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3032500000007

第7章 唐文治:由旧学跨进新学殿堂

唐文治是近现代跨世纪的教育家。教育家为集天下英才而育之,他必须利用图书馆;而唐文治就是很早就懂得将教育和图书馆挂钩的行家。他对图书馆的重视,仍可为当代人的楷模。

读遍南菁书院藏书

1881年,唐文治进入了家乡江苏太仓州学。但对他颇有影响的,却是当地人王紫翔。他在王家读书,遍览王紫翔家藏的图书。王紫翔是纯儒,常以道德文章说教,讲究文章优劣乃在于品德有无,教导他说,“文章一道,人品学问皆在其中。汝学作文先从立品始,不患不为天下第一等人,亦不患不为天下第一等文”,“文章博大昌明,其人必光明磊落,文章精深坚卓,其人必敦厚笃实,至于尖刻险巧,其人必刻薄;圆熟软美,则人必鄙。”①这些话,唐文治从少年时起就铭刻在心,后来做了老师,还常用这些话教诲学生。

1885年,年方弱冠的唐文治进入当时江南颇有影响的江阴南菁书院。他在书院就读4年,除了日常课程为黄玄同(以周)、王益吾(先谦)等导师讲授,其余时间几乎全在书院的藏书楼。南菁书院自己还雕刻图书,像宋叶适《习学纪言》原来极为稀罕,经它刻板,得以为全国其它书楼收藏;这使唐文治大开眼福,他按照黄玄同所说,“圣门之教,先博后约,子其勉之”,对所藏各种版本的经书作比较考证。当时王先谦正编印一部萃荟有清一代的经学大丛书《续皇清经解》,唐文治虽然只有二十挂零,却因熟读经书,被聘任校订文字,因而他又上下于藏书楼,核对文字,查阅出处。在油灯下孜孜不倦地抽阅档案

1896年,唐文治以进士出任北京户部云南司帮主稿行走。这时他又染上了对档案的爱好。空暇时经常抽阅档案,摘取素材,编写目录。户部衙门陈规陋习甚多,胥吏舞弊成风,但因唐文治办事认真,熟悉程序,根据档案行文,在他面前难以蒙骗,只得老实办事。

不久,唐文治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第二名,调到那里任职。他益发留意有关国际交往的文字,趁机读了衙门里几十年来贮藏的有关各国政治、法律和条约等书籍,并对万国公法认真评点,注意时人著述。如提倡办洋务以自强的曾国藩、胡林翼,以及以办理外交事务卓有成效的曾纪泽、黎庶昌等人的文集,都一一仔细研读,力图从前人的行事里寻获新知识、新道理,以求适应形势。

1898年,唐文治就任总理衙门的章京(秘书),职掌是专办理机要文电,要常常轮值夜班。每当值班时,他从不放过余暇,抽调、审读中国半个世纪以来与各国所订条约的条文,加以分析研究。这时,沙俄在北疆和西疆不时蚕食我国领地,使他特别关注有关与俄国所签订的各种文书,虽已年过而立,仍在油灯下孜孜不倦地学习俄语,并用以对照原件阅读,久而久之,把视力都弄坏了。他还读了不少俄文原版书,从中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因而对当时朝野视为异端的“洋文书”能有比较正确的态度。

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北中国,在北京设坛立团,倡导“扶清灭洋”。一天,义和团某支队伍冲进总理衙门,大小官员几都躲避,唐文治不怕,独自坐在衙中,义和团要将他问斩,唐和他们说理,义和团大师兄遂以祭坛烧纸为验信,与唐文治相赌,如烧纸之灰向上冲散,则可不杀,唐欣然同意。他因为读过一些科学常识书,懂得空气对流的道理;纸灰果然冉冉上升。这时义和团大师兄又命收缴各种外文书籍,准备聚火焚毁,唐文治再出面力争,对他们说:“但与洋人交涉,岂有不能不通洋文之理。”就此,这些书籍得以保留下来。

1901年,清政府派户部侍郎那桐为赴日专使,唐文治作为随员陪同出国。在东京递交国书后,他就抓紧时间参观各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这是他初次接触近代化的文化、教育机构。

1902年,唐文治又作为三等参赞随载振赴英国参加新王加冕礼。他在伦敦期间,特地考察了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院图书馆,亲睹图书馆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贮有世界古今图书达300余万种,其中中国书籍亦甚完善,如殿本《图书集成》、《西清古鉴》等都有收藏。可是,中国却缺乏一个国家级的藏书楼,且能由开发民智为宗旨,供所有官民大众任意入内阅览。接着他又赴法国、比利时和美国等处考察。在此期间,他注意到欧美富强之道,其中原因之一是兴办教育,而设置图书馆,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也是因素之一。这次周游列国的考察,为他日后推行办教育须开办图书馆的措施打下了足够的基础。

学生可以自由出入书库

1918年,唐文治出任上海南洋大学校长。

唐文治任校长期间,发现学校图书馆设置仍属简陋,由是在南洋大学校庆二十周年到来前夕,他首先自己捐一千银元,并以自己名义出面向社会各界募捐建筑一座有近代化设置的图书馆,很快就聚集了五万元,其中不少是唐文治的亲朋好友所捐赠,如他的家乡人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就捐资万元。这笔巨款再加上北京交通部所拨的三万元,终于建造了图书馆。在图书馆落成典礼之日,来宾二千余人,可谓轰动。自是,南洋大学始有设备完善的图书馆。

1920年,唐文治回到家乡无锡,出任无锡国学专修馆馆长,授课讲学。因为有他主持,国学馆兴旺发达,各地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经南京大学院所派的柳诒徵、薛光琦审核,界定为设备完善、成绩优良,因而将专修馆升格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学习国学的高等专门学校。

唐文治在主持校务期间,为培育高才,凡录取学生,最后还得经他面试,方能通过。他注意发挥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提倡自由阅读,为此他十分重视“课堂外教师”——图书馆的作用。为了有一个好的学校图书馆,他不惜财力,搜集各种古籍图书,充实库藏。1929年,学校接受孙鹤卿遗嘱所捐建图书馆经费6500元,于同年扩建图书馆主楼,楼下为大礼堂,楼上为书库和明敞、舒适的阅览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静心专意地阅读研究。并规定,凡是国专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只要和图书馆管理员说明,就可以自由进出书库,直接到书架上索阅图书。新书编目后,公开陈列,供学生借阅,据说这种办法是唐文治自己年轻时在南菁书院学到的,可以使阅读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读到更多的书。同样,这也使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图书馆的5万册20世纪以来的出版物和20万卷古书,充分发挥了作用。据他的学生追忆,唐文治还将自己的藏书出借给学生。有一次,因某学生治学需要,他把自己珍藏的袁昶评点的《左文襄公全书》借给学生。唐文治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由是门下英士如云。他曾戏说:“方今科举如尚不废除,则三鼎甲悉在吾门下,状元是王蘧常,榜眼陈柱尊,探花钱仲联。”后人追忆说,五六十年代全国各高等院校人文科学的教授,很多是当年他的学生。

为了纪念唐文治,现今在江苏太仓明张溥旧宅的县博物馆,还开设了唐文治纪念室。

①《茹经堂文集》。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沈大明)

链接唐文治教国文课,主张背诵。他说背上百来篇,就能够写文章了。

余思简述20世纪以来通常界定著名图书馆标准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