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
3005500000025

第25章 生活离不开工作——事半功倍的心理技巧(1)

这个世界好像充满着神秘的不平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不一定正确。“事倍功半”的麻烦总是困扰着每一个追求效率的有心人。

在本章,我们要告诉你“多”与“少”的真正奥秘,为你提供事半功倍而达成目标的心理秘诀。

69.注意的稳定性——鬼斧神工来自忘我境界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注意长时间地稳定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如上课时专心听讲,注意力就会稳定在老师的讲课上。当然,严格说来,注意的稳定性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任何人都无法使自己的注意永远稳定在某个对象上。

一般地,单调的活动就往往会降低人的注意力,而活动多样化,并且不同的活动交替进行,或者不断出现新内容,就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在培养自己的注意稳定性的同时,要注意避免注意分散的现象,加强抗干扰能力。

梓庆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长砍削木头,制造一种当时常用的乐器———鐻(ju)。

梓庆制作鐻的手艺非常高超,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是鬼斧神工。鲁国的君王闻听此事后,召见梓庆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鐻的?”

“我是个工匠,谈不上什么技法,”梓庆回答说,“我只有体会,在做鐻时,从来不分心,而且实行斋戒,洁身自好,摒除杂念。斋戒到第三天,不敢想到庆功、封官、俸禄;到第五天,就不把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褒贬放在心上;到第七天,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时,心中早已不存在晋见君主的奢望,给朝廷制鐻,既不希求赏赐,也不惧怕惩罚。”

梓庆在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之后,才进入山林中,观察树木的质地,精心选取自然形态合乎制鐻的材料,直至一个完整的鐻已经成竹在胸。这个时候他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否则,我不会去做!”梓庆说。在向鲁王详细介绍制鐻的过程后,他继续说:“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结合。我的鐻制成后之所以能被人誉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须执着、专一、忘我,也就是把注意力稳定在注意对象或所从事的活动上。就像凸透镜把光线聚在一点上,能产生巨大的热量,甚至引起燃烧,没有高度的注意稳定性,几乎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得很好。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上的时间。人在感受某种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如果把一只表放在离人一定距离的地方,使他刚能听到表的滴答声,这个人会时而听到表的声音,时而听不到;或者感受到表的声音时而强、时而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起伏的一次周期可以分为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正时相表现为感受性提高,负时相表现为感受性降低。起伏的速度在人与人之间、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每次起伏的周期平均约为8~10秒。注意的起伏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有关。现代神经生理学家提出新的假设,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机体一系列的机能变化联系起来,认为是动脉血压、呼吸的节律性、一定类型神经元的节律性的机能作用的结果。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活动上的时间。它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同一对象,而是注意的对象或行动有所变化,但人对整个活动仍保持着注意。比如在学生上课过程中,可能既要听讲,又要看黑板、记笔记等,但注意力始终保持在上课这一活动上。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而引起的“分心”、“走神”现象。无关刺激对注意干扰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刺激的特点与注意对象的关系。实验证明,与注意对象相类似的刺激比非类似的刺激干扰作用更大;同样的无关刺激,对知觉的影响小,对思维的影响大;在知觉过程中,视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小,听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大。

此外,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着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的分散。但这并不是说任何附加刺激都会引起注意分散,相反,隔绝外界的一切附加刺激,要想保持稳定注意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缺乏外界刺激,大脑皮层难以维持较高水平的兴奋,要保持注意就非常困难。所以,有时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但不会减弱注意,反而会加强注意。

70.选择的优化——歧路亡羊

选择是复杂系统自身固有的行为,我们可以把选择看作“博弈”的过程:不仅环境在选择系统,系统也在选择环境,双方各自作为一个可能性的集合,互相构成挑战。系统和环境具体的相互作用(挑战和反应,试探和反应)决定了有序结构的形式和进化的方向。而系统的自我选择则是系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典型表现,是系统自我规定和自我发展的基本机制。

不难理解,具有自觉的选择能力,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其本质在于选择。这就是说,人人都应当有选择的能力。在选择时,选择面要适当,过窄和过宽都不利于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歧路亡羊》是《列子》中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一天,杨子的邻居在牧羊的归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驰而来的一行车马,羊群因受惊吓而四散跑开了。等车马过后,那人把羊唤拢,急忙赶回家。他仔细清点以后发现丢失了一只羊,于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并邀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找羊。杨子在一旁不以为然地说:“咳,才丢一只羊,何必兴师动众,派这么多的人去找?”邻人说:“山野、田间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过来。”杨子觉得说的有理,就没有反对。他目送着这一行人出了村口。

那邻人带领大家先沿赶羊回家时经过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个人沿岔路去搜寻。没过多久,他带去的人被分派完毕,剩下那邻人只身走大路。可是没走多远,前面又出现了岔路。他站在岔路口左右为难,焦急中任选了一条路走去。走着走着,只见前面又有岔路,他就感到无可奈何了。那时天色已近黄昏,他只好往回走,沿途碰到其他的寻羊人也说自己遇到了相同的困难。

杨子正在家吃晚饭,听见外面有嘈杂的说话声,知道是找羊的人回来了。他走出门去问那邻人:“找到羊了吗?”邻人答道:“跑丢了。”杨子说:“你带了那么多的人去找,怎么还找不到呢?”邻人说:“我知道大路边有岔路,所以找羊时多带了几个人。可是没想到岔路上还有岔路。在只剩一个人面对岔路的时候,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若有所思,一言不发。杨子的门徒发现他一天也没有露出一丝笑容,都觉得有点奇怪,就不解地问他:“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说:“我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如果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我们应当怎样强化选择能力、优化选择方法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选择面既不能过窄,也不能过宽,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陷入选择面过窄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能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决策,才能做到合理。一个人在进行判断、决策的时候,必须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决定取舍。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不”的话,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判断,只有在许多可保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判断。

但是,选择方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也不是的。选择的方案过多,会搅得人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结果,“多方案”偏偏成了“无方案”,最后什么方案也确定不下来,得到的只是心理上的困惑。歧路亡羊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面对这种困扰时,也不能因困扰而不作选择,否则所有的价值方案将一并被舍弃。就好比出门远行,飞机虽有速度,却没有火车安全,火车较安全,却又没有飞机的速度。我们总不能因两者都不完美就干脆不出门。这时就需要果断,当然是指要果断地去选择“最值得选择”的方案。这就是要用意志的力量,首先学会“限制自己”,让自己聚焦于有限的,又是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上,然后从中做出最佳的选择。

71.心理疲劳——比尔·盖茨为何不知疲倦

生理疲劳对人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比较直观,体现为人的体力或脑力的下降,并进而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而人们对心理疲劳则了解得较少。心理疲劳也经常在我们身上出现,而心理学家对心理疲劳的揭示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心理疲劳常和生理疲劳掺杂在一起,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机制很难认识、描述清楚。

心理疲劳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迟缓、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更主要指情绪浮躁、厌烦、忧虑、倦怠,感到工作无聊等现象。在感知敏感度方面,心理疲劳者除有与生理疲劳者共同的一般的感知敏感度减弱外,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即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饥饿、姿势不舒服、睡意等。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疲劳的反应是倦于工作,也就是说,心理疲劳造成的工作效率降低的原因是所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实践证明,心理疲劳对工作效率的危害要比生理疲劳严重得多,且前者比后者更难消除。

引起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其中虽有些与导致生理疲劳同样的原因,但说到底仍以心理因素和个体周围的环境的影响为主。比如体育比赛中胜负双方体力上的消耗往往相差无几,但各自产生的疲劳却相去甚远:胜方为获胜和周围观众的掌声感到自豪、高兴,几乎不感到心理疲劳,就连体力疲劳也顿觉恢复;负方则不然,他们感到懊丧,感到来自观众、教练和亲朋好友的压力,个个无精打采,顿觉非常疲劳(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优柔寡断,不能解决问题;情绪不良,心烦意乱;生理疲劳的结果等。

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他的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引用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为什么同样是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天才”在一生中可以做那么多事,而远远超出常人?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勤奋加上1%的灵感。”问题是,他们为什么愿意那样勤奋?愿意为工作做出那么多的努力?这正是所谓的天才人物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根本区别所在。

李开复在书中揭示了这个奥秘,即一个人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工作,或者说,是他的积极情绪导致他工作不容易疲倦,而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产生。这个结论符合科学家关于心理疲劳的发现。

科学家发现:只是用脑不会使你疲倦。如果只讨论脑的话,那么它“在八个或者十二个小时之后,工作能量还像开始时一样地迅速和有效率”,脑部是完全不会疲倦的。那么是什么使你疲倦呢?心理治疗专家们都说,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

什么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坐着不动的工作者,使他们疲劳呢?

是快乐?是满足吗?当然不是,而是烦闷、懊恨,一种不受欣赏的感觉,一种无用的感觉,太过匆忙、焦急、忧虑——这些都是使那些坐着工作的人精疲力尽的心理因素。成功人士和普通人的工作量有天壤之别,前者能有效地战胜疲劳,焕发出无穷的活力,精力充沛,奥秘就在这里。

72.潜能激发——将自己没有动用的90%的能力挖掘出来

确实,我们都没有全力以赴。研究人类潜能的科学家估计,人类有90%的能力从未动用。有的专家甚至说,人类潜藏未用的才能高达95%。

我们大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拥有多少才能,但请想象一下,只要能开启潜能的宝库,我们可以成就多么伟大的事业。一家企业如果仅以5%或10%的效率经营,必定倒闭无疑。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尔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名装配工人。传说他这个部门就要“全面自动化”,不再使用人力了。同事们烦恼又忧愁,他们大都已步入中年,本以为可以在装配线上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的。比尔的处境和他们一样,同在这艘即将沉没的船上。但是,他为自己制造了救生艇。在一切都未定案之前,比尔便利用晚间去学习电脑硬体维护,并将此事告诉领班,大约过了1年,事情真的发生了,厂方遣散了110名工人,以机器人取代。比尔收到解雇通知后,要求与领班面谈。他告诉领班:“你可能需要一个人,让这些新机器保持最佳状态。而如果这个人熟悉装配线的作业情形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可能更好。”领班也有同样的看法,于是向上司推荐了比尔。比尔不但得到这份工作,有了新头衔,还加了薪。

像比尔这样尽其所能,发挥才干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1. 平庸的窠臼

我们的社会充满着“差不多精神”。上班的人9点钟打卡,就开始盼望着5点钟的下班铃声。不管是经理人员或是一般的职员,都把工作当作是两个周末之间的插曲。大家都喜欢说:“别太卖力啦!”

美国宪法上说:“人类生而平等”,许多人把它曲解成“人皆有权享受同样的成果”。埋藏才能不用的人自认为应该与全力发挥所能的人收入相等。鹤立鸡群的滋味并不好受,工作比别人长久,比别人努力的员工,以及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的企业家,往往会招人讪笑,受人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