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3030900000014

第14章 妙语巧辩应刁难

“妙语”的来源主要在于联想。可以是形象上的联想,也可以是逻辑上的联想。这样既能回避窘迫的话题,也能引出自己的主旨和意图,实有一举两得之效。

善于说话的人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面对一些难以回答或者具有挑衅性的问题,总会以一种巧妙、非逻辑的方式摆脱困境。

作为总理,周恩来时常处在记者的包围之中,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问,他总能泰然处之,巧妙地给以回答。或温文尔雅,绵里藏针;或欲擒故纵,巧设埋伏;或避实就虚,举重若轻。既维护了国家的形象,又向世界展示了他那文雅坦荡的领袖风范。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见周恩来案头放了一支美国“派克”牌钢笔,便问道:

“总理阁下,您作为中国总理,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

周恩来淡淡一笑,回答说:

“这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抗美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他赠给我作个纪念。这么有意义的礼物,我当然得收下。”

另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总理:

“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这不仅牵涉着国家机密,语气中还明显含有讥笑我们国穷民弱的意思。周总理既不好厉声拒答,为此伤了和气;又不能和盘托出,泄露机密。于是,他稍顿了一下,正色回答说:

“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信誉可靠,人民币币值稳定!”

全场的记者为之一呆:这怎么可能?

在记者还未转过弯来时,总理接着说: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十种人民币加起来正好是18元8角8分。”

热烈的掌声立刻响了起来。

可见,妙语巧辩法”看似答非所问,不合逻辑,实则以巧解困,妙趣天成。就像上例中,周总理的回答不仅保守了回家机密,回避了列举具体数字显现我国贫穷落后的尴尬,而且还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誉卓著,不容置疑,坚定地维护了我国银行的地位。从具体的“多少”到抽象的“多少”周总理的联想,不仅使局面变得缓和、主动,而且维护了中国外交和金融的良好形象。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登长城,因腿病只上了三个台阶,就无力再登了。这时,偏偏有位记者走过来,想“将”他一“军”

“总统先生,您为何不登上最高峰?”

尼克松笑了笑说:

“昨天我与毛泽东先生的会见已经是最高峰了,何必再来一次高峰呢?”

记者的问话足够刁钻,大有猝不及防之势。可尼克松却抓住了其诘难的关键词“最高峰”然后突破了“长城最高峰”的本义局限,由此联想到“最高领导人的会晤是出访的最高峰(峰会)一举摆脱了有心攀登却举步维艰的窘境。”

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处处留心,常常联想,就自然会像他们一样妙语连珠。妙笔能生花,而妙语则同样能发挥奇效。妙”来自于联想,要能说妙语,就要善于突破思维局限,当然这种“联想”与“突破”必须要注意“合适”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