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不要太老实
3006800000033

第33章 说话有技巧(5)

这是因为你讲出你的错误,能给对方这样的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样是犯过过失的人,这就会激起他与你的“同类意识”。在此基础上你再去批评对方,他就不会有“损害面子”的顾虑,因而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接受批评,主要原因便是怕触伤他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可寻找一种间接批评,却能达到使其改正错误的方式。这种方式便是含蓄地批评他人。它首先忌讳的是批评者大发雷霆,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其次,批评不应在公众场合进行,尤其是不要当着他所熟悉的人的面。

以上提到有关批评的一些经验是很有限的。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批评的技巧有待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磨练。

·话到嘴边留三分

聪明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敬的话,就不应该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没有人看得出你天才的极限,也就没有人感到失望。让别人猜测你甚至怀疑你的才能,要比显示自己的才能更能获得崇拜。你要不断地培养他人对你的期望,不要一开始就展示你的全部。

隐瞒你的力量和知识的诀窍是要胸有城府。受辱而不惊,也就是说,当别人侮辱自己的时候,能够克制情绪,而不马上觉得自己丢了脸、失了面子,因此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抱着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心理,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非要把面子争回来不可。在这种情况下,“不惊”首先是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事实。至于以后如何,等等再说。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如丝毫不懂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会招致不料的厄运。展露锋芒是正常的,但应认清形势,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做到自我保护。心直口快有时往往陷己于不利之地。

所以,还是老话说得好:话到嘴边留三分,事到当头应慎行。

话到嘴边,要留住哪“三分”呢?

其一,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其二,留下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应把多余的废话咽回去。你也许有幸挨过一些领导的批评,他们被你认为是有涵养的好领导,总是羞答答地说那么一句半句,好像很难为情似的,你这么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说你。正因为这样,给你的印象反而特别深刻。

其三,留下毫无价值的牢骚。毛泽东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有一种例外: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却不便当面说,想让眼前这个喜欢多嘴饶舌的人带话过去。

其四,留下不着边际的废话。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的长西家的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那又何必说废话呢?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还不如不说。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大凡英雄豪杰,都胸怀大志;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要寻找一个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寻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未尝不可利用其作为进身的阶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墙上去。当初,张良、韩信就是刘邦的梯子,韩林儿就是朱元璋的“马桶”。

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后来他跟随刘邦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做过齐王和楚王。在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量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而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人们在制订理想目标后,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致使你气愤、胆怯、自卑、情绪冲动、灰心丧气、意志动摇等,立志愈高,所遇到的困难就愈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精神的表现。

苦难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忍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达到奇伟瑰异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其坚忍的品质。

一场大雪过后,树林子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只见榆树的很多枝条被厚厚的积雪压得折断了。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变曲,结果冰雪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实在是备受摧残。而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就掉落下来。松树树枝因能向下,使雪滑落,所以枝干依旧挺拔,巍然屹立。

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暴风雪的洗礼。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得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的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初始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和缓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成为摆在风车面前的“唐诘诃德”。

富兰克林终生难忘长者的忠告,将“学会低头,拥有谦逊”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和座右铭,并且身体力行,后来终成大器,卓有建树。

说话的大智慧: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个人锋芒太露,就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像出头的椽子先烂掉,太高的树容易遭风折一样。

5、聪明人巧妙周旋,老实人不懂应变

谈话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人的思想是世界上最多变的东西,如果总是用一套自认为最拿手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他人交谈,有时候会达不到预想的谈话效果。因此,在谈话时就必须掌握随机应变的语言能力,把握住每个机会使自己跟得上谈话的变化,这样才能使环境改变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在谈话中游刃有余。

聪明人的故事:

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问美国时,在赴白宫出席里根送别宴会途中,他在闹市突然下车和行人握手问好。前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冲下车,围上前去,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美国人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他怕行人口袋里有武器,行人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立即出来打圆场,她向周围的美国人解释说,保安人员的意思是要人们把手伸出来,跟他丈夫握手。顿时,气氛变热烈了,人们亲切地同戈尔巴乔夫握手致意。

老实人的故事:

从前有个读书人,自认学富五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一番。根据他的说法,是为了“不违古训”,展现读书人的“满腹经纶”。

一天,读书人的家里突然发生火灾,救火不及的大嫂气喘吁吁地对他说:“快点叫你哥哥回来救火,他在隔壁王大爷家下棋!”

读书人出了大门,他心想:“嫂子叫我快一点,这有违古训,圣贤书上不是都说‘欲速则不达’吗?我怎么能匆匆忙忙的呢?”

因此,他慢慢吞吞地踱到王大爷家,看见哥哥和王大爷正在兴高采烈地下棋,读书人走上前去,默默地站在哥哥身旁观棋。好不容易,精彩的棋局总算下完了,读书人才说道:“哥哥,家里失火,嫂子叫你快点回去救火!”

哥哥一听,浑身直抖,气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咬牙切齿地骂道:“这么严重的事,你为什么不早点说?”

读书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指着棋盘上的字说:“难道你没看见这棋盘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观棋不语真君子’吗?”

哥哥实在听不下去,举起拳头要打他,但想一想,到了这种地步就算打了也无济于事,于是将拳头缩了回来。

读书人见哥哥缩回拳头,反而把脸凑了过去,说道:“哥哥,你打吧!棋盘上写着‘举手无回大丈夫’,你怎么可以把手缩回去呢?”

·会绕圈子,不碰钉子

原则,是一条待人接物的轨道。但是墨守原则,这条轨道便会成为碍手碍脚的束缚,不但窄化了你的视野,并且局限了你的人生。做人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可以随时改变你的原则”。

孔子说:“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当人们穿着衣服过河时,若是遇到水浅的时候,可以把衣服拉高了涉水过去,但是万一水太深了,怎么样都无法避免弄湿,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地把衣服拉高呢?

连孔子这样的至圣先师都不能不依照情况调整他做人处世的方法,我们身为凡夫俗子,又岂能那么不知变通?

水潭的水到底有多深,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往里面投一颗石子,就可以知道水到底有多深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很复杂,绝不像一潭水那样轻而易举地摸清情况。想要摸清实情,也不像投入水潭一颗石子那样简单,因此,投石测水的策略在现实中就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智慧。

比如,你想说服别人,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非但无效,反而让人厌憎。不如先绕圈子,弄清他心里的真正渴求,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钓鱼,垂钓半天没有任何收获,心中不免惆怅。王景见状便说:“这实在是因为钓鱼人太清廉了,所以钓不着贪图诱饵的鱼。”一句话说得宋文帝拿起空桶高兴地回宫了。

在与人交往中,绕圈子看似效率不高,有时却是达成目的的最好方法。

在大事上有原则的人,像大山一样可靠,他们是团队制度最忠实的维护者,也是其他员工的一把标尺。这种人有主见,遇事不会犹犹豫豫、随波逐流。他们在普通人看来有点“傻”,但他们却比普通人更有决策能力。

无论个人还是团队,信念和原则都是最后底线。一旦突破这条底线,优秀团队就变成失败团队,英才就变成庸才。那些伟大的人物,都宁愿遭受生活的磨难,也决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墨子的弟子公上让受老师派遣,向越王宣传墨家的政治主张。越王听了很高兴,说:“如果您的老师愿意来到敝国的话,我愿把阴江沿岸三百社的土地封给他。”

公上让回来向墨子报告此事,并问:“您愿意接受越王的封赏吗?”

墨子反问:“你认为越王会实行我的政治主张吗?”

公上让想了想,答道:“据我观察,恐怕不能。”

墨子说:“那我就不能接受越王的封赏了!”

公上让问:“如果得到封地,不是可以在这里实践您的政治主张吗?”

墨子说:“唉!不仅是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连你也不了解。如果越王愿意听从我的主张,我自然会酌情去做。如果越王不接受我的主张,即使把整个越国都给我,又有何用?既然越王根本不会采纳我的主张,如果我接受他的封赠,就是拿原则做交易。如果要拿原则做交易,又何必舍近求远跑到越国去呢?我早就在中原地区有所收获了。”

公上让惭愧地说:“多谢老师教导,学生实在有些浅薄!”

没有原则就干不成大事。但是,在小事上,也要有根据需要灵活机变的手段。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人,不要用僵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要随时根据人情事理调整自己的办事方法。

古时有一位名叫朱博的官员,听人介绍说,长陵有一个位叫尚方禁的富豪,颇有才华,完全可以当守尉。朱博便派人暗中调查尚方禁这个人。

调查的人回来说道:“此人是长陵的大姓,年轻的时候行为不检点,曾经与别人的妻子私通而被发现,现在他的脸上有一处刀疤,就是那时候被人砍伤的。”朱博点头不语。

过了几天,他又以了解工作情况为名把尚方禁召来,仔细看他的脸,果然发现有一处很深的疤痕。朱博喝退众人,独自留下尚方禁,问他脸上的伤疤是如何得来的。尚方禁如实做了回答,然后红着脸,跪在地上请朱博饶恕。朱博大笑着扶起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一点点过失算什么?我准备为你洗刷掉原先的羞耻,你看如何?”尚方禁感动得流泪不止。朱博趁势说道:“如果我为你洗刷了羞耻,使你成为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你可愿为朝廷效力?”尚方禁连连应诺,表示一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博又告诉尚方禁道:“这次谈话你知我知。你以后的任务就是把遇到的奸邪之事都记录下来。”

这以后,朱博撤销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并张贴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且一天之内召见尚方禁三次,以表示亲近。

尚方禁早出晚归,四处奔走,风雨无阻,揭发了境内多数盗首及其亲信和其他犯法之人。短短一年,由尚方禁提供重要线索而侦破的案卷达两尺厚。朱博借此时机提拔尚方禁为遵县县令。尚方禁感恩戴德地赴任去了。

从道理上来说,尚方禁与别人的妻子通奸,属个人小节,可用可不用。但朱博没有因为他的才能而直接任命他,而是给他一个展示才能、立功受奖的机会。结果,既得到了一个人才,又办好了事情,其他人也不得不服,可谓一举数得,处理得恰到好处。

·随机应变,化解危机

在社交场合中,特别是处境尴尬时,将错就错的巧妙开脱往往比一味解释更具有奇妙的作用,它是机智应变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