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认为,形成“见之惑”的原因有五种。一为“邪见”,指偏面看问题而形成的偏见。如不能克服偏见,则不能获得真知,没有真知,也就无智慧可言。二是“身见”,指不忘自身相关厉害。人如果摆脱不了自身的利欲与自身所在集团或局部的利欲,自然就不可能真正客观地面对现实,也不可能真正客观地解析问题,而会随利欲导向判断是非、抉择取舍。正如现代官场中流行的一句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三是“边见”,指已往知识与观念所形成的束缚。人的见解观念是建立在“五觉识”之上的,人的五觉识本身就有局限,而且人的已往知识与思想观念也常常会形成固定的见解与思维模式。若要客观地对待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就应使已往的思想观念达到“空”,就如一个茶杯,里面装满了茶水,再往里倒水,是不会有效果的。四为“见取见”,指放不下主观见解,丢不开已往的成见,而不能真正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忘记了天地始终是在动态运转着的,从而形成了静态的思维模式。五为“禁戒取见”,指教条的见解与思维模式。佛家有许多禁忌与戒律,一味以戒律为标准,而忽视了事情本身的善恶,只追求程序与形式的对错,而忘记了本身的宗旨。如社会上某些方面只强调形式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规,而不计效果,只为程序负责、不为结果负责,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种“禁戒取见”不应该,但却是不负责任的最好借口。
所谓“思之惑”,是指心念不正而使心灵蒙垢。形成“思之惑”的原因也有五种。一是“贪”,包括贪财、贪权、贪位、贪名、贪誉、贪色、贪图享乐等均属贪念。人如有贪念必然邪念横生而流入魔道。二是“嗔”,指因受损而怒、怒而心气浮、神不守正,不能与人为善,不能与众生为善而遮盖本性。三是“痴”,指因思虑过度使思维单一化、专一化而使心灵视线狭窄单一。四是“谩”,指唯我正确、眼中无他,形成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五是“疑”,指不自制地多疑,对任何事、任何人都缺少基本的信任,常戚戚于怀而不能自释。
以上五种不正确的偏见与五种不正确的心念,都是蒙蔽人心灵的污垢,不仅能使人心灵被惑,而且会伤及福德,损己元炁,甚至使元神受损。
所谓“障”,是指人自身的束缚而使心灵受蒙蔽。人之障,首先是“生、老、病、死”,即生命意识的束缚。佛家认为,人如看不透生死,则会永远停留在色界以下,所以佛家称色身为“臭皮囊”。其次是指“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悔(会)”。所谓“爱别离”是指情孽。人是感情动物,对人心灵影响最大的是感情,不仅一般人难以摆脱,佛家高僧也有被情所困惑的。西藏第六世达赖曾有一感慨留戒后世:“入定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情人不请欲自来。动时修止静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若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求不得”,不一定是贪,它包括按常规理应得到的,由于其它非自身错误原因而没有得到,因此产生苦恼。所谓“怨”是指忧怨,“憎”主要是指仇恨,“悔”是指无法弥补的心底悔恨。怨、憎、悔如果放不下,凝结于心,不仅会成为摭挡人心性之障,而且有可能成为魔因,形成魔障(佛教中也有“会”之说与此相异)。
修心还包括修性,即开启佛性。佛家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的心性即佛,只要开启了本性,就具有了佛陀的智慧,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3、修身
修身是指身体的修炼,既包括命宫修炼,也包括性宫修炼。佛家的气脉理论大约是在唐朝随密宗的传入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其核心内容为“三脉七轮”。三脉是指中脉、左脉与右脉,“七轮”是指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与梵穴轮。
佛家认为三脉之中最主要的是中脉,上达百汇,下至海底(即会阴区)。中脉两边即左右二脉,与中脉平行,相距小于牛毛。三脉均有色,左脉为红色,中脉为蓝色,右脉为白色。七轮位于人体的有六轮,梵穴轮位于体外,在头顶天门上方距头三寸左右,类似人体生命炁场中的天灵冲合之炁云。顶轮也叫大乐轮即天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灵盖处。顶轮有三十二条气脉,如雨伞般由间脑向外发散。眉间轮位于两眉之间、印堂偏下,含十六条气脉,呈伞状向下。喉轮也叫受用轮,位于喉结部位也含十六条气脉,象倒转的雨伞,接眉间轮诸气脉。心轮也叫法轮,位于膻中穴偏下一寸处,共有八脉同样如伞状向下分散。肚脐处为脐轮,向外分散为六十四条气脉,向上分散者接心轮,中间分散的达腰的四周,向下分散的气脉连会阴通脚跟。会阴区称为海底轮,呈接脐轮向下分散的气脉。佛家修三脉七轮主要用观想法。
(二)修行步骤
佛家修行重在修性,修行的目的就是开启佛性,其主要步骤为“戒、定、慧”(也称“内三藏”)。“戒”是对修行者的行为与思想的约束,应属修心的范畴;“定”是修证的重要手段与修证过程中的状态之一,代表具体的修炼;“慧”是修炼的结果与收获。
1、戒
戒的本义是“心境两忘,一念不动谓之戒”,其引申义有持戒与戒律。遵守戒律称“持戒”,修行佛法的人,无论是在家修行还是出家修行都要持戒。出家修行通常可以受“具足戒”(约有二百多条戒规),非出家人一般只受三戒、五戒或八戒即可。戒律是学佛者入门必须修持的基本课。传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最初只有五个弟子且都是洁身自好之士,不需用戒律约束。后来随着佛祖的布道,达到一千二百五十弟子,大多来自不同的门派,他们的想法、习性也各不相同。佛祖为了实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门境界,制定了一些口头防范规定,即为最初的戒律。传说在佛祖灭度百日时,由迦叶主持召开了五百大比丘参加的如何谨遵佛祖教诲的研讨会,会上由阿难背诵了佛祖生前的教诲(法藏),由优波离背诵了佛祖生前规定的戒律(律藏),经五百比丘逐一审定,确认了佛教的基本戒律即《八十诵律》。后来《八十诵律》在印度又分为五部律典,先后传入中国四部,即:《四分律》、《十诵律》、《解脱戒本经》、《五分律》。戒律传入中国后,经隋代的道宣法师将其细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类。“戒法”是指佛祖在世时所制定的规范;“戒体”是指学佛者通过一定的受戒程序,在心中树立的防非止恶的力度;“戒行”是指受戒者的“身、口、意”符合戒法的行为规范;“戒相”是所规定的种种犯戒姿态的条文。戒律的典籍较多,我国东晋的道安法师曾著《僧尼规范》,并译有《比丘大戒》、《比丘尼戒本》。隋代的道宣法师曾著有《释迦方志》与《释门章服仪》,并译有《四分律》、《十诵律》等。唐以后南禅百丈禅师编著了《百丈清规》,为第一部中国式佛教戒律。
2、定
“定”属于修证过程中的状态,即“觉性圆明,内外莹彻曰定”。佛家的“定”按入定深度分为无想定、无想生、无想无、无心定、灭尽定五个层次。“无想定”指心念达到空,所谓“无想”是指“前思已断、后思未继”,心境达到无思无念(类似儒家所说的“止”);在“无想”状态下,最忌生出新的念想,无“生新之念”并持续地无想称“无想生”(类似儒家所说的“定”);连无想之念惧无便是“无想无”(类似儒家所说的“静”);如达到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皆不存在,进入无时空状态,即为“无心定”(类似于儒家所说的“安”),也就是佛典中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俱无,即为无心也”;所谓“灭尽定”,即指“无漏清静”。
3、慧
“慧”是佛家修行成果的表述,即“随缘应物,妙用无穷谓之慧”。佛原名“佛陀”,指大智慧者,佛家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大智慧。成都市文殊院大雄宝殿门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下联是:“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上联的大意是指:见了该做之事立马便做,如修福德、渡众生,该做就做,做完就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施恩图报;事情完结就了,缘尽即了,天亦如此、人事亦如此;该了即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所以说“了,有何不了!”犹如当头棒喝。下联的含义则揭示了佛家修炼的递进程序。“慧生于觉”,指“慧”是通过“觉”产生的。“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禅定状态下外智的透入,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灵力的开发,即“静极光通达”状态下的灵动。灵动的效果与收获便是“慧”。觉的第二层含义是觉知,《佛说八大人觉经》中有:“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知:世间之常,国土危脆。四大皆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足业。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知: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知: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也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今诸众生,毕意大乐。如此八事,乃是诸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今诸众生,觉生死苦,舍五离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取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觉生于自在生”中的“自在”有三层含义。“自在”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入定状态,属于“心生喜,体生乐”的舒适状态,所以称“自在”,儒家称之为“安”。这种喜乐状态,加深加大,使全部身心无处不适、无处不快即为“大自在”,儒家称之为“大安”。“自在”的第二层含义是佛教中的大自在菩萨的法号。“慧生于觉”及“自在”状态下的“喜乐”是大自在菩萨在讲佛法时揭示于人的。“自在”的第三层含义是指大自在菩萨传下来的六妙法门,即“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静息”。“觉生于自在生”的原义是指“觉”是在进入“自在”状态后,才有可能产生的,其引申义为按照大自在菩萨传下的六妙法门认真修行是产生觉、生出慧的有效途径。“生,还是无生”指无论是进入自在状态,还是产生觉、生出慧,其最关键的要点就是“无”(也就是“空”),“无”是一切“生”的本源,是一切“生”的基础。宇宙衍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从“无”到“有”,即由“空”到“色”,所以大乘佛教说:“无“是现象的本体,是宇宙的根源。修炼中,“无”的要点是“无心”,即:“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无”,还指在“空无所空中定能生慧”。
(三)修持方法
佛家把修炼称作对佛法的修持(或修证),有大、小乘之说。小乘指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原始佛教,是佛陀初期所传的理法。佛陀去世后三个月,其大弟子迦叶在王舍城外七叶窟中集五百阿罗,会诵佛陀一生理法,结集“上部座”,视为佛法正统,后人称为小乘。小乘佛法以观(参)“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入手修持佛法,求个人解脱,入“无余涅槃”;并以“色界”(地、水、火、风)为实有,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修炼总持,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而且要求修持者要远离尘世。小乘弘传五百年后,大乘逐渐盛行。传说是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在铁围山结集三藏(经、律、论),谓之菩萨藏,为大乘佛法结集。大乘佛法以“般若”(即般若波罗密多,指智慧、智度)学说为依据,强调发菩提心;认为一切诸法皆以无相为性,以“无相”(无生无灭)为修炼总持;要求在世出世、在尘出尘;其核心理法是“一切皆空”(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和,皆无自有之性),只有洞彻了“缘起”,才能在禅定中“内证”,弃万缘得真如本体大智慧。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融入了大量的儒家文化,而且与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互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原佛教的八大宗派即:法性宗、法相宗(维识宗)、天台宗(法华宗)、贤首宗、净土宗、三论宗、律宗与禅宗,其中禅宗又分为南禅与北禅。传入我国西藏、蒙古的佛教,通常称藏传佛教也叫密宗或真言宗。由于各宗派在对佛法的修证上各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在具体修证方法上也各自不同。佛家的说法是有“八万四千法门”,可见其技法众多,但主要的修持方法有:四禅八定、六妙法门、止观法、白骨观、行定法、一念法、观想法、参禅法等。
1、四禅八定
“禅”,梵文为瑜伽,指人天交接,汉文中通常解释为“静、虑”,即指“六行道”中的第三(静)、四(安)、五(虑)层次(请参看儒家修炼法一节)。参禅是指参研佛法。北禅派认为,参禅必须修证佛法,而且强调要按照《瑜伽师地论》中的“十七地”步骤,一层层地修证。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称“如来禅”,其主要内容是四禅八定。
“四禅定”是进入禅定状态的四个不同阶段或层次。所谓初禅定,是指摈除世间种种欲念,由离生出喜乐。故初禅定叫“离生喜乐”,指心身有脱离尘世之感,并且由于心与身的脱离会分别感受到欢愉与快乐的感觉。其心理的欢愉感觉谓之“喜”,身体的快乐感受谓之“乐”,类似于儒家所说的“安”。如断绝了感觉与观想,不现身境,无念内静,喜乐更增,便是达到了二禅。故二禅定称“定生喜乐”,指这种快乐融融的状态持续并加深,稳固在喜乐之中,类似儒家所说的“大安”。舍却二禅时获得的喜悦,进入更深的定境,得到世上最高的快乐,并由定生慧,达到正念正知阶段,从而进入三禅之境。故三禅定名为“离喜得乐”,指心理意识逐渐消除,心中已无自我,“喜”也空无,只余一点身体之乐微存。忘却物我,超脱苦乐,不苦不乐,心极寂定,就是四禅。故四禅定为“舍念清静”,即指达到了完全的空无状态。
四禅定之上又有五个境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仅一切想与受处。其中“四禅定”外加“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为“八定”。佛家把人的意识分为八个层次,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称“五觉识”,第六识称心识,第七识为本识,第八识称阿拉耶识。法相宗(即维识宗)认为:阿拉耶识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称作“受熏持种根生器,去后先来作主公”;前五识(即五觉识)是阿拉耶识的“现量”,属“现量境”;第六识(即心识)是五觉识的大脑反映,称“独影境”,所以第六识又叫“独头影识”;第七识(即本识)是前六识的“比量”,称“带质境”。“空无边处定”是指五觉皆空,身心与天地相融,达到色身空的境色;“识无边处定”是指心识空;“无所有处定”指本识亦空,唯存阿拉耶识与天地交往,没有时空概念与约束;“非想非非想处定”即受、识皆空。待灭尽了一切想与受,则进入不生不灭之境。
大乘佛教中有九种大禅,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此外《大智度论》中还记载有般若经所传的一百多种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