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冰鉴大全集(超值金版)
3005800000037

第37章 情态(11)

在社会中,小人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取得上级的宠信,顺应上级个人的好恶谈论问题,以此谋求个人的超常利益。如果按他们的建议办事,可能会很快获得了利益,但随之而来的是祸害。所以,高明的人从不用小人。这一点,值得所有管理者借鉴和警示。

时态之不足与论事者

原典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①;未交此人,故意诋毁②;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注释

①言不必当,极口称是:必,一定;当,妥当正确;极口,连声,一声接一声。全句的意思是:他人发表的意见末必完全妥当,而此人却在旁边连声说“是”“是”,这种人胸中没有主见。②诋毁:对别人进行恶意的诽谤和诬蔑。

译文

他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却在一旁随声附和,足见此人胸无定见;还没有跟人打过交道,就在背后对人家进行恶意的诽谤和诬蔑,足见此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这类人庸俗下流,卑鄙可耻,不能跟他们合作共事。

解读

曾国藩对“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低毁”这两种人的断言是“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别人发表的观点和见解未必完全正确,未必十分精当,此人却在一旁随声附和,高声称是,一味地点头“是,是,是”。如果不是居心叵测,此人必定是个“小人”。这种人胸无定见,意志软弱,只知道巴结奉迎,投机取巧。这种人是难以成事的,所以《冰鉴》说“不足与论事”。

“未交此人,故意诋毁”,未曾与人交往,对他人根本不了解,完全是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就在他人背后说长道短,评头品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一味地说好话,这是巴结奉迎,不足取法;但一味凭空诽谤他人,污人清白,信口雌黄,这种人多半是无德行的小人。无学无识,又缺乏修养,既俗不可耐,又不能自知。这种人品格卑下,不足与之论事。有这种毛病的人应该注意克服和改正。

应该注意的是,有的人怀才不遇,为了引人注目,所以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表一些奇谈怪论。遇到这种情况,识人用人者应该考察他们的真实目的,对其勇气加以肯定。如果他并非夸夸其谈,应该进一步考察其心性品德。不要把这种人与“不足与论事”者相提并论。

处世活用

曾国藩所言“卑庸可耻”之辈的典型特征就是口蜜腹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蜜腹剑是个典故,其始作俑者是唐朝的李林甫。

自唐玄宗登基以来,天下承平日久,玄宗逐渐不理政事。李林甫任宰相以后,将朝中贤能者一一挤出朝廷。天下人多有议论,唐玄宗却对李林甫一直极为信任。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诏:“天下之士,凡有一技之长者,可以参加廷试,合格者任以官职。”

李林甫闻诏,内心十分恐慌。自己的所作所为,天下人共知,唯独深居宫中的唐玄宗未有所闻。如果让天下之士面见皇帝,必然会暴露无遗。为以防万一,李林甫只得硬着头皮向玄宗进言:

“陛下乃万乘之驱,选贤举能是臣子的事,何劳陛下亲自过问呢?何况,天下士人犹如茅草,不识礼度,只会狂言乱语,此等事情委托给尚书省长官就行了。”

唐玄宗李隆基一时没弄清李林甫的本意,还以为李林甫在为自己分担国事,心内大喜,便答应道:“选贤之事由你去办,朕也就放心了。”

李林甫一听玄宗允诺,长长地舒了口气。退朝之后,李林甫召集自己的亲信,进行嘱咐:“此次选贤之事,诸位尽力去办,但不可录用一人!”

这次考试,大诗人杜甫也满怀希望地参加了。但结果,杜甫和所有的应试者竟无一人考中,充满希望的杜甫彻底绝望了,气愤之余,将痛恨见之于笔端,写下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诗句。李林甫却厚颜无耻地将此恶作剧作为捞取恩宠的资本,急不可待地上奏:“启奏陛下,天下之士无一合格者,都是些卑贱错庸之人。自陛下登基以来用人有方,使得野无遗贤,实在是可喜可贺之事。”

唐玄宗听罢哈哈大笑,对李林甫的奉承媚谀之词感到顺耳。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李林甫大耍各种手段。有敢于在朝廷言政事者,一律贬斥,有的甚至遭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天子耳目不灵,对朝廷以外之事根本不晓。其他官员也成了持禄养闲之人,看李林甫的眼色行事。

一次,一个官员不畏李林甫的权势,上书评议朝中大事,结果被李林甫贬职。李林甫为了防止再出现此类事情,便威胁其他大臣:“今明主在上,你们听命于上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可议论的呢?君等难道不见厩中之马乎,终日无声,则有丰美的食物;一鸣,则黜之矣。”自此以后,朝中大臣不敢再有谏之者。

压制朝中大臣的同时,李林甫还施计堵塞外放官员的升迁之路。开元时期,像薛讷、郭元振、张嘉贞、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因为在边地立下功劳,而后入宫相天子,均为难得的人才,这也是唐朝选相的一条重要原则。李林甫对于守边的儒臣,特别是其中功劳卓著者,极为嫉恨,唯恐他们出将入相,对自己构成威胁,便向玄宗上奏:

“以陛下之雄才大略,治国有方,国富民强。然夷狄未灭,一直是朝廷大患,而今守边之将皆文臣。这些人贪生怕死,不懂战事,遇敌不能身先士卒,于守边无益,不如用蕃将。蕃将生而勇武有力,自小养于马上,长于战事,这是他们的天性。陛下若欲灭夷狄,威加四海,委藩将以重任,他们必然感恩戴德,为陛下卖命,夷狄则不足虑也。”

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上奏,感到很对,就高兴地答应了。结果,这一决定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实际上,这是李林甫专权用事的又一个奸计。在唐代,蕃将是没有资格任宰相的。这样,李林甫便能安安稳稳地当他的宰相,再也不用害怕文臣立功于边陲了。

细心洞察最接近你的人,你会成功地避免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损失。而错误的识人最终会带来不良的恶果。生活中往往有两面三刀者,就是采取各种欺骗方法,迷惑对方,使其落入陷阱,达到自己的企图。

在生活中,你的身边也不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口蜜腹剑的阴谋家。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有时,他们看到你直上青云,就会逢迎拍马专捡好听的话讲;有时,他们看到你事事顺心、进展神速而在背后造谣生事向上层人物进谗言,陷你于不利;有时欺骗、谎言、圈套从他们头脑中酝酿成“捆仙绳”套在你身上,使你翻身落马;有时,他们看到你堕入困境则幸灾乐祸,趁机打劫。所有的这一切,我们岂能不防呢?

齐桓公有三个最喜欢的手下大臣,一个叫竖刁,一个叫易牙,一个叫开方。这三个人把齐桓公哄得团团转,齐恒公因此常不理国事。管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齐桓公不要接近这三个小人。到后来管仲病重了,齐桓公来看他,请教有什么遗言,管仲还是劝齐桓公要远离那几个小人,防止他们这几个小人利用公子来扰乱齐国,那时祸害可就大了。可这齐桓公还真是喜欢他们,马上为他们辩护说,这三个可是好人。先说那易牙吧,他为人特别好,相当地关心我,照顾我,他听见我说还没有吃过人肉,不知味道如何。他就回家把自家的小孩杀了,清炖了给我吃。他这样做,难道不是爱我胜过了爱自己的骨肉吗?关心我胜过了关心自己的亲人吗?再说那竖刁吧,他对我可体贴了,他为了要侍候我,就自宫,做了太监。他这样做,不是爱我胜过了爱他自个儿的身体吗?还有那开方,他为了照顾我,自己连孝子的名声也不要了,父母死了也不回去看看,他这样做,不是爱我胜过爱他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吗?他们对我的忠心,对我的深情,是相当难得的,大臣中还有谁比得上他们呢?他们这样的人难道还要怀疑吗?你怎么还让我不要接近他们呢。

管仲说,爱孩子,是天性,是人性,是人之常情,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连自己的孩子也忍心杀死煮炖的人,怎么会爱你呢?爱自己的身体,是天性,是人性,是人之常情,没有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连自己的身体也可以阉割,怎么可能会爱你呢?爱父母,是天性,是人性,是人之常情,没有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连自己的父母死了都不回家,怎么可能会孝敬你呢?他们这样亲近你,是别有用心的,是另有所图的。请您千万听我一句话,这几个人近不得的。

管仲死了,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把这几个人都驱逐出境。可是此后,没有这几个人了,齐桓公是吃饭饭不香,睡觉觉不甜,感觉事事不如意。他就又把这几个人召回身边了,又把国家大事交给了他们去办理,自己则吃喝玩乐,才又感觉开心起来。

过了一年,齐桓公生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了,饭也没的吃了,身边的人也被赶走了。有一个宫女从下水道中钻进来,见到了他。齐桓公见到宫女像是见到救星,想要喝粥,喝热水,问她他喜欢的几个人在哪里,可是宫女告诉他,竖刁、易牙在外面造反了,派武士把守着,什么东西也带不进来,那开方已经带了心腹部队投奔别国了。这时候齐桓公才清醒过来,正是他这几个心爱的大臣下手害他。他老泪纵横地说,如果地下有知,我有什么脸面去见管仲呀,我真好后悔呀。于是用衣袖遮住脸,饿死在了寿宫。

这就是一代霸主齐桓公晚年失节、昏庸腐化、宠信奸佞的可悲下场!

齐桓公原本也是个能干的人物,他曾一度发奋图强把齐国治理得繁荣富强,但后来亲近了竖刁、易牙、开方这几个小人,他们用种种手段来百般讨好齐桓公,不惜杀子炖肉、阉割自己、不尽人子之孝道来取悦齐桓公,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重用,掌大权,满足私欲。可见,卑鄙小人们不择手段地讨好,是为了贪婪地获取。

历史上易牙、竖刁之流不少,像赵高、李林甫、蔡京、高俅、秦桧、魏忠贤,等等,数不胜数。奸佞小人不仅历史中有,文学作品中有,电影、电视、戏曲艺术当中也有。其实,只要我们擦亮眼睛,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易牙、竖刁之流依然存在。一些无情无义、无信无德之人,使阴谋诡计、暗箭伤人之流,信口雌黄、口蜜腹剑之辈,阴险奸诈、居心叵测之徒,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齐桓公之所以被饿死,正是因为他识人不准、用人失当导致的,其教训深刻,值得当今的领导者吸取。

职场活用

职场里最怕的就是那些王熙凤式的人物,一个办公室要是有这么一位,大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开会时你提出一个企划案的构想,有人立刻加以驳斥或嘲讽;新同事刚到职,马上给人家下马威或穿小鞋。只要办公室里有什么阴谋在进行,十有八九与这类人有关。无中生有、搬弄是非是这类人的长项;把别人踩下去,自己得到便宜是这类人的目的。

方芳从小就争强好胜,凡是周围有比自己强的人,她都要想办法把别人压下去,特别是办公室竞争这么激烈,她岂能不主动出击?她首先搞定老板,取得老板对她的信任,与老板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只要有与自己有竞争的对手,那她就找机会在老板面前编排对方不是,用老板的手,把他按下去。

几年下来,方芳的地位不断上升。可是,与她同办公室的人都觉得活得好累。而方芳自己呢,虽然青云直上,但是,也觉得更累,还担心自己像《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专家认为,耍手腕甚至采取卑鄙的办法踩压竞争者,是工作偏执狂的症状,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们处心积虑地让别人显得差劲,这样,万一遇上裁员,收拾包袱的就会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不过,他们所展现的过度竞争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征兆,这种人对于周遭的威胁特别敏感,因而产生自我保护的心态。

可悲的是,职场卑鄙小人层出不穷。如果在职场中不幸沦为卑鄙小人的目标,要么就忍辱负重背黑锅,要么跟他们把话讲清楚。

职场小人最擅长的就是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所以职场小人是很难躲避的开的。很多冲突往往源起于一些小事,甚至完全是误会,你不必奢望跟这种同事做朋友,只要设法共事即可。

时态之不足与谈心者

原典

漫无可否①,临事②迟回③;不甚关情④,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三者不必定人终身⑤。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注释

①漫无可否:漫,本义为无边无际,这里引申为无论做什么或对什么的意思;可否,这里指发表肯定或否定的意见。②临事:即事到临头。③迟回,迟疑不决或犹豫不前。④关情:牵动,感动。⑤定终身: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

译文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临头就迟疑不决,足见此人优柔寡断。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情,却伤心落泪,大动感情,足见此人不理智。这类人的仁慈纯属“妇人之仁”,不能跟他们推心置腹地相交。然而以上三种情态却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命运。如果能够以上述三种情态作为反例而与他人交往,那么一个人就可以朋友遍天下了。

解读

曾国藩对“漫无可否,临事迟回”和“不甚关情,亦为堕泪”这两种人的评价是“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生活中有一类人对什么事情都拿不定主意,他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缺乏必要的信心,因为没有信心,因此也成不了什么事。久而久之,只有去搞因循守旧、勿需动脑的事。这样的人一生的状况,可想而知。其实,这种人最大的弱点不是性格软弱,而是胸无大志。因此他们遇事无主见,喜欢推卸过错,不敢承担责任,拈轻怕重,唯唯诺诺。这样下去,最终自然什么成就都没有,含含糊糊地虚度了一辈子。

“不甚关情,亦为堕泪”,指生活中那类多愁善感的人,他们内心世界很丰富,也非常敏感,见花动情,闻风伤心,如病中的小女人,软弱憔悴。凡遇事情,不论与自己相不相关,都一副泪眼汪汪的样子,一副病中女儿态。这自然是一种仁慈之心,但对于干大事者,并非都是好事,因此曾国藩称这类人为“妇人之仁”。这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干大事者必不拘细节”。像妇人一样婆婆妈妈,是干不了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