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超极品召唤师
3044400000097

第97章 天生郭奉孝(二)

之前,我并不曾听过这个名字,也并曾不了解关于他的一些事。以致于当我在某小说里看到这个名字时,甚至以为是作者捏造出来的人物,或者他的才能是被作者夸大了的。

于是,我开始寻找他,在一本本历史书中去寻找他的名字,寻找他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历史的真相正向我挥手: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郭嘉一开始投奔的是袁绍,然而仅仅几天时间,他便留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一言,转而投靠曹****;

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时,郭嘉却力主再战,而且断定此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

曹操和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传言孙策准备偷袭曹操在许都的根据地,消息传开,曹军不少人已开始准备投敌。但郭嘉却断言孙策会死在刺客之手。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曹操征战袁谭、袁尚。此时,所有的人都主张战,而郭嘉却主张退兵。结果袁谭、袁尚两兄弟为夺位、夺权而争得头破血流,最终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征乌丸,当时很多人都不主张打,然而郭嘉却认为,第一,乌丸是远,但正因为远,他们必定“恃其远”而“不设备”,如此我们一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第二,若乌丸和袁家联盟,我们将面临巨大的危险。第三,刘表定会有刘备有才而防范他,所以,不用担心他们两个。事实证明,郭嘉的确是对的,曹军胜。

史书上说他“因他智虑变远,通达事理,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又说他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乃性情中人,但身体却不好。

在以上平乏的记述中,我仿佛看见一个青年男子,他并不有满头白发,但他有一双可以洞穿人心的眼睛;他的身影纤弱,弱不禁风,他的行为放荡不羁,潇洒自如,他丝毫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在被紧张气氛笼罩的议室里,每个人都坐立不安,他却总是先狡黠地一笑,然后献上自己的计策。

他似乎是个占卜师,料事如神。每个人在他那双波光粼粼的眼睛面前,仿佛都像一个没有任何秘密的小孩。

或许是天妒英才,郭嘉最终死在了北征的途中,因为身体不佳、水土不服这个可笑的原因而英年早逝。

这一年,曹操失一郭嘉而刘备得一孔明,历史在此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想郭嘉在时,曹操意气风发,所向披靡。而郭嘉一走,赤壁之火,不仅烧成了曹操永久的噩梦,更烧成了天下三分的无奈局面,战绩方面也大不如从前。

难怪曹操每想起郭嘉便会大恸,我观至此,也不禁大恸。

而《三国演义》中,郭嘉出场的次数似乎并不多,以致于一直读“少儿版”和“青年版”的我,并不了解郭嘉,甚至会忽略他。其实历史上的郭嘉,同诸葛亮一样,都是同一量级的人物。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他们都是少年天才,年纪轻轻,思想和谋略却都已相当成熟;他们都“审于量主”;他们都“谋功为高”;他们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一个是天生奇才,一个是旷世良才。

但,郭嘉和诸葛亮终究还是有不同。诸葛亮看人并不准,马谡失街亭之错,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而郭嘉看人,岂可是一个“准”字了得!

虽然,罗贯中对于郭嘉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多,但《三国演义》里的郭嘉,既是智者,又为曹操谋而尽忠,人品高尚,几乎没有缺陷,罗贯中甚至把本属于曹操的功劳变成了“郭嘉遗计定江东。”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抑曹扬刘的,而郭嘉虽是曹操的人,却没有被罗贯中歪曲,可见罗贯中也是赏识郭嘉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小说中的那么神,却也是一大谋士,一个天才。作为历史的看客,因为郭嘉的早死,我们没看到郭嘉和诸葛亮这两个天才之间的智斗,实在遗憾。

失奉孝,如失天下!

只见此时北平面前的黑色旋风以然消失离去,面前站着一白面书生,面如冠玉,五官精巧而细致有如一女子,只是那双星眸闪动着智慧之光,宛如能将人的心神看透一般。一身墨色长衫上被他大理的干干净净,腰间抖挎一柄青冈长剑,见他一脸笑嘻嘻的模样,朝北平望来“好久不见啊,没想到又见面了,是上天的安排吗?”

“奉孝!”北平看着面前此人,激动的浑身轻颤着,双眸中的泪水有如喷泉般,止也止不住,眼泪不时的滴落到沙硕兽赤红色的身上,另沙硕兽顶着好奇的目光看向来人,一见此人,沙硕兽的大嘴巴撇了撇,继续睡觉。

“主公万不可流泪,不吉利,不吉利啊!”郭嘉郭奉孝急忙上前,用自己的衣衫为北平抹去眼角的泪水,满目的激动之色,眼前的一幕,使得他想起了在玛雅大陆上伴随着北平征战四方的景象,那时,何等的威风,激烈,热血。

郭奉孝: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郭嘉字奉孝,曹操手下主要谋士之一。郭嘉出身寒门,自幼胸怀大志。“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暗中交结有识之士(“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世俗之士交往(“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这些“英隽”里面应该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最初他投奔实力较强的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但郭嘉仅数十日就发现袁绍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成大业。他对同在袁绍帐下当谋士的辛评、郭偷:“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毅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