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足部按摩疗法
3017300000006

第6章 足部反射区及功能(2)

(三十六)生殖腺(男性睾丸、女性卵巢)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跟骨正中央区域,另一位置在跟骨外侧踝骨之后下方的区域(50)。

主治:性功能低下、不孕症、经前期紧张、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阳痿、早泄、遗精等男性病,以及发育不良、老年痴呆症、头痛、中风后遗症等。

二、足内侧反射区

足内侧反射区包括(51):

颈椎反射区,胸椎反射区,腰椎反射区,骶骨、尾骨反射区,坐骨神经反射区,尿道、阴道、阴茎反射区,子宫、前列腺反射区,子宫颈反射区,髋关节(内侧)反射区,直肠·肛门(痔疮区)反射区。

(一)颈椎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近节趾骨体内侧面(52)。

主治:颈椎病、颈项僵硬或酸痛、落枕等。

(二)胸椎反射区

定位:双足第一跖骨,分布于脚弓内侧,至楔骨关节为止(53)。

主治:胸椎酸痛等胸椎病、肩背酸痛及腹腔内脏疾患等。

(三)腰椎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弓内侧第一楔骨至舟骨之下方(54)。

主治:腰酸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

(四)骶骨、尾骨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弓内侧缘,从距骨下方到跟骨为止(55)。

主治: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损伤、便秘、尾骨挫伤等尾骨疾病、骶骨骨刺等。

(五)坐骨神经反射区

定位:双足跟骨的内外侧沿跟骨结节向后方的"L"形带状区域,包括足底、内外侧的区域。另一说法在双足内踝后方起沿胫骨后缘上行至胫骨内侧髁下,及在外踝的后方沿腓骨后侧上行至腓骨小头处的两条长带状区域(56)。

主治: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下肢冰冷、静脉曲张等。

(六)尿道、阴道、阴茎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向上延伸至距骨与跟骨之间的区域(57)。

主治:尿道炎、白带过多、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生殖系统疾病等。

(七)子宫、前列腺反射区

定位:双足跟骨内侧踝骨之下后方的区域(58)。

主治: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泌尿系统感染、子宫肌瘤、痛经等妇科病,也可防治高血压病。

(八)子宫颈反射区

定位:双足跟骨内侧踝骨之下后方,毗邻子宫的反射区(59)。

主治: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白带过多等。

(九)髋关节(内侧) 反射区

定位:内、外踝骨下方半圆周形的带状区域(60)。

主治:髋关节疼痛、股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十)直肠·肛门(痔疮区) 反射区

定位:两小腿内侧,自内踝起沿胫骨向上4横指(以被操作者的指宽为准)的带状区域(61)。

主治:痔疮、便秘、腹泻、肛裂、直肠炎、静脉曲张等。

三、足外侧反射区

足外侧反射区包括(62):

肩反射区,腋窝反射区,臂部、腕部、手部反射区,肘部反射区,肩胛部反射区,膝反射区,下肢反射区,臀部反射区,坐骨神经反射区,输精管、输卵管反射区,生殖腺(外侧)反射区,髋关节(外侧)反射区,下腹部反射区。

(一)肩反射区

定位:两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突起的背面、侧面、底面(63)。

主治:肩周炎、颈肩综合征等肩病及手臂无力等。

(二)腋窝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肩关节的反射区的下方区域(64)。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腋部淋巴结肿、上肢酸麻疼痛等。

(三)臂部、腕部、手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第五跖骨外侧,成带状区域(65)。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臂部挫伤、肘关节病等。

(四)肘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的背面、侧面、底面(66)。

主治:肘关节挫伤、肘关节酸痛、网球肘、膝关节痛等。

(五)肩胛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背,第四、五跖骨近端1/2与骰骨之间,成叉状区域(67)。

主治:肩周炎、落枕、颈肩综合征、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六)膝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和跟结节之间拱桥形的凹陷半圆区域。包括足底、足背、足外侧(68)。

主治:膝部挫伤、膝关节炎、膝关节增生、半月板损伤等。

(七)下肢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外缘,下接臀部的反射区,上至骰骨与第五跖骨连接处,成带状区域(69)。

主治: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臀部挫伤等。

(八)臀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跟骨外缘下方的区域(70)。

主治:臀部外伤、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

(九)坐骨神经反射区

(见足内侧反射区)(56)

(十)输精管、输卵管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与跟结节的中点到外踝后下方,即睾丸(或卵巢)的反射区的斜边。另一说法在上、下淋巴结连线的带状区域(71)。

主治:输精管、输卵管炎症等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十一)生殖腺(外侧)反射区(72)

(见足底反射区)

(十二)髋关节(外侧)反射区(73)

(见足内侧反射区)

(十三)下腹部反射区

定位:两小腿外侧,自外踝起沿腓骨和跟腱之间向上4横指宽(以被操作者的指宽为准)的区域(74)。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腹痛、性冷淡,以及其他生殖系统疾病等。

四、足背反射区

足背反射区包括(75):

面部反射区,上颌、下颌反射区,牙齿反射区,扁桃体反射区,咽喉(行间穴)反射区,气管、食管、声带反射区,内耳(迷路)反射区,胸部淋巴结(包括行间穴、太冲穴)反射区,胸部(包括胸腺)反射区,膈反射区,肋反射区,腰(闪腰点)反射区,上身淋巴结反射区,下身淋巴结反射区,化痰点(解溪穴)反射区,腹股沟反射区。

(一)面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趾骨的背面(76)。

主治:痤疮、面瘫等面部疾病。

(二)上颌、下颌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拇趾的趾间关节的远侧、近侧(77)。

主治:牙病、上下颌感染、打鼾、三叉神经痛等。

(三)牙齿反射区

定位:双足各五趾的趾背上,第一切牙在拇趾的趾间关节上下,智齿在第五趾的趾间关节上下,其他牙齿分布在二至四趾上。第二切牙在第二趾的内侧。尖牙在第二趾的外侧,第一、二小磨牙在第三趾的内、外侧;第一、二大磨牙在第四趾的内、外侧。远节趾间关节为上牙,近节趾间关节为下牙。左右牙齿的反射区呈交叉性分布(78)。

主治:牙痛、牙周病、牙槽脓肿等齿病。

(四)扁桃体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拇趾近节趾骨体的内、外侧(79)。

主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本身的疾病等,有消炎、增加防御能力和抗癌等功能。

(五)咽喉(行间穴)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二趾间缝近端,靠近拇趾趾跟部(80)。

主治:咽喉疾病、咳嗽、气喘、感冒、声音嘶哑、扁桃腺炎等。

(六)气管、食管、声带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跖骨体的中部。其中声带的反射区的另一说法是在足底甲状腺反射区上端,与足背的咽喉反射区上下相对应(81)。

主治:食管、气管的疾患等。

(七)内耳(迷路)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间缝的近侧,靠近第四、五趾根部(82)。

主治:高血压病、慢性低血压病、头晕、眼花、晕车、晕船、耳鸣、内耳功能减退、平衡障碍、眩晕等。

(八)胸部淋巴结(包括行间穴、太冲穴)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缝的带状区域。靠近远端趾根部的为行间穴,靠近近端的为太冲穴(83)。

主治:各种炎症、癌症、发烧、囊肿、肌瘤、蜂窝组织炎、免疫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等。

行间穴:目赤肿痛、头痛、青盲、口眼歪斜、眩晕、中风、胁痛、疝气、癫痫、妇科病等(偏于治肝经实热型)。

太冲穴:主治病症基本同上,另可治遗尿、呃逆、下肢痿痹等(偏于治肝气郁结型)。

(九)胸部(包括胸腺)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至第四跖骨,位于胸部淋巴结与内耳反射区之间(84)。

主治:胸部疾病、肺部疾病、食管疾病、心脏病、乳腺疾病、重症肌无力等。

(十)膈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的跗跖关节,即位于踝前部到足趾根部中点的横向骨性突起,呈前凸弧形(85)。

主治:打嗝、腹部胀满、腹痛、恶心、呕吐、胸闷等。

(十一)肋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去趾部分)约上2/3的片状区域(86)。

主治:肋软骨炎、肋膜炎、肋骨之各种病变等。

(十二)腰(闪腰点) 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背,第一楔骨与舟骨交界处及第三楔骨及骰骨间的交界处。简便定位法,即位于横膈与上下身淋巴结连线的中点(87)。

主治: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腰疾。

(十三)上身淋巴结(亦称"腹部淋巴结",相当于"丘墟穴")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背,外踝前下方凹陷处,足部于背屈及外翻位时此凹陷更明显。(88)

主治:各种炎症、癌症、发烧、囊肿、肌瘤、免疫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丘墟穴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胆囊疾病等。

(十四)下身淋巴结(亦称"盆腔淋巴结",相当于"商丘穴") 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背,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足部于背屈及内翻位时此凹陷更明显(88)。

主治:各种炎症、癌症、发烧、囊肿、肌瘤、免疫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商丘穴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足踝痛等。

(十五)化痰点(解溪穴)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背,内外踝关节横纹中点(89)。

主治:咳嗽、支气管炎症等呼吸道疾病及面神经麻痹等。

解溪穴主治胃炎、肠炎、头痛、眩晕、癫痫、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十六)腹股沟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内侧、内踝最高处前方的平坦处,即下身淋巴结上一横指起向上延伸约二横指长的区域(90)。

主治:疝气、腹痛、生殖系统各种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