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学的帮助:人人受益的心理策略
3007400000081

第81章 心理学帮助你创新思维(1)

★什么是思维

据人类目前的认识,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以及几乎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某种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能决定事物主要特征的、某一类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根本特性;事物的内在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反映,是人类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心理活动。思维这种心理活动是根本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的,是人类最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之一。也正是由于思维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科学还未能彻底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

间接性、概括性和语言依赖性,是思维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独特的明显特征。

※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要实现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了解与把握,必须借助相应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中间媒介物。比如医生要想了解病人身体内部脏器的活动状态,必须依靠自己的医学知识经验和对病人的舌头、体温、脉搏、血压、脸色等的观察。思维的间接性,使人的认知能力突破了时空局限,既可以掌握那些没有或不可能直接经历感知过的事物,而且还可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比如,根据一块骨头化石,人运用掌握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就可以推知骨头来自什么动物、生活在什么年代,甚至可以绘出当时的景象。再比如,我们看不到光的运动,但思维却让我们知道它具有30万公里/秒的速度。

※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总是把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所有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全部抽取出来加以综合的反映。思维的概括性,既包括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性,又包括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概括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语言依赖性

语言是由基本词汇、语法构造等形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语言的具体应用表现为言语。言语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形式。因此言语是一种个体现象,一般有口头、书面和内部言语三种形式。内部言语,一般认为是一种简约化了的无声的言语。

思维的语言依赖性,就是指思维总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的形式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进行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是无声的内部言语。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思维的力量

人类是当今世界的主宰,足迹踏遍了陆地、海洋、天空,甚至都可以操纵利器撞击彗星。所到之处如果不能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至少没有什么生物、什么险阻可以使人类停止脚步。人类的神奇力量来自哪里呢?

与某些动物相比,人类的肢体构造实在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地方:手掌不如老虎的锋利,眼睛不如鹰隼的锐利,双脚追不上奔跑的兔子,鼻子不如小狗的灵敏,耳朵的听力更是连小小的蝙蝠都不及……人的每一种生理器官都不具有“特异性”,似乎适合做任何事情,可又都做得不好。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平常的器官,人类真应该悲哀至极了——不用说征服自然,自身都难保。可是恰恰是这种生理器官的“非特异性”,为人类的登峰造极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很显然,人类的神奇力量并非来自肢体,而是来自人类头脑所独有的思维功能。就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的:“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汽,一滴水,都能致人于死地。但是,即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

思维的力量不得不让世界惊叹。有了思维,人类看到天然的森林大火就会想到保存火种、钻木取火;有了思维,人类看到凶猛的野兽就会想到挖陷阱、设机关;有了思维,人就知道被苹果砸了去想想万有引力,而不是就地乱嚼;有了思维,人类就能创造出千万种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到处折腾……没有思维,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甚至连某些动物都不及。

“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应该包括在“人”的定义里面,否则给人下定义就可能闹出流传千古的笑话。在古代希腊,有一位思想家在回答“什么是人”这个问题时,把“人”说成是“无毛的两足动物”,于是立即有人把一只公鸡的羽毛拔光,指着鸡对众人说:“看看,这就是他们家的‘人’?”

或许有人会说,动物难道就都没有思维能力吗?像黑猩猩、海豚之类的高级哺乳动物,不是公认的聪明吗?的确,他们是比其他动物“聪明”,但这只不过来自于一定程度的知觉、学习和推论能力,远远不足以和人相比,无法称之为“思维能力”。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动物具有和人类相当的思维能力。

被自然赋予这样神奇的力量,人类真是幸运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热爱思维,努力开发我们的大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思维方式的影响力

人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综合运用种种思维形态,经过信息的匹配、组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思维活动的模式就是思维方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事业成败与否,与他的思维方式有重要关系。心理学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很强调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方法和情感等几种要素,其中文化知识要素是思维方式的基本要素。情感要素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不同的情感状态会造成思维活动的差异。它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活动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思维方式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如笼统思维与策略思维、形而上学思维、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我向思维与客观思维等等。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但又会因为个体知识的学习和累积及一定的思维训练而发展变化,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下面分类别简述一下思维方式对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

※笼统思维与策略思维

笼统思维是一种没有层次、深度,认识事物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缺乏思维策略的思维方式,以模糊性和混乱性为两大特点。笼统思维其实是一种思维惰性的表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对事物的认真分析和深入了解,因而他们的口头语是“可能”、“大概”、“也许是”、“然而”、“未必”、“不见得”等等。笼统思维的模糊性和混乱性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也有关系。思考一个问题,往往需要考虑情感、信息、逻辑、期望等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此时笼统思维者往往会乱了阵脚而陷入混乱。比如,人际交往中,笼统思维者缺乏对交往对象个性特征及其他方面特点的分析,缺乏对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预测,所以只能交往“一刀切”,自然容易陷于被动,没有好的交往效果。

而策略思维方式的人不同,他思考问题不会像笼统思维者那样同时面面俱到,而往往是逐个、依次考虑各个因素,保证思维的精确性和清晰性。策略思维者一般非常理性,能够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形而上学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包括重外因轻内因、重细节轻整体和重结果轻过程三种方式类型。

重外因轻内因的思维方式者只注重问题的外在条件而忽视内在因素的作用。比如,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常常把原因归于教师教学能力低、考试运气坏等方面,而很少从自身努力程度或学习方法上找问题。此类思维方式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错,久则导致处世消极,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重细节轻整体思维方式的人,往往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而忽视了对事物本质的整体认识。此类人很容易只看到事物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而且会下意识地将自己或他人的缺点放大,对己对人吹毛求疵、过分苛刻,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因时常后悔、自责而情绪低落、处世消极。这种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个人认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严重影响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容易自卑、抑郁。

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静态思维方式,此类人不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相对静止,看不到绝对运动,将过程与结果对立起来。他们往往唯结果独尊,无视过程的重要性,容易陷入非成功即失败的两极思维之中。所以,他们很少能够品尝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那种征服感,多数情况下品尝到的是失败的痛苦与沮丧。另外,此类思维方式的人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功利性,见风使舵,待人不真诚,自然不会有真心朋友,人际关系不和谐。

※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

单向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多向思维者恰恰相反,能够通过辐射、换元、转化等多种方式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单向思维影响思维发展的方向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对个体智力发展有阻碍作用。单向思维者视野狭窄,思维僵化,解决问题能力差。他们单一的思维会得出唯一的问题结果,并对自己的结果深信不疑,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则为近乎固执的自信,难以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沟通困难,社会适应能力差。单向思维容易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

多向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能够对事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关系的思考,思路流畅。多向思维者往往不会钻牛角尖,懂得变通,具有创造性,从而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

※我向思维与客观思维

所谓我向思维,是一种以对客观事实与自我关系的错误认识为基础并过于相信自己判断的思维方式,以主观性和武断性为其两大特点。我向思维的错误在于过度依靠直觉,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我向思维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感受,难以理解别人的想法,因而人际关系冷淡,情绪消极。另外,他们过于自信,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听不得不同意见,不主动与人交往,久之则易产生孤寂感。

客观思维是一种以正确的客观事实与自我关系为基础,对周围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思维方式。客观思维方式的人既有主观能动性,又能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在人际交往中,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所以人际关系好,处世情绪积极。

综上所述,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行为和情感,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因而,克服不良思维方式,对于心理健康很有益处。

★调整你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般与这个人的个性、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系。很多情况下,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调整人的思维方式的过程。怎么调整、调整多少次,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电脑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电脑有硬件和软件两大组成部分。如果硬件一定,所使用的软件越先进,电脑工作的效率就越高;如果软件太差,即使硬件再好也白搭。人脑的工作原理和电脑有很多相似之处:大脑相当于硬件,思维方式相当于软件;大脑再聪明,如果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总是产生烦恼、紧张、不安、忧虑等不良反应,大脑就不会有高的工作效率。

很多有心理障碍的人存在不良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烦恼不堪。稍微一点不如意的小事都会带给他们很多烦恼,甚至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也会因担心会发生什么而烦恼——他们的大脑简直成了产生烦恼的“机器”。他们或许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避免烦恼,但通常越是努力越没有效果,烦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不良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能带给人烦恼、紧张、焦虑不安呢?我们操作电脑的时候,都是先给电脑明确的指令,电脑得到这个指令后快速反应,为我们工作。人脑的运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让自己的大脑高效工作,必须给它明确的目标,否则我们会无所适从、停滞不前。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例如,有社交障碍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总是想避免发生不好的结果,会不停地问自己:“别人会怎么看我?如果我说错了话,别人会不会笑话我……”因而,他们迫使自己不作为。想一想,当人脑接受到这样的指令时定然感到无所适从,可人是有情感的,不得不面对现实,故而会产生烦恼、不安等情绪。

调整思维方式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只要将避免出现不好结果的思维方式改为指向目标的思维方式就行了。自己要在心里坚定地自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长此以往,不良思维方式就会逐渐得以改善。不过,一种思维方式是经过了长期的过程才形成的,要改变它谈何容易。可不良思维方式带给人们很多的情绪困扰,降低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因此,无论有多困难,都必须坚定地调整它。

※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

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满足温饱、机器出故障检修、案件侦破、解数学问题等等都是在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然后在行动中检验解决的情况和程度,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这个过程就是问题解决思维过程。人是社会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活动和社会责任,所以人更多、更重要的思维现象,都是同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的。因此有心理学家指出:“问题解决可被视为一种最重要的思维活动”,“甚至可以将其看作思维活动的一个最普遍的形式”。

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情绪状态

▲ 一般地,情绪愉快、兴奋可以提高问题解决思维的效率,而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

心理动机

▲ 心理动机强弱影响问题解决思维活动效率,但并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动机越强效率越高:动机强度太低显然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活跃个体思维活动,但动机强度过高则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抑制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效率。所以,动机强度适中才能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个“适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越是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

心理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