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3032200000024

第24章 最易忽略的心理—偏见(4)

晕轮效应带给我们的后果有时很严重。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就是因为爱上“莫斯科第一美人”纳塔丽而搭上自己宝贵的性命,使得文学界一颗巨星过早地陨落。只因为普希金认为漂亮的女人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正是晕轮效应导致了普希金的过早身亡,这不能不说是讽刺性的一幕悲剧。

定势会造成偏见

《吕氏春秋·查今》中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说是有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随身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在剑落水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船家很是好奇,问他为什么不立即跳水找寻宝剑。楚国人对船家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岸了,我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再去寻找,自然就能找到。”该故事听起来让人觉得很是荒诞可笑,但在我们周围类似的想法、行为并不少见。

很多人都认为英国人绅士、聪明、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乐观、友善、热情,日本人上进、勤劳、崇武、有野心,法国人热情、开朗、浪漫、轻率等。我们都是在以我们自己理解上的偏见来定位某个国家的人,并形成一种整体上的感觉,这种感觉反过来又影响到我们对某个具体的人做出判断与评价。除此之外,人们一提到教师就会想到文质彬彬,一提到商人就会与唯利是图相联系,一提到明星就会觉得星光璀璨,一提到医生就会想到冷酷严肃,一提到护士就会想到守护天使,一提到律师脑海中就会出现巧辩、睿智的形象,等等。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静态的、看不到任何发展变化的、一板一眼的行为习惯。在认知一个人,或者知觉一件事情时,人们已经在头脑中保存了关于与该人或该事相联系的某一类人或某一件事的固定印象,并把这类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这个人或这件事的依据,这样人们的认知会产生一种偏见,想当然的、固执己见地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出发考虑他们所知觉的人或事,结果贻误时机,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或麻烦。

心理学上有种“类型学”的知觉原理。该原理认为,当某个人的品质特征与某一类型的类特征相近或相同时,人们就会迅速地做出判断,这个人拥有这类人的其他特征,并把他归类为该类人;“定型性”知觉原理,如果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定型性特征特别强烈的话,那么他给人形成的印象可能就会非常显著,以至于人们会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并对此形成强烈的刻板印象。不管是“类型学”还是“定型性”,都与知觉者的定势知觉有密切的关系。知觉者会根据自己特有的认知经验,把某一类型特征加以固定化,以至于当某人表现出这类特征时,就会把这个人固定、类化为这类型的人。这种定势知觉表现出的偏激性、片面性、失真性给人产生的消极作用很明显。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第一次与新认识的朋友约好在咖啡馆见面,但这个朋友却迟到了。不管朋友迟到的理由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会去思考、去关注朋友迟到的理由,我们习惯性地把朋友归类为不守时的人,以至于下次见面时我们都会强迫自己告诫朋友一定要准时,千万不要迟到等等。事实上,也许真的是下班高峰期交通严重堵塞,也许是朋友的车子半路抛锚不得已打车赶过来,也许是……定势造成的刻板反应在第一次见面时尤为重要,稍不留意,就会给对方留下有损自己形象的印象,更多时候很难改变。

生活中吊儿郎当的人不一定在工作上就不认真。有的人就是能够把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清楚地分开。如果你把一个嬉笑顽皮之人等同于不负责任、不够能力的话,那么相信你损失的就不是一个朋友这么简单了。你的定势思维剥夺了他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导致他的创造性思维无法得到施展,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双输。这种定势思维也会经常发生在招聘现场。应聘者去面见主考官的时候,会精心打扮一番,尽量符合他要应聘的岗位,这种心理就出自要给对方留一个良好的印象,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招聘方交流,增加自己胜算的可能。

定势思维会把人的复杂性、多样性过于简单地类化,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它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这种思维造成了知觉者的偏见,使他们离真实的距离越来越远,有时甚至完全不搭调。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深刻揭示了人的定势思维:将一个人的照片分给两组被试看,照片上的人眼睛凹陷,下巴外翘。告诉A组被试者说这个人是罪犯,向B组说这个人是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者分别对此人的特征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A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说明他凶狠、狡诈,下巴外翘反映了他顽固不化的性格;B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说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说明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同样一张照片却得出如此迥异的结果,原因很简单,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罪犯必然是奸诈、狡猾和顽固不化,而学者就是思想深邃,性格顽强。这就是心理定势。

有意思的是,演员在选剧本的时候会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思考要不要接,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怕观众对他形成一种定势思维。因为如果选择稍有不当的话,就会造成遗憾。20世纪90年代琼瑶戏《还珠格格》曾征服了多少少男少女,出演该片的很多演员命运由此改变,最为典型的就是里面容嬷嬷的扮演者李明启老师。据说该片在大陆上演后,观众只要在街上见到李老师就会追着打骂,恨得咬牙切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清宫戏里的嬷嬷角色就这样被定位。很多人在看过清宫戏之后,总要与李老师的嬷嬷形象做一番比较,并得出结论,嬷嬷角色演得不到位。李老师被观众追着谩骂是因为嬷嬷形象使很多观众认为生活中的她也如戏里一样遭人痛恨。演员如果老演某些固定的角色的话,观众很自然地就会认为他只适合演这类型的角色。观众的这种想法还会带到生活中来,把演员自身的行为处事,或性格特征都打上戏的烙印。但演员的真实生活真如剧情中的一样吗?当然不是。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清楚看透,又怎么能轻易看透我们并不了解的陌生人呢!

清楚的了解一个人,就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不能因为一个人偶尔的行为表现就评判这个人怎么样。我们很多时候,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我们深刻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时间的接触与磨合,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违背的信息,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不要希求绝对的公正

有一天上帝听到人们都在抱怨: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上帝决定制造一种绝对公正的东西。上帝首先选择了善良。“人之初,性本善”,谁知道后来人们都开始欺负善良的人,利用善良的人,不珍惜善良,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喜欢善良,甚至怨恨和冤枉善良的人。上帝觉得不公平,于是放弃了善良。接着,上帝选择了诚实。上帝相信人们一定都喜欢和善待诚实,因为上帝相信任何人都不喜欢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可是,这次上帝又错了。人们开始欺骗诚实的人,陷害诚实的人。恶人和善人都在抱怨诚实。上帝又选择了健康、笑容、幸福、快乐……直到最后上帝迷惑了。上帝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一种绝对公正的东西来停止人们的抱怨。上帝自问:是我太没有能力了,还是人们太贪婪了?

这时,有一种无形的东西走了过去,转瞬即逝,上帝还没有回过神来,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上帝决定追上去。可是,任凭上帝怎么努力,这种东西都能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我行我素,从来不听从于任何摆布,能抓在手里的总没有失去的多,能感觉到的总没有逝去的多。这时,上帝笑了:这不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东西吗?一个连我都无能为力的东西,一个连我都敬畏的东西,人们怎么可能不抱怨呢!

上帝说的是时间。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中穿行,人们想要的绝对的公正太渺茫了,或者说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正,得到的只能是抱怨与过着不幸福的生活。

《博弈圣经》上说:公正是不自愿和高兴之间的均赢。从这句经典的博弈言论中,我们了解到,公正无绝对。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在无处不在的偏见面前,善用无绝对的公正论,赢家就是你。博弈,说白了就是赌博,但又不能与赌博相等。有人认为博弈是阳光下的赌博,而赌博是隐蔽下的博弈,二者的区别就是一个实体法则在飞秒瞬间界定的。在现实的生活赌博赛中,要想成为赢家,过得快乐,就要懂得:不要希求绝对的公平与公正。

每一位新进入微软的员工都会得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告诫:“记住这个世界永远是不公平的。”是的,当你骑着自行车走过,羡慕别人拥有豪华奢侈的高品质生活的时候,当你啃着面包,嫉妒别人拿着高薪坐着高位的时候,你埋怨世界真是不公平。但是请冷静想一想,当你在抱怨世界不公平的时候,你是否问过自己:“你努力了吗?你付出了吗?”当比尔·盖茨沉着冷静地告诫新员工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与付出呢?

在微软创业初期,比尔·盖茨满世界地飞,他亲自跑到各个公司与人家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公牛机器公司等。他还经常单枪匹马地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推销产品。有时候比尔刚出差回来就要连续上班24个小时,累了就在办公室睡一会儿。虽说微软公司的员工足够努力与勤奋,但据说目前还没有哪位员工能比得过比尔的勤奋与努力。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有这样的描述:“盖茨好像就住在办公室,他每天上午大约9点钟来到办公室,就一直呆到午夜,休息时间似乎就是吃比萨饼外卖的几分钟,吃完后他又继续忙开了。”

微软的成功离不开员工的勤奋与努力,比尔·盖茨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他的勤奋与努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很多成功的公司,很多成功的精英,之所以能够走得长远,离不开本身就有的勤奋、刻苦的内在品质。我在想,他们在努力拼搏的时候,遇到挫折不顺的时候,应该都产生过世界不公平的抱怨,否则在成功之后也不会告诫员工不要把这个世界看得太美好。但努力依旧、勤奋依旧,所以抱怨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不要希求绝对的公正在电影《弱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桑德拉?布洛克凭借该影片一举拿下第八十二届奥斯卡影后。《弱点》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16岁低智黑人小孩迈克在一对白人夫妇的教养之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感人故事。

迈克是一个吸毒女人生下的私生子,他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吸毒的母亲无力照顾小迈克,所以他从小就被政府机构收留,生活在政府为他指定的收养家庭中。智商只有80分,但身材却十分高大的迈克在九年里上过十一个学校,每次学校都以不同的理由开除他,最后他被一所“为神服务”的学校所录取。在这所学校里,老师同学对这位身材高大智商却很低的黑人小孩没有表现出接纳的态度,几乎所有的人都排斥他。他总是默默一个人行走在漆黑的夜,那么的孤寂,却毫无怨言。寒冷的冬夜,即使是在圣诞节期间,孤苦无依、穿着单薄的迈克却没有地方可去,不得已的他只能去学校的体育场过夜,因为那边可以温暖一点。偶然间,前往体育场的迈克遇到了一对好心,且生活在美国上层社会的白人夫妇,热心的女主人把迈克领到了自己家,给他提供暂时的衣食住行。最后又把他收为养子,给他照料,给他关怀,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

当迈克的养父母发现他除了防御成绩拿到90分之外,其余各科成绩均为零点几时,养父母请了优秀的家教帮他补习成绩,并把他送入了足球队。最初,防御能力极高的迈克,攻击力却弱得可怜,这使得他在球队的成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养母根据迈克具有的特性,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结果教练怎么做也做不到的事情,养母的一句话改变了迈克,也改变了迈克所在球队的整体气势。迈克凭借他的实力与爆发力得到了区域冠军,学习成绩在家教的指导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迈克引起了美国大学足球教练们的注意,他们纷纷降低身份,前来邀请迈克加入他们的球队。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迈克选择了养父母的母校密西西比大学。迈克的事情引起了联邦政府的质疑,他们认为迈克的养父母领养迈克是别有目的,旨在为他们的母校培养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接受政府官员的调查时,迈克这样讲到:你一直问我他们为什么要我去密西西比大学,你却从来没有问过我,我为什么会选择密西西比大学。因为那是我父母曾经上过的大学,那是我的家人曾经呆过的地方,所以我选择沿着父母的足迹继续前行。说完这一切,淡定自信的迈克从容地离开。

迈克的智商绝对不低,只是他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缺乏一份安全的信任,他迷失了。养父母给了他安全,给了他信任。他回报养父母的那份决心证明了迈克是一位非常非常聪明的孩子,所以他成功了。迈克之前的经历是不幸的,看着他被人欺负,看着他瑟缩地躲在墙角,看着他自卑地行走,人们不禁要感叹这个世界真的是太不公平了。可迈克没有抱怨,迈克没有像其他小孩那样的蛮横无理,也没有愤恨这个对他不公的社会,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他用自己天生的防御能力保护着自己。因为没有希求这个世界的公平与公正,所以迈克即使在后来得到了养父母的疼爱,得到了他人的接纳、赞扬与崇拜,他依旧保持一颗纯洁干净的心,保持着最初的纯真。

我们也一样,在遭受挫折不幸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时刻抱怨,要保持一种沉着应对,云淡风轻的态度;在我们获得胜利,受人追捧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要始终保持最初的淡定情怀,从容地应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