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3036300000022

第22章 言谈鉴人——言为心声,从语言密码破译对方(5)

一位知名人类行为学家曾说:“人类有两种表情,一种是脸上所呈现的表情,另一种是说话时传达给对方的信息。”可见,语言是人类的第二表情。而语库中使用率和重复率较高的口头语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习惯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它具有某种心理投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说话者的内心世界。

口头语所暴露的,常常是心理和思维的惯性,下面就常见的一些口头语进行罗列介绍:

1.“凭什么呀”。无论大事小事,公与不公,有些人都会附上句“凭什么呀”。

事情不该是这样的,但却这样发生了。或出于心理失衡,或基于愤世嫉俗,总之,就是看不惯那些与意愿相悖的事,并以重复出现的这句口头语来鸣不平,缓解郁闷。这种人正直,却有几分神经质。他们苛刻,但不一定专门针对你。他们对公平和特权十分敏感,“凭什么呀”,其实是在诉苦,抑或是在控诉,典型的“愤青”情结。

2.“不靠谱”。老是把“不靠谱”挂在嘴上,事事担心,觉着“人人不靠谱”“事事不靠谱”,实际上是主观在“怀疑一切”。只是他们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并非事事都真正的可疑,可疑的只是他自己。因为不确信结果,所以就怀疑一切,这不是防微杜渐,而是为不自信和不敢承担结果找托词。这种人多疑、苛刻,既求细节又重结果,容不得半点差错和不顺心,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很多时候,他们顾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很难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往往把一些意外因素主观地归结到他人身上。

3.“事情不是这样的”。这句口头语是特别提醒,它告诉大家,下面我要讲自己的观点了。无论正规场合,还是私下聊天,他都非常害怕自己被忽略,因此总是想通过否定别人来突出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可看出其自我认同相对较低。这种人有主见,任性,同时也很脆弱。很多时候,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未见得有多难相处,只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他就会返还给你加倍的热情,且“一条道走到黑”,把你当成忠实的合作伙伴或知心朋友。

4.“我晕”。相信这句口头语会让很多人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无论MSN在线,还是在职场,或是私下聊天,“我晕”都随处可见。别人帮她递错了东西,“我晕”;听到她不知道的八卦,“我晕”;被人恭维,“我晕”;车钥匙没带,“我晕”……

任何时候,只要事情不是预计和想象的那样,都会“晕”。

其实问题一般没那么严重,但总是习惯于在潜意识里夸大,并在表露于口头语的夸张情绪中反映出来。

这种人活泼、坦诚,不隐讳个人感情,但容易意气用事。一句“我晕”,将所有的人和事一视同仁,等量齐观。所以,他们善于从广度上发现问题,但不擅长从深度上思考问题。

5.“好呀,好呀”。或许是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要去拒绝别人,又或许是他们不善于说“不”,总觉得拒绝是件害羞或不好的行为,因此,无论分内分外之事,都习惯性地“好呀好呀”。这种人性格爽朗,热情大方,内心善良,待人接物比较随和。但在很多事情上缺乏主见和立场,给人感觉是个“老好人”。他们的性格也会给一些爱占便宜的“坏人”有机可乘,更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麻烦和负担。

6.“你先听我说”。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看法,而一个“先”字,表露出他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总之,他一方面希望别人重视、尊重他的意见,另一方面又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误解。这种人自信心和控制欲强,自认能将对方说服,令其相信。沟通中将别人打断,或不让对方说话,又表明他的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

7.“不信咱打赌”。假如某人的口头语经常表露要跟你打赌,并不证明他一定有把握,因为这类人有时更易相信侥幸。假如中奖率与车祸比率差不多,他宁愿相信中头彩,也不愿相信自己会遭车祸。

这种人自信,敢于冒险,但有时盲目乐观,对负面结果估计不足。他们固执己见,认定的事情一般人很难扭转。他未必好赌,但“赌徒”心理时常会左右他做出不恰当的决策和举动,让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8.经常使用如“嗯……还有……”“这个……”“那个……”等的人,表示他的话不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无头绪,思绪无条理。但即使同样使用连接词,谈话中经常使用“但是……”“不过……”的人,一般可以认为其思考力较强。当他们在讲话时,脑子里还会浮现相对语以资过滤求证。所谓能言善辩、头脑敏锐的人,就是指此类人。但是如果此种语调反复出现多次,其理论也随之翻来覆去,迫使对方紧随不舍,不知不觉中被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招架之力。经常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人,说话办事都比较小心谨慎,一般情况下不会招惹是非,是个好好先生。也正是因为如此,说话难免时断时续,只好在重新整合之时,才可以继续下去。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9.经常连续使用“果然”的人,多自以为是,强调个人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强烈。

10.经常使用“其实”的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大多比较任性和倔强,并且多少还有点儿自负。

11.经常使用“最后怎么样怎么样”之类词汇的人,大多是潜在欲望未能得到满足。

12.经常使用“确实如此”的人,多浅薄无知,自己却浑然不觉,还常常自以为是。

13.经常使用“我……”之类词汇的人,不是软弱无能想得到他人的帮助,就是虚荣浮夸,寻找各种机会强调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14.经常使用“真的”之类强调词汇的人,多缺乏自信,唯恐自己所言之事的可信度不高。可恰恰是这样,结果往往会欲盖弥彰。

15.经常使用“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等命令式词语的人,多专制、固执、骄横,但对自己却充满了自信,有强烈的领导欲望。

16.经常使用“我个人的想法是……”“是不是……”“能不能……”之类词汇的人,一般较和蔼亲切,待人接物时,也能做到客观理智,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分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不独断专行,能够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反过来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17.经常使用“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的人,多思想比较单纯,爱意气用事,情绪不是特别稳定,有点儿让人捉摸不定。

18.经常使用“绝对”这个词语的人,武断的性格显而易见,他们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知之明太强烈了。

19.经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只能自己是主角,自己发挥。但对他人却缺少耐性,很难做一个合格的听众。

20.喜欢使用名人用语和典故的人,一般来说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

21.经常使用流行词汇的人,热衷于随大流,喜欢浮夸,缺少个人主见和独立性。

22.经常使用外来语言和外语的人,虚荣心强,爱卖弄和夸耀自己,也是一个用语言当做防卫自己弱点的人。他这样做,无非是想加强说话的分量,同时也表示自己的见多识广,来抬高身份和扩大自己的影响。

23.经常使用地方方言,并且还底气十足、理直气壮的人,自信心很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24.另外,口头语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大多办事不干练,缺乏坚强的意志。有些人,说话时没有口头语,这并不代表他们从未有过,可能以前有,但后来逐渐地改掉了,这显示出一个人意志力的坚强和追求说话简洁、流畅的精神。

若想通过口头语言更好地观察、了解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仔细认真地揣摩、分析,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和撒谎者交谈时的观察点

多数人相信,撒谎者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实情形截然相反。揭露谎言的最佳提示,要从人们的言语而不是行动中寻找。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阿尔德特·威瑞认为,人们在试着抓出撒谎者时,过多地注意身体语言的行为,不太注意言语暴露出的信息。阿尔德特·威瑞指出,这表现在这样一种倾向中:人们高估了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来识别谎言的可能,低估了通过倾听他说了什么来抓住撒谎者的机会。

交谈有几个特征,给识别谎言提供了线索。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方式。

一、迂回陈述

撒谎者往往拐弯抹角地说话。他们常常离题万里,提供冗长的解释。但是当被提问的时候,他们可能提供简短的回答。

二、泛泛而论

撒谎者的解释往往是粗枝大叶,很少注意到细节。他们几乎不提时间、地点和人们的感受。比如说,一个撒谎者会告诉你,他去吃比萨,但是他不会告诉你,他去哪儿吃,或者他要了什么品种的比萨。即使撒谎者提供了细节,他们也几乎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细节。所以,如果你要求一个撒谎者作详细说明,他很可能只是重复刚说过的话。一个说真话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能够提供更多新的信息。

三、施放烟幕

撒谎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混淆视听:它们听起来好像一清二楚,实际一塌糊涂。说到没有意义的言论,比尔·克林顿在保拉·琼斯性骚扰一案中的著名回应就是一例。当被问及他和莫妮卡·莱温斯基是什么关系时,克林顿回答说:“这取决于‘是’是什么意思。”另一个例子是被控逃税的纽约市前市长大卫·丁金斯的辩护词:“我没有犯法,我只是没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四、矢口否认

政治谎言往往以矢口否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想想比尔·克林顿那著名的矢口否认:“我没有和那位女士——莱温斯基小姐——发生性关系。”当政客否认他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税收)时,你通常会把这当成他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号。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的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谎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陈述。比如说,在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总统说:“我不是个骗子。”尼克松总统并没说:“我是个诚实的人。”

五、斟词酌句

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讲真话的人相比,他们使用诸如“I”(我,主格)、“me”(我,宾格)、“mine”(我的)之类词语的频率低得多。撒谎者在话语中往往泛化,频繁使用诸如“always”(总是)、“never”(从不)、“nobody(没人)、“everyone”(人人)等词,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远离谎言。

六、免责声明

撒谎者有可能使用诸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怪异,但是”“我向你保证”之类的免责声明。类似于这样的免责声明,是专门用来对付别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减少别人的疑心。

七、措辞拘谨

当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说真话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们不说“donot”,而说“don’t”。在同样的场合,撒谎的人却可能说“do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撒谎时,变得更紧张也更正式。

八、时态

撒谎者没有意识到,他可能有一种倾向,就是加大他们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斟词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九、语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