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人同律之说
古人认为,人类生命是由天地交合而产生的,天地是个母系统,而人类生命是天地这个母系统衍生出的子系统。所以人类生命这个子系统与宇宙天地这个母系统之间不仅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性,而且存在着运转法则上的相似性。古人认为反映人体生命能量的主要形态是炁,称元炁或真炁,而真炁的运行与天地之的运行周期与周期节律相应。由于天道运转每天为一个“小周天”,每年为一个“大周天”,因此道家的真炁修炼与武术内功中的元炁修炼就都有“小周天功”与“大周天功”之说,并由此构成了人体周天学说(“小周天”运行是指:真炁由下丹田、下会阴、透尾闾、窜脊柱、经命门、大椎上玉枕至百汇,下印堂、膻中至下丹田。武家“大周天”是指真炁在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整体运行一周。道家称乾坤运转为大周天)。古人认为,正常健康的人每天真炁运行是不自觉地自然运转,什么时间运行到哪个位置有一定的规律性(子时在胆、丑时在肝、寅时在肺、卯时在大肠、辰时在胃、巳时在脾、午时在心、未时在小肠、申时在膀胱、酉时在肾、戌时在心包、亥时在三焦,均指对应正经)。中医称之谓“子午流柱”,并作为针灸推算的重要依据之一。国外把“子午流柱”叫做“中国式生物钟”。由于正常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应该自然流转一周,如果流转不通,发生堵塞,则认为是发生了病变,所以中医上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说气路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按照武家“大周天”学说,人的真炁每年围绕十二正经运转一大圈,每月运行一经,而且运行时间与十二个月是相对应的(这里指的不是阴历的月份,而是农历十二节所分割的标准月区间,比如立春到惊蛰是正月,惊蛰到清明是二月,依此类推)。所以其修炼方法通常是一月修炼一经,哪个月修炼哪一经也有一定的要求。一旦按周天线路修炼到通行无阻则大小周天均可由自我控制运行,便可达到增强人体生命能量的目的。古人在十二正经上选择了八个穴位直接连通八脉,并创立了以这八个穴位为主,通过影响八脉元炁运行,调理脏腑之炁进行治病的针炙方法。在具体选穴上有一整套根据诊病之日的干支按后天八卦与洛书数进行推算选穴的方法,古人把这种针灸选穴法称谓“灵龟八法”。中医上通过“子午流柱”和“灵龟八法”来推算在不同时间治疗不同病症所选取的穴位。而武术上则借助“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来推算在什么时候通过伤损哪个穴道可以阻塞人的血脉运行而造成伤残。武术内功点穴法和中医针灸选穴法的基本依据都是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而“子午流柱”与“灵龟八法”则是根据天、地、人精炁运转有相同节律的学说推论而得的,其理论依据是“天人同律”。
3、天人感应之说
所谓“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古人认为,天地运转所形成的阴阳二的流动对人体生命时时都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古人根据阴阳二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状态下的影响作用不同,细分为“五运”(五行之)、“六气”(阴阳二的细划分),来说明天地运转中阴阳二对人体生命的不同影响作用。
五运指五行之的运行,有年运、季运、候运与时运之说。季运是指四季运行过程中天地之气的五行属性及对人体生命的影响。即春天木运、夏天火运、秋天金运、冬天水运、每季末月(三、六、九、十二,即季春、季夏、季秋、季冬)为土运,称四季土(也有长夏土之说)。年运是指在干支纪年中,根据十天干合化五行确定年运五行属性,如甲己合化土即甲年与己年均为土运,并把阳干称为“太过”,阴干称为“不及”,即甲年为土运太过,己年为土运不及,依次类推。五行还有旺、相、休、囚、死之说,即得时令者旺,时令生者相,生时令者休,克时令者囚,时令克者死。如:春天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夏天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等,依次类推。
所谓“六气”是指天地运转过程中阴阳二消长变化在不同阶段的属性特征及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特征。六气含三阴三阳并相互对应,分别是:一阴(厥阴风木)对一阳(少阳相火)、二阴(少阴君火)对二阳(阳明燥金)、三阴(太阴湿土)对三阳(太阳寒水)。六气有年气、季气、候气与时气之分。年气是一年之中天地之气的各自属性,天之气称“司天”,地之气称“在泉”。年气按十二地支相冲根据年支确定,如:子午相冲则子年与午年的天之气(司天)均为少阴君火,地之气(在泉)均为阳明燥金(二阴对二阳);丑未相冲则丑年与未年的天之气(司天)均为太阴湿土,地之气(在泉)均为太阳寒水(三阴对三阳),依次类推。季节时气又有主气与客气之分,主气所主时区各年相对一致,依次分别是初之气为厥阴风木(大寒至春分),二之气为少阴君火(春分至小满),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小满至大暑),四之气为太阴湿土(大暑至秋分),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秋分至小雪),六之气为太阳寒水(小雪至大寒)。客气随年气而变化,通常是三客对天之气(即第三客气与司天相同),六客对地之气(即第六客气与在泉相同),其它客气按三客与六客依次顺推。
所谓五运六气,其实质含义是古人根据长期体验(包括非常态下的体验)而得出的认知。它是古人对天地运转过程中阴阳二(阴阳二各含五行属性)消长变化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所显示出的不同属性特征的认识,和天地之对人体生命所产生的不同气化感应与不同影响作用的认知。
4、天人交接与天人相通的观念
天人感应是人体通过穴道与经络,被动地接受天地运转过程中随时间变动的阴阳二的影响与作用力。而天人交接则是指人体生命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主动地与天地之连接,并在与天地之交接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吸取含有宇宙生命能的天地灵,借此增强自身生命能量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法。天人交接的主要思路有两种,一是用自身意识(按照一定方法技术)把自身含有生命能的元精炼化为炁(抽精补髓、补脑、炼精化炁);再炼化为神(炼炁化神);然后再运用自身意识调动自身元神(含有自身生命能的灵)吸取天地(含日、月、星、宿、大地及动植物)中含有宇宙生命能的灵(道家还有修炼阳神出窍之说)。二是完全放弃自我意识通过入静入定进入空灵状态(回归于生命系统的原始状态即“无为”),使自身生命系统的元炁运行与天地之的运行同频共振,同向同流,即达到天人相通后,进而摄取宇宙生命能并获取宇宙信息。
天人交接的思想是道家神仙术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佛教修炼法的思想依据之一。具体修炼的方法技术,道家有内丹术,儒家有浩然之气,武术各派有内功心法,佛家有禅定法、观想法、六妙法门等等,可谓“八万四千法门”,内容庞杂。本书将在“天人交接法”(即古方术连线二)一章中,对各派的主要方法作一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天人相通有两种含义:一是宇宙生物观的天人相通,即上述的人体生命之炁与天地之同向同流、同频共振而达相通,即为“与天地精神往来”;二是宇宙社会观的天人相通,即把“天”看作人格化的意识体,认为“天”常通过各种表象反映它对人类社会的满意与否,称作“天垂象、见吉凶”,人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与“天”相通来测知天命,如占卜、占测及巫术的通灵等。
(七)“天人合一”的实质
从“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根源上可以看出,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要求人类遵从自然法则,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动态平衡。 我国古人通过长期对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观察体验逐步认识到:天地间万物的运动都受着天地自然运转的约束与制衡;天地自然运转所形成的复合运动始终调节着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天地的复合运动有其自身的运转法则与周期节律,而且这种运转法则亘古不变,周期节律的重复性与重合性高度吻合;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只能依循天地的自然运转法则,适应天地自然运转的周期节律,并在天地自然运转调节大自然动态平衡的过程中,接受着各种“天赐”(即所谓物竞天择中的“天择”)。在此基础上,古人概括了天地自然运转的基本法则与运转周期及周期节律;归纳了人体生命与世间万物在天地运转周期节律影响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灭法则、运转变化法则和动态平衡的趋向与潜在约束;进而要求人体生命与人类社会的行为都要自觉遵循天地运转的自然法则,适应天地运转的周期节律,维护大自然有机结合的动态平衡。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实质。虽然历史上的众多学者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多种多样,但在“人类应自觉遵从天地运转的自然法则,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动态平衡”这一观点上都是一致的。所以说,“天人合一”是古人由数千年感知经验而得出的理性认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思想观念之一。
三、古人的阴阳思辨法
古人认为: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含炁与)所化生,阴阳是万物的本质特性且“万物分阴阳,万物有阴阳”;天地复合运动形成阴阳互动的运变法则,宇宙及宇宙万物的运变皆遵循于天地复合运动所形成的周期及周期节律和阴阳互动的运变法则;阴阳二的流动是万物运动的内动力,由于阴阳二的流动不休构成了万物运动的持续性与永恒性;六十四卦完整地描述了整个浑天甲子的阴阳变化周期,描述了阴阳运变的六十四种形态与三百八十四种时位情势和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详细地表述了阴阳运变的法则、不同阶段不同时位的运变态势与整体运变周期及各阶段的周期性节律。
(一)古人的分类认识法
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分类基础之上的,即所谓“君子以类族辨物”。史学家认为,“有了对对象的分类,才有人类的思维”。可见,准确细致的分类是获取准确认识的前提,也是思维、辨别与分析推理的基础依据。古人的属性分类主要是阴阳五行分类,二者是相互交织的,即万物皆分阴阳、万物皆归五行,阴阳之中皆有五行,五行之中各有阴阳。而且这种交织分类可无限延伸,即“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古人还常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而划分的依据则是阴阳变动之中所形成的时位特征,如六十四卦就表述了阴阳变化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时位特征。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阶段划分是古人动态思维的基础与辨别态势的依据。
(二)古人对阴阳属性的认识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任何事物都分阴阳,任何事物都内含阴阳,因此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属性就是阴阳。自从当代新物理学的研究进入“物质与反物质”领域以来,随着人们对“电子与反电子”、“粒子与反粒子”、“质子与反质子”等存在的认识,已初步证实了供我们生息的这个物质世界是由“阴与阳”组建而成的,同时也证实了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的合理性。
1.阴阳属性
《说文解字注·云部》中有“侌(阴)者云覆日,昜(阳)者旗开见日”。《管子·乘马》中有“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可见,《说文解字》中把阴阳的本义释为日照向背,而《管子》则把阴阳解释为两种不同的性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这里说的阴阳,主要是指阴阳之道,但既然称之谓“万物之纲纪”,就证明阴阳二字明显具有两种不同属性代表的含义,即“且夫阴阳,有名而无形”。因此说阴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属性,即: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朝阳的、前行的、明显的、机能亢进的等均为阳性;而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阴暗的、背阳的、退行的、隐晦的、机能衰退的等均属阴性。
2.万物分阴阳
运用阴阳属性对万事万物都可进行分类叫万物分阴阳。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河北为阳、河南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雄为阳、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热为阳、寒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实为阳、虚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等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以说,“万物分阴阳”。
3. 万物有阴阳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含炁与)化合而生,无论任何事物,其内必有阴阳(意指任何事物的内部均有相互对立的两面,它们既相反相斥又相应相交并存于统一体中),古人称其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意指大则宇宙天地之中天为阳地为阴,小则当今粒子的研究中,正粒子为阳,负粒子为阴。即“言阴阳之理,大而无外,细入无间、毫末之形,并阴阳调刻,故其数者不可胜数”。所以说,万物有阴阳。
(三)阴阳偏胜决定雌雄
人类为什么有男有女?生物世界为什么存在大量的雌雄动物?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人很早就在思考探究,而且三千年以前就有了较为明确地认识。如《易经》中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交合而成人(即二生三)。按照《老子》与《易经》的观点,天地形成之后,随着天地运转而形成的含有宇宙能的阴阳二,化衍出含有人体(包括其它生命)生命能的阴阳二炁并相互交合,从而衍生出人类与其它大地生命。由于阴阳相争使其在交合过程中始终偏胜一方,使阴阳二炁交合的结果只能是阴或阳一方占主导地位,《易·系辞》中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道,贞夫一者也”。意思是说,天地之道,内含阴阳,阴阳对立且彼此相争,结果常常是得胜的一面先被人观之,即阴阳二者,谁居正位(占主导地位),谁就出示于人。而日月往来普照天下,谁居时正位 (主导地位之时)谁就明亮。天下万事万物都遵从此理,万物在运动过程中其内部阴阳争斗总有一方居于正位,即为“贞夫一”。由古人“贞夫一”的观点而知,宇宙万象中的任一事物其属性为阳者,是指其内部阳性特征占主导地位(居正位),属性为阴者是指其内部阴性特征占主导地位,世界万物皆如此。人在父母受孕之时,父母的元阳与元阴交合过程中如阳性占主导地位则为男,即“乾道成男”;阴性占主导地位则为女,即“坤道成女”。其它动植物也一样,比如一棵树或一只狗,在生命形成时,元阳占主导地位的就是雄性,元阴占主导地位的就是雌性,由此使世界形成了一系列的雌雄生命体。同时,元阳占主导地位的,阳中也有阴,即“阳中负阴”;元阴占主导地位的,阴中也有阳,即“阴中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