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新手父母必读(大全集)
3029900000021

第21章 胎教知识与方法(6)

学会欣赏胎教音乐

欣赏胎教音乐对孕妇及胎儿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孕妇自己欣赏,条件不限。可以戴着耳机听,也可以不戴耳机听;可以休息时听,也可以边做家务或者一边吃饭一边听;还可以一边听一边唱等等。每一位未来的母亲可根据各自的环境随意安排。总之,要尽可能地多抽出一些时间欣赏胎教音乐,让轻柔悦耳的音乐充满您所处的空间。随着音乐的节奏您还可以想像着腹中胎儿欢快迷人的脸庞和体态。在潜意识中与他进行感情交流。久而久之,您将感到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

另一种方法是让胎儿直接欣赏胎教音乐,对他进行有益的音乐刺激。胎儿在5个月就已经具有听力。从这时起,可将录音机放在距离孕妇腹壁2厘米处播放胎教音乐,每天定时播放几次,要循序渐进,开始时时间可以短一些,以后渐渐增加,但也不宜过长,以5~10分钟为宜。音量要适中,不可过大也不宜过小。母亲应取舒适的位置,精神和身体都应放松,精力要集中。

必须强调的是,在这项工作中,母亲应与胎儿一起投入,渐渐进入艺术氛围,而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认为胎儿自己听就行了。于是一边听一边胡思乱想,或是一边做一些与此无关的事情。这样做,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目前胎教音乐可分为两种:

(1)是供给孕妇欣赏的,这以宁静为原则,既使人感动,又能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通过孕妇的神经体液将这种感受传导给胎儿。

(2)是给胎儿听的(可将耳机放在孕妇的腹部),它以轻松活泼的乐声来激发胎儿对声波的良好反应,这种有利的刺激能促进胎儿身心的健康发育。

◎胎教中的“音乐形象”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胎教手段;在怀孕期间,经常欣赏音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对胎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有利于孕妇及胎儿的身心健康,因而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一般人在欣赏音乐时,往往只满足于感官欣赏,也就是说,仅仅满足于悦耳动听,轻松愉快,其实这是很不够的。音乐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欣赏,还需要加入丰富的感情色彩。在听觉器官接收音乐的同时,根据不同乐曲在人们心理上、感情上产生的不同反应,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诗情画意联翩而至,在头脑中凝成生动的具体形象。比如蓝天、白云和草地上奔跑的小鹿;高山、峻岭,山谷中静静流淌的小溪;夜幕下,月亮时隐时现,摇篮旁幸福慈爱的母亲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形象”。显然,与单纯的感官欣赏相比,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强化胎教的作用。

音乐胎教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哼歌谐振法:孕妇每天可以哼唱几首歌子,要轻轻哼唱,而不必放声大唱。最好选择抒情歌曲或轻歌,也可唱些“小宝宝,快睡觉”等类似摇篮曲的歌子。唱时心情舒畅,富于感情,如同面对我亲爱的宝宝,倾述一腔柔爱和母肠。这时,母亲可想像胎儿正在静听你的歌声,从而达到母子心音的谐振。

音乐熏陶法:母亲每天多次欣赏音乐名曲,如《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江南好》等传统名曲。在欣赏音乐中,借曲移情,幻想翩翩,时而沉浸于一江春水的妙境,时而徜徉进芭蕉绿雨的幽谷。在这时如醉如痴,旁若无人,如同进入美妙无比的仙境,神驰魂荡,遐思悠悠。

器物灌输法:可准备一架微型扩音器,将扬声器放置于孕妇腹部,乐声响时,不断移动(要轻)扩音器,将优美的乐曲透过母腹的隔层,源源不断地灌输给胎儿。每一次可播放2~3支乐曲,既要让胎儿欣赏音乐美感,又要防止胎儿听得过于疲乏,才能收到良好的灌输效果。这种方法是英国心理学家奥尔基发明的。

母教子“唱”法:胎儿有听觉,但胎儿毕竟不能唱。母亲应充分合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让你腹中的宝宝神奇地张开蓓蕾似的小嘴,跟着你音律和谐地唱起来。

母亲可先练音符的发音,或较简单的乐谱,这样就可使之容易学容易记,一教即会。例如:1234567,7654321,反复轻唱若干遍,每唱完一个音符,等待几秒钟,这几秒钟即是胎儿复唱的时间,而后再依次进行。

◎音乐能使母子之间产生感情共鸣

妊娠期间孕妇的精神状况,决定了孕妇有必要接受音乐的帮助:

(1)因为妊娠期间,孕妇不仅在物质的消耗及体力的负担上,随着胎儿的发育而不断增加,且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变化,也易受情绪激动的影响。比如恐惧、暴怒可能引起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增加,严重时可使血中浓度升高达平常分泌量的100倍。这些激素引起孕妇的心率明显增加,全身血管的阻力增大,血压增高,胎儿和脐带供血减少引起胎儿缺血缺氧,严重时可引起流产或出现兔唇、腭裂等畸形儿。

(2)音乐可以影响和扭转人们的精神与情绪,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上的特殊声波,并具有一种特殊的非语言功能,通过音乐声波传入耳朵并抵达大脑的听觉中枢,可以影响大脑的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由神经生理学可知,大脑的边缘系统和内脉活动与情感反应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稍加留意便可见到,不同的音乐在大脑中所引起的不同感觉,以及人体内脏和情感的不同反应,比如有的音乐会使心跳变快、呼吸变急促,甚至引起血压升高,有些音乐则会使精神放松、呼吸变浅变慢,全身肌肉都得以放松,情绪安稳而愉快。

音乐是一种非语言形式的语言,尽管它没有一句话没有半个文字,但借着它特殊的音调旋律、节奏和力度,可使不同种族、不同语系的人们,产生同样的情感和认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可以经由听觉器官的帮助而被人们感知;它最大的特点便是擅于抒情,能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感情思绪及理想等,尤其在表达活生生的感情波动时,它比任何艺术形式均为明显有力。音乐中所倾注的感情,是作曲家最直接体验的声学表达,而听众则是以其本身的体验来接受音乐所抒发的情感。比如1824年5月4日,在音乐之城维也纳所举行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首演,听众受到音乐的感染而欣喜若狂,许多人激动得哭了起来。

音乐最擅于表达情感,它对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恐、惊,均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当人们听到一首节奏铿锵的进行曲时,往往会不由自主的调整脚步,顿时情绪高昂起来,此时不论哪个国籍或民族的人,也不论文化及知识水准的高低,都会受到感染而产生情绪变化。又如有人听到斯特劳斯那富有弹性的节奏,以及旋律优美的圆舞曲时,他的脚便会自然的随着节奏跳了起来;而有人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楼台相会”那如泣如诉的音乐时,不禁潸然泪下。总之,音乐就是用它的声波特性所抒发的情感来感染听众,让听众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及心境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以达到调节或控制情感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孕妇在整个妊娠过程中经常需要维持心平气和及轻松愉快的心情,音乐便显得非常重要了。

◎对胎儿要进行有益的声音刺激

胎儿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需要音乐这种良性的信号刺激,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增长:

(1)从胚胎学可以了解到,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到6个月至6个半月左右,其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结构,基本上已发育成和出生时相同,除了中耳鼓室和乳突部分要到出生时才能与呼吸同时完成气化过程;这说明了此时的胎儿,听觉系统中耳朵的部分已具备了传导声波的功能,使声波的机械振动能传递到听觉神经末梢;与出生后相比,其相异之处仅在于传声媒介之不同,即出生以前以固体传导为主,而出生后改以气体传导为主。另外,由于中耳鼓室在胚胎期未能完全气化,再加上外耳道又有羊水,所以不能像出生后那样具备3000赫兹的共振频率。

(2)从临床经验上来看,许多孕妇皆反映,外界突发的声响会引起胎儿突然动起来;近年来以超声波扫描发现,外界的声波尤其是突发的声响,会引起胎儿心率加快及胎动增强,证实了外面突发的声音会造成胎儿惊吓的反射。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工作人员不让孕妇听到声音而只让胎儿听到(以人工喉置于孕妇腹壁上震动发声),结果仍然引起胎儿的惊吓反射。国外则将这种方式设计成一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状况的检查方法,以便及早发现有生理缺陷的胎儿。

从孕妇妊娠期间的经历体验,发现外界突发的声响会引起胎儿惊吓的反射动作,那么,他到底有没有听到这个声音呢?由于胎儿是无法用言语来回答我们的,所以,必须要以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来确定他是否听见了这个声音。后来经由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的几位医学博土作有系统的研究后,证实胎儿对声音刺激确有听觉反应。

(3)基于噪音刺激会对胎儿造成损伤的事实,人们意识到应防止有害的声波,并积极致力于利用有益的声波,以控制声波向对胎儿造成好的影响方向去努力。近10年来,有关噪音对胎儿造成负面影响的研究报告渐渐增多。在10多年以前,人们观察的角度,都是从噪音对孕妇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孕妇机体状态的改变再影响到胎儿的健康,由这个方面做研究和总结;比如,有人依据日本大阪机场附近出生的婴儿体重过轻,推测是因为母亲受到噪音的影响而精神紧张的缘故。又如1981年,安藤在大阪国际机场所做的噪音调查显示,在妊娠前5个月内接受噪音的胎儿,出生后比妊娠后5个月受到噪音影响的新生儿,显现对噪音的感觉较迟钝;初步说明了因噪音的刺激,母体激素或自律神经的变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经过相关的实验证明,噪音属于有害声波,的确可以损伤胎儿的机体和器官,而对人体和胎儿来说,轻柔舒缓的音乐可看作是一种有益声波,它能使人的情绪及精神得到放松和调剂,对人体有一种良性的刺激作用,这些也在超声波的扫描监视下被做了多次实验。近几年来,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坎培拉大学等,都有关于胎教的报导,其中介绍了用音乐对胎儿施教,可使胎儿的大脑发育更好,孩子出生和长大之后,无论从音乐兴趣或体质、智力等几方面,都比未受胎教的孩子发育更好。

(4)从胚胎学及幼儿神经学的基础理论,我们知道音乐声波可能引起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增长,从而为出生后的大脑神经活动如信息传递、信息储存等,提供一个较好的先天物质基础。

从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上,我们可以知道胎儿脑部成熟期,开始于胎龄6~7个月,脑的成熟是脑细胞数量增加和结构分化的结果。根据大脑发育的研究显示,大约在胚胎发育的第10~18周,是脑细胞数量增加的第—个高峰;到第23周时,脑皮质的分子层、外颗粒层、小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大锥体细胞层等结构已定型。而大部分脑细胞都是在出生前分裂而成的,出生后的第3个月,则是婴儿脑细胞生长的第二高峰。

脑细胞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它的内部结构也随着胚胎发育而进一步分化,即内部出现了与细胞代谢作用有密切关系的酶,如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碳酸酐酶、碱酯酶等;这些酶的生物学意义很重要,如碱酯酶的出现代表神经系统成熟的开始,它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否足够,对器官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从胎龄第6个月开始,胎儿脑细胞内会出现尼氏体,它是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蛋白体所构成,这时的脑细胞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所合成的蛋白质作为营养物或酶,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物的形成,以及执行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都很重要。

在胎儿脑细胞形态变化的同时,脑也渐渐建立起生理功能,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脑细胞在胚胎发育约50天左右便可测出脑电波,但此时还相当弱,到胎龄7个月时,脑电波就很明显了,这也反映出胎儿脑部成熟的开始。从此时起随着胎儿脑部发育的进一步均衡化,到出生时他的脑电波将变得较为协调,左右两个半球的脑电波会出现对称的趋势。

脑细胞数量是不是足够,结构分化是否完善,对婴儿将来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胎儿细胞数量的增殖,又直接与所供给的蛋白质、核酸及一些辅助营养素是否充分有关。在胎儿脑细胞增殖的同时,其结构分化的好与坏,又与各种信号刺激的有无及信号本身的性质有关;如前所述,胎儿常常受到噪音的刺激会使听觉变得迟钝,就是胎儿脑细胞结构分化受到噪音这种刺激信号的影响,进而破坏了听觉功能的正常发展。因此,从胎儿、婴儿脑部发育的要求上来看,正确使用声波的有利因素(如语言、音乐)和防止声波的不利因素(如噪音)作考虑,不但要对胎儿及婴儿做到防止噪音刺激的保护,同时更要积极的适时给予一些有益的声音刺激。

根据神经细胞形态学的研究,由神经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便可了解人脑形成学习过程的基础,知道“学习”的本质,就是肺部信息的储存过程,而“记忆”则像从脑部银行小提取存储一样。“学习”和“注意”分为“运动性学习与记忆”(包括语言、唱歌、舞蹈、写字等表现性运动)及“认识性学习与记忆”(即回忆某些理解性经验,如记忆面容、名字、韵律、图忆、音乐曲调等能力,或语言、故事及科学技术等更高水准的学习)。

由以上有关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原理研究,可以设想音乐(一些特殊的音乐)具有引起刺激信号的作用,传入大脑后,可诱发和学习记忆有关的“突触电位”升高,这种作用可导致大脑特殊的合成,继而进行大脑内蛋白质的合成,最后将引起涉及交触生长和密码专一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音乐影响胎儿智力的发育

音乐是声波,但不同于噪音声波;音乐是倾注了作曲家某种情感的声波,依照其特殊情感而有旋律、速度、节奏及力度等许多特色。在各种乐曲中,一般都有主旋律和副旋律之分,在合声及合弦上又有和谐与不合谐之分;由这些组合变化产生或为慷慨激昂的磅礴气势,或为垂柳款摆、潺潺流水的节奏与速度,由于这些不同的特色,会予人在精神上或为振奋、激动,或为平静与柔情的感受。

正由于音乐是连续发出的声波,且波形规律并呈周期性的变化(在音乐学上称做旋律发展中的重复与变化),使得内耳螺旋器上的毛细胞接收声波的“机械震动功能”时,得以周期性的休息而不至疲劳,大脑并因为音乐所抒发的情感而使人听后感到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