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倾听胜于言谈
3048700000016

第16章 表达方式比表现内容更重要(2)

(1)保证语意清晰明确,不使听者产生误会;

(2)强调重点,加深印象;

(3)并列分合,使内容完整;

(4)造成转折呼应;

(5)体现思考判断,给听众的领悟提供依据和时间;

(6)造成意境,令人回味想象。

2.重音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是显示语句语法结构的,位置比较固定,有一定的规律。强调重音可分为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强调某种特殊的感情,如表露喜怒好恶等所使用的重音。逻辑重音是能突出语句目的、体现逻辑关系、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其具体表现较为复杂,应根据内容予以区分并把握。重音需在非重音的环境中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突出,二者必须有机地衔接和过渡,做到和谐统一。

在表达时,重音一般是重读,但也可根据不同的言语环境选择相应的语音变化来突出重音,如压抑气息,用轻声或低声表达,用短促有力的声音表达,用拖长的声音表达等,都可以显示重音并实现言语目的。

在言语交锋中,有时可以利用重音技巧摆脱对方所设计的圈套,取得有利地位,同时也陷对方于尴尬境地。例如:

一天,林肯低着头在擦自己的靴子,有位外国外交官看见,便嘲讽道:“喂,总统先生,你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

“是啊,”林肯答道,“你是擦谁的靴子呢?”

林肯一句话就转移了对方说话的重音,使自己脱离被嘲弄的境地,而陷对方于尴尬之中。

3.快慢

快慢指的是说话的速度变化。在这里,快和慢是相对来讲的。

说话速度的快慢,与交际目的、表达内容、环境气氛、心境情绪有关。一般说来,说明叙述时,语速稍快;抒情议论时,语速稍慢;紧张热烈时,语速稍快;在幽静庄重或沉闷凄凉的气氛中,语速稍慢。心情激动时,语速较快;心情平静或忧伤时,语速较慢。说话速度的快慢还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有关。一般来说,年轻人说话语速较快,老年人则相对慢些;地位较低或身份一般的人说话要快些,职位较高或身份显赫的人则相对慢些;活泼开朗、机智勇敢或鲁莽急躁、狡猾奸诈的人说话要快些,憨厚老成、沉着镇静或愚钝迟缓的人说话就慢些。

语速变化是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速度快,会使人感到急促、紧张;速度慢,会使人感到安闲、平静。恰当地运用语速的变化并结合其他言语技巧,可以渲染场景,烘托气氛,增强言语的节奏和气势,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4.升降

人在说话时,声带拉紧声音就升高;声带放松,声音就降低。语调的这种高低抑扬变化,就是升降。人在说话中,同一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就不同。试体会一下“我怕你”这句话因高低升降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情与内容。

语调的升降变化贯穿于整个语句,但在句末表现得最明显。它可分为高升、降抑、平直和曲折四种类型。

高升调句子语势逐渐由低到高。一般表示惊讶、疑问、反诘、呼唤、号召等。例如: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反诘。

(2)我们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表号召。

降抑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句末低而短。一般表示肯定、恳求、感叹、自信、允许、祝愿等。例如:

①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表示肯定自信。

②你瞧,多美的彩虹啊?→表赞叹。

平直调句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一般用来叙述、说明、解释,表示庄重、严肃、冷淡、迟疑、悼念等。例如:

①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表叙述。

②一根火柴可以毁掉整个森林。→表严肃。

曲折调句子语势曲折变化,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句末尾音特别加重、拖长并造成曲折。一般用来表示夸张、讽刺、幽默、嘲弄等。例如:

①他是很好,好得连说谎都有人谅解。→表嘲弄。

②你是一个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表讽刺。

动感的话语才能引发倾听者的兴趣

说话同写文章一样,句子之间要有动感,有动感的句子组成的文章会变得精彩,正如有动感的话语,会让人觉得动听。当然这里也包括讲话时适当的神态动作。

有一次,卡耐基在给学生演讲“生命如何渡过”时,随身携带了一件物品,用一方手巾蒙着。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把它置于桌子的右侧,并数次在情绪激烈时默默地抚摸一下。所有的听众都在听卡耐基慷慨激昂的演讲。卡耐基的声音充满感情,而他抚摸这件物品时更显得感情凝重,人们心里在纳闷,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呢?注意力便都集中起来了。

卡耐基接着讲道:“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一个战士名叫莱特,他不过是数百万北方军队中普通的一名士兵。他作战勇敢,每次冲锋都跑在最前面。他说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解放南方黑奴,让自由和民主回到人民手中。他的勇敢受到了无数次的嘉奖。在刚刚接受一枚英雄勋章后,莱特,亲爱的莱特,却遇到了不幸,在一场遭遇战中,他倒下了。临死之际,他手握着那枚英雄勋章说:‘把它送给我的母亲。’人们照着他的话做的时候,发现他是母亲唯一的亲人。他的母亲同样也是伟大的,宁愿自己忍受孤苦寂寞的晚年生活,也要把儿子送到前线……如今,这位伟大的母亲和他的儿子都已死去,但这枚勋章却保留了下来,它永远鼓励着我们为大众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看,它就在这儿?”

卡耐基说完,在全场听众的注目下,轻轻揭开手巾,露出了一个盒子,他再打开盒子,一枚金黄色的勋章躺在红色的绒布之上。所有的听众都在那一刻静默无声,有的人悄悄地流下了眼泪。人们为英雄的伟大而感动,也对卡耐基的良苦用心钦佩之致,动感使他的演讲变得何其丰富啊?

下面再看看列兰·史多是怎样打动听众,让他们支持联合国儿童救援行动的。

“我但愿自己再也不会目睹此情此景。一个孩子和死亡之间只差一颗花生,还有比这更凄惨的吗?我希望各位永远不会看到这一幕,也不必在事后永远活在这种悲惨的记忆里。如果本月里某一天,在雅典被炸弹炸得一片废墟的工人区里,你曾听到他们的声音,见到他们的眼睛……可是,我所能留下的一切,只是半磅重的+罐花生而已。当我费力地打开它时,成群衣不裹体的孩子把我团团围住,疯狂地伸出他们的小手。更有许多的母亲,怀抱婴儿你争我抢……她们都把婴儿举向我,皮包骨头的小手抽搐地伸向我。我尽力使每个花生都发挥最大用处。

“在他们疯狂的簇拥之下,我几乎被他们撞倒。眼前只见几百只手:渴望的手、挥动的手、无望的手,全是瘦小的可怜的手。这里分一颗花生,那里分一颗花生。再在这里一颗,再在那里一颗。数百只的手伸着,乞求着;数百只眼睛闪出希望的光芒。我无助地站在那里,手中只剩个蓝色的空罐子……唉呀,我希望这种悲惨永远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在列兰·史多动情的叙述中,听众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列兰·史多也因此获得了成功。

根据倾听的对象选择表达方式

当众讲话面对的听众身份复杂,这就要求讲话者有强烈的对象意识,以便区别对待。正所谓“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说话如果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肯定好不了的。

春秋时的邓析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邓析的话,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要话因人异,区别对待。

话因人异、区别对待,首先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

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乡村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愣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只得换一种说法:“是老伴呗。”老太太笑了,说:“你说老伴不就得了,俺们哪懂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

那么,在我们当众讲话时,由于通常面对的是广大听众,人员构成复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就要求我们更要考虑这一点,顾及听众中大多数人的最低文化水平,尽量用简朴的语言说明一个复杂的道理,例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排除群众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作了如下说明。

“核电站在建立的过程中,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因此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微乎其微,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只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1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电视有1毫雷姆,即使核电站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电站周围的居民受到的放射剂量也只有15。毫雷姆,还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到的剂量大,煤电站除排放有毒气体和烟灰外,也有放射污染。据对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内的11种能源的危险性进行的系统比较,核能是除天然气以外最安全的一种能源……”

在这个说明中,核科学家将晦涩的核专业知识与大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知识相比较,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

话因人异,区别对待,其次是要区别听话人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要。

19世纪,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时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而且在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女士们一进入剧场,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戴的帽子,而看不见戏台,剧场经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一再请求女士们脱下帽子,可谁也不予理睬。这时,经理灵机一动,根据女士们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状况和志趣特点说:

“年纪老一点的女士可以照旧不脱帽。”

话一出口,女士们竟纷纷脱下了帽子。因为她们面临着“美女”与“老妇”的选择,维也纳的上层妇女,当然谁也不愿意做老妇,她们戴那种筒高、檐宽的帽子,不也是为了追求美吗?

洞察、预测对方的心理,只是为最佳说话形式的选择做准备,而绝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语交际的策略应当是察而不扰。可见掌握了人们内心变化规律,并对症下药,就能切中要害,一语中的,产生良好的讲话效果。

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一生都致力于解放南非黑人的伟大事业,1962年被捕后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他从不妥协,并为将来的斗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迫于南非黑人的抗争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南非白人政府被迫释放了曼德拉。1994年4月,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那漫长的反种族歧视的斗争中,他的喜、怒、哀、乐都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曼德拉出狱后,不仅要处理繁忙的工作,还得应对南非右翼势力的威胁和迫害。当有人告诉曼德拉白人右翼势力已经放出风来要暗杀他时,曼德拉却十分轻松地回答:“我太忙了,无暇顾及我的生命。”

1991年10月,英联邦国家举行首脑会议,曼德拉应邀参加。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年轻的白人记者问曼德拉:“南非局势那么乱,黑人参政到底有无希望?”

对于这样的提问,本来应很生气的曼德拉竟然十分亲切地回答了他:“小伙子,我的年龄是你的一倍还多,但我比你乐观得多,你为何如此悲观呢?”

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原以为所提问题会使曼德拉十分难堪的那位白人记者却落得自己难堪起来。

轮到一位黑人记者提问题了,他支支吾吾地说:“我的问题被刚才那个人提过了……”

曼德拉紧接着说:“那么刚才那个人是把你嘴巴叼走的小狗。”

会场里又是一次哄堂大笑。

这里,针对不同的对手,曼德拉采用了不同的回答方式。对那位首先提出问题的白人记者,作为黑人的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而在回答那位黑人记者时,他又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情绪发泄了出来,而且是以一种幽默机智的形式。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情感和不同的成长环境,所以在人际交往时他们所体现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交际对手,应该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之为看客上菜。

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兰·勒贝茨先生通过自己多年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总结出应付各种人的九种策略。他说,与人交往时,他最害怕碰到的是以下五种人:

第一种人是所谓的凶悍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威胁对方。比如“这是什么话”或“我现在就要……”或者“你要是不……我就……”等等。

第二种人是所谓的逃避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避而不见,或采取拖延战术。他会说:“明天再说吧”或“我没时间”或“这不归我管”等等。

第三种人是所谓的龟缩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采取完全逃避的态度。他们总说“我不懂”或“这不行”或“我不知道”等等。

第四种人是所谓的高姿态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时习惯于用极端的要求来恐吓对方。他们往往会说“我只等到5点”或“中午以前一定要成交”这样的话。

第五种人是所谓的两极派。这种人根本不谈,只逼你在“要”或者“不要”之间作决定。

以上所列举的五种人,我们可能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遇到。那么,我们如何对付兰·勒贝茨先生所说的自己最害怕的这几种人呢?下面请看兰·勒贝茨先生总结出的九种策略:

(1)对付凶悍派,最有效的方式是引起他们的注意,必须把他们吓醒,让他们知道你忍耐的底线在哪里。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你忍耐的极限。

(2)指出对方行为的不当之处,并且建议双方应进行建设性的谈话,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也许会收敛火气。这时最重要的是提出进一步谈话的方向,给对方一个可以继续交涉下去的台阶下。

(3)对付逃避派或龟缩派,要先平定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恐惧的原因,然后建议更换时间或地点进行商谈,适时说出他们真正的恐惧所在,让他们觉得你了解他们而产生安全感。这种方法对付凶悍派也很有效果,只要他们产生了安全感,自然就不会失去控制。

(4)坚持一切按规矩办事。凶悍派、高姿态派、两极派都会强迫你接受他们的条件,你应拒绝逼迫,并坚持公平的待遇。

(5)在人际交往时,当对方采取极端手段威胁你时,可以请他解释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极端的手段,并且可以说:“我需要更好的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以便于我能接受你的要求。”

(6)沉默是金。这是最有力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对付两极派,不妨可这样说:“我想现在不适合谈话,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下。”

(7)改变话题。当对方提出极端要求时,最好假装没听到或听不懂他的要求,然后将话锋转往别处。

(8)不要过分防御,否则就等于落入对方要你认错的圈套。在尽量听完批评的情况下,再将话题转到“那我们针对你的批评如何改进呢”这一方面。

(9)避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辩解,应多问问题。只有问问题才能避免对方进一步的攻击。尽量问“什么”,而避免问“为什么”。问“什么”时,答案多半是事实,问“为什么”时,答案多半是意见,就容易有情绪。

增强化解语言危机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