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生活的909个禁忌
3009100000041

第41章 儿童的每日提醒——188个儿童生活中的健康陷阱(3)

温馨提醒:新生儿湿疹可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急性期可用1%~4%的硼酸液湿敷或用雷佛诺尔氧化锌软膏外涂;亚急性期可每晚用温水洗澡1次,然后外用炉甘石洗剂以止痒、消炎;慢性期用温水洗净皮肤后,外用0.5%的可的松冷霜类药物或糠馏油软膏。如果患病新生儿搔痒比较剧烈,可适量使用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药,予以镇静、止痒、脱敏。

▲新生儿腹泻

专家分析:腹泻病的病因可以分两大类,即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引起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是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乱用抗生素,以及环境过冷或过热。对于此类腹泻,要注意膳食合理,科学喂养。例如吃奶量不要过多或过少,吃奶要定时,不吃凉奶或变质奶,奶中糖量不要过多,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防止环境太冷引起肠蠕动增快、环境太热使消化液分泌过少而引起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于病原体侵入肠道而引起的,其表现是新生儿的大便带有粘液或脓血,气味奇臭。此外,一些外科疾病也可以使新生儿出现腹泻,如先天性胆道阻塞的新生儿大便呈灰白色,如果大便似果酱样带血时,则可能是肠套叠。

温馨提醒:新生儿刚开始便稀时不宜吃过多的奶水,而要减轻胃肠负担,可以适当口服一些淡盐水、维生素C和服用胃酶合剂,帮助恢复消化机能。如果经过一般治疗后大便仍不见好转,或水泻达10余次时,应抱新生儿去医院诊治。

▲新生儿脓疱疹

专家分析:新生儿脓疱疹是一种新生儿期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传染性很强,容易发生自身接触感染和互相传播,常流行于新生儿室。新生儿脓疱疹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第1周,一般发生在头面部、尿布包裹区和皮肤的皱褶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也可波及到全身。由于新生儿皮肤非常细嫩,皮脂腺分泌旺盛,细菌容易堆积在皮肤表面,而且新生儿表皮的防御功能也比较低下,当皮肤有轻度损伤时,就容易致病。新生儿脓疱疹的病原多来自母亲、家属或医务人员不洁净的双手,或者新生儿使用了被细菌感染的衣服、尿布和包被等。在与有皮肤病肿、化脓性皮肤感染的成年人接触后,或者母亲患有乳腺炎时,新生儿的发病也增多。在气候炎热的夏天或包裹得太严,以及皮肤出汗多时更容易发生。轻症患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重症患病新生儿常伴有发热、吃奶不好、黄痘加重等症状。新生儿脓疱疹如果及时治疗,可以很快痊愈,否则容易久治不愈,甚至出现大脓疱造成大片表皮剥脱。

温馨提醒:要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衣着要适宜,不要让新生儿出汗过多。护理新生儿时动作要轻柔,要勤给新生儿剪指甲,以免新生儿抓破自己的皮肤。还应避免新生儿与有皮肤感染病的人接触,护理新生儿前要认真洗手。

▲新生儿出血症

专家分析:新生儿出血症又名新生儿自然出血、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它是由于新生儿缺乏维生素K引起的。由于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孕妇的维生素K很少进入胎儿体内,所以新生儿血中维生素K水平普遍较低,肝内维生素K的储存量也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低体重新生儿血中的维生素K水平更低。因此,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出生后都有出血的倾向。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机会是牛奶喂养的新生儿的15~20倍,原因是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很少(15微克/升),远低于牛奶中含量(60微克/升),这与母乳喂养儿肠道菌丛产生维生素K较少也有关。

如果新生儿患有肝胆疾患、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病症,胆汁分泌减少,从而会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肠道炎症或口服抗生素等也可以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都可加重维生素K的缺乏。这种病大多在新生儿出生的2—3天发病,最迟在出生后第6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两周)。常见的出血现象是脐残端出血、胃肠道出血(呕血或便血)、皮肤出血(以受压处最多见,如足跟、枕、骶、骨部受压处呈大片淤斑,甚至发展成血肿),其它如鼻衄、穿刺部位长时间渗血、肺出血、屎血、阴道出血等现象也会出现,一般为少量血或中量血,个别新生儿会发生消化道或脐带残端大量出血甚至导致休克。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可使早产儿死亡或后遗脑积水。

温馨提醒:为了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应该在全部活产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肉注射维生素K,早产儿的剂量为0.5毫克,足月儿为1毫克。

▲新生儿青紫

专家分析:新生儿青紫是由于皮肤毛细血管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新生儿皮肤(尤其常见于面部口鼻周围)、粘膜(如眼睛的巩膜和口唇粘膜)及甲床呈现紫蓝色。新生儿青紫可以由很多疾病引起,如肺炎、颅内出血及先天性心脏病,而青紫最为严重的是见于病情较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尤其在新生儿吃奶或啼哭时,青紫加重并伴随呼吸力口快。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新生儿可能是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注意的是,出生后第一天的正常新生儿,以及新生儿在体温过低或饥饿时,也常会在唇周等处呈现轻度的青紫,经适当处理后青紫很快就会消失,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温馨提醒:在新生儿腰背的骶尾部及臀部皮肤上往往可以看到灰蓝色的色素斑,俗称为胎记。它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边缘清楚,压之不褪色,这是由于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所致,多在儿童1岁内或5—6岁内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新生儿苍白

专家分析:新生儿苍白是贫血的一个突出症状,它不仅可从新生儿的肤色(脸色)上看出,而且可从粘膜(如口唇)上来判断。新生儿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时间的长短、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部位及其范围等有密切关系。足月新生儿急性失血30~50毫升时即可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肌张力减弱、体温过低等现象,以手指按压其肢端皮肤会呈现苍白色,手指移去后皮肤转红的时间缓慢。新生儿贫血往往可追查到某些妊娠期或产时的失血病史,如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剖腹产时胎盘的损伤以及双胞胎等,还有一些出血性的疾病如颅内出血、肺出血、胃肠道的出血或血液病引起的贫血。

温馨提醒:孕妇在妊娠期间贫血也容易给新生儿带来影响,因此孕妇一定要注意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这样才能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发育。

▲新生儿裹成“蜡烛包”

专家分析:很多人都习惯把新生儿用布、毯子、夹被、小棉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这种包裹方式最终将新生儿裹成一个长长的小包裹,我们称之为“蜡烛包”。

现代育儿专家则认为,将新生儿打成“蜡烛包”存在许多弊病:

(1)新生儿越小,生长越快。严实的包裹不但限制了新生儿手脚的运动,还限制了胸廓的运动。它既限制了新生儿的体格生长,又限制了肺的功能发育。

(2)新生儿四肢的运动受到限制,会妨碍大脑的发育。因为感知觉是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包裹过严恰恰减少了新生儿获得这些刺激的可能性。

(3)在拉直下肢时,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新生儿髋关节脱位,而在糨褓中不易发现这种脱位,等学站立、学走路时发现儿童跛行已经晚了,早就已经对他造成了伤害。

(4)不经常打开包裹,新生儿易患尿布疹、脐炎、皮肤感染、褶皱处糜烂等疾病,容易滋生细菌。

温馨提醒:蜡烛包存在很多弊端,已经不能适应新生儿发育和成长的需要,家长一定要不让“蜡烛包”妨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经常用痱子粉

专家分析:有的新生儿很能出汗,家长经常为其擦上很多痱子粉,但其实新生儿应避免过量使用痱子粉,因为痱子粉有如下缺点:

(1)有些新生儿会对痱子粉过敏,尤其是在使用痱子粉时,容易弄得空气中都弥漫着粉末,令新生儿呼吸困难。

(2)新生儿嗅觉的感受与大人不一样,不一定接受痱子粉的香味。

(3)痱子粉和汗水混合后会结成块状颗粒,在新生儿幼嫩的皮肤上不断摩擦后反而容易损伤皮肤。

(4)新生儿的皮肤细嫩而且容易被穿透,皮肤上的物质容易进入体内,所以新生儿在使用直接涂抹的外用物品时要特别注意它的品质及含量。

温馨提醒:选用高温消毒、粉质细腻、品质温和而又安全有效的婴儿爽身粉,会令新生儿感到凉爽舒适。

▲剃胎毛

专家分析:许多年轻的父母喜欢在婴儿满月以后就为其剃胎发、刮眉毛,以为这样做可以使婴儿将来的头发眉和毛长得又黑又密,其实这种做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中医认为“发为之余”,认为只要人的身体好,头发就长得快、长得密,而如果身体不健康,头发就比较稀少甚至成片脱落,而且枯黄无光泽。另外,婴儿的皮肤又薄又嫩,表皮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而且由于婴儿无知好动、不易配合,剃头发、刮眉毛时很容易损伤皮肤使细菌乘虚而入,从而引起皮肤化脓性炎症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如果细菌进入皮肤的毛发根部引起毛囊炎,还会影响婴儿头发的正常生长,甚至引起脱发。如果婴儿的眉毛处发生感染、溃烂,溃烂愈后再结疤,那就再也长不出眉毛来了。

温馨提醒:父母们不要给满月的婴儿剃胎发、刮眉毛,这样做对婴儿日后的毛发生长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一般来说,婴儿在出生后的3—6个月中,头发和眉毛会自行脱落和更换,父母不必为此担心。

▲不给新生儿洗澡

专家分析:不给新生儿洗澡的习惯在一些地方很普遍。他们认为,给新生儿洗澡会使孩子着凉受风、得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新生儿皮肤娇嫩,防御机能差,刚出生时全身皮肤覆盖有一层胎脂,易分解为低级脂肪酸刺激皮肤而发生炎症。一旦皮肤受损,细菌便乘虚而入,导致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

温馨提醒:清洁皮肤是新生儿护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件事,而清洁皮肤的最好办法是洗澡。经常洗澡不仅能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而且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进食欲,有益睡眠及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趁洗澡时,可以全面观察小宝宝全身情况,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