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3018000000044

第44章 文玩话《西厢》

《西厢记》是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是元代杂剧中最为杰出的经典之作。《西厢记》的故事取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而《莺莺传》却是以张生遗弃了莺莺为悲惨的结局,王实甫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基础上加以修饰升华,赋予了这一完美爱情传说以新的生命。故事讲的是唐代洛阳书生张珙赴长安应考,经蒲州普救寺,邂逅相国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在侍女红娘的协助下,传书递简,智斗崔夫人,为争取婚姻自由,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最终相偕出走,演绎了一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中都能寻觅到它的影子。长期以来,《西厢记》不仅被改编成各种戏剧,经久不衰,而且其内容情节也被绘成年画、版画、连环画,广为传播,其中最为著名的绘画作品就是明代大画家陈洪绶为《西厢记》所绘的插图。

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绍兴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后,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陈洪绶个性孤傲,生活放荡不羁,但绘画天赋出众,尤擅工人物画,用笔和造型高古奇特,极具个性风格,明清两代独树一帜,无与伦比。当时他的画作不仅闻名于世,而且还有许多出版商邀请他为书籍作插图。本文所引版画就是陈洪绶为杭州张深之刊印的《西厢记》所作的六幅插图之一——“窥简”,并且由杭州名刻家项南洲雕版,可谓珠联璧合。陈洪绶在这幅画的创作上独具匠心,画面中巧设一屏风,崔莺莺隐藏在屏风内专注地观看张生写来的情书,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心情,红娘在屏风外窥视小姐的举动,她手指含在嘴里,机智轻袅的神态跃然纸上。屏风上的花鸟风景刻画得更是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陈洪绶用精致传神的艺术语言,准确地刻画出莺莺和红娘的人物性格,创造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当时的民谣盛赞他所绘的《西厢记》插画为:“鸳鸯冢,西厢记,画屏风,人物细。”他的作品使原著更加丰润多彩,增强了艺术性和戏剧性。

而以《西厢记》为题材的剪纸、雕刻、泥塑、绘画及各种手工艺品,同样是数不胜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竹雕笔筒,是明代著名竹刻家朱三松的作品,画面的场景也为“窥简”,刻画也很生动传神。竹刻是我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品,在历代文学家的笔下,竹子是高洁、坚贞和谦虚的象征,因此颇受文人雅士的追捧。竹子材料最为价廉易得,而且具有文人崇尚的风骨,所以艺人们花费心思设计制作以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早在六朝时期,竹子就被创作成艺术品,唐宋时代继续发展,明清时期达到创作巅峰。绘画艺术融入竹雕艺术,使得大量竹雕艺术家涌现出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代嘉定派的创始人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与其子朱缨(号小松)、其孙朱稚征(号三松),三人均擅长刻竹,世人称之为“嘉定三朱”。尤其是朱三松,刀法细腻洗练,细腻逼真,技臻极妙,最为著名。他创作的这件《西厢记》人物笔筒,用刀如运笔,栩栩如生,神形兼备,可谓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