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7天让你读懂社交心理学
3006100000028

第28章 沟通是一种心灵的互动——社交语言的心理规则(5)

(三)用提问的方法开始

用提问开始说话,听者就会按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就会产生一种要求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

(四)用名人的话开始

名人是一般人心目中崇拜的对象,他们的话总有一种吸引力。

(五)用令人震惊的事实开始

这种事实可以使听者产生一种要对说话者述说的东西追根究底的“悬念”。

(六)用赞颂的话开始

一般人总是喜欢听赞颂话。因此,讲话者开始讲话时,可以赞颂该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等。这样气氛会很快活跃起来。

(七)用涉及听者利益的话开始

把自己的讲话内容与听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起听者的关注和重视。

(八)从有共同语言的地方开始

这些话可以涉及双方以往的相同经历或遭遇,也可以涉及双方以前的密切合作,还可以展望双方友谊发展的前景,等等。

◎ 说话要注意前提

利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说话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而听话人对新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必须建立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这就是“话语前提”。

注意交际中的“话语前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例如,有两个张老师,都有可能有事要找学生C。学生D通知学生C:“张老师请你明晚九点去他家。”这句话就是有歧义的,必须明确讲清是哪一位张老师。

(二)说话内容要有足够信息量

例如,甲问乙:“那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对于这样没头没脑的话,乙是难以回答的。必须在问话中具备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正确的问话应该是:“上星期二我在湖东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

(三)言语要有顺序

比如,你去单位找一位素不相识的A君,接着自我介绍,然后才能说明来意。如果颠倒这一系列的言语顺序,就很可能把一个不相干的人弄得莫名其妙。

◎ 语气要明快

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人说话的声调,能带给你一种明快的感觉。这是美的表达方式之一。

你若想在谈话时给对方以明朗畅快的感受,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性格。人的性格有两种,一种是明朗型,一种是阴冷型。如果你是属于后者,只要你能不去斤斤计较各种小节,不过分注意自我,多同他人打交道,尊重他人的意见,相信他人,你就能广交朋友,从中获得教益,从而使你阴冷的性格,逐渐转向热情、开朗。

2. 健康。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心胸开朗,心情舒畅。

3. 语调。假如你语言清晰,语音频率高,转折音柔和,就能使对方有明快的感觉。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水平也不必过分勉强,以免弄巧成拙,只要多多注意就行了。

4. 表情。面带笑容与有说有笑往往能给人以亲切之感。如果你能随时面带微笑,别人一定会喜欢你。

◎ 注意“停顿”

说话时的“停顿”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巧。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使讲话层次分明,还能突出重点,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适当的停顿,能够使听的人明白你所讲的内容分为几个段落,前后互相照应。只有条理清楚的讲话,才具有说服力,才能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使别人佩服你的口才。如果不懂得适时的停顿,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你会使人有急促感,对于你的讲话也就“不知所云”。

什么时候停顿呢?当我们转换语言、承上启下,或提示重点,总结中心思想的时候,就需要停顿;而停顿的时间按具体情况处理,短则两三秒钟,长不超过十秒为宜。

此外,如果你想表达出蕴藏在内心的激情,讲话就应该抑扬顿挫,所以停顿并不仅限于声音的停顿,还可以配合动作手势进行。例如:低头沉思、双手握拳、双目凝视、深深叹息、紧皱眉头、抬头望天等等。

运用这些动作时,要自然、逼真,以免别人认为你是在故作惊人之状。

◎ 少说“我”多说“你”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不要老是说‘我想’,而是多询问对方‘你认为如何’?”。的确,一般人在说话中总是“我”字挂帅。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主人五分钟内用了三十个“我”字。我的车子、我的别墅、我的花园、我的小狗……你想想看,这样能不令人生厌?

亨利·福特曾说:“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厌烦与反感。谈话如同驾驶汽车,应该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说,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往前开,闯祸就是必然的了。

因此,多说“你”吧。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例如:“你认为如何?”“你怎样处理?”“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为什么会如此?”“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每个人都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你若能暂时放弃自我,而提出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让别人也发表见解,你将会在人际关系上左右逢源。只有在满足别人心愿的同时你自己的心愿才能得到满足。

◎ 不要排除他人

谈话时排除他人,就如同宴会上赶走客人一样荒唐和不可思议。要注意在谈话时不要遗漏任何人,让你的双眼环视着周围每一个人,留心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对你谈话的反应。在众多人的聚会中,常有少数人被无情地冷落。假如被你冷落的恰巧是来日对你事业前途起关键作用的人物,那将是怎样的后果呢?因此,不要冷落任何人,即使他的言谈举止是多么令人生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想想自己被人冷落的滋味。要使别人觉得你的谈话洋溢着饱满的感情,因而很感兴趣,不是在坐“冷板凳”。

◎ 与人谈话十忌

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如果能注意以下十种忌讳的举止,那么可以起到很好的谈话效果。

(1)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他人的话头。

(2)忽略了使用概括的方法,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图。

(3)注意力分散,使别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

(4)连续发问,让人觉得你过分热心和要求太高,以至难以应付。

(5)对待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使人感到你不愿为对方的困难助一臂之力。

(6)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

(7)避实就虚,含而不露,让人迷惑不懈。

(8)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枝末节,使人厌倦,感到窘迫。

(9)当别人对某话题兴趣不减之时,你却感到不耐烦,立即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10)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是错误的和不适当的,使对方怀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 礼貌中断对方谈话的技巧

与他人交谈时,随便中断对方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对于冗长的谈话,则可以依据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谈话的内容、时间、周围环境等等来判断是否应该让对方继续谈论下去。若不得不中断对方谈话,也要考虑在哪一个段落中断为好,同时也应照顾到对方,避免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好了,到此为止。”以这样的话中断对方的谈话仅限于对方的态度很强硬时。

当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立即接口谈自己的看法,以阻止对方继续谈下去。

以“现在没有时间了”、“我还有其他的工作”等等理由来中断对方的谈话。

以频频看表、打呵欠、伸懒腰,以及摆出一副表示自己已不感兴趣的神情,来使对方中止谈话。

预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一见面即向对方表明态度:“请你长话短说吧,我没什么时间。”甚至也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有急事”而中断对方的谈话。

◎ 言谈中“俘虏”对方的诀窍

言谈中俘虏对方,主要靠的是人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一)采用昵称

有一对新婚夫妇,婚礼上有人提出让他们介绍恋爱经过。女方说“有一次我突然被他叫了声‘珠’,从此无可救药,就这样被他俘虏过去了。”话音刚落,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原来男方过去一直以姓名称呼她,突然称她的昵称,两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此难解难分。

谈恋爱是如此,其他场合也如此。比如,在高尔夫球场给球友以“杆弟”的昵称,在医院以“病友”称呼一块住院的病人,都可以拉近心理距离。

(二)强调责任

面对高高在上的对手,先强调其能力满足其自尊,就可轻易“俘虏”他。因为无论什么人,总希望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即使明知是奉承话,仍然欣喜接受,而且自视愈高的人,愈有这种倾向。

有位上司,他让一位下属到偏远地区就职的技巧是这样的——他先把那个下属要去的营业处的状况说得一团糟,然后以无限信任的语气说:“如果长此下去,那个营业处非关门不可。幸而现在有你,只要你能到那边,必能起死回生,使业务蒸蒸日上。”

原本被派驻偏远地区,任谁心情都不会愉快,但听了这么受重视的一番话,不仅不泄气,反而还打算好好干一番呢。

(三)笼络感情

明知提出对对方不利的条件,对方听了会不高兴,还得去试着把他“俘虏”过来。这是社交场合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处理好这一难题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条是笼络感情。就是在开始谈话之前,尽量抢先一步把对方的情感“俘虏”。可在谈正题前说:“当然,我明知会挨骂,还是要说……”、“冒着你会不愉快的危险……”等等。只要说类似的话,对方肯定不会骂你,反而会觉得你憨得可爱。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对方“俘虏”过来了。

◎ 有意说错话

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

示错艺术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陷阱,借以反击

故意把话说错,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例如,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这话被一个下人听到了。不久老板的母亲得了痨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下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再比如,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老人回答:“500拐杖。”小伙子说:“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理?论理你得喊我大爷!”

(二)利用常人的错误

有些人喜欢利用常人的错误,以示错的方式寻开心。

比如,甲问:“那件事有消息了吗?”

乙答:“查(杳)无音讯!”

再如,这个说“此人真是刮(恬)不知尸(耻)”,那个讲:“看来他心不在马(焉)。”

言变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说毕莞尔一笑。

(三)相反相成,启发诱导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首先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示错:“看来梨、枣都有毒,吃了会生灾招祸。”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都会感到此话不合情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确切的含义。到了学生急欲求知的时刻,教师再揭开迷底:“这个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之书,使用来做雕板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四)抛砖引玉,打破僵局

示错做为一种交际手段,有时还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钱学森有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屏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钱老连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说错了。座中一个胆子大点儿的人说:“您讲错了吧?”这时钱老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 让你的语言富有哲理

日常交谈中,人们爱听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因为它给人凝练、深远的寓意,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而一个人的话题是否含有哲理,也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类型。

(一)警策型

话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是这类哲理性语言的特点。例如:“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思想。

(二)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

例如,爱默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

歌德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等等。

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三)忠告型

这类哲理性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

例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四)总结型

这类语言明显的特征是归纳经验。

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辩论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练的效果,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清代林则徐清正廉洁,生平不置家产。有人劝他要积些钱财,使子孙将来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这里,林则徐仅用了二十个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语言。

◎ 引用典故要恰当

论辩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效果。

“典”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语、俗语、名言、格言等等。

1981年8月4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二十岁出头、蓄着胡须的小伙子走进江阴县法律顾问处。

“你需要什么帮助?”金律师问。

“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略带火气地问。

小伙子是某厂青工,他报考电视大学的准考证被车间领导扣留了,要他把胡须剃掉再给他。小伙子坚持不剃,双方僵持着。

“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又问。

“不违法。”回答很明确。小伙子立即说:“那我可以控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