时,彼此的视线就会比较强烈,容易形成对立的关系,并具有一种直刺对方心理的攻击性。

因此,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忽视了这个细节,要注意摆正自己与孩子的位置。另外,我们与孩子的位置不同,他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比如,当我们想要询问孩子最近的情况时,如果我们与他面对面而坐,他就会比较紧张,甚至会怀疑我们是有目的地试探他,他自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如果我们坐在他的身边,他就会比较有安全感,从心理上觉得妈妈会站在他的一边,一般情况下,他就会愿意坦露自己的心声。

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和教育效果,我们做妈妈的一定要摆正自己与孩子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就坐位置。那么,我们遇到不同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做呢?

平时与孩子交流时,我们一定要避免与他面对面而坐,应该是坐在他的身边。这样的就坐位置能使我们与孩子的交流在平静的气氛中进行,进而避免互相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虽然这种方式不会产生威慑力,但是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使他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表扬孩子时,我们一定要避免与他面对面而坐,因为,这样不仅达不到应有的表扬效果,甚至会被他误解为讽刺或挖苦。因此,我们在表扬孩子时,应该坐在他的身边,或者是倾斜交叉而坐。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如果我们只是想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想过于严厉地批评他,那么就需要坐在他的身边,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话,眼神要流露出对他的信任和鼓舞;如果我们想要对他进行比较严厉的批评,那么就需要与他面对面而坐,用眼光直视他,语调可以相应提高,使他的心理受到震慑。

总之,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面对不同事情的具体情况,我们要有效利用坐向效应,采取不同的就坐位置,以此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52. 善用让孩子感觉更温暖的沟通方式--身体语言定律

谈到与孩子的沟通,我们的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妈妈说,孩子听。我们一直都认为,语言是沟通的全部。其实不然,我们与孩子沟通时,即使不说话,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是所谓的身体语言定律。

心理学家认为:身体语言定律,是指运用恰当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来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当我们对孩子表示喜欢时,可以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当我们对孩子表示赞许时,可以竖起大拇指;当我们安慰哭泣的孩子时,可以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当我们批评做错事的孩子时,可以神情严肃地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