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3005300000040

第40章 智、勇、神、强,一个通天入地的狠角色(2)

“这是因为胡大老爷晓得我做东,没有好东西吃,心里先就有打算了,所以说好。”

“这就叫‘知足常乐’。”胡雪岩说,“凡事能够退一步想,就没有烦恼了。”

这天晚上他再想阿巧的去留,就是持着这种态度。譬如不曾遇见她,譬如她香消玉殒了,譬如她为豪客所夺,这样每自譬一次,就将阿巧看得淡了些,最后终于下了决心,自己说一声:“君子成人之美!”然后叹口气,蒙头大睡。

这一口气叹得!多少英雄意气,也都消磨进去了。莫名的怅惘失落,无非是为了事业前程,代价太大了,不过,回报也大。有了这种豪慨之举,自己不愁在江湖上没有朋友。

胡雪岩在官势上做到极顶,是遇到左宗棠。不过,和左宗棠这样光明磊落的封疆重臣在一起,需要的并不是小恩小惠,而是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才能。如果是个庸才,左宗棠以他的骡子脾气,吹灰之力就可把你攻倒。如果是个人才,左宗棠自会奉若上宾。

有记载说:“咸丰五年,杭州失守,王公殉难。继者为左中丞宗棠。胡以前抚信任,为忌者所潜。左公闻之而未察,姑试以事,命筹米十万石,限十日,毋违军令。胡曰:‘大兵待饷,十日奈枵腹何?’左公曰:‘能更早乎?’胡曰:‘此事筹已久,若待公言,已无及矣。现虽无款,某熟诸米商,公如急需,十万石三日可至。’左公大喜,知其能。命总办粮台如故,而益加委任。”

有了左宗棠这样的疆臣看重,胡雪岩所谓的官势就已做成。所谓势利,就是以势取利。初有王有龄的海运局差使,借重海运银两做生意,后王有龄升巡抚,得一省之利为己调度。现在左宗棠金戈铁马,花十年之力平定西北叛乱,胡雪岩借的势也就大了。清廷倚重左宗棠,要靠他来收复叶赫那拉氏的故土,保住大清的风脉元气,免不了要言听计从。

左宗棠得朝廷之势,也就是胡雪岩得朝廷之势,十数年间,转运输将,购置子弹,筹借洋款,拨饷运粮,无一不要胡雪岩经手。以此种大势,求什一之利,胡雪岩的势力如日中天,财富也从原来的数十万转至数百万近数千万。回头再看胡雪岩的赠金赠妻,才见得胡雪岩为事业所下的功夫极深。也见得利势不分,自有其道理。

急功近利是商人的通弊。如何能吃小亏而耐一时之难;获取一条不尽财富滚滚来的巨利之源,应该是商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就需要代换理论。小利是小忍而得的,忍的实质是先不求利,而求做事。做小事情,从开始忍耐到获利的间隔小,获利也就小。做大事情,从开始忍耐到获利的间隔大,获利也就大。一般来说,只要方法正确,获利和所做的事情、和忍耐的能力总是成正比的。封建时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一读便是寒窗十年,所得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商业活动和读书的道理一样,急功近利的做法,根本别想获得黄金屋、颜如玉。“先不必求利,要取势。”胡雪岩看出利势不分家,就有了他的取势行为。官势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厚利,“光有官势还不够,商场的势力我也要。这两样要到了,还不够,还要洋场的势力。”

这就典型地道出了胡雪岩在商业上的总体谋略。这个谋略的核心是取势,犹若修水库蓄水,犹如修铁道运输。开头看起来成本大,回收慢。然而,一旦水库、铁路修好了建成了,由此而获得的利益却是稳而源长的。

对于胡雪岩来说,他做生意的本来手法就是要放眼光、放胆量。他不屑于因蝇头小利而障住了身手,他看得远,所以心思做得深。

天下大势他很了解。首先是洪杨之乱,由此而引起整个社会的人口大流动,财富大变迁,非一时可以安顿。其次是海禁大开,眼看着洋枪洋炮挟着西方产品滚滚流入中国市场。中国和西方有巨大的差距,也非一时可以弥补。

不但了解大势,而且独具主见。一般人因洪杨之乱而惶惶,忙于逃命的、趁机捞一把的都有。胡雪岩看准了,长毛是不会持久的,官军早晚要把他们打败。既然形势是这样,浑水摸鱼,两面三刀,投机取巧,都不是地道的作为。最好的做法,就是帮官军打胜仗。只要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亏本也做。要晓得这不是亏本,是放资本下去,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势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出过力的,公家自会报答你,做生意处处方便。你想想看,这还会不发达吗?

了解大势了,就好取势。势在官军这边,自然要帮官军。只有昏头黑脑的那些人,才不计社会大的走势,单为眼前可图的几笔小小生意而断了大的前程。

洋人那一面也是这道理,“洋人虽刁,刁在道理上。只要占住了理,跟洋人的交涉也并不难办。”

这种看法,在海禁开放之初,着实颇有与俗不同之处。因为照一般的见解,洋人不是被看做茹毛饮血的野人,就是被视做不可冒犯的神人,结果就无法和洋人平等相待,做出了许多滑稽可笑的事情。

胡雪岩一开始就定了讲道理、互惠互利的宗旨,自然又占了风气之先,为他商业上的发达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有了对这两个大变动的分析,胡雪岩就逐渐把做生意的力量和心思放在了蓄势、取势上。看到了大的形势,并顺应大的形势走,这是顺势。但是光有这一点还不够,跟着大势走仅仅是顺应时势,胡雪岩还要进一层,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置身于能控制大势的核心,这就是“做势”。

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做势就是行动。

在官场上,通过资助王有龄、黄宗汉、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过为他们出谋献策,出力出资,把他们的功名与利益和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此人须臾不可离”或者说“天下一日不可无胡雪岩”的效果。这样就取得了官势。

王有龄、何桂清等的升迁和享乐离不开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叛乱,建立万世功名也离不开胡雪岩。

胡雪岩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所以也就能抓住他们。抓住了这些人,也就抓住了他们做官而自然形成的官势。有这些靠山在,运粮拨饷,筹款购枪,无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这些人也正眼巴巴地等着你的这些东西,又何愁不能从中渔利?

例如,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行借款成功,就很能说明问题。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还没有向洋人贷款。曾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是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使他得以坚定,最后得到朝廷的准许。

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成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这是时势使然,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绝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赋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二则当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朝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情,其分量自然也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胡雪岩长袖善舞,层层投靠,左右逢源,把人们看得目瞪口呆。

事实上,在官场上的所为,只是胡雪岩取势的一部分。光有官势,并不能使胡雪岩的商业活动达到完善的境地。

在胡雪岩看来,只要是有利于自己商业谋利的势,他都要争取,都要去做。比如以漕帮为代表的江湖势力,比如商场势力和洋场势力。

二 智勇神强,无往而不利

胡雪岩的过人之处是“对事情看得透,眼光够远,从不会轻忽小事情”。

胡雪岩独具的传奇生平及经商致富之道,源于他忠于人、勤于事的性格,使他从无到有、富可敌国;他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在纵横乱世政局中力挽狂澜;他从一己小霸业,到民族大霸业,胡雪岩的性格、手腕与周折,造就了其独特的商道、政功。

要做一个能赚大钱的成功商人,必须有过人的胆识与气魄,简单说来,也就是要做别人想不到去做或者想到了但不敢去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察人之所未察,在人所共见的风险中看见人所未见的事情,并且只要看准了就敢于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风险。当然,勇毅并不是决断的唯一因素,这种勇毅是有基础的,那就是对事情的全面彻底的了解、预见的眼光、正确的推断。

胡雪岩的过人之处是把古人的智谋魔化成商家之道,处处先一手,又处处留一手,终于把握住天下商势,成己财富人生。胡雪岩在大时局中练功夫,这才是大商人的姿态。

1. 智就是通权时变

智即权变,也就是观察市场,通权时变。这是一个商人的基本要求,而胡雪岩的商业智慧还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把智运用到义上,以攻心为上,以此把握商情;第二是把智化解为“眼光”,以此评判生意。

胡雪岩智慧的首要特色就是化智入义,把自己在人情关系上的基本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体人情,通人性。他对人情的体察到了十分细微的地步。

比如,他因资助王有龄而丢了饭碗,自己落魄了,他决不去找老关系的麻烦,宁可屈尊去吃门板饭。一旦发达了,他又精挑细选礼品,把老同事们服侍得服服帖帖。个个觉得,胡雪岩这人有难了不会找熟人麻烦,有福了会和大家一起享。

这是智慧,这是人情的智慧。胡雪岩知道人心厌恶啰嗦,有人给你讨麻烦总是件不快的事;反过来,人本性中又总爱占小便宜,你能满足他这一小小本性,他就会喜不自胜。

将这个入微体贴的关于人性的知识运用起来了,做出来的行为就入了义。

比如,和松江漕帮的尤五商谈“民折官办”的事情时,揣知尤五卖米隐衷。胡雪岩就捕捉到了这一心理,并且拿话挑明了,告诉尤五,有什么难处,胡雪岩自然会帮,否则还不如不买这批粮食。

难处存在心里,被人讲明了,并且帮你落实了解决办法。这就是为人打算的举动,显出是朋友了。因此,关于人性的体察,又化做了与义有关的举动。

这种智,算不算商业智慧?应该算,而且应该算上乘智慧。因为这种智慧是边拆边用,边用边结,最后上升为义,又借义为以后的商业往来打开了路子。新的机会由于受这种义智的鼓励,是越滚越多,越扩越大。等于每一次都为未知的下次增加了取胜的机会,它和单纯的商业市场估计大为不同。

我们拿营兵罗尚德存银一万一千两的例子来做比较。

按一般的市场操作规则,只需点明银两,立折为凭即了。

或者按现代银行储蓄法则来做,发现此人行踪可疑,身份与银两出入太大,先把来人稳住了,找到警察来盘问清楚再说。

胡雪岩却人未打交道,已经义名在外,罗尚德是听了自己的表亲杨书办讲述胡雪岩的侠义之举后做出判断的,姓胡的这人靠得住。

这个判断正是胡雪岩前两次关于人性智慧运用后,化智入义的结果。

第一次是资助王有龄,人皆尽知的。

第二次是阜康开业,先开二十个大洋的户头折,托杨书办一一送到官场内室手里。

有了胡雪岩的一贯表现,罗尚德就有信心上门存银了。

存银却不要折,也不要息,显然别有隐曲。换一个人不见得会处理,胡雪岩却借故要和他摆一碗。

这一摆就有了时间缓冲,胡雪岩又算对了,酒酣饭饱,罗尚德把自己的故事全道给了胡雪岩听。

罗尚德年轻时嗜赌,结果亲家老丈召他入堂,告诉他,如果他愿意退婚,原债不算,另外奉送他一千五百两银子。罗尚德受此刺激,撕了婚约,投军攒钱,用尽了各种手段,发誓要把这笔欠款还清。

胡雪岩的商业头脑又活动开了,向罗尚德表示,罗尚德的这笔钱,以三年为期,三年后来提,一万五千两足银。

利息是给得高了点儿。不过,首先,这又是一个化智入义的机会,有了自己的这一表示,成例放在那里,经罗尚德回去那么一宣传,恐怕短期内的存款,单是罗尚德这一号当兵的,累加起来也会不下十万。其次,利息高低,全看你对存款如何运用。头寸足了,生意大了,区区利息,实在算不上什么。

胡雪岩的商业智慧,实在是以智养智了。

还有一点,胡雪岩不但用他对人情的通透了解结义,化智入义,而且善攻心,化智为利,化智为势。

比如对抚台黄宗汉的贪吃贪索,那是毫无“义”字可言的。但是胡雪岩照塞不误。先是从上海往他老家汇去了两万两,后是从杭州往北京帮他汇到户部一万两。

前一笔化为黄宗汉对王有龄的提拔,从海运局转为署理湖州府。

后一笔化为对嵇鹤龄的补缺,允许由嵇鹤龄代王有龄在海运局的原差使。

两个差使各管一摊官银,只要自己人在,不愁官银不从阜康过,阜康的头寸和实力更不在话下。

嵇鹤龄曾戏称宁可拿钱塞狗洞,也不肯白出孝敬费;王有龄也对抚台大人的暗示置若罔闻,落得抚台大人把脸一沉,端茶送客。

胡雪岩只是听,听出门道了,就适逢其时地派人把事情办了。

这就是胡雪岩攻人心的智慧,即便它是人性的负面,表现出来是恶劣的,也要顺着对它的了解去做。

因为是在做生意,不是在做判官。做生意要的是畅通无阻,要的是取势获利。

胡雪岩商业智慧的第二点是化智为“眼光”。

在上述罗尚德存银一例中便可看出胡雪岩的眼光来。普遍地讲,化智入“义”也是眼光。就是说,胡雪岩在做眼前的生意时,思虑却是放在将来。所以他不做一锤子买卖。

胡雪岩的眼光还有另外一种:“做生意无论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了得,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这是从大处显示商业智慧。

眼光看得大、看得远,手头做起事来就放得开、摆得匀。比如官票初次发行,信用不可知,小眼光的只看到这一点,大眼光则看到官府平逆,民心所向,所以这信用得靠同行维持。官府信用好了,做钱业生意的也跟着占便宜。

胡雪岩的商业智慧,有这两点与众不同,也就注定了胡雪岩走上与官府合作、受朋友拥戴的道路。尤其是化智入义这一点,把侠义之心渗入到商业活动中,把握了人性中的最为复杂的方面,使得胡雪岩有了“东南大侠”的尊誉。现在的人,之所以为胡雪岩所激动,正是胡雪岩迎合了人们追求浪漫的心理。假定一个商人工于算计,斤斤计较,按现代资本主义眼光看,符合商人的一般标准,但其智慧是冷苛型的,做出的事也必平庸无奇,总没有胡雪岩的义智型来得光彩照人。

2. 勇就是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