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3012100000006

第6章 跟曼昆学习经济学——经济学十大原理(3)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我们和美国的生活水平差距仍然非常大,但差距为什么会如此之大?我们应该用什么来解释各国之间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这就引出了曼昆经济学原理之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曼昆对此差别的解释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一这就是一个工人在1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差别。”

生产率,是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了更多的产出,则表示生产率增长了,相反,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下降了,则表示生产率下降了。对于劳动者而言,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由此可见,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曼昆引用著名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例子来说明生产率的概念,如果克鲁索能够捕到更多的鱼,那么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这对于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一个国家只有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它的成员才能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那些单位时间内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能够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而在那些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却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因此,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

我们和美国的生活水平之所以差距这么大,尤其是人均GDP水平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生产率低下,尤其是劳动生产率非常低。所以,要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生产率。具体来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

1.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它包括劳动实际操作技术以及劳动者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2.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在生产中运用得越广泛,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3. 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分工协作,以及工艺和经济管理方式。

4.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率

主要包括劳动工具的使用效率,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的利用程度。

5. 自然条件

这是一个天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

将上面说的影响生产力水平的五要素综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率状况,并进而对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在考虑生产率的提高时,必然要涉及影响生产率的诸要素,这在上文已经提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产率的提高,一定要在诸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实现,而不能仅仅偏重其中一项。以IT技术为例,在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正在被广泛接受,IT技术的运用对于社会生产有着相当大的甚至是变革性的推动作用。但是,只有当商业实践、竞争以及制度发生更大的变化并与IT结合后,这种作用才会发生。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起持续增长112个月,创造了第二次大战后经济史上的奇迹。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率先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认为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但是在这之前的80年代,人们对于IT技术对于经济的促进,是持怀疑态度的。特别是1987年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了生产率悖论,他说:“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时代,只有生产率统计除外。”在他看来,信息技术革命似乎只是在投入上轰轰烈烈,在产出绩效上并不显著。另据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欧莱纳和西彻尔在2000年2月的报告中,计算机在1990年代早期“只做出了相对较小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在1990年代的后5年里突然一下就提升了”。据麦肯锡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10年间生产率增长情况的研究发现,在生产率增长的行业中,尽管IT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竞争的不断加剧”才是“最关键的催化剂”。换言之,商业竞争机制的改进,才使得IT技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IT在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方面需要花费多年时间,而企业的收益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取决于相关的企业流程和组织创新。

通过上面的例子,生产率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只有当商业实践、竞争以及制度发生更大的变化并与IT结合后,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才会发生,单纯的依赖IT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通货膨胀: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只有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才成为普遍的,这就是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九,关于货币供给与物价、通货膨胀关系的重要原理。这一原理指出,货币供给变动会影响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所以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目前各国都是用纸币来执行贵金属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纸币是一国法定的货币流通符号,是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发行。如果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超过了发行的纸币所标明的价值量,纸币的价值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1948年冬天,上海街头的流浪汉们居然是用钱做墙来抵挡寒风的,家家都堆满了钱,要买一张纸,得用一车的钱。这正是国民党政权崩溃前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

上面的例子绝非危言耸听,这是在解放之前国民党统治区发生的真实故事,其起因就是国民党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导致物价飞速上涨。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关于国家货币供给的问题有这样一个假设,以帮助人们了解通货膨胀的起因。

“假设货币供应量增加之前,社会已经实现充分就业,意味着所有人都有工作了,此时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想方设法花掉这些多余的货币,但是,因为所有人都有工作了,这也就意味着没有闲置的生产能力了,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无法再增加,此时多余的货币试图追逐更多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必然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导致物价水平整体上升,如果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唯一的后果就是物价水平继续上升,通货膨胀也就产生了。”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个货币现象。”其实,如果通货膨胀不那么严重,或者在预期内,就未必是什么坏事,甚至是好事。但是,当通货膨胀的程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料时,就会如猛兽出笼,破坏社会的信用基础,造成财富的转移,让人们对未来失去耐心。所以,对于通货膨胀,政策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出手治理。

从历史经验看,治理通货膨胀政府的手段很多:

1. 减少货币供给

米尔顿·弗里德曼就说,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必然是而且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是中央银行没有把住货币投放这道闸门,让过多的货币进入到了市场。弗里德曼的话直指通货膨胀的症结所在,要制止通货膨胀就要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先堵住货币发行这道关口再说。

2. 压缩总需求

可以用财政政策,比如提高税收,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消费需求;同时减少企业的税后利润,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还可以减少财政的购买支出;或者提高汇率,压缩国外需求。也可以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把部分需求转化为存款,同时压缩企业的投资;还可以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等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曼昆在他的书中详细讨论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回顾一下,前面经济学原理之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在这里,人们面临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合。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希望降低失业率,比如将失业率降低到一个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之下,那么人们就必须容忍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延伸,当然这样的取合只在短期内成立,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权衡取合。

在历史上,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滞涨,带来的高的通货膨胀和高的失业率并存的一种局面,这就打破了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合关系。

附录:曼昆简介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曾经说过: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大堆答案来回答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不被经济学家欺骗。”尽管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是那么有趣,但以往总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在唱主角。现在,让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原点,共同探讨如何将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使我们过得更幸福、快乐。

★N.格里高利·曼昆 (N. Gregory Mankiw,1958年2月3日-) ,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讲授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还曾做过帆船运动教练。

曼昆是一位高产学者。他的著作发表在许多学术杂志上,例如:《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以及更普及的报刊上,例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财富》。在1992年出版的《宏观经济学》使他名气大振,连素以尖刻闻名的克鲁格曼也对此书高度评价。他也是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Principles Of Economics》(经济学原理)的作者。其所编著的经济学教材《经济学原理》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经济学初级教材。

除了教学、研究和写作之外,曼昆教授还是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个非赢利性智囊团——国家经济研究局所属的货币经济计划部主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顾问;他还供职于ETS考试研发委员会下设的经济学高阶水平考试委员会和NBER商业周期委员会;从2003年到2005年,他担任小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