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
3033100000013

第13章 人生的成败在于态度(3)

安利哥·卡露是意大利的著名男高音歌手。少年时代的他,唱歌的声音就好像风吹窗户上的嘶哑声,实在令人无法忍受,所以当时音乐教师就劝告他说:“你实在没有唱歌天分,还是算了吧!”但是他从不死心。他一方面在拿波里的工厂工作,一方面练习唱歌,无论如何都想成为一名歌手。每天晚上,他的头脑里都在描绘“在一个大会场,他站在巨大的舞台上,接受满场观众如雷鸣般的掌声”那种令人欣喜的场面,嘴里一边喃喃念着“一定可以”才缓缓睡去。

终于,因为有了强大的思想信念并经过勤奋练习,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当他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掌声时,他对自己说:“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约翰·费尔德看见自己的儿子马歇尔在戴维斯的店里招待顾客,就问戴维斯:“戴维斯,近来马歇尔生意学得怎样?”戴维斯一边从桶里拣出一只苹果递给约翰·费尔德,一边答道:“约翰,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不想让你日后懊悔,而我又是一个直爽的人,喜欢讲老实话。马歇尔肯定是个稳健的好孩子,这不用说,一看就知道。但是,即使在我的店里学上1000年,也不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他生来就不是个做商人的料。约翰,还是把他领回乡下去,教他学养牛吧!”

如果马歇尔依旧留在这个地方,在戴维斯的店里做个伙计,那么,他日后决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商人。可是他随后到了芝加哥,亲眼看见在他周围许多原来很贫穷的孩子做出了惊人的事业,他志气突然被唤起,他的心中也燃烧起一个要做大商人的决心。他问自己:“如果别人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为什么我不能呢?”其实,他具有大商人的天赋,但戴维斯店铺里的环境不足以激发他潜伏着的才能,无法发挥他贮藏着的能量。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才能来源于他的天赋,而天赋又不大容易改变。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志气和才能都深藏潜伏着,必须要外界的东西予以激发,志气一旦被激发,如果又能加以继续的关注和教育,就能发扬光大,否则终将萎缩而消失。

因此,如果人们的天赋与才能不被激发、不能保持、不能得以发扬光大,那么,其固有的才能就要杏得迟钝并失却它的力量。

爱默生说,“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叫我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表现“我”的才能的最好途径。拿破仑、林肯未必能做的事情,但“我”能够做,这只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发挥“我”所具有的才能。

在美国西部某市的法院里有一位法官,他中年时还是一个不识文墨的铁匠。他现在60岁了,却成为了全城最大的图书馆的主人,获得许多读者的称誉,被人认为是学识渊博、为民谋福利的人。这位法官唯一的希望,是要帮助同胞们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可是,他自身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为何产生这样的宏大抱负呢?原来他不过是偶然听了一次关于“教育之价值”的演讲。结果,这次演讲唤醒了他潜伏着的才能,激发了他远大的志向,从而使他做出了这番造福一地民众的事业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直到老年时才表现出他们的才能。为什么到老年会激发他们的才能呢?有的是由于阅读富有感染力的书籍而受到激发;有的由于聆听了富有说服力的讲演而受感动;有的是由于朋友真挚的鼓励。而对于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作用最大的往往就是朋友的信任、鼓励、赞扬。

倘若你和一般失败者面谈,你就会发现:他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环境,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走入过足以激发人、鼓励人的环境中,是因为他们的潜能从来不曾被激发,是因为他们没有力量从不良的环境中奋起振作。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走入一种可能激发你的潜能的气氛中,可能激发你走上自我发达之路的环境里。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人,这对于唤醒你心中沉睡的潜能,对于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

改变自我意象就会改变人生

人性就像水,决诸东则流向东,决诸西则流向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观点是相当精辟的。因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性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塑造的。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自我意象”这一概念。

“自我意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心理学和个性创造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也许我们在本书引入这一概念,会令读者觉得有点学究,其实,它并不是一个深奥莫测、令人费解的话题,而是我们很容易理解,并且时而面对的问题。也许只是我们以前很少看到或听人提起这个概念而已,相信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本书,轻松容易地理解这一关于自我的重要概念,并切身加以运用,重新找到自我、超越自我!

许多年来,心理学、精神医学和医学界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革命。在临床心理学家、实用精神医学家、美容师和所谓“整形外科医生”的成果和发现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关“自我”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自我意象。如今,自我意象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承认。“自我意象”——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观念,或其自我“图像”——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它是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但这还不是全部,“自我意象”还决定一个人成就的界限。它决定你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如果你扩展了自我意象,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发展适当的自我意象能使你富有新的能量和才华,并最终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者说是一种自我图像。相对于意识的专注程度来讲,它也许是模糊不清,或者是混乱的。事实上,也许它根本无法有意识地进行认识。但它却是存在的,既完整又详细。这一自我意象就是我们经常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自我观念——“我属于哪种人”,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但是,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屈辱与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一切,我们在心里造成了一个“自我(一幅自我图像)”。就我们自己来说,一旦某种与自己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变成“真实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像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

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开启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以下两个重大的发现:

1、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

简而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会按照那种人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你具有很强的意志力,你也根本不能有别的行为。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失败型的人”,你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你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你有利。把自己想象为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受苦”的人,就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举例来说,一个孩子要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的学生或者“算术不开窍”的学生,他就总会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找到证据;一个自以为没人喜欢的女孩子会发现自己在舞会上总是没人理睬,别人的排斥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她那愁眉苦脸、低三下四的态度,急于取悦于别人的焦虑,或者对周围人的下意识的敌意,都会把她本来能迷住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一个推销员或者商人抱有同样的态度,他也会发现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够“证明”他的自我意象是正确的。

由于有这种客观的“证据”,很少有人会发现问题出在他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评价上。可是我们后面将会看到:一旦说服他们改变自我意象,学生的成绩和推销员的收入就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而他人只不过还是原来的自己。

2、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并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人难以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很多人认为:“积极态度”我已经尝试过了,但它对我不起作用。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他们就不难发觉,这些人是在运用或者试图运用“积极态度”,他们首先改变的是自己特定的外在环境、特定的习惯,或性格缺陷,却从来没有想到要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对这个问题做过最早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验。雷奇认为,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思想与思想之间必须一致。同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不被相信”,也不能引导人的行为;与这个体系一致的思想则被采纳。这套思想的中心——它的基石——就是个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象(自我观念)。雷奇是一个教师,他有机会利用几千个学生来验证他的理论。

雷奇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有一个学生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绩平均91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学校的辅导员与她谈过三次话后,最后以84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的提名……

这些学生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头脑迟钝或缺乏基本能力,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想象不恰当。他们“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是说“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说“我这门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临床案例,如有的人特别怕见生人,过去很少出门,现在却以公开演讲为生;有一位推销员曾认为自己“不是干推销的材料”而写了辞职信,6个月之后却成为100位推销员中的佼佼者;一位牧师因为“神经紧张”受不了每周一次布道的压力而考虑退休,现在他除了每周布道一次外,平均还有三次“外出约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紧张”。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不同结局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他们都做到了一点:改变自我意象。

你的态度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般来说,人在智力上是有差别的,但是差别很小,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都占极少数,不到3%。谁都羡慕神童,期望自己有超常的智力,但是,智商超常就等于前途无量吗?任何人从事任何职业和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技能,而最讲究技能高低的活动莫过于体育比赛,然而,技能高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吗?身体的健康是一个人的第一财富,但是身体好了就是健康吗?其实,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对以上问题予以否定,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天才和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决定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技能、也不是身体条件,而是人的态度。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每个人的角色不同,那么,他或她就会有自己的特殊的态度,也就必然会怀着这种态度对待生活、事业、爱情。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的好。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会有差别,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还是人的“态度”。所谓态度即心理态度的简称,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态度的:心理态度主要是指,动能心素和复合心素,所包括诸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换句话说,态度就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状态的一项。它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人的这种心理反应趋向不论是认识性的、感情性的、还是行为性的、评价性的,都是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支配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生的成败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心理态度。

人的心理态度是决定人生命运的舵手。一位哲人说:“你的态度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态度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歌德也曾经说过:“人之幸福会在于心之幸福。”

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是由“态度”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明确我们构筑的人生的优劣。态度的不同必然导致人格和作为的不同,而且会有天壤之别。不良的心态是形成不良性格与不良人生的主要根源,态度是我们命运的控制塔,而且它是我们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

态度决定命运的人生历程,它是人一生活中的那段由态度左右的最关键的、最风采的部分,通过这些或成功或挫折或无畏的人生历程,你可以发现态度是怎样左右我们的人生,怎样决定我们的成功或失败。

总之,有一点是我们无法否认的,那就是:我们都要保持一种好的态度,让它带领我们走向人生的辉煌。

良好的态度是无价的

良好的态度是无价的,如果你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态度,你就能获得你想需要的一切。因为,良好的态度能让你树立起必胜的信念,而信念会使你充满前进的动力,它可以改变你险恶的现状,带来令你难以相信的圆满结果。充满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真正的强者。透过成功者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信念的力量在成功者的足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事业有成,无坚不摧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