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3053800000010

第10章 孩子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解读其背后的心理(1)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做出一系列不尽如人意的举动,比如他突然学会了说脏话,会动手打人,会调皮捣蛋,会说谎,会告状,会虐待身边的动植物……乍一看,这些举动实在令人头疼,但是,我们是否解读过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呢?他也许是因为害怕、慌张、好奇、自我保护等心理而做出了这些行为。只要我们能够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能理解孩子,并帮他纠正这些不当行为。

26. 诅咒:发现语言的力量,妈妈要正确引导

通过对妈妈话语的模仿,孩子有时候会发现,有些话说出来能让人产生很强烈的情绪变化。比如,他会模仿妈妈对别的孩子说“小屁孩”,然后看着别的孩子大哭着跑开,他会觉得很得意;或者他看见别的孩子有好吃的而自己没有,他就会“恶狠狠”地说:“那个真难吃!”……总之,当孩子发现诅咒的力量时,他对它的使用就会是随心所欲的。

3岁半的儿子很调皮,妈妈之前总说他“屁儿子”。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妈妈发现,只要自己做的事情不顺儿子的意思,儿子就会噘了小嘴,大声地嚷一句:“屁妈妈!”

妈妈每每听到这里,都会一皱眉。儿子见状,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说得更多,什么“臭妈妈”、“坏妈妈”之类的话,就会接连不断。而且,妈妈表现得越生气,他说得越起劲。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儿子一直都如此。幼儿园的老师总是向妈妈告状,说儿子经常“诅咒”别的小朋友,妈妈一时间头疼不已。

在三到四岁这个阶段,孩子会发现他的某些语言会与其他的人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他说出来的某些话,会引起他人的强烈反应,他人这样的表现,在孩子看来是新奇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所以他就有可能会一直重复这种行为,尤其是“诅咒”类的话语。

4岁的晓童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表现得很是“暴力”。有一天,他在小区玩耍,看见别的小朋友手里拿着新玩具,于是就过去问:“我能玩你的玩具吗?”但那个小朋友却不给他。晓童又说:“那我们一起玩可以吗?”那个小朋友显然对自己的玩具爱不释手,依然使劲摇着头。

这时候,晓童的脸色开始起了变化,从最初的喜悦、羡慕,慢慢变得阴沉,最后他一扭头,用很不屑的口气对那个小朋友说:“哼,我才不要你的破玩具呢!我妈妈也给我买新玩具了,你那个,我才不稀罕呢!”

那个小朋友一听立刻不高兴了,晓童却越说越起劲,一会儿就把那个小朋友说哭了……

诅咒的力量,多是孩子不经意间发现的。当他用这种听来似乎很伤人的话去说别人的时候,对方往往会有强烈的情绪波动,妈妈也许会生气,要是其他孩子也许会大哭。但很明显,孩子很“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已经察觉到了语言的力量,他也发现使用这样的语言,会引起更多人对他的关注,他甚至很有自豪的感觉。

这个时候,妈妈也不要过于紧张,不用将孩子的“诅咒”看成是洪水猛兽。孩子的这类语言也不过是好奇感而已,他是不会理解那些话语所代表的真正意义的,他只不过是在体会这种语言所带来的威力。所以,几个月之后,孩子诅咒一类的语言就会自动消失。

▲ 要尽量“漠视”孩子的“诅咒”

孩子总是运用诅咒,多是因为发现了诅咒所产生的威力。就如前面案例中的儿子,因为他的诅咒式的话语,会让别人有很强烈的反映,孩子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这个时候,妈妈不用很着急,也不用很避讳孩子的话。

妈妈要学会漠视,正因为有人去回应孩子的“诅咒”,所以他才会越发地变本加厉。而一旦无人回应他,对他的此类语言不作任何反应。孩子如果看不到他语言产生的作用,从中寻不到乐趣,他自然也就不再说了。

▲ 寻找孩子“诅咒”语言的源头

孩子会用不雅脏话去诅咒别人,那么这些话绝对不会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定会有一个模仿的源头。孩子也许是跟父母、电视节目,甚至是其他小朋友学到的这些脏话。

因此,妈妈可以尽量阻隔这些脏话的来源,依此减少孩子模仿的机会。妈妈首先自己就要不说不文明用语,而对于他人,妈妈也要提醒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不雅的用词。至于一些不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妈妈也可以用陪孩子玩游戏等方式来引开他的注意力。

▲ 试着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孩子

其实面对孩子的诅咒语言,妈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与孩子太过计较。而且,除了用漠视的态度对待以外,也可以尝试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比如,孩子不顺心的时候,会说“臭妈妈”,妈妈就可以回他一句:“不是臭妈妈,是香妈妈。就像你一样香。”孩子这时候就会转移他的注意力,他的模仿能力也许又会带他去重复新的、好的语句。

▲ 及时对孩子的美好语言给予表扬

当孩子能够正确使用一些美好词汇或语句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妈妈的赞扬,会让他有成就感,会让他更乐意使用好的语言,以获得更多的赞赏。由此,他也会增加学习优秀语言的兴趣,妈妈就可以利用他的兴趣来对他进行引导,加强他的语言学习。

27. 攻击:正确看待他的行为,妈妈要“冷处理”

周日,妈妈带鑫鑫去玩滑梯。鑫鑫很高兴,玩得很愉快,玩着玩着,鑫鑫就把双腿分别放在滑梯的两边往下滑,妈妈看到后,赶快对鑫鑫说:“不要这样滑滑梯,很危险的。”

鑫鑫却说:“那个姐姐也是这样滑的。”

妈妈说:“那个姐姐比你大,比你灵活,她能这样滑,你不能。”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把鑫鑫往旁边拽。可是,鑫鑫却伸出手来打了妈妈两下,以此表示不让妈妈拽。妈妈顿时很生气,沉下脸也打了鑫鑫几下。鑫鑫撇了撇嘴,“哇哇”地大哭起来,无奈之下,妈妈只好抱起哭泣的鑫鑫离开了游乐场。

通常,孩子用攻击性的行为对待家人和伙伴的时候,他在心理上肯定有不满和愤怒情绪,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以采用了动手打人的方式。此时,如果我们像鑫鑫的妈妈一样,对孩子进行“还击”的话,虽然我们从气势上制服了他,但他的内心还是会不服气,并且心理上产生了压抑感。下次,他在愤怒和生气时,依然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情绪。

另外,有的孩子在两三岁时,会进入“动作敏感期”,其中一种表现就是常常做出咬人、打人等带有攻击性的动作。但是,孩子的内心并没有什么负面情绪,只是用“咬”的方式去探究周围的环境,用“打”的动作去与同龄人交流。对此,我们更不能鲁莽地去处理,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所以,面对善于攻击的孩子,我们首先要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和攻击他人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用打骂的方式去阻止。当然,我们还是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孩子才不会受到伤害。

▲ 用暂时的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一次,甜甜问妈妈要糖吃,妈妈拒绝了。妈妈正要给甜甜讲道理,甜甜伸出手就打妈妈。妈妈没有立刻呵斥甜甜,而是冷漠地看了甜甜一眼,起身走了。

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妈妈都没有主动和甜甜讲话。甜甜意识到妈妈生气了,便走过去叫:“妈妈,妈妈。”妈妈看时机来了,这才把不能打人的道理讲给甜甜听。从此,甜甜再也没有动手打过妈妈。

13岁之前的孩子在犯错之后,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立刻更正不一定能起到最佳效果。而冷处理会让孩子有自我反省和思考的余地,等孩子意识到错误之后再给他讲道理,更易于他对道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冷处理”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式。

▲ 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内心的想法也随之增多,但是,语言的局限又无法将想法传递出去,当他发现自己无法表达,或者对方不能理解他所表达的心情时,他的本能反应就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

此时,如果我们能说出他的感受,他从心理上就会觉得如释重负,也就不用借用肢体语言去表达了。所以,我们看到孩子打人了,我们马上要问他:“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觉得很伤心?”等等。这样,孩子觉得妈妈理解他了,他也就会停止攻击性的行为。

▲ 教孩子用文明的方式表达愤怒

然然和小武一起玩耍,小武把刚搭好的积木给然然看,没想到然然一下子把积木推倒了,还哈哈大笑起来。然然的举动惹怒了小武,小武一拳把然然打倒在地,然然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妈妈上前对小武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如果有人无故弄坏我的东西,我也会生气,但是,我们不能打人,可以让然然重新帮我们搭建一个,也可以要求然然道歉,但不能动手打人。”后来,在妈妈的引导下,然然和小武互相道了歉,两人又高兴地玩起来。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但是表达这种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而用拳头攻击对方是最不理智的选择。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孩子用文明的方式表达情感。

▲ 帮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如果孩子是进入了以打人、咬人、扔东西为行为代表的敏感期,我们就要谨慎对待。比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爱咬东西的现象,那我们就给孩子一个无毒无害干净的橡皮圈,或者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以供孩子去咬;如果孩子总是莫名其妙地打一下妈妈,妈妈就要引导孩子把“打”,转化为“拍”、“摸”等行为。等孩子过了这个时期,自然就不会打人或咬人了。

28. 淘气:先“体察民情”,再想解决之道

著名女作家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淘气是孩子智慧的象征,更有俗语说:“淘气的孩子有出息。”然而,无论孩子的智商有多高,一旦调皮淘气起来,着实会让妈妈头疼。

妈妈希望女儿乖巧懂事,于是起名“乖乖”。但是,“乖乖”一点儿都不乖,

她在家不是把抽屉里的东西翻得到处都是,就是把花盆里的花剪成她喜欢的形状,还称自己为“修花工”。虽然妈妈给她说过多次,不要乱修剪花,但是,她都没有听进去。

在学校,乖乖常常搞恶作剧,不是在同学的凳子上涂抹胶水,就是把同学的东西偷偷藏起来……老师和妈妈的劝说似乎对乖乖都不起作用,她依然我行我素。

乖乖是“淘气鬼”的典型代表,和乖乖比肩的孩子大有人在。一般说来,淘气的孩子都爱玩爱闹,主意多,精力旺盛,喜欢搞恶作剧,因此也常常闯祸、挨骂、受罚。而且,孩子的淘气往往会点燃我们内心的怒火,用强烈粗暴的方式指责他是我们常常采取的方法,尽管如此,他也很难收敛。

而孩子为什么这样淘气呢?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因好奇心而引发的“淘气”。13岁之前的孩子对周围的事情充满好奇心,当他很想探其究竟时,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这里摸摸,那里掏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打碎一个杯子,或摔坏一件物品,妈妈就很容易给孩子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

第二,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而故意淘气。有些孩子的表现欲很强,从心理上,他希望外界时时都能注意到自己,更希望得他人的表扬。但是在这种希望落空的情况下,孩子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于是就做出种种淘气行为以吸引他人的眼球。

第三,因精力过剩导致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我们所能提供的活动环境和条件尚且不能满足他的心理和行为需要,于是,他把剩余的精力就用在了调皮捣蛋上。

第四,借用“淘气”发泄情绪。有的孩子喜欢用有意识的淘气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对于13岁之前的孩子而言,淘气的原因不外乎以上四种。而当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应对,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是应该探究原因,“体察民情”,再想解决之道。

▲ 理解孩子的行为

王珂很淘气,最喜欢搞破坏,总是把家里的小件器械拆得七零八落,安装不回去时,物品就报废了。为此,妈妈把贵重的手表和小电器都锁在柜子里,但这依然没有挡住王珂的拆卸欲望。

后来,妈妈干脆请来当工程师的好友,来指点王珂如何正确拆装物品,王珂高兴不已。从此,他再也不随心所欲地拆卸东西,而是渐渐学着按机械的原理进行拆卸安装。有时,他还能帮妈妈修理小物品。

当孩子因好奇心的驱使而淘气,并弄坏东西时,他从心理上需要的是妈妈的理解和原谅。如果妈妈大发雷霆的话,他下次可能不会再“淘气”了,但是也不敢再对自己所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研究了。

此时,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他兴趣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要给他讲道理,让他在保证自己安全和不损坏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去“淘气”,这样,既能满足他的好奇心,又能使他获得新知识。

▲别让淘气的孩子感到“与众不同”

孩子淘气时,我们不要总是说:“这孩子太顽皮了,连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他的淘气在学校都出名了”等等,如果我们总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就会产生或自卑或傲慢的心理。无论是哪种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无益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淘气视为孩子的天性,而不是看成缺点或者是机灵的象征。这样,我就不会对此大惊小怪,孩子也不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别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

调皮的孩子爱闯祸,对此,我们可能会吓唬他说:“如果你要是再搞恶作剧,我就把你扔出去。”除了吓唬,有时,我们忍不住也会用严厉的方式惩罚他。但是,我们的这种行为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当孩子所作所为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时候,如果麻烦不是太大,我们不妨少点“好气”,多点“好笑”。我们的反应会增加轻松气氛,这也有助于孩子放松身心。之后,我们再理智地给孩子意见,他也容易接受,并学会逐渐克服缺点。

29. 嫉妒:教孩子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向其学习

有人说:“嫉妒是一种原始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性的表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确,很多孩子会有意无意地拿自己与他人比较,一旦发现自己在能力方面不如对方,或者所拥有的东西不如对方时,就很容易产生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消极情绪,这就是嫉妒心理在作祟。

比如,孩子希望妈妈只爱自己一个人,但是,当妈妈与其他孩子表示亲昵时,他就会嫉妒对方,进而不让妈妈与其有亲昵的举动;又如,孩子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名,但是当这个位置被其他同学取代时,他会不自觉地产生嫉妒心理,也会把对方当成“眼中钉”;再如,当同学拥有高档玩具或漂亮衣服时,孩子也会因自己的玩具和衣服不如人而羡慕和嫉妒同学……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于某些因素而产生嫉妒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既不能认为这是孩子道德败坏的表现,也不能过于忽视任其发展。毕竟,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另外,当孩子嫉妒别人时,内心是很痛苦的,整个心灵被“记恨”包裹。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孩子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该如何提高上,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妨碍对方进步上,这样就难免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结果只能被集体嘲笑和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