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足部按摩疗法
3017300000002

第2章 家庭足部按摩基本常识(1)

一、足部按摩的发展历史

足部按摩的称呼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名称,有足部反射保健疗法、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足反射疗法、足穴按摩、足底按摩、足道、足心道、足疗、捏脚、足趾按摩术等,但在国际上较通用的名称是Renexology,即反射学或反射法。

人类发展史说明按摩治病远远早于用药物。足部按摩是人类在不同地区先后逐渐认识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古老而年轻的保健方法。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用砭石等器具按摩身体,从而减轻和消除病痛。古人大多赤足行走,这就是天然的按摩。在远古时期,当人们高兴时,就会在地上赤脚跳舞或在寒冷时使劲跳跃,他们发现跳舞后感到足底部发热、身体舒服,能解除疲劳、振奋精神;当有某种疾病时,在跳舞或蹦跳、行走后又能缓解病痛,这就是足部按摩的启蒙阶段。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我国古代著作中对足部按摩有很多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的足心篇就有对足底涌泉穴的论述。《灵枢·逆顺肥瘦》中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早就把经脉行走衔接与手足的密切关系论述清楚。5000年前称之为"观趾法"。《史记》中记载有上古黄帝时代名医摸脚治病的记录,可见足部按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流行。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摩足心"疗法。隋唐高僧智者大师在《摩河止观》中有"意守足"的养生法。东汉名医华佗的"五禽戏"也很重视足部导引术。在《华佗密笈》中有研究足部按摩的"足心道",认为"五禽戏"的主要功效是"除疾兼利蹄足","逐客邪于关节"。

足部按摩法不单是我国独有,4500年前著名的古埃及金字塔中有一幅奴隶为巴路王按摩足的图,巴路王问:"为什么这么痛?"答曰:"疼痛之后你就知道效果了!"2000年前释迦人在佛都留下的"佛足石"的足印上就有人体与足部相关联的印迹,瑜珈术也保留和发展了足部按摩的养生特点。

足部按摩疗法历史渊源悠久,到了20世纪初出现足部反射区理论的研究,1917年美国医生菲特·兹格拉德提出了人体区带反射理论和人体区带反射图,继而创立了足反射疗法,获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各国学者也相继发表了关于反射区疗法的论著。1980年瑞士籍华人吴若石神父将其在国外研究多年的足部按摩术又传回到我国台湾省,他在《病理按摩法》一书的序言中说:"我确信这种方法是来源于古老的中国。"

从现代发现的各种不同的图画和雕塑可以确定,从远古时代开始,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双足与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了不同形式的双足按摩以增进健康,20世纪80年代,《考古文物》中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信等人发表的《陕西佛足体系》一文,证明最古老、最早期的足迹图是在中国,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是一个很好的历史资料。另有资料记载,足部按摩自唐代流传到海外,与国外的足部治疗法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于贯通,从而使足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千余年来,这一疗法在美国、西欧、日本、东南亚等国广为流行。1982年陈茂雄、陈茂松兄弟在台北市成立"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分会遍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7月在日本东京举行"若石健康学术研究会";同年12月24日我国卫生部提出:"足部反射区按摩法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对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其现实意义。"1993年6月由中华预防医学会组办了"中国足部健康法学术交流推广会",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足部健康专业委员会;7月在北京召开了"1993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全国研讨会"。

近二十年来,随着"崇尚自然,追求绿色"意识的勃起,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分依赖化学药物产生的弊端,转而寻求各种自然疗法和替代疗法,足部按摩疗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全面推广。中国古老的足部按摩,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焕发青春,再创辉煌;随着足部按摩的风靡全球,必将对增强人类体质和医疗保健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足底与人体各器官的关系

经国内外医学专家对人类的脚进行的研究表明,脚的特定的部位与身体内部各脏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足底存在着人体内脏器官的反射区,人体内脏若有疾病,就会在反射区上反映出来,按摩反射区,便能产生很强的刺激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

中医理论把人体内部的能量通路称为"经络",经络上的点--穴位,与该经络所经过的内脏密切有关。在足底上连接着人体的12条经络中的6条重要的经络,即脾经、胃经、膀胱经、肾经、肝经和胆经。

1、脾经--起于大趾内侧,沿小腿内侧边缘向上,止于腋下的大包穴。这条脾经对胰脏、肠和泌尿、生殖系统发生作用,如果脾经发生异常,就会出现舌头发硬、胃痛、嗳气等症状。此外,也会引起腹泻、便泌、失眠、全身乏力等症状。

2、胃经--起于眼下方的承泣穴,沿颈部,循乳中线向下,再沿大腿经小腿外侧,止于第2趾端。与胃经有关的疾病是胃功能降低以及头痛。头痛的部位是从前头部至眼睛和后头部。此外,往往会引起鼻衄、咽喉肿痛、腹胀等症状。

3、膀胱经--起于睛明穴,上头顶,下项,挟背两旁5厘米下行,沿大腿后面的腘窝的委中。它对膀胱发生作用。这条膀胱经在经络中是最长的。因此,由于膀胱经异常而引 起的疾病也是各种各样的。典型的疾病为呼吸循环、消化吸收、泌尿排泄系统以及眼睛疲劳引起的头痛、鼻衄,腰、背、肩等的肌肉痛和关节痛等。

4、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经内踝沿大腿内侧后面上行,止于锁骨下的俞府穴。它对脑、脊髓、神经系统、肾脏发生作用。这条肾经与肾上腺密切相关,成为人类活动的精力源泉。因此,如果肾经发生异常,就会导致身体疲劳、气色不佳、咽喉肿痛、站起来时头晕等症状。

5、肝经--起于大足趾上方的大敦穴,止于上身乳直下期门穴。与这条经络密切相关的是肝脏和泌尿、生殖系统。肝经异常引起的疾病,是腰痛、胸闷、呃逆、遗尿、小便不通、疝气等,女性则多见腰痛以及烦躁不安。

6、胆经--起于头部目外眦的瞳子髎,止于足部第4趾端足窍阴。与这条经络密切相关的是侧头部、肩、体侧部和胆囊。因此,胆经异常引起的疾病是口苦、目眩、偏头痛、胁肋痛、臀部及腿外侧痛等。

通过了解上述6条经络的结构和作用,再观察足底的变化,就可以知道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人体各器官的健康状态,因此可以说,"足底是反映全身健康状况的镜子"。如果身体各部位正常,整个足底就非常干净。反之,如果人体某个器官患了疾病,或是内脏功能失调,足底马上就会"阴云密布",与某器官密切相关的足底相应部位的形状会发生变化,颜色异常。但是,如不了解这一点,则虽然发现足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不会引起重视。

了解足底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后,就应该每天检查一下自己足底的健康状态。通过这样的检查,可以对疾病进行早期发现和治疗。

(二)足与内脏的关系

中医认为,足与内脏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足部都有固定的相对应的反射区分布。若将一个人双足并拢,便组成一个盘曲而坐的人的图像(1)。人体各组织器官分布在双足的反射区位置,是按照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解剖位置排列的。

反射区具体分布规律可归纳为两点:

1、足底是内脏,足背是躯面,足内是脊中,足外是四肢,足跟是盆腔。

(1)足底是内脏,即足底的反射区代表脏腑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

(2)足背是躯面,即足背反射区代表躯体和颜面部,如肋、面部等。

(3)足内是脊中,即足内侧的反射区代表人体脊柱和分布于正中线上的器官,如鼻、膀胱等。

(4)足外是四肢,即足外侧代表人体的上肢和下肢。

(5)足跟是盆腔,即足跟代表人体的盆腔部分,如睾丸、卵巢、尿道、阴道、子宫、前列腺、臀部等。

2、上下对应,头部交叉,同左同右。

(1)上下对应,即从双足足趾到足跟,对应人体头部到臀部。也就是说双足的拇趾对应人的头部;双足的脚掌对应胸部;足心对应腹部;足跟对应盆腔。

(2)头部交叉,即人的头部各器官的反射区都在脚趾上,但由于神经在颈部交叉向下,因此,头部左侧器官,其反射区在右脚上,右侧的器官,其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左眼的反射区在右脚上。

(3)同左同右,即人体左边的器官,其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而人体右边的器官,其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阑尾、升结肠)。另外人体左右对称的器官在足部都有反射区(2),也是同左同右(如肺、肾、输尿管等)。

足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人体最低位置,由26块骨头、33个关节、20条肌肉和l00多条韧带组成,十分协调地承受着身体的全部体重,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中,正是由于双脚直立,促进了大脑的发达,增长了人类的寿命。由此可见,足是人类进化的关键。步态稳健,行走如飞,往往是健康长寿的标志。而人的衰老,也首先表现在双足,如两足痿软无力,往往是肾气衰退的征象。足部的疾病也反映了脏腑的功能,如肝经湿热下注而生足癣。另外,足部的保养失当,"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蓄热为丹毒"。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循行交接之处。足三阳经循行于足的外侧及足背部,足三阴经则循行于足的内侧。足心为肾经的井穴"涌泉"所在。大拇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第二趾为胃经的止点,第四趾属胆经,小趾属膀胱经。

足与肝、胆、脾、胃、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用温热水和药液直接熏蒸、浸泡,并反复按摩足踝的内侧、外侧、足背、足底等部位,能治疗有关脏腑经络的病症。

(三)足底是人的"第二心脏"

双足处于人体最低位置,远离心脏,并受地心力的影响,血液供应少,血流缓慢,而且表层脂肪薄,保暖功能差,极易受邪气的侵袭,导致疾病。若能经常活动或按摩双足,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不但有利于足部保健,还有利于血液回流,增加回心血量,所以,足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

这是因为,人体内流动不息的血液,是从"第一心脏"输送出来的,它要达到身体的末端,特别是达到足底和足趾,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足底这个部位,血液常感不足。刺激足底就可以促进血液的流通,加强心脏"泵"的作用。

足底与全身的一切器官密切相关。因此,如果足底血液畅通,也可以增强内脏的功能,并且促进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循环。由此可见,认为足底是人的"第二心脏"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以说,足底是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的部位。

双足由52块骨骼、66个关节、40条肌肉和200多条韧带组成,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和负重器官,承受着身体的全部重量,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人体健康的基石。

足部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有66个穴位、70多个反射区和70多个与脏器相关连的敏感点,与人体五脏六腑和大脑组织密切相关。人体所有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从足部反映出来。

既然足底对人体健康如此重要,那么加强对足底的锻炼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通过对足底的刺激,可促进内脏功能的加强,以增进健康。

实行足底保健法,并不需要专门的场地、设备,而是在工作单位或在家庭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例如,只要尽可能使脚尖踮起来走一段,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效果。此外,如果有意识地使平日不常活动的第3趾运动起来,其他各个脚趾自然就跟着运动,这也是对足底的一种锻炼。

踮着脚尖走路的效果在于它使双脚收拢,脚掌心自然的发达起来,还可以防止扁平足的发生。并且锻炼和使用了平日不常活动的脚尖,所以,与脚尖相联结的那部分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也就得到改善。

再如,登楼梯也可以有效地锻炼足底,增进健康。尤其是住在高层建筑的人,如果尽量少乘电梯,多登楼梯,则不仅可以消除足部和腰部的疲劳,而且可以防止全身的老化。

此外,在家庭中只要有可能,应脱去鞋子,赤脚在地板上走路,或者穿人字型夹趾拖鞋。因为,这样做可以适度地对足底进行刺激。赤脚走路主要是增加刺激足底的面积。穿人字型夹趾拖鞋时,由于要用大脚趾和2趾夹住拖鞋的带子,因此,这两个脚趾就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对妇女们来说,足底保健法可与女性"爱美"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在洗澡时,应该在足底特别用劲洗涤。可用刷子或丝瓜筋对足底皮肤进行强烈的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有利于美容。因为它除了促进足底的血液循环,使全身的气血畅通之外,还可以使皮肤细嫩。此外,如果在进入浴盆时揉搓各个脚趾,并且擦按整个足底,也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

足底保健法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将在下面详细介绍。只要坚持锻炼,就一定会对身体健康有益。特别对一些慢性的、功能异常的疾病,足底保健法可能会发挥惊人的效力。但是它并不能"包治百病",对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当然还应及早去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人类虽然无法抗拒死亡的自然规律,但是,如果平时保养得当,可以延缓衰老。因此,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爱护自己的双足,力求健康长寿。

二、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一)足型与健康

不同的足型可以显示出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可分为:正常足型、实型足、鼓型足、散型足、枯型足、翘型足(3)。

1、正常足型。

足背曲线柔和、丰满,指头圆润,足趾整齐柔软有弹性;指甲光亮透明,甲色红润;足弓正常,弧度匀美;足掌前部、外沿、跟部掌垫规整,没有异常增厚或软薄;足趾间没有足癣,掌背光滑。正常足型是精力充沛的象征。

2、实型足。

实型足,五趾向中间靠拢,拇趾外倾弧度适当,且紧并第二趾。足趾甲、足弓、掌垫等正常,亦无足癣和足部实质形状变化。表明机体抗病能力强,多见于轻体力劳动者。如果足部柔软、韧性好,多预示健康长寿。

3、鼓型足。

鼓型足,足大趾短窄,二趾突出,各趾明显向心歪斜,足中部鼓宽,足呈钝梭型,趾甲不透明,甲下色不均匀。常见于慢性肾病,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

4、散型足。

散型足,五趾向外散开不能并合,足部整体显瘦小,足趾甲泛白,透明度降低,足弹性不强,掌弓下陷,掌垫扩大。多预示机体抵抗力差,易患病,特别是易感冒。

5、枯型足。

枯型足,足部皮肤干燥,骨形突出,趾甲无华,甚至指甲产生折皱或重甲。多提示营养吸收不好,常见于脑力劳动过度或房劳过度,损伤肾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