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3030900000023

第23章 对“明主”要忠心

为官之道,择主固然重要,但踏踏实实做人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所在,这种有城府的人注定将有所作为。

做人要有城府,这个城府并不是要我们不劳而获,去占别人的便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所以找到“明主”之后最好死心塌地跟着。“贞观之治”年间的著名宰相房玄龄,便是这样一位有城府的人物。

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他与杜如晦被人合称为“房谋杜断”一时被传为佳话。房玄龄一生至忠至勤,在唐太宗年间做了二十年的太平宰相。尤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善始善终,这在斗争激烈的封建官场是十分难得的。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时候,房玄龄正在隋朝的隰城(在今山西汾阳)当官。李渊派其子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带兵去平定渭水以北地区。房玄龄经过分析比较,认为隋朝灭亡只是迟早的事,而在诸多起义军中,唯有李唐政权深明大义,极得民心,又能礼贤下士,将来必定据有天下。于是,他毅然抛弃了隋朝的官位,投奔李世民。房玄龄的这一“弃暗投明”便正是他一生发迹的起点。

公元630年,即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的第四年,房玄龄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

在任相职期间,房玄龄可谓至忠至勤,而且成绩卓著,堪称能相。史书上这样称赞他:任总百司(总管政府中的各个衙门)虔恭夙夜(日日夜夜谨慎虔诚地处理各类问题)尽力竭节,不欲一物失所(不让一件事办不妥当)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烦事,房玄龄几乎事无巨细,一概过问,不仅定期审查吏治、司治的得失优劣,甚至连宫室的营选、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房玄龄心地一片赤诚,为人胸怀宽广,善于团结同僚,容易与人共事,并且注意发挥别人的长处。经他推荐的杜如晦,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史书上称他“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就注意发挥杜如晦善于决断的长处,每和太宗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用房玄龄的话来说,就是“非如晦莫能筹之”而杜如晦的很多看法,往往又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房谋杜断”相得益彰,他们两人的密切工作,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习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危,太宗不断派人看望,并亲去探望,在房玄龄临死前与他握手叙别。“房玄龄死时,太宗对之流涕”足见君臣感情之深。

人言官场险恶,其实并不尽然,其主要条件应看处于什么样的朝代,得遇什么样的君主,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以曹操之“奸”尚有许多人忠诚于他,尚有许多人在他手下得以善始善终,何况侍奉别的君主呢?由此看来,官场机诈,宦海“三忌”都是存在的,但也不是绝对无法避免的,至于如何避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俗话说,太平天子易做,太平宰相难当。但房玄龄稳稳当当地做了二十年太平宰相,且身后哀荣无限,实在是中国古代大臣里善始善终的典范。他能做到这样,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弃暗投明,抛弃腐朽的隋朝投奔了开明的唐太宗,这一选择为他的一生开了一个好头;其二是他能够勤勤恳恳地跟随太宗皇帝,这是他得以荣宠一生的根本原因。

择主虽然讲究依时而变,但“跳槽”过频却并不可取。天下之大卧虎藏龙无数,遇到合适的“领导”之后便要死心塌地跟着,不可一山还望一山高,如熊瞎子掰玉米似的,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捞到,这是做人的大忌,也是有城府的人必须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