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江苏建湖县庆丰镇福初村东乔庄人,在中小学时代图书馆就是他的老师和课堂,不仅求学时代常常钻进图书馆博览群书,即使参加工作后,仍经常与图书馆打交道,查找图书资料,用乔冠华自己的话来说:我一辈子都与图书馆有不解之缘。
他拍案怒斥:“哪有这种道理”
在清华大学四年,乔冠华很少外出,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图书馆。
1929年秋,十六岁的乔冠华,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因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浓厚的兴趣,入学不久,即转入冯友兰为系主任的哲学系。冯教授教学很特别,每天讲课只用很少时间,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研究,这正中乔冠华的下怀。从此,乔冠华除了听课,就一头扎在图书馆里,他几乎读完了当时传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著作,有的还读了不止一遍;同时也读了许多西方的哲学著作,读书摘记记了几十本,每本笔记都按问题性质,抄下原著的段落,写下自己的心得。乔冠华在图书馆,结识了季羡林、钱钟书等一批学友,他们也都是图书馆的常客。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乔冠华对中国前途深感忧虑,跑图书馆更勤了,想方设法寻找有关中国近代史著作。那时这门学科刚刚建立,著述也不多。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政治史和外交史,这些书常常引得他入迷,浮想联翩。有天他在图书馆里读着读着,读到不平等条约的原文,读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学者信口雌黄的谬论,不由得义愤填膺,拍案怒斥:“哪有这种道理?”弄得阅览室内其他看书的同学转过身来,惊疑地朝他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深化研究中国近代史,乔冠华还查阅了图书馆内收藏的18、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鸦片贸易的资料,这些束之高阁、尘封已久的本本,过去从不为人们注意,更有甚者,经他查阅,发现还很零散,乔冠华觉得有些失望。教乔冠华日文的钱导生教授对他说:日本东京的国立图书馆(东洋文库),收藏有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对华鸦片贸易资料,你何不去日本留学?乔冠华觉得这话有道理。他想,要把中国近代史研究得再好,若不去日本看看资本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仍是弄不通的。何况日本近在咫尺,来去也比较方便。于是,乔冠华下苦功夫学习日文,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在钱导生教授的帮助下,获得公费出国留学资格,东渡日本。此时乔冠华风华正茂,才二十岁。
“我今后也能成为一个哲学家”
乔冠华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一年多,就因同日共党员三浦有交往嫌疑,被日本当局逮捕并押送回国。1935年初,乔冠华经清华大学老师金岳霖、系主任冯友兰等的推荐,被保送去德国留学。
乔冠华选择了德国南部的杜宾根大学继续攻读哲学,他一踏进校园,就被耸立在校园门口的哲学家黑格尔的半身铜像所吸引,注目凝视片刻,自言自语说:“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但愿我今后也能成为一个哲学家。”
杜宾根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颇丰,有关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各种版本,这里应有尽有。为读懂德文原版的书,乔冠华进了为期三个月的德语训练班,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加强训练,由于他刻苦勤奋,进步很快。当他掌握了德语以后,又一头钻进了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列宁的许多重要著作,也阅读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哲学原著。
1935年“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流亡德国,应邀为中国留学生作抗日救亡演讲,乔冠华也去听了,深感国难当头,学习军事重要。此后,乔冠华又出入在图书馆里,经常对照着世界地图读报,分析国际局势的瞬息变化,还认真阅读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个名叫肖特伦的德国同学,帮助乔冠华理解《战争论》中许多军事专用术语(德文),他俩结成了好友。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乔冠华在国外再也呆不住了,他匆匆写了一篇有关社会哲学的博士论文交给指导老师,便取道法国乘霞飞号邮轮回国,投身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在途中,他随身带了德文版《马恩通讯全集》1—4卷,认真研读。
常赴外交部图书室查书
1938年初,乔冠华在广东余汉谋部任上校参谋,余汉谋命他去香港办《时事晚报》,负责写国际时事评论,当时他才二十六岁。
写国际时事评论,不但需要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最新消息作基本素材,而且需要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乔冠华每天都得到李乾记书报社去购买诸如《纽约时报》之类的外文报纸杂志,还经常去附近的大学图书馆查找历史资料。他发表在1939年5月14日《时事晚报》的那篇《英苏谈判与德意同盟》,文章一开头就用犀利的笔锋,指出了慕尼黑协定和英意协定是个大骗局。乔冠华说:“去年10月以来,欧洲的‘和平与秩序’,建筑在一个虚幻的城堡上,……在这个城堡下面,呻吟着一千五百万的捷克人,两千四百万的西班牙人,下面则有六百七十万的奥国人。他们被牺牲了,为的是建筑这座虚幻的城堡,为的是维持欧洲的‘和平与秩序’。”接着,乔冠华从七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乔冠华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查阅了十几种报纸和历史资料。
乔冠华在香港的半年多时间里,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国际时事评论,靠的什么资本呢?乔冠华后来说:“我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收集左、中、右多种报纸、杂志和书籍及有关资料,所以在此后的有些文章中,相当多地引用各种来源的材料。在当时,还别有苦衷。因为我批评的对象是英、法政府,我不能开门见山,而必须拐弯抹角,借旁人的嘴来讲,引经据典地讲。”乔冠华在香港写的一百多篇国际时事评论,后汇编成《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国际形势述评》两本书,在上海新人书店出版发行,很受读者欢迎。
共和国成立后,乔冠华走上了外交工作岗位。他在外交部工作期间,重视收集资料。外交部的图书室,收藏有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有关外交方面的书籍。乔冠华负责起草或修改一些重要外交文稿,常常自己去图书室或派人到图书室,查阅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和外交文书。1963年9月1日公布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声明——评苏联政府八月二十一日声明》,这个声明是为反击当时苏联领导人在核武器问题上对中国政府的污蔑。乔冠华在起草时,特意在文中引用了《庄子·秋水》中“惠子相梁”的典故,言简意赅,毛泽东审阅时,赞赏不已。
乔冠华先后为毛泽东主席起草《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1970年5月20日)、《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的声明》(1963年8月8日)、《反对美国——吴庭艳集团侵略和屠杀越南南方人民的声明》(1963年8月29日)、《支持刚果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声明》(1964年11月28日)、《支持多米尼加人民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的声明》(1965年5月12日)、《支持巴拿马人民反美爱国正义斗争的谈话》(1964年1月12日)、《支持日本人民反美爱国正义斗争的谈话》(1964年1月27日)等,在起草过程中,乔冠华都查阅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资料,因为外交部图书室的藏书比较全,所以查找起来很方便。
今天,盐城市图书馆将所筹建“乔冠华纪念图书室”,与“胡乔木纪念图书室”放在一起,合称“‘中国二乔’纪念图书馆”。乔冠华的藏书,大部分是有关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图书,以及国际关系、国际法方面的图书,也有外国文学书籍;特别是世界各国地图,乔冠华收藏就有上千种。这些外文书,原版较多,有英文、德文、日文的,中译版只是一部分。乔冠华的藏书,生前就交出一部份给外交部图书室,还有一部分主要由夫人章含之保存着,他的儿子乔宗淮身边也有少量的。章含之已答应,要将乔冠华藏书整理出来,交给盐城市图书馆。近年,盐城市图书馆馆长管家龙专程赴北京,选择了其中部分适合青少年的中文图书充实了馆藏。
(江苏省盐城市文联曹晋杰)
链接乔冠华在20世纪40年代任香港《时事晚报》编辑时,每逢刊有以“乔木”署名文章的那天报纸,售报数可比通常增加一倍。其文章常用“如所周知”一词,故友人戏呼他为“如所周知”。读者看国际形势,也莫不以乔文为准。
余思1.谈谈图书馆收藏新旧地图的文化价值。
2.你是否认为区县和社区图书馆也应建立地图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