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
3009500000057

第57章 中老年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3)

■问题描述

在某基金公司工作的老陶最近很烦恼,他觉得自己的情绪远远没有初入职场时那样好了。原本以为是由于工作压力大的关系,后来发现其实不然。这份工作他已经做了数十年,早就是公司的元老,在这个行业里,提起老陶来,没有谁不知道。老陶算是功成名就了,却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尤其是最近,他来了一位新的合作伙伴,那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总想让他人与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步”,每当他的心情愉快时,希望周围的人也跟着自己高兴,每当他的心情不好时,别人也不能流露出一点儿欢乐。所以,老陶坏情绪更加恶劣了。

■问题分析

“灰色心理”一词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医学专家经过调查发现,许多人到中年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闷不乐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之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时防治,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现在,社会上一般把中年期定在35~60岁,因为生活条件好了,人的寿命比以前长了,中年期的跨度也相应地增加了。从表面上看,这个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熟阶段,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工作调整到最佳状态,是人生的鼎盛时期。但实际上,这个时期人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从成熟走向衰老。中年既是建树成就的时期,又是人的心理和生理进入“多事之秋”的阶段。从生理上来讲,中年人的体质状况已不如青年时那样健壮,多种生理机能出现缓慢减退,免疫力和内分泌等都在逐渐下降。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应该说是不可逆转的。

与此同时,中年期又是人一生中心理负担、心理压力最重的时期。家庭是否安稳,事业是否有成,都会给中年人带来某些特有的心理变化。他们对社会变化比较敏感,心理活动也比较复杂,精神压力较大,特别是经历一些挫折之后,往往处事过于踌躇、顾虑重重,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日间忧郁寡言,晚间夜不能寐。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中年易患的“灰色心理”病。这一特殊病症主要起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上,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到壮年,一直是在成长中度过的,因而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感觉。进入中年以后,成长由缓慢变为停止,甚至出现衰退。这个时期,即使身体没有毛病,通过一些小的变化,也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心理上,无论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空虚感和厌倦感。20多岁进入社会,一切都是新鲜的,做事生气勃勃。十几、二十几年以后,熟悉的工作、缺少变化的环境、紧张莫测的人际关系,都极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另一阴影是迟暮感。中年时期蓦然回首,人生几何,思来想去,不免惆怅。所有这些消极情绪,都会削弱肌体的免疫与防御机能,使各种躯体疾病乘虚而入,损害健康。因此,这个时期的心理和身体保健就显得特别重要。

对于中年人的“灰色心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则人生就会受阻,产生混乱感、无能感、失落感、空虚感,妨碍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健康,使人生失去意义;如果能顺利度过,接受挑战,那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中年人要认识到中年不等于发展停滞、生活重复,人到中年可能是人生又一个新起点,关键在于怎样调适、应对危机,怎样走出危机。心理学家认为,中年人应敢于认识和接受自我,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接受现实的自我,才会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既不自卑,又不自傲,充满自信地对待一切。

■解决之道

一、要心胸开阔、情绪稳定而乐观

在中年人的致病因素中,社会因素对心理的刺激居于重要地位。因此,中年人在复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培养开阔的胸怀,养成不计较小事、即使对重大事件也能保持克制力的良好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即使是重大的人生挫折,都应学会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一种稳定而乐观的情绪。

二、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全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要善于同性格、爱好、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相处,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要注意不断增进对周围人的了解。记住,只有多交流、多了解、多信任、多尊重,才能缩短彼此心灵的距离,才能减少和避免各种不愉快。此外,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断开阔眼界,扩大交往范围,这样可以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

三、对人对事不要抱过高的期望

中年是同龄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产生悬殊差距的时期。面对同龄人成为上司或时代骄子,应该坦然豁达,避免产生嫉妒和自卑心理。社会是复杂的,又是光怪陆离的,有些差距是由于机遇造成的,无须让怨天尤人的情绪困扰自己,而应该用脚踏实地的工作、广泛的兴趣来充实生活,取代不良情绪。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现实允许度确定期望值,不要勉强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保证将心理平衡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实现“知足者常乐”。其实,幸福常常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是一种心理状态。

四、劳逸结合

中年人往往在单位是顶梁柱,工作丝毫松懈不得;在家中是主心骨,既要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还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这些都应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要因繁忙而忽视娱乐活动,娱乐既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又是调剂心态的良方。体育锻炼也很重要,它可以使中年人的体质增强,身心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人到中年,事业、家庭趋于稳定,生活变得平淡、缺乏新意。这时要多花一些时间反省自己,拿得起、放得下,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大胆进行新的尝试,以使心态永远保持年轻。

■附:测试

你有“灰色”心理吗?

1. 你的身体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但是工作起来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2. 对于许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3. 经常出现消沉颓废的情绪。

4. 经常郁郁寡欢、焦躁不安,自己却矢口否认有何病。

5. 对许多事情都很敏感。

6. 经历一些挫折后,对许多的事情都感到悲观失望,看到许多事物都是灰色的,感受不到世界的美好。

7. 虽然你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是你仍然郁郁寡欢,高兴不起来。

如果对以上题目至少有五项持有肯定的回答,特别是第六题,那么你可能患上了“灰色”心理综合征。

■附:老年心理健康测试及其标准

进入老年,因为退出了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了社会的工作岗位,再加上生理功能开始衰退,出现了视力和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等变化,这些会导致老年人悲观失望、焦虑不安、精神不振、生活兴趣低下等,使老年人出现了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影响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老年心理健康自测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自我评价恰如其分,有自知之明。

3.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处理问题较现实。

4. 与周围环境保持接触,并经常保持兴趣。

5. 能保持自己性格完整和谐,不孤僻。

6. 具有从经验中总结学习的能力。

7. 情绪豁达,善于自我调控。

8. 保持适当的良好的社会交往。

9. 能在集体允许范围内发挥个性。

10. 能在社会规范之内恰当满足个人需要。

分析:

进行上述每项指标评价时,“好”为完全自理;“中”为基本完成;“差”为部分自理,需要人协助。

心理是否健康总体评价上,以“好”为判定标准。10个项目中,如评价为“好”者等于或不足三项,为较差;如评价为“好”者达到4~5项,为基本正常;如评价为“好”者等于或大于6项,为正常。

老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得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4.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5.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与人为善。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6. 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7.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老年心理健康调适

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据我国古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即“动”、“仁”、“智”、“乐”。

1. “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学心理系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看一部妇女在印度帮助病人与贫苦人的影片,看完电影就对学生的唾液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学生肌体的A种免疫球蛋白显著增加。专家们为此得出结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机制。人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体颇健的老医生说:“我不可能无私、但以‘少私’两字为座右铭,‘少私’好处很多,可以开心,可以宽旷。名利淡泊了,与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气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许是对人宽厚、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专心工作的缘故。”

3. “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化,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字、上网等。“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

4. “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惫和痛苦。”快乐与豁达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要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曾总结有“十乐养生延寿法”:①耕耘之乐。②把扫之乐。③教子之乐。④知足之乐。⑤安居之乐。⑥畅谈之乐。⑦漫步之乐。⑧沐浴之乐。⑨高卧之乐。⑩曝背之乐。可谓“乐者寿”之集大成者。当代老年朋友应当效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