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3032500000011

第11章 冒鹤亭:一代词家的藏书思维

冒鹤亭是中国近代学者、诗人、藏书家。

得自外祖父所给的图书

冒鹤亭的一生,跨越了清光绪、宣统和民国、共和国三个时代,他先后担任不少社会公职,但仔细来看,贯串一生的却是图书。他的藏书和文物活动,丰富了中国近代目录、校勘之学。

冒鹤亭从小随外祖父周季贶一起生活,周季贶是浙东大藏书家,精于校勘,史学。面对周季贶所藏的几万卷书籍,冒鹤亭犹如生活在图书的海洋之中,日夜饱览群书,七、八岁时便能作诗属对,深得周赞誉赏识,称扬“阿灵(冒鹤亭的小名)有我家性。”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也写着冒鹤亭是个素有“早慧有声”的“神童”。十多岁后他已不满足外祖父家的藏书,又经常到外祖父好友黄摩西的东吴书院、俞樾书房“曲园”、江南第一收藏家顾鹤逸的“过云楼”处看书,抄书。

冒鹤亭十九岁那一年,外祖父以舅父周云将多病,乃模仿东汉学者蔡邕赠与外孙王粲之故事,将所藏图书中珍贵的2千余种赠冒鹤亭,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从此,他便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开始了长达60年的藏书生涯。

1903年冒鹤亭参加经济特科朝考时,因引用法国哲学家卢梭的文章为主考官张之洞不满而落选。他又回到书斋,开始校勘、刻书的生涯。1904年至1911年他在北京担任政府商部郎中。其间,除工作和应酬外,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琉璃厂古书肆访书,由此购得不少传世珍希的书籍,如《明善堂集》、《勉熹词》、《汉瓦吴砖册》、《盘山志》、《伯麈论文集》、《昙香精舍诗》、《宋拓大观帖》、《鸣沙山石室秘录》,逐渐扩充了个人“图书馆”的藏书。

藏书家刻书的情结

中年以后的冒鹤亭,深知史籍传世的重要性,从1914年至1937年的数十年间,在各地利用个人藏书和图书馆的藏书,校勘重刻了百余卷书籍,保留、发掘不少珍贵的文献。凡有新刻书籍,他必赠给各地图书馆,丰富馆藏图书,让后人在图书馆内查阅资料。1915年他利用温州公私藏书,搜集整理辑成《永嘉诗人祠堂丛刻》,并集资刊行。1917年刻成《永嘉高僧碑传集》八卷,1921年刻成《楚州丛书》、《葩城叟集》,1923年刻成《冒氏丛书》等。并利用北京、广州、上海的一些图书馆藏书,撰写了《蒙古源流年表》、《唐书吐蕃传世系表》、《于役东陵记》、《癸卯大科记》、《青田石考》、《大戴礼记义证》、《乐记乐书文字异同》等论文。冒鹤亭晚年,面对许多后生颂扬其学问深厚之时,他情意深长地说,自己没有进入大学受到正规的教育,但正是前辈的藏书楼、自己私人的藏书室以及社会上的公共图书馆,成为自己学习的“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藏书,为他汲取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对公众开放的如皋“书钞阁”

从冒鹤亭一生治学的经历来看,确实与书和图书馆结下深缘,但多人不知道他在早年还曾有建立一个图书馆的经历。1919年,他把家乡江苏如皋“水绘园”加以修葺后,辟出数间,建立藏书楼,取名“书钞阁”,内庋藏清和民初书籍数千册,向社会公众开放。就在他雄心勃勃扩大藏书楼的规模时,一场大火把它烧毁,“顺康至光宣十朝名人专集,计有二千数百种,多是朝野掌故者,付诸焚如。其他孤本、精本,亦为灰烬。劫后尚存碑版一千余通,字画五百余件”。这座小型的图书馆,就此夭折。当时冒鹤亭在镇江关监督任上,当得知故乡藏书楼被烧毁后,写下一首五古《庚申正月九日里居不戒于火藏书焚尽诗以志痛并告海内》以纪其事。如果没有这场火灾,一座规模颇巨的图书馆极有可能在苏北地区崛起。正是这场大火使他从此辞官,归隐学界,致力于目录学、校勘、刻书,为后人刊行更多、更有价值的图书。

晚年的冒鹤亭经常考虑为自己重新聚集的藏书寻找最佳归宿,首选的单位就是公共图书馆。他明白图书馆是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只有将藏书捐赠与公共图书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他多次与儿女讲定,待其去世后即将一切图书、文物捐赠给上海图书馆。1959年冒鹤亭在上海病逝后,其家属经过两年整理,于1961年将一千余件书画、文物、图书捐献与上海市文管会(后因文物藏品多而未再转捐给上海图书馆)。其中不乏孤本抄本以及有版本价值的图书:《拙存堂续稿——自鸣草》、傅以礼钞本高宇泰《雪交亭集》、周星诒稿本《癸巳人文质》、《南齐书校勘记》、《中州乐府音韵类编》、《京氏易传》、《韩非子考证》、《讨韶合璧》、《韩诗外传》、《晏子春秋》、《贾谊新书》、《春树斋丛说》、《诗经集传》、《定山堂诗余》、《复古编》、《北词广正谱》、《花影集》等。

(许志浩)

链接冒鹤亭1917年赎回如皋香俪园,在屏门中镌刻林则徐手书楹联:“谢安子弟佳难得;庚信文章更老或”。

余思1.冒鹤亭1956年在北京中南海见毛泽东时送了哪些书?

2.为什么传统藏书家多喜欢刻书、印书?请列举5位近现代藏书家所刻的、颇有影响的5部著作,及其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