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502~557年),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502年,齐的最后一个皇帝和帝萧宝融将齐的统治权转交给他的同族梁王萧衍,萧衍正式在建康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梁。
萧衍是在齐东昏侯萧宝卷当政时由荆州起兵反抗其统治的,经过两年的战争,萧衍的军队攻入建康,杀掉萧宝卷,改立萧宝融为帝。当然,立萧宝融只是萧衍在代齐称帝前的一个必要的缓冲阶段。没过一年,萧衍就建立了梁朝。
梁朝后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注定了北强南弱之势。梁敬帝萧方智时,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另外,萧衍的孙子萧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3帝,后亡于隋。
萧衍建梁
南齐大司马萧衍讨伐萧宝卷,占领建康平定天下,将宣德太后迎接进宫,让她临朝听政,代行皇帝权力。
黄门侍郎范云、南清河太守沈约和萧衍三人,当年在竞陵王西官邸曾共事,关系亲密。萧衍当上大司马后,就让范云担任自己的谘议参军、领录事,让沈约担任骠骑司马,让他们谋划各项事务。
沈约看出来萧衍心里有受禅的想法。有一天,沈约向萧衍进言说:“当今与古代不同,淳朴的古风已经不能有所期望了,士大夫们都追名逐利,现在连小孩都知道齐已经要完了。明公应当顺应天意继承它的国运,天意不可违背,人心不能失去。既然天数如此,即使想谦让也是推辞不掉的。”萧衍说:“我在考虑之中。”沈约接着说:“明公当初在樊、沔起兵的时候就该考虑,现在大业已成,还有什么要考虑?如果不早点定下大业,只要有一个人有异心,就会破坏您的威德。世事无常,怎么能把建安郡公的封爵留给子孙?假设天子返回京城,公卿各司其职,确定君臣的名分,人们就不会有异心。圣明的君主在上,忠诚的臣子在下,社会就会太平,有谁还会起来反叛呢?”
对这席话萧衍非常赞同。沈约出去后,萧衍召范云进见,商议此事。范云的想法和沈约的差不多,萧衍高兴地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你明天早晨和沈约一道来。”范云出来后,告诉了沈约第二天一起见萧衍,沈约说:“你一定要等我!”范云答应了。
然而第二天,沈约提前到了,萧衍命令他起草登基的诏书,沈约从怀里取出已经写好的诏书和人事安排的名单,萧衍很满意。范云到了殿门外,不让进去,又等不到沈约,只好在寿光阁外徘徊,心里十分纳闷,也有怨恨。沈约出来后,范云问他:“怎么安排我的?”沈约举起手指向左边,指安排范云为尚书左仆射,范云笑着说:“正是我所希望的。”过了一会,萧衍召范云进去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有许多的功臣将领出了力气,但能帮我成就帝业的,只有你们两人。”
502年正月,宣德太后下诏封萧衍为梁公,赐十郡封地,加赐九锡。二月,又进封萧衍为梁王,加赐十郡封地。四月,宣德太后宣布,南齐皇帝将帝位禅让给梁王萧衍。萧衍在南郊即皇帝位,为梁武帝,梁朝正式取代南齐。
萧衍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量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朝的吏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萧衍的猜疑心很重,害怕开国功臣们要夺他的皇位。范云和沈约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建国开始时范云就病逝了,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过来,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后来,沈约也病死了。
萧衍对功臣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格外照顾,萧衍的六弟萧宏在窝藏杀人凶手时,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萧宏也不知恩,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通奸,两个人还谋划着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并被处死。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萧宏也因为极度恐惧,得病而死。
萧综是萧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但萧综并没有受歧视,萧衍封他为王,还让他做将军。但吴淑媛自己失宠之后,由于对萧衍的怨恨,就把七个月生萧综的事告诉了萧综。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萧衍疏远了。
后来,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督率各军作战。但萧综却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兴,授予高官厚禄。萧综还改名为萧缵,并表示为东昏侯服丧服三年。萧衍听说后,非常生气,不但撤消了给他的封号,还把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不久,吴淑媛病逝,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给吴淑媛加了谥号为“敬”。
建国开始的时候,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还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直接倡导了好的学习风气。但老年后,特别是经过以上这两件事后,萧衍看破了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
钱穆于《国史大纲》云:“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王夫之于《读通鉴论》亦云:“梁氏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梁武帝不仅是一位帝王,也是一个学者。另外,梁武帝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和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萧衍长子。齐中兴元年(501年),生于襄阳。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萧统才华出众,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从轻作了判决。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
但他却因为宫廷纷争受到父亲萧衍的猜疑,不久含冤而死。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有一天,萧衍身体有些不适,便在养心殿稍事休息。正在此时,忽然见一个小太监在养心殿外探头探脑。萧衍厉声喝道:“你贼眉鼠眼地在看什么,难道要谋害朕不成?”岂料那小太监一下扑进来跪在萧衍面前道:“不,不是我要害皇上,是,是有人要害皇上。”萧衍闻言大惊,知道一定有什么情况,忙问道:“是谁?是谁要害朕?!”小太监哆哆嗦嗦道:“是,是太子!”“什么!你胡说!来人,将他推出去斩了!”萧衍怎么也不相信太子萧统要害自己。
萧统自幼贤德聪颖,幼读《孝经》《论语》,五岁习《诗经》,十岁通晓经义、吟诗赋词、出口成诵;五岁便可帮助萧衍管理朝政,可谓萧衍的得力助手。萧衍称帝那年就立他为太子,对他疼爱有加,喜爱异常。况且太子生性仁厚,竟至不食肉,怎么可能加害于萧衍呢。故此小太监一说萧统要害自己,萧衍大怒,要将其斩首。
小太监一听要斩自己,吓得乱喊乱叫道:“我说的句句是实,不信陛下到临云殿内的杨树下派人去挖,定能挖出蜡鹅。太子曾命道士作法咒陛下早死。不信陛下想想,近几月是否身体感到不适?”
萧衍想:“自己在养心殿养病没几个人知道,莫非——”这样转念一想,便命人将小太监抓回细问。
小太监见萧衍不杀他了,松了一口气,眼珠转了转,又对萧衍说道:“陛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为了龙体,您一定要保重,说出来您别生气。太子近几日常领一帮人在紫云殿聚会,鬼鬼祟祟,不知在干些什么。”
萧衍一听,竟有一半信了那小太监,顿时大怒,带上几个人就直奔紫云殿而去。到那一看,果然见太子与一帮人在那里聚会,显然是在商量什么,见自己到来还一脸的慌张。他不由得怒气冲冲地道:“逆子,等我找到证据,决不与你善罢甘休。”
原来,太子非常爱惜人才。一天他看到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写的《文心雕龙》手稿,爱不释手,惊叹此人才华,立即召见,二人一见如故,言语投机,从《文心雕龙》一直谈到太子主持编纂的《文选》。刘勰为之提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太子萧统非常高兴。第二天,他又请了许多文人雅士,一一介绍给刘勰认识,大家畅所欲言,就像老朋友一般。以后他们就经常在一起谈论《诗》《书》,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当时刘勰心里还想:梁朝有这样一位太子,将来一定会国泰民安。要说弑君篡位之心,太子萧统可一点也没有。今日相聚紫云殿,也不过是在商议为《文选》作序之事。几人正兴致勃勃地谈论,忽闻皇上来了,太子慌忙出迎。又见皇上怒气冲冲,还说什么与自己“决不善罢甘休”,一时愣在那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正在这时,一个小太监手托一只蜡鹅慌慌张张跑进来,跪下对萧衍道:“陛下,果然发现了这个。”旁边的太子萧统一看,不由得魂飞魄散。他知道这是遭人诬陷。可心里越急越说不清,想到自己平时宽以待人,竟遭此暗算,就算跳进黄河也洗刷不清,不由得一阵天旋地转,昏厥过去。
那个到皇帝萧衍面前告密的小太监原是太子身边亲近的人,太子母亲病故不久,太子要给母亲做“生忌”,提前要一太监值宿一夜,太子便让这个小太监去。不料他竟不负责任,胡乱混到半夜便跑去和宫女鬼混,正巧被太子巡视时撞见。要是换了别人,不杀他也得严惩,太子宽厚,没有治他罪,只是不如从前亲近了。哪知这小太监不识好歹,不思图报,反而怀恨在心。他探听得皇上身体不适,便跑去诬告太子请道士作法,埋蜡鹅咒皇上早死,密谋夺权篡位。
萧衍哪知这些,见太子昏过去,还以为他是做贼心虚,也不理睬,拂袖而去。回到寝宫,他越想越伤心,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竟下令将太子身边所有道士全杀了。太子萧统闻听,连呼冤枉,从此一病不起。满朝文武都认为太子仁爱宽厚,忽然传出他要弑君篡位,深感蹊跷,便纷纷上奏,请皇上萧衍明察,以防铸成大错。萧衍一听有理,又闻太子病重,心中甚是不安,忙命人尽快查明此事。可是等真相终于大白,太子萧统也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萧衍痛失太子,又悔又恨。讣告传出,举国震惊,全国百姓都为失去这样一位智信仁爱的太子而感到无限的悲痛。
当天夜里,萧衍翻阅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含泪提笔,在扉页上写下《昭明文选》四字。并决定明天降旨,追封太子萧统为昭明太子。
提到昭明太子,自然会想到《昭明文选》,这是一部研究先秦以来中国文学史的珍贵文献资料。有人称他为文人太子,有人赞其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有人文气息的太子。这种赞赏只是以他的《昭明文选》为前提,他的仁厚、孝义、睿智只是做了个简单的铺陈。这位太子的死似乎对梁朝没有什么损失,可却对整个社会是一大损失。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是南朝齐梁时的一个大学者,对天文、历算、地理、药学无所不精。他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画中有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陶虽不为官,但梁武帝与他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从小就有钻研精神,治学严谨。《诗经》里有这样的说法:蜾蠃(一种寄生蜂)这种小虫,只有雄虫,没有雌虫。它们怎么繁殖后代呢?它飞到菜地里,把一种名叫螟蛉的幼虫衔回自己的窝里,对它念念有词:“快点变成我!快点变成我!”不多久,螟蛉果然就变成了和蜾蠃一模一样的,成了蜾蠃的儿子。《诗经》是这么说的,一代代传下来,人们也就信以为真,甚至还把领养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读到《诗经》里关于蜾蠃的诗句,觉得不可相信。恰巧有个朋友来拜访,就谈起了这个问题。朋友说:“您是一本活书,无所不知。您给我讲一讲蜾蠃养螟蛉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下子可难住了陶弘景,一时间回答不上来,只好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研究过,等我查查书再告诉你吧。”
陶弘景查了不少书,可是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时的,全都是一样的说法。陶弘景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查书是查不出结果的。我何不亲自去观察一下。陶弘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终于弄清楚了蜾蠃衔螟蛉的真相。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它衔螟铃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当食物。它用尾巴上的针把螟蛉刺得半死,衔回窝里,等自己产的卵孵化出幼虫来,幼虫就把螟蛉当做食物。
等到那位朋友再来拜访时,陶弘景把螟蛉变蜾蠃的秘密详细地告诉了他。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也就不相信那个传说了。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学的严谨性。
陶弘景用这样的科学态度,对中药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汉代时,有人写了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这部书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种药,并把这些药分成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的药无毒,有强身和补养的功效;中品的药有些毒性,既有治病的功效,又有补养身体的功效;下品的药毒性大些,主要是用来治病的。这里所说的“毒性”,并不是指对人的身体有毒,而是指治疗疾病的作用。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粗糙,也不太恰当,容易出差错。汉代到南北朝已经有几百年了,这部书有些落后了。陶弘景搜集了《神农本草经》上有记载的新药三百六十五种,连同以前的药共七百三十种,写成了一部新的药书,叫做《神农本草经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