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
3009500000047

第47章 儿童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1)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有一个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下一代是每位父母的希望。可是做家长的通常对孩子的头痛脑热等生理上的健康关心颇多,而对孩子的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却重视不够。很多时候,家长自觉自己的孩子有些“怪怪”的,但孩子吃得下,睡得好也就不在意了。殊不知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如不及早矫正治疗,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成人后的社交及工作能力。

■问题描述

卫玲家的孩子6岁了,胆子小得出奇,晚上从来不敢一个人去厕所,每次去时都要大人陪,如果没人陪他去他宁可憋着不撒尿,所以每次家人都得迁就他。

有一次,为了锻炼他的胆量,卫玲和丈夫商量好了坚决不陪他去,孩子终于熬不住,自己向厕所走去,可刚走到厕所门口就大哭着跑出来了,还浑身颤抖。看着孩子没出息的样子,卫玲不禁生气地骂道:“胆小鬼!有什么可怕?”

孩子听了妈妈的训斥更加大哭起来,抽抽噎噎地说:“里面有鬼……”一直地哭个不停,卫玲只好又哄又劝,以后再也不敢不陪他上厕所了。

现在,这孩子的胆子更小了,甚至书上丑陋的图画他都害怕,比如:小丑、张牙舞爪的巫婆、颜色暗淡的衣服、表情怪异的脸等。下个学期的外语书上有他害怕的图片,他竟然因为害怕而拒绝买下一学期的书。

男孩子这么胆小,让卫玲十分苦恼,她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勇敢起来。

■问题分析

在众多独生子女中,大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一部分孩子胆小怕事,生性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不敢一个人外出,怕出门见到某个东西,比如怕狗、怕黑等。这种情况与年龄是有关系的,研究发现,在10岁之前,几乎有一半的儿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心理,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心理。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10岁之前孩子的认知还未成熟到能明确区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幻想,所以通常会有某种惧怕。一般这种惧怕都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大致说来,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大多数在三个月内就会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对鬼怪的恐惧,大约有20%的人,会持续到青年时期,有的甚至更久。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环境和教育有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用恐吓代替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一定的阶段惧怕某种事物,尤其2~5岁,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会加重孩子胆小的性格。比如有的家长经常拿鬼啊、妖怪的话来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意是让孩子老实、听话,结果却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得不偿失。

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所以胆小孩子的父母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把诸如“你再不听话,就会被妖怪抓走!”“你再不睡觉,半夜吸血鬼就会来找你!”的话作为口头语。

2. 生气、嘲笑孩子的恐惧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恐惧,不但不给予关心,反而对他的恐惧进行嘲笑,或生气地指责,这种态度,使孩子更加不敢面对恐惧的事物,使孩子的身心情感受到更大的伤害,进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3. 过度保护

有的家长明白吓唬孩子是不对的,可他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保护。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他们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甚至把孩子爱吃的爱玩的都拿出来,想借此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殊不知,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恐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类似事物,孩子还会再次害怕。心理专家认为,当孩子恐惧时,采取回避态度,回避后又给他过分关照,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其实是助长了他的恐惧心理。过度保护不但不会使孩子胆子变大,时间长了,甚至影响孩子性格发展。男孩会变得胆小、自卑、孤僻,影响人际关系;女孩会变得过分羞怯、过分依赖、过分娇气等性格缺陷,难以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4. 电视媒体影响

这几年,以魔幻、灵异鬼怪为题材的电视剧盛行,孩子想象力丰富,这些都会加深他的恐惧。

孩子胆小是常见的正常现象,不是病,但对孩子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家长不应轻视这个问题,而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孩子摆脱恐惧。

■解决之道

一、渐隐法

渐隐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琼斯发明的。渐隐法是指一种逐步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完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的行为塑造方法。

举个例子说明,比如孩子害怕兔子,可以在孩子心情愉快时,给孩子看一只兔子,并天天坚持这样做,开始可以远距离地看,以后逐步让孩子接近兔子。开始时,孩子可能对兔子非常害怕,但天长日久,孩子的恐惧就会慢慢减弱。渐渐你会发现,孩子会容忍与兔子近距离接触了,最后他甚至能把兔子抱在怀里抚摸它,这样孩子不但不再害怕兔子,而且和它做了朋友。

二、端正教育态度

首先,做到不吓唬孩子,不过度溺爱保护孩子。

其次,对孩子的恐惧不应训斥或嘲笑,也不应采取强迫手段,让孩子去做他害怕的事,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勉强为之也不会有效果的。家长要做的是耐心的解释和鼓励,比如事例中的孩子怕图画,你可以指着图画告诉他:“你看,这不过是一张图,没有什么可害怕的。”或者握着他的手温和地说:“人是最强大的,你是勇敢的小孩,他们会很怕你。”

总之,家长不要操之过急,要慢慢来。

三、进行勇敢教育

家长要对孩子讲一些勇敢故事,鼓励他做事的独立性,让孩子多与他人交往。孩子害怕一个东西,你可以让他亲自摸一摸,他觉得没什么危险,恐惧感就会自行消失。

也可以有意地锻炼他,比如孩子不敢上厨房,你可以说“去把那个草绿色的杯子拿来,我等着倒水呢!”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他干的事情上,注意力在他拿杯子的颜色上,而忽略了哪里拿。当孩子做了勇敢的举动,你要及时鼓励,“你真棒!”这样孩子的胆小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问题描述

康康读小学二年级了,他一直很乖,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妈妈耿耿于怀,康康竟然不止一次地背着妈妈,偷拿家里的钱。

去年的一天下午,康康妈拿钱包想出去买东西,可发现少了50块钱。她记得没有别人来过,难道是儿子拿的?

康康放学后,妈妈试着问了一下:“你拿妈妈的钱去买了什么?”

康康愣了一下,害怕地说:“和同学去网吧打了会儿游戏。剩下买了点吃的,还剩十块钱。”

康康妈又生气又震惊,真想狠狠揍他一顿,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学会偷呢?虽说拿的是家里的钱,可在家偷习惯了,谁保得准在外面不偷呢?长大了不就是监狱常客了?康康妈越想越害怕,但想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打,就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给他讲道理。

从那以后,妈妈每周给康康10元零花钱。在以前康康家有个规定,康康每做一次家务都能得到一块钱,他原来是可以靠这种方式来自己挣钱的,可后来由于上了小学,作业多了,就没再做家务。妈妈猜想,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偷钱吧。

这样平静地过了一段时间,可前几天康康妈又发现他偷拿了钱,她很气愤,于是狠狠地打了康康一顿,康康也承认了错误,可康康妈还是很怕,怕他再犯毛病。她怎样做才能让康康不再犯呢?

■问题分析

每个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这个问题,都会震惊愤怒,犹如梦幻破碎。其实“偷窃”的行为在10岁以下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有的偷家里的,也有的偷拿商店的东西,但我们并不能就因此说他们是可耻的,因为每个人都要经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才能具有诚实的品格。孩子在十岁以下,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不必把这种行为等同于大人的行为,它和大人的偷是两种概念,不同性质的。一般说来这种现象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失,但如果直至10岁仍未有改善的迹象就必须寻找专业的指导与帮助了。

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今天,人们普遍过得比较舒适,按理说,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据发现,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 引起他人关注

家庭不完整、父母酗酒、赌博或对子女照管不周,孩子为了弥补心中的爱,为了引起父母与他人注意,往往采取偷窃的形式。

2. 占有欲强烈

他对没有吃过、玩过的东西,有想获得、占有的强烈愿望,而又不能很容易地获得,在私欲的驱使下,便会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产生偷窃行为。

3. 叛逆的反抗

有些孩子对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不满,产生报复心理,故意做一些让父母难过的事情,这是一种叛逆的反抗。

4. 强烈的冒险心理

他们认为偷拿东西是一种冒险刺激的事情,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知道,多神秘呀!

5. 不清楚偷盗的卑劣

偷东西的行为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他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尊重他人权益的概念,更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所以有一种“我喜欢,就要得到”的强烈愿望,就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当孩子有了这个毛病,不论偷窃物品是多还是少,都要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一定要让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

■解决之道

一、采取平静、沉稳的方式教育

每个父母发现孩子有这个问题时,都会盛怒异常,动辄大吼大叫、棍棒相加,其实这实在不是明智的做法。孩子在责骂下,可能会以说谎话来掩饰自己的行为,或在你强烈的言语谴责下,产生深深的罪恶感,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坏、最可耻的孩子。这样做,其实对事情一点儿帮助都没有,倒不如采取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没完没了的责备,不但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对抗和报复心理,或对自身产生厌恶,从而失去自信心,所以一定不要那样做。

小明的姑姑开了一个超市,小明经常到那去玩。有一次,姑姑发现小明趁别人不注意偷拿了一包糖果,让她大大震惊,但她觉得孩子小,拿就拿吧。后来她又发现小明又拿笔记本、转笔刀、羽毛球,而且总是趁着周围没人时悄悄揣进怀里,等拿完了,他还假装很正经的样子,这分明就是个小偷嘛!姑姑觉得不能不教育这个孩子,否则他可能会走上歧路。那天店里只剩下了姑姑和小明两个人,姑姑趁这个机会走过去把小明抱在膝盖上,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告诉他说昨天有个人从店里偷了东西,然后她又讲她在六年级时,曾经偷过同学的铅笔,她知道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内疚得很,以后她好长时间都觉得惭愧、悔恨,心里一直像背着一个包袱,那支铅笔也没有用。她被一种深深的罪恶感折磨着,她认为这很不值,所以她以后再也没有那样干过。小明听了姑姑的故事面红耳赤,说:“姑姑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东西了。”

小明的姑姑没有对他进行简单的斥责与批评,也没有让小明觉得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或小偷,他们一起讨论了为什么不该偷拿东西,以及偷东西对社会及他人的损害。她用这种温和、冷静的方式去处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才管用,要想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必须先确定孩子偷东西的症状所在,这样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分析他的偷窃行为属于下列哪一项:

1. 想买一些东西,但是钱不够;

2. 认知发展不成熟,不明白偷窃的意义;

3. 寻求家长的注意和关爱;

4. 寻求神秘感、刺激感;

5. 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

当你确定了是哪种症结之后,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出科学的解决之道。下面几招供你参考:

1. 首先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行为,它会让一个人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包括家里的钱,家里的东西。

2. 给他合理数目的零花钱让他自己支配,告诉他需要什么东西可以说出来,并和孩子讨论哪些愿望是可以马上实现的,哪些不行,告诉他原因。

3. 平时多关爱孩子、注意孩子。当父母的要做的不仅是让孩子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关注他心灵的成长。

4. 引导孩子交好朋友,给孩子建立一个免于偷窃的环境。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到有节制地生活,避免大手大脚地花钱。

三、教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包庇孩子,而是教导他如何面对后果。让孩子归还偷拿物品,必要时让他当面道歉,以培养他的羞耻心。警告他下次再犯会有什么后果。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惩罚他,取消他的某些权益,比如刷一个星期碗或取消一个星期的动画片等,都可有效地对孩子起到惩戒的作用。

总之,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掉以轻心,把孩子偷东西看做是借东西与把孩子贬斥为贼的做法同样有害。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和夸大其词都是不可取的。

■问题描述

徐医生的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不太好,也就中等水平。为了督促他上进,徐医生向他许下承诺,如果期末考试每科成绩达到80分以上,寒假就带他到香港去旅游。

那天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徐医生下班一回到家,孩子就兴高采烈地跑过来:“爸爸,你看!”

徐医生接过一看,原来是成绩单,每科都是80分以上,还有90多分的,尤其是他一贯的瘸腿科——语文竟然考了89,真让徐医生大大意外。正想表扬他,徐医生却发现,那个“8”怎么那么奇怪,弧度那么生硬,在一张纸上,唯独这个“8”长得奇怪,徐医生不禁产生了怀疑,但他没有马上发作,照例表扬了儿子。

晚上,徐医生给老师打电话核对了一下成绩,别的均属实,但语文考了59分,很显然,孩子把59改成了89。徐医生既惊愕又生气,随即不知怎么做才合适。不可否认,孩子确实尽最大努力学习了,进步很大,如果戳穿他不给他奖励,他下学期肯定会泄气;但如果不戳穿他、教训他,他养成撒谎的习惯可怎么办呢?徐医生急于得到帮助。

■问题分析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挽回面子,有时为了不伤害他人,会说一些无伤大雅的谎言。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竟也学会了欺骗,撒谎说作业做了,或修改成绩单等等,让我们气愤而不知所措,不知怎样管教孩子走上正途。

一些机敏、活泼的孩子经常把谎话编得天衣无缝,让老师和家长都信以为真。如果缺少家校沟通,他们的撒谎行为甚至很难被发现。好好的孩子,他们到底为什么要撒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