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一定要懂得的66个家教新观念
3019000000023

第23章 观念23: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

王宾正在读小学三年级,他是一个性格比较活泼开朗的小男孩。

由于王宾是家里的“小独苗”,因此他从小就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由于担心王宾在外面磕着、碰着,或受到其他伤害,爸爸妈妈总是不让他出去找小伙伴玩。即使有小伙伴到王宾家里玩,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也总要在旁边陪着,总怕别人欺负王宾。

王宾身边的朋友本来就不多,有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特别”保护,他的朋友就更少了。王宾的姑姑是小学教师,她认为这样对王宾的成长很不好,曾经劝说王宾的爸爸妈妈要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小伙伴接触,让王宾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感知友谊,学会合作,可是这个建议并未得到采纳。就这样,王宾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建造的围墙的保护下成长。即使现在,他身边依然没有同龄的小伙伴。渐渐地,王宾不仅变得任性、自私,而且缺乏自立能力和合作能力,事事都依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从王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自私、任性,缺乏合作能力等等,主要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狭小的家庭范围内,没有在小伙伴中完成社会化,其实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同伴中完成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人的社会化从家庭开始,随着一个人的成长逐渐延伸到学校,社会。社会化可以使一个人逐渐实现自我完善。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社会化方向已经从家庭转入到学校生活中所接触的同伴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与同伴交往,渐渐学会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调查研究发现,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会慢慢超过家庭,占据主导地位。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也是孩子走出家庭踏入社会要迈出的第一个台阶。

可见,让孩子在同伴中实现社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1.利用同伴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来教育孩子

让孩子在同伴中实现社会化,妈妈可以充分利用同伴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来教育孩子,这样教育孩子效果更好。

由于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也处于成长状态,因此对于经常在一起的同伴,孩子总会自然而然地去学习、模仿。教育专家认为,同伴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可以促使孩子向着良性发展,让孩子激励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让我们来看看米琪的故事吧。

有一次,米琪和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六·一汇演。由于场面比较大,演出那天米琪有些紧张,本来背得很熟的台词也突然忘得一干二净。还有20分钟就要轮到米琪的节目了,这让妈妈和老师感到很着急,米琪也急得都哭了。

米琪也一直抱怨自己,她想表现得更好一点,让所有人都满意。可是试了几次结果总是不理想。

这时候,妈妈突然想到米琪的同伴李多多曾经也参加过演出,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于是妈妈对米琪说:“琪琪,你还记得多多上次也参加了合唱节目吗?你看多多就不紧张,妈妈相信你也能做到的。来,咱们深呼吸几下,然后你再想一想,看能不能好一点。”

米琪想到多多演出那天出色的表现,因此就对自己说“多多能行,我也可以的!”于是,她就按照妈妈说的做,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熟记于心的台词突然都活跃在脑海里,她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表演。

从米琪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同伴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妈妈要让孩子以同伴为榜样,帮助孩子变得更完美。

2.引导孩子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问题

孩子与同伴玩耍中,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妈妈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和同伴的问题,不要随便干涉。这样不仅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还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一起看看岳凤的例子吧。

岳凤放学回到家,很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姗姗真不够朋友,以后我再也不和她玩了。”

“宝贝,怎么了?什么事让你生这么大的气啊?你原来不是一直都说姗姗很好吗?”妈妈不解地问女儿。

“还不是今天中午,老师让她收数学作业,可是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想借她的作业本看看她的解题步骤,可是她却说她可以给我讲一遍,就是不能抄作业。可是时间来不及了,我只好把没有完成的作业交了上去。后来她还要给我讲,我就没理她。下午老师还批评我了呢。真是气死我啦!”岳凤说道。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依妈妈看,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妈妈看岳凤正疑惑地看着自己,仿佛在问妈妈:“你还是不是我的妈妈,怎么替外人说话呢?”妈妈继续说:“你看,如果姗姗让你看了,你也只是迅速地把答案抄一遍,结果那道题你还是不会。你只是很在乎因为作业没完成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姗姗做得很好,她还给你讲解,可是你却没有听,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听过妈妈的话,岳凤也感到自己的确有责任,她想了想,决定第二天就向姗姗道歉。她想她们以后还会是好朋友的。

从岳凤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的概念,往往只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而简单地判断对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妈妈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恰当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问题。

3.让孩子善于学习同伴的优点

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妈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让孩子学习同伴的良好行为。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旦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受益匪浅。

让我们来看看杜飞妈妈是怎么做的吧。

妈妈最近发现杜飞嘴里经常会吐出广东腔调的普通话来,吃饭的时候,他会说“七(吃)饭的啦”,要出去玩,他也会说“我要去起(出去)玩一玩的啦”让妈妈感到很纳闷。

后来妈妈才知道,原来杜飞最近经常和隔壁新搬来的小刚一起玩,小刚一家刚从广州搬来,别看他才9岁,可是已经说着一口地道的的广东话了。杜飞才和小刚玩了几天,就学会了用广东话的腔调说话。

妈妈觉得给孩子找同伴也要“门当户对”,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妈妈想阻止杜飞和小刚的交往,但妈妈又感觉小刚是个聪明、活泼的好孩子,和他在一起可以感染杜飞,让性格有些内向的杜飞变得活泼些。

于是,妈妈就让杜飞教小刚讲普通话,这样就能达到双赢的目的了。

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这是一种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因此,妈妈一定要重视孩子在同伴中的社会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