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钱脉:胡雪岩的那套办法
3005300000037

第37章 胡雪岩的成功可以复制(5)

方世是口碑甚好的准则,圆世是利害相关的准则。能圆自然不方,只是舆论压力来了,只好跟随着众人取方求圆。这种无甚定见的常人生活,是我们时至今日庸碌无为的唯一原因。

胡雪岩的不同正是在这里。他一生下来就没有那么优越的生存条件,与上流想法甚远,对一个钱庄的学徒来讲,高论的遵从与否,无甚压力,既然如此,认准了一条走下去,倒不是很难的事。

圆活既表现在“使活”上,又表现在“灵活”上。治损不致残的处世原则,典型地表现了胡雪岩的这一态度。胡雪岩有一条原则总是恪守不渝的,那就是:总是给对方留个台阶,留条后路。最后的印象总是大体相同的:治我损我,拆我的烂污,那是行不通的,甚至应该让你没有好下场,但是只要你尚有可用的地方,饭总是大家一起吃的。

再比如胡雪岩的朋友郁四因听信家人叨扰,把水晶阿七赶出后,阿七旧情萌发,居然又去纠缠青梅竹马的旧好陈世龙。陈世龙已经有了阿珠,并且心思贞定,立意要干一番事业,以不负师父、妻子和岳丈岳母的期望,岂有对阿七松口之理?

这种局面让陈世龙烦心,让阿七酸心,让郁四灰心。

胡雪岩却想出现代战争简单得不能简单的办法来:“船并老码头。”

阿七和郁四的感情毕竟有了几年,不是那么容易断的。只有阿七重新回去了,才能平抚郁四颓丧懊恼的心。这件事做完了,阿七给陈世龙带来的麻烦自然也就没有了。

不过这事能否成功,关键还要看能否把郁四和阿七分头说拢。这就显出胡雪岩对人心人情的透彻体悟。

到了聚成钱庄,胡雪岩的第一句话就是责问阿七到底咋回事?

郁四面对胡雪岩,只是一个劲摇头叹息。通过察言观色,迂回试探,胡雪岩看出郁四心里还眷恋着阿七,盼着她能够回来,可是他又怕阿七心里有气,故意拿乔。胡雪岩把郁四的心理摸透以后,主意也就有了。他向郁四打下保票,一定帮他把阿七弄回来!

胡雪岩说到做到,他回头找到阿七,摆出为她打抱不平的神态,恨恨责备郁四无情无义,得福不知,一下赢得阿七的信任。阿七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胡雪岩倾诉自己的委屈。胡雪岩一言不发地听完她的一腔怨言,也就把她真正的心意探清楚了。她嘴上虽然怨恨郁四,其实心里一直摆脱不掉郁四的影子,这么一来,胡雪岩便有十足的信心促使两人重归于好了。

结果自然是一阵雷雨,化作了春风。

这是胡雪岩圆融的“融”。总要使各方都感到满意,感到没有羁绊,感到活起来还算有汁有汤,有滋有味儿,这个“圆”字才算没有白做。

胡雪岩的圆世态度,既在通,又有活,还在融,归结在一起,无非是要达到圆满无憾。通是权和变,活是趋向、目标,融是状态,满是结局。

通时权变,这在儒家也是有的。“男女授受不亲”,在儒家看来是经,是本则;嫂溺而叔援,那便是“权”了;人命关天,生命原则突出了出来,在平时为经所制的各种戒律可以暂时失效。这在儒家也是允许的。

这样看来,“失节事大”是经,饿死事小却是有悖于通权原则的。宁明理学之残忍,也正是表现在重经不重权的这种宣扬上。这是一种守原则而弃权变的理论,故而为偏不为圆,为腐不为通。

自然,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它养成的只能是偏执型人格。这种人格,由于有了先导的原则在那里,多半是清高型和不经济、不实惠的一类,作为一个时代的脊梁和社会良心是可以的,依靠他们来维持生计则万万不能。

胡雪岩是事业型的,本来就不受这种主流的影响,因而能毫无羁绊地发展出这种圆世态度来。这种态度,裨之无甚高论,开宗明义就是先要生存,后要过好,然后再培养出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温暖来。因为没有什么固定原则,故而表现为通、活、融、满。

方民是个智慧境界的处世态度,比之浑然无觉的生活状态来有着不小的差别;圆世则是近乎宗教境界的处世态度。因圆而近乎神,只要仔细体味一下“神、通、广、大”四个字,就着实不难理解了。圆世的态度带来的是无所不通、法力无边的效果,这就是“神”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胡雪岩的江湖纵横,呼风唤雨,表现出的东西正是“神”的定义所包含的。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圆世态度。

2.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这也是一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俗话,是说一个人做事,不能只想到自己事情成功的圆满,还要能为别人考虑,要能体谅别人的难处,要能为别人分忧。一句话,一个人不能不想自己,但想自己的时候也不能不想想别人。

胡雪岩常常把这句俗语挂在口头上,而且每天晚上他都要仔细地梳理一下自己白天所做的事,以及第二天应该做的事。该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他立刻就去办,从不耽误。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运漕米的难题,需要松江漕帮帮忙,因为松江漕帮在上海有一家很大的通裕米行,现存十几万担大米,胡雪岩需要说动漕帮首领将这十几万担大米借垫给浙江海运局,以完成他的就地买米之计。胡雪岩以他的见识和懂“门槛”,深得松江漕帮尤五的赏识,被尊为“门外少爷”。关于请漕帮借垫大米的要求也得到满口答应。

不过,从言谈当中,胡雪岩也发现尤五有没有说出口的难处。漕帮的难处,根子在此时朝廷已经提出漕米由河运改海运的动议。江南苏、松、太一带向朝廷输送粮食,一直是由南起杭州、北抵京师的运河水运的,所以称为漕运。负责漕运的船都是官船,分驻各地,称为漕帮。漕帮自然是靠漕运吃饭。不幸的是,黄河淤积逐年加重,有些河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河,“春水船如天上行”,已经无法治理,而运河受到黄河影响,航运状况也越来越糟,天旱时节经常断流,由此,道光初年朝廷就有了漕米改海运之议,到此时海运已经在浙江试行了。

如今漕米改海运,自然是断了靠运河运送漕米的漕帮的生路。对于松江漕帮来说,目前正处于极艰难的时期。一方面无漕可运,收入大减,帮里已经落下很大的亏空需要填补,同时帮里的弟兄的生计也要维持,另一方面,还要设法活动取消海运,恢复运河,到处打点托情,也需要大笔资金。本来那十几万担大米早已定下脱货求现的原则,以敷帮内急用,如今垫付给浙江海运局,虽有差额可赚,但将来收回的仍是大米,实际上完全违背了脱货求现的宗旨,只是尤五觉得自己是一个“江湖上走走”的汉子,故而不愿意将难处说出口罢了。

至于胡雪岩,则决不愿意已经知道别人有难处还要装假卖糊涂。他的原则是:第一,不能只要别人帮自己的忙而不顾别人的难处,“不好只顾自己,不顾人家”。如果别人有难处,则宁可另想办法,也不能勉强别人。第二,要能够把别人的难处当自己的难处,知道别人的难处,就要尽力帮忙解决。也正是有这两个原则,胡雪岩坚持弄清漕帮面临的难处,并请信和向漕帮贷款,以帮助漕帮渡过难关。实际上,由于漕米改海运,许多钱庄怕担风险,已经不愿意向漕帮放款了。

这就是常说的将心比心,为别人着想。

其实,从商务经营的眼光看,能够为别人着想,许多时候常常也是为自己的生意铺平道路的一种方式,至少客观上可以收到这种效果。比如胡雪岩能够主动为漕帮着想并帮助其解决困难,就既有他个人品性在起作用,也有他作为一个生意人从生意的眼光看问题的作用。胡雪岩知道,漕帮当家人尤五固然宁愿克己,不谈自己的难处而爽快帮助自己,但如果自己知道别人有难处而不为别人着想,那自己就成了“半吊子”,自己与漕帮合作,也就是只此一回,再不会有第二回了。事实上也正因为胡雪岩没有做“半吊子”,他也由此与漕帮结成了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胡雪岩其后的丝茶生意、军火生意,如果没有漕帮的合作与支持,几乎都很难成功的。某种意义上说,想想别人或为别人着想,其实际上也就是在为自己着想。

3. 精通人情,帮人帮到实处

胡雪岩熟透人情世故,遇见有才干、可以结交的朋友并能够收为己用的人就相机而变,在帮助对方的过程中自然就放出一个人情。这是胡雪岩在结交朋友时,以情服人的原则,他在帮助对方时,始终能够做到帮人帮在实处,总能够做到别人缺什么,就及时地送什么。做这种事的关键之处在于只要看出征兆就立即行动。

例如,当初胡雪岩随王有龄到上海办事过程中,有事情急切需要当地富商豪绅出面相助。如果贸然拜访,事情肯定无法顺利办好。胡雪岩想必须找机会先送他一样紧缺的东西,但身为富商豪绅,他缺什么呢?在那年代,商人见官低一级,他缺的正是官场给他威风,给他的面子。于是,胡雪岩决定找机会送一个大大的面子给上海富商。恰好当时抚台大人送给王有龄一桌海菜全席。于是胡雪岩与王有龄商量后决定,迅速将这桌酒菜摆到了这位豪绅府中。豪绅一听是抚台大人所送的海菜全席,平时那目中无人,十足的傲岸顿时抛于九霄云外,变得对王有龄、胡雪岩二人毕恭毕敬。

胡雪岩抓住机会,送当时尽管富甲一方但社会地位却低的商绅一个大大的官场面子。这样的做法,也许只有胡雪岩想得出来,不爱珠宝,只爱虚荣,一桌席面胜过许多重礼。这在平常人是想都想不出来的。这足以显示胡雪岩做事之高明,他做事的方式总是出人意料。

又如胡雪岩结交古应春的过程,古应春是上海洋行里的翻译。他在当时的十里洋行里是个人尽皆知的人物,用现在的话说,那也算一大腕儿。

由于古应春自小就读于基督教会学校,后来到上海学生意,既擅长外语又懂生意经,便做上了翻译这一行。胡、古二人的相交缘自于二人共同的感触和认识——做洋务。

经过一番交谈,两个人思想上产生了共鸣,认为国人须拿出点自己的骨气,如果中国人内部自相揭底,吃亏的是自己,占便宜的是洋人。因此,当时中国的丝业如果要与洋人进行竞争,就必须要求至少东南沿海一带的丝业商人联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同洋行抬价。否则,零散的丝业同行之间互相拆台,不仅谁也挣不到钱,反而便宜了洋人。

有了想法,胡雪岩和古应春二人决定联合上海丝业,一致对抗洋人商行,为中国商人争一口气。此时二人对洋人、洋行都摸得十分透彻,以后与洋人做生意,必须相互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