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3036300000057

第57章 人才的鉴别——识人用材,知人善任(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也回安徽老家办团练,但几年之内被打得一败涂地。李鸿章走投无路,想入曾幕。对李鸿章的才识,曾早有所知,但认为他性情不稳,妄自尊大,所以故意不见他。一个多月后,李鸿章又托人说情,曾国藩说道:“李鸿章也是翰林,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窄狭、只是一条浅沟,容不下他这条大船呀,他何不回京供职?”经过幕僚反复说情,李鸿章终于成为曾的幕宾。其实,曾国藩并非不想要他,只是想打一打他的傲气,让他更加内敛沉稳。

曾国藩生活极有规律,每天很早就起床查营,然后在黎明时分与幕僚共进早餐,或谈一天的工作安排,或随意谈天说地。初到曾国藩幕时,比较懒散的李鸿章很不适应这种刻板的生活,深以为苦。一天早晨,他以头痛为名想多睡一会儿,但曾国藩知道他是装病多睡,所以几次派人请李鸿章起来一起吃饭,最后告知李必须所有幕僚全都到齐才开饭,李鸿章匆忙披衣“踉跄前往”。曾国藩吃饭时一言不发,饭后严肃地教训他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说罢生气地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曾国藩素知李鸿章“才气不羁”,故对他要求格外严格,尽力雕琢,陶冶其性情,培养其道德。许多年后,李鸿章对人回忆时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曾国藩培养人才的主要方法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之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以教诲为例,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国藩总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平时,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属下从士兵到将领,无不视他为楷模。

吕不韦、文王、诸葛亮、庄子的识才方法

中国古代识人的方法很多,从多角度对人才进行识别,较为典型有文王识才法、孔子的言行观察法,另外还有李悝的识人“五视”、吕望的知将八征说,等等。中国的识人之学,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识人的故事。下面就选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识人智慧加以介绍。

吕不韦识才法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对于如何选择人才、考察人才,《吕氏春秋》中提出了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考察方法。

一、八观

1.“通则观其所礼”。如果他显达,就看他礼遇些什么人。

2.“贵则观其所进”。如果他尊贵,就看他举荐什么人。作为领导是用人唯贤还是用人唯亲呢?

3.“富则观其所养”。如果他富贵,要看他用钱财结交什么人。

4.“听则观其所行”。听了他说的话后还要看他如何去做。不仅要说得好听,而且要言行一致,不能光打雷,不下雨。

5.“止则观其所好”。闲暇之时看他追求什么。通过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可以看出一个人是追求享乐还是追求奉献,是趣味低级还是情操高尚。

6.“习则观其所言”。这里的习,是近习(亲信)的意思。作为自己身边的参谋或者亲信,听他所说的话来考察其为人。

7.“穷则观其所不受”。穷困之时看他是否能够拒绝不义之财。正如孟子所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8.“贱则观其所不为”。尽管地位低下,决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堂堂正正,掷地有声。

二、六验

1.“喜之以验其守”。让他因为满足而欢喜,看他是否能保持他的操守。

2.“乐之以验其癖”。让他高兴,看他是否有不良癖好,也就是看他是否得意忘形。

3.“怒之以验其节”。引他发怒,看看他的控制力。现在一些主考官故意说一些难听的话来考验应聘者,就是对这一验的具体应用。

4.“惧之以验其持”。威胁他,使其感到恐惧,考验他是否能够坚持到底。

5.“哀之以验其人”。悲哀之时,看他是否节哀自制。

6.“苦之以验其志”。处于艰苦环境,看他是否能够坚持志向。

三、六戚四隐

1.六戚指“父、母、兄、弟、妻、子”,代表了一个人的直系亲属。家庭关系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为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只有处理好家庭关系,才有可能“治国”“平天下”。

2.四隐指“交友、故旧、邑里、门郭”,他们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狐朋狗友还是良朋益友?通过他的社会关系,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知道他的趣味和情操。

曾国藩深谙其中的道理。对于选来的人才,曾国藩一旦初步判断认为可用的,就先发给少量薪资,把他们安顿在幕府之中,然后亲自接见,暗中观察。待到他感觉对被考察之人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且确有把握后,再根据这个人的才华的具体情况,保以官职,委以重任。对于那些他认为将来可堪大用之人,他对其考察得会更加细致,时间也会更加长。例如他对鲍超的考察,就故意制造了一番曲折。

鲍超是四川人,身材短小精悍,性情却十分豪爽。同乡李申甫向曾国藩推荐了他。刚开始时,曾国藩只交给了他两营人马。鲍超嫌少,便对李申甫说想要投奔到胡林翼帐下。李申甫对鲍超说:“曾大人待人,未必不如胡大人,你刚来,还不了解情况,还是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再说吧。”不久传来警报说,太平军正大举前来进攻。于是,曾国藩派遣鲍超前去增援,结果大胜而回。曾国藩马上对他进行奖励。同时给他加了好几个营的兵力辎重。从此以后,鲍超再也没提过要走的事了,曾国藩对他也越来越重用。

为了考验门生李鸿章的耐心,喜欢洗脚养生的曾国藩想到了很妙的一招。有一天,当李鸿章登门求教之时,曾国藩故意在他的面前洗脚洗了一刻钟。这让李鸿章感觉蒙受了很大的侮辱,于是便脸红脖粗地拂袖而去。

凭借这一观察,曾国藩知道李鸿章尚年轻气盛,在短时间内很难委以重任,于是继续把李鸿章留在身边砺练。

曾国藩还时常利用与部属吃饭的机会,暗中观察他们。每天中午,他都会与幕僚们一起用餐。有一次,大家在用餐时发现,饭里面有没去壳的稻谷,大多数人都是把壳整掉,然后吃里面的米。但这时曾国藩忽然发现一位戚姓幕僚,居然仔细地把每一颗稻谷都挑出扔掉。当时曾国藩并没有说话,饭后他立即差遣账房拿出20两白银给这位幕僚,请他走人。众幕僚忙问其故,曾国藩解释道:“他从农村到湘军总部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忘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若留在军营里,难免见异思迁。”

在大家的求情之下,曾国藩最后勉强留下了他,调他去负责管理菜园。戚某在了解了这件事情的始末后,马上改过,每天都与菜园的仆役一起耕作,甚至比别人更努力地去劳动。

曾国藩则一直都在观察他的改变。一年后,曾国藩重新起用他。后来,戚某从一个乡下人,一路因功晋升,最后官至观察使。

文王识才法

周文王姬昌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者,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享年97岁。

文王识才,采用“六征”的方法。所谓“六征”,就是根据对方的六种表现,而考察他的品质。

1.观诚者,观验其诚也。观诚即观察验证其人是否真诚。富贵者要看他能否施舍,贫穷者要看他有无操守;看人受宠之时是否能做到不骄奢,困顿之时是否产生恐惧。

年少时要看他是否恭敬而勤奋,中年要看他是否廉洁无私,老年要看他是否不失分寸。父子之间要看是否父慈子孝,兄弟之间要看其是否和睦,君臣之间要看主上是否贤明、臣子是否尽忠,邻里之间要看和他们是相互信任还是相互忌惮。

考察他的居住,看他家教如何;考察他的丧哀情形,看他是否真诚;考察他的出入交往情形,看他如何结交朋友;考察他结交朋友的情形,看他用人是否清廉。考核他治理的才能,给他大量的利益看他是否不贪,给他声乐的诱惑看他是否心绪不定,给他拿来喜好的东西看他是否放在心上;触怒他看他是否保持威仪,让他喝醉看他是否还能保持本性,放纵他看他是否保持常态,疏远他看他是否还能保持不二之心,亲近他看他是否感到厌倦。探取他的志向以观察他的性情,考察他的阴阳表里以观察他的真诚,审查他的细微话语看他是否守信,详尽地考察他的行为看他是否美好完备。这就是“观诚”。

2.考志者,考度其志也。考志乃考察度量一个人的心志。考志以观察言语为主。和一个人说话时,可以通过他的言语而判知其心志。质朴之人说话直率而不轻慢,不自夸,不遮掩;虚傲之人好卖弄言词,掩饰缺点;坚定之人不为物质所诱,不为麻烦所乱,不为威势所惧;贪迷之人用财色即可惑心,扰乱则心志不足;善思之人能镇静解决突然事件;愚昧之人则遇困境也不知变通;意志薄弱之人易被人说动,个人心意不能坚守;心志清明之人沉着冷静、少言寡语、遇事多思。如是等为考志。

3.视中者,占视其内也。视中为观测一个人的内心,从一个人内心所显露的外象来观测他的内在。内心所显示出来的,首先是声音和气息。听声音,触气息,就能对一个人细致观察。

一个人内心诚实与否,可以通过面色表现于外,由此可以识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细微之处,可以来占测广大的地方。通过他的声音,来考察他的本性气息。声音有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心气浮华不实的人,他的声音流延离散;心气和顺诚心的人,他的声音很有节拍;心气陋卑的人,他的声音嘶哑丑陋;心气宽广柔顺的人,他的声音温和美好。心气中和平易,义气时常舒展,智气简约完备,勇气健壮正直。

听他的声音,触他的气息,考察他的行为;观察他行为的缘由,考察他所安心的;以他从前的行为,来占测他的今后;以他的明显表现,来占测他不被人看见的;以他的小处,来占测他的大处。这就是视中。

4.观色者,观其外色也。观色是观察一个人的面色。内形于外,心气存于心而现于外。仁爱之心,定有令人亲近的神色;廉洁之士,必有难以玷污的神色;本质的神色安宁稳定,伪装的神色混乱纷杂。一个人即使想把事隐藏在心中,但面色却不由自主,让人容易看出。如是等为观色。

5.观隐者,观其隐托也。有的人不喜欢表露心迹,往往在人前隐藏真实的自己。如何察觉其本质呢?

周文王总结了他的经验之道:希望通过小小的施舍而得到了大的利益,小事上谦让而喜好大的争执,花言巧语以为质朴,伪装仁爱以为忠诚,面貌宽广而相貌仁慈,以虚假的面目出现,为他的行为博取这样的名声,这就是隐于仁义之中的人。

以前有过恶行,成就事业却并没有多少功劳;用心考察不够,假装着不说话;内心诚正不足,表面上却显得诚正有余,故意显出智慧去打动人;只顾自己而不谦让别人,说话词不达意,没有人能弄清他的想法,这是隐藏于智慧事理的人。

向来用花言巧语去打动别人,办事情有始而无终,不回答别人的提问,有时说起来又没完没了;表面上诚正有余,有道而独自顺从,探究事理很深奥,这就是隐于文艺之中的人。

把清廉的言语当做有气节,把专横当做勇敢,内心恐惧外表憔悴,极力颂扬自己的言辞,用欺诈对付别人,这是隐于清廉勇敢当中的人。

自己侍奉自己的亲人,却喜好去告诉别人,希望别人说他劳累憔悴,表面上既爱又敬,装饰自己明显的优势。所以,名声远扬于外,内心却很不诚正。在侍奉亲戚上夸耀自己的名声,来赢取利益,分辨自己的名分,只爱惜自己,这是隐于忠孝之中的人。

暗地里博取名声,结伙营私以相互赞誉,明知贤明可以追求,却于左右不同道的人交往;于人交往必定以自己为重,心里喜好身体却不去接近,表面上亲近而实际上没有诚意,欢乐忠诚不能尽显,在众人面前尽欢尽忠,这是隐于朋友之中的人。这就是观隐。

6.揆德者,揆度于德也。揆德意为考察一个人的道德。韩非有言:“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上述五征多为从外形、言辞来观察,此征是从行为与能力来考察一个人的道德。谦谨温良之人,谦恭俭约逊让,好施而不以为德;具有操守之人,不惧穷困,安乐不奢,喜怒有节;具有德行之人,虽富贵却恭俭,能施能舍,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自大;正派规矩之人,刚直方正,不诽他人,廉洁无私。而善于钻营之人,与人结交十分快速,背叛别人也很容易;贪婪卑鄙之人则因饮食而亲热,因财物而结交,因利益而合作;浮华不实之人有小智慧却不能断大事情,容易变化并多求私利。如是等为揆德。

除了“六征”,《文王官人》篇中也涉及到用人的观点,即为“九用”,就是九种不同气质和特长的人才,适于担任九个方面的工作:公正、仁义而有智谋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国家各级官员;仁慈、厚道而懂得事理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基层领导人;正直、忠诚而有信用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纪律监察官员;谨慎、公正而且明察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法官;公平正直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财务管理官员;谨慎、明察而廉洁、公正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主管分配和赏赐的官员;善于谋利和经营事务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领导人;善于交际并能广泛搞好关系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外交官员;勇猛、刚毅、善于估计形势并果断决策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军事领导人。总之,根据对象的不同能力而分别任用,使之各负其责、各得其所。

大多数情况下,人的性格并非旗帜鲜明的,往往是多种性格集于一身。所以,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才是不现实的。一个明智的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属下性格中的主要方面,然后量才使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就能为自己创造价值。

诸葛亮识才七法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善于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来考察识别人才。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人的许多行为都是观念的产物。古今中外具有深刻信仰的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宗教徒,无论是科学巨子还是军事间谍,都可以忍受奇耻大辱与不白之冤。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场、观念、角度、位置,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正确。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