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3005300000045

第45章 三教九流尽精英,胡雪岩这样识人用人(1)

做大事的人一定要学会识人用人,最合理地分配自己属下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雇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雇员的才能。“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人各有所长,用人要择才任势,使天资、秉性、特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得其所。胡雪岩可谓是深谙此诗中所蕴涵的道理,在对内部雇员的使用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一套识人用人观。

一 辨识人才,独具慧眼

识人要诀:德看主流,才重一技。

胡雪岩对内部雇员的使用总的来说就是遵循“德看主流,才重一技”的原则。具体来看就是:以长取人,不求完人;以诚待人,用人不疑;以利激人,奖罚分明;以爱容人,得饶人处且饶人。正是从“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这点出发,胡雪岩在辨识人才的时候,从不为世俗所左右。他独具慧眼,即使是那些在别人看来是“败家子”的人,他也能发现他们的长处。比如他收服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刘不才,使其担当特殊的“清客”角色,最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专门和达官阔少们打交道的能手。

1. 多角度看人,不致看错看漏

胡雪岩选取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看了人再用”。但他的这一个“看”字,内容特别丰富:既有长相、身材、胖瘦的察言观色,又有专业素质、生活习惯、社会关系方面的背景考察。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多视角的考察,才能全面地把握一个人的优劣长短,然后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胡雪岩做了许多大生意,手里已不缺精于某一行当的专门人才,他缺的是拥有非凡“外场”能力的人才——善于应酬,能在外面跑业务的业务员。阿巧姐把自己的弟弟福山推荐给了胡雪岩。这天,胡雪岩在苏州的主管周一鸣把福山给胡雪岩带来了。

胡雪岩首先看了福山的相貌:一个年轻后生,长得高大白皙,极其体面。那张脸生得清秀,且带点脂粉气。进而又听了福山说话,感觉他苏州话中的脂粉气更浓。胡雪岩心里十分高兴,这样的人在外面肯定会有吸引力。

胡雪岩问了福山一些情况,了解到福山已在一家布店当了3年学徒,在算账方面极其熟练,于是就出了一个题目考察福山的算盘。只见福山五指翻飞,将算盘拨得清脆流利,仅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声音,就已经知道是好手。待福山报了结果,自己又拿算盘复算了一遍,一点不差,甚为满意。

不过,胡雪岩还要再考验一下他,才能委以重任。这时,正好胡雪岩的两位朋友刘不才和袭丰言到了苏州,趁闲时去当地一个叫山塘的有名“堂子”吃花酒去了。于是,胡雪岩又问福山:“你苏州城里熟不熟?”“城里不熟。”“那么,山塘呢?”“山塘熟的。”

福山有点不解地问道,“先生究竟要问什么地方?”

“我自己不去,想请你去跑一趟。我有两个朋友在那里,一个姓袭一个姓刘,你看看他们在那里做什么?回来告诉我。”胡雪岩停顿了一下,又说,“你不要让他们知道,有人在打听他们。”

“噢,我知道该怎么做。”福山很沉着地答应着,站起身来,似乎有些踌躇,但终于很快地走了。

胡雪岩这种考察人才的方法很特别,在一般人看来,要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学徒到清朝时的“红灯区”去找人,总是不太合适。连周一鸣都觉得不妥,担心福山太小,会掉进花街柳巷的“迷魂阵”。

胡雪岩却认为周一鸣的担心大可不必,并解释说:“我看他那个样子,早就在迷魂阵里闯过一阵子了。我并不是为难他,而是要看看他对那方面到底熟不熟。少年入花丛,总比老了入花丛要好。我用人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讲究少年老成,可我要求的是不光年纪轻,还要有能力,有经验。因为只有什么事都经历过,看过之后,到了紧要关头,才不会掉入别人的‘迷魂阵’。”

这番见解,周一鸣倒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时无话可答,仔细想想,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周一鸣又替福山担心说:“他身上没有什么钱,就是找到那里,那种门槛怎么踏得进去?”

“这就要看他的本事了,不去管他。”胡雪岩说。

就在两个人闲聊的时候,福山回来了。

“刘老爷在那里推牌九,挤了一屋子人,都是那里的娘姨、大小姐;袭老爷一个人在那里喝酒。”福山说。

“一个酒鬼,一个赌鬼,到哪里都一样。”胡雪岩笑着说。

“福山,”周一鸣问,“你是不是亲眼看见的?怎么晓得是他们两位?”

“那里有个相帮,我认识,”福山脸一红,说,“我托他们领我进去看的。”

周一鸣这时觉得胡雪岩说他“在迷魂阵里闯过一阵”的话有点道理了。胡雪岩对福山夸奖了两句:“你倒蛮能干,在外面自己会想办法,很好,很好!”

接着又问:“有没有到外面去过?比如说湖州?”

“没去过。”福山刚受了鼓励,充满信心地说,“不过没有去过也不要紧,只要是胡先生的吩咐,我一定会努力办成的。”

经过这么一番考察,胡雪岩才正式起用了福山。按常人的眼光,年轻人闯入“红灯区”,那肯定是要学坏的,这样的人再有才,也不能重用。可是胡雪岩却认为闯过那种地方是一种长处。对福山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诱惑无时不在,他经过看过,有了经验之后,才能不觉得惊奇,到了紧要关头,才不至于掉入“迷魂阵”,这比没有经验要好得多。

2. 察人于无形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重要,关键岗位的用人更为重要。他们与自己的事业密切相关。胡雪岩在关键岗位的选人方面尤其慎重。

胡雪岩依附王有龄的势力将生意做到了各行各业,涉及人员范围广,有江湖人士、官员、洋人,而且做得相当成功。这以他个人之力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是因为他手下的一批人才为他尽心尽力。与其说是人才,不如说有胡雪岩这样的伯乐,因为有胡雪岩,千里马才有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

事业鼎盛时期,胡雪岩的钱庄遍及杭州、宁波、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典当行开了二十多家,同时胡雪岩自身还要兼理丝绸、军火方面的生意,手下分号的用人自然成了头号问题。对于这一点,胡雪岩比较得意,也有些自负。他能识人,更能用人。

胡雪岩考察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察人于无形,也就是在被考察人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就将其能力、品性等了然于胸。

胡雪岩考察的第一个副手是阜康钱庄的第一任店务总管刘庆生。

依靠王有龄在浙江海运局的势力,胡雪岩的粮米生意颇为顺利,资本也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凭他在钱庄当了十多年伙计的经验,胡雪岩打算开设一家自己的钱庄,这主意得到了王有龄的赞同。

胡雪岩要开设个人钱庄的消息一透露出去,他过去钱庄的老朋友都踊跃地向他推荐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档手。很快人员几近配齐,就差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店务总管了。胡雪岩知道此职位的人员至关重要,宁缺毋滥。

这时,永丰钱庄的张胖子向胡雪岩推荐了一个名叫刘庆生的人。

由于店务总管一职直接关系到钱庄将来的发展,胡雪岩当然不会随便听信别人之言,他要亲自考察一下刘庆生。胡雪岩要开钱庄,但他自己太忙,实在脱不开身来做具体的店务,因此,必须寻找一个“档手”来管理钱庄的具体事务。

刘庆生是大源钱庄的一个小伙计,张胖子说此人很能干,胡雪岩也跟他打过交道,留下的初步印象是外头应酬能力强,人缘好。但是,他还必须进一步考察刘庆生,因为“档手”是钱庄极重要的位置,关系到钱庄的前途。

一个晚上,胡雪岩不说明什么事由,将刘庆生请到家里来商谈。一坐下,胡雪岩便东拉西扯、天南地北地说了一个时辰,意在考察刘庆生的耐性。只见刘庆生态度随和,不急不躁。这一关算是过了。接着,胡雪岩又考察刘庆生对本行知识的熟悉程度。他以闲谈形式考问,出的题目都很难,刘庆生据实回答,大都不错,第二关又算过了。

“庆生兄,”胡雪岩又问,“钱庄这一行,我离开很久了,不晓得现在城里的同行,一共有多少家?”

“大同行八家,小同行就多了,一共有33家。”

“噢!哪33家?”

这下显出了刘庆生的本事,他从上城数到下城,一口气报了出来,一个不缺。这份记性,连胡雪岩都自叹不如。到此地步,胡雪岩差不多已决定要用此人了,但是他还不肯明说。又闲说了刘庆生家中的一些情况和刘庆生在大源钱庄的情况,最后才摊牌请刘庆生来新开的钱庄帮忙。

第二天,胡雪岩又给刘庆生一大笔钱,叫他去租套房子作为办公地点,意在暗暗考察一下他能否放开手脚来办事,有没有办大事的气魄和眼光。后来他发现刘庆生在这方面出手阔绰,一点也不小家子气。于是,胡雪岩心中的最后一层顾虑也消除了,正式定他为钱庄“档手”,代理钱庄各项事宜。

胡雪岩考察人,妙就妙在无形之中,以突然袭击或秘而不宣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考核,使人才的才能和品性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

有一次,胡雪岩到湖州去了几个月后,回到钱庄,也不跟刘庆生照面打招呼,而是暗地观察店内的营业状况。后来坐进店中,刘庆生递来账本让胡雪岩过目,胡雪岩接过看也不看一眼就递了回去说:“账就不必看了,明天我要去外面办件事,现在店内有多少现款?”

“约有84 000两。”刘庆生回答。

“这两天会有人来提款吗?”

“后天有。”

于是,胡雪岩挺直身子说:“你给我开个80 000两银子的账,我只要明天一天,后天就还来。”

当看到刘庆生手脚利落地开账并提出现款时,胡雪岩露出了非常满意的笑容,因为他并非真的要用80 000两银子,而是借此考察店内收支账是不是正确。

本行知识考察完毕之后,胡雪岩进而暗中考察刘庆生的为人,看他手脚是否放得开,手面是否宽绰。因为刘庆生和胡雪岩一样是伙计出身,一个月只有不到二两银子的收入,现在每个月给他十几两银子,很可能一下子适应不了,舍不得花。舍不得花,就是手面不阔,有可能是个好伙计,本分的事能处理得很好,但终究做不成大生意。

结果,刘庆生首先包租了一座颇为雅致的小院。这样胡雪岩才相信他做事是放得开的,最后一层顾虑也消除了,于是便放手让他管理阜康钱庄的所有事务。刘庆生不负所望,阜康钱庄在他的经营管理之下,很快发展成为杭州钱庄业中的大户,招牌打响了,且信誉极佳。

3. 加以诱惑,方显人性

在去湖州拜访郁四的时候,胡雪岩由于没有与郁四打过交道,因此在一间酒馆里,问:“谁知道郁四的住处?”

陈世龙走了出来,拉上黄包车,一直将胡雪岩送到目的地。胡雪与陈世龙闲聊的过程中,发现此人不但头脑聪明,干事也挺利索,便想用此人,以后为自己跑跑腿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后来经过郁四的介绍,胡雪同样地对陈世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用人放心,他要先对陈世龙进行一番考察。因为陈世龙酷爱赌博,胡雪岩便要求他若准备为自己做事的话,就必须改掉这一恶习。为此,胡雪岩特意给了陈世龙一笔钱,随后暗中派人跟踪他的足迹。结果,跟踪的人发现,陈世龙虽然按捺不住赌瘾发作,进了赌场,但看了半天的“边风”,却始终未下注。

胡雪岩对陈世龙的表现颇为满意。当然,这一切考察过程事后也一直没有告诉陈世龙,暗中考察才会得到真实的效果。这时,胡雪岩心里有了一个计划,准备把陈世龙送到上海去学洋文,将来他的丝业一定会发展到去上海做销洋庄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与洋人打交道时,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人在生意中做翻译,那么肯定会吃很多亏。

尽管后来因形势变化,陈世龙没有做成翻译,后来的翻译由一位朋友古应春替代,但陈世龙在湖州的丝业生意中却独当一面,全权处理湖州的一切事务。胡雪岩这种考察并培养人才的发展思路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4. 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大凡一些有才华的人,总难免引来众人的非议。只有具备独特见解的人才有与众不同的见地,正因为他们对事物有深刻的见解,常人无法体会其深远意义,所以他们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会遭到别人的反对和议论。

胡雪岩能够看到一些人的这一点,所以他总是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司马松就是胡雪岩不拘一格所选的人才。

当时,王有龄在湖州刚上任,统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民变,“乱民”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树起大旗,自称“无敌大王”。消息传到湖州,王有龄大为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讨论的结果是,手下幕僚大都认为应该进行剿杀。

然而有个叫司马松的幕僚却反对这样做。他说:“如今官兵久不训练,不知拼杀之事,乱军风头正健,不与之相争才是上策。否则,一旦官兵失败,只怕四处的乱民都会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可安抚民心,也可平定民乱。”

这个司马松人缘很不好,平素寡言少语,又好贪小便宜,衣着服饰乱七八糟,同僚很看不起他。王有龄也不太喜欢他,只因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今日见他未出兵便先言“败”字,很是气恼,便不予理睬,而派了个营官领了一千人马去镇压乱民。

司马松见王有龄一意孤行,也不多说,只是摇了摇头。

事情果不出司马松所料,一千名官兵在中途便中了埋伏,死伤大半。别处的饥民见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便也纷纷起来闹事,响应“无敌大王”。

这时,王有龄才知道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办的,他赶紧召集幕僚,商议对策。众幕僚说来说去都没想出个好主意,王有龄突然想到提倡“安抚”的司马松,定睛一看,发现司马松没来,一问,才知司马松近来身体有恙而告假休养。王有龄赶紧派了个人去请司马松。不多久,差役回来说,司马松病得太重,不能前来议事。

王有龄无奈之下,只得派衙役带着一封安抚信,去与“无敌大王”谈和,哪知乱民根本不领情,不但杀了那衙役祭旗,还扬言要杀进湖州。

胡雪岩这时从外地赶回来。王有龄犹如见了救星,把近来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胡雪岩。

胡雪岩道:“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先派人打听司马松的情况。不一会儿,手下回报:“司马松正在江边钓鱼呢!”

王有龄一听,不禁勃然大怒,知道司马松是在戏弄自己。

胡雪岩并没有生气,而是说:“王兄,不可意气用事,纳其人而不知善用,你也是有过错的。”王有龄也是个大度之人,回头想想自己确实有错,难怪司马松会有如此举动。只是此时,该如何去说服司马松呢?

胡雪岩向王有龄保证说,只要自己出面,司马松一定会回来帮助你。

胡雪岩先派人了解司马松的情况。原来司马松是个遗腹子,全靠母亲把他养大,后来又替他娶妻。一家人眼看要过上好日子了,谁知老母又一病不起。雪上加霜的是没过几年,妻子厌倦了伺候婆婆的日子,撇下五个儿女,跟人私奔了。司马松既要照顾老母,又得照顾孩子。欠了一屁股的债,债主不时上门催讨,但他哪有钱还?

司马松有位朋友很可怜他,便通过种种关系把他介绍到王有龄的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