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求医不如求己大全集(超值金版)
3004800000070

第70章 常见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4)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我们第一个课堂,父母亲是我们的第一副样板、第一任老师。他们反复播放的“情感磁带”便是我们仿效的模范。如果他们播放的是消极的节目,我们便养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消极模式。由于早期受到这种熏染,我们长大后也不太可能过得快活。只有在摆脱这种影响之后,才能品味到生活中可能得到的报偿。

老是想扫兴的事,一旦看到别人热情地去做某件事,会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把前途看得一片黯淡,连气都透不过来,于是把所有的气氛都破坏了。失败者不管要做什么事情,总是处处碰上他们自己设下的牢笼,处处都应验了他们自己所说的话。

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尝试新事物。

总是自责和自怨自艾:“什么事情出了毛病都是我被责备。”“我们家的问题就是谁也不为我考虑。”

希望得到帮助或机会,又觉得没有这样的好事:“在这个城市里,要碰见一个好人是不可能的。”

意志消沉:自卑者的意志是消沉的,他们心情沉重的原因之一是“背负情感包袱”。他们像负重的牲畜一样,把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老矛盾背在身上,天天翻来复去地叨念那些烦恼事情。

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自卑使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因为自认是弱者,所以无意争取成功,只是被动服从并尽力逃避责任。

二、自卑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曾经过去的经历,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出人头地的想法等都有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1.曾经有过的经历

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如有个学生,在整个小学期间的成绩都很差,但四年级前完全无忧无虑,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难以忘却。那天他与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踢足球,此时有位成绩优良的同班同学故意捣蛋,他对此提出抗议,并据理驳倒了对方。可对方竟大吵大骂起来。这时有位任课老师正经过此地,将他们劝解开了,但老师一味训他,反倒安慰那个同学,并冲着他说:“不好好读书,只知道玩!”过去,他不怎么介意学习不好的问题,这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由此产生自卑感。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绝大部分是由于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创伤引发的。成年时代产生自卑也大有人在,但是儿童时代所受创伤造成的自卑感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克服起来也最不容易。如父母或其他成人经常打骂训斥孩子、数落孩子的缺点等,这些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阴影。但是,自卑心理在儿童身上并不十分明显,而在青少年当中却相当普遍。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以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得很快,青少年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也极其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青少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寻求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将其夸大。每个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越是希望向“他”靠拢,越是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暗自滋生不满、失望和悲观。同时,如果儿童时代曾有过创伤,这时会愈加强烈地浮现出来,一并合成而加剧了自卑。

2.个人的性格特点

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是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而还有其主观原因——性格。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

3.出人头地的想法

现代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感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类似入学考试、录用面试、体育比赛等比试优劣的场合产生。

三、自卑的弊端

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气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人遇上重要的会面就口吃结巴;有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无法解脱,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邪路,堕入犯罪的深渊,或走上自杀的道路。不良少年为了逃避自卑感会加入不良集团。

与此同时,长期被自卑感笼罩的人,不仅自己的心理活动会失去平衡,而且生理上也会引起变化,最敏感的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将会受到损害。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怎样才能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有时候,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想法,而不是我们想什么事情。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己看不起自己。悲观者往往会有抑郁的表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一样的。所以先要改变带着墨镜看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看到事情明亮的一面。

1.放松心情

努力地去放松心情,不要想不愉快的事情。或许你会发现事情真的没有原来想的那么严重。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幽默

学会用幽默的眼光看事情,轻松一笑,你会觉得其实很多事情都很有趣。

3.与乐观的人交往

与乐观的人交往,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间感染你。

4.尝试一点改变

先做一点小的尝试。比如换个发型,画个淡妆,买件以前不敢尝试的比较时髦的衣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你会觉得心情大不一样,原来自己还有这样一面。

5.寻求他人的帮助

寻求他人的帮助并不是无能的表现,有时候当局者迷,当我们在悲观的泥潭中拔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让别人帮忙分析一下,换一种思考方式,有时看到的东西就大不一样。

6.要增强信心

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悲观者缺乏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自信。他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做不来。记住一句话:你说行就行。事情摆在面前时,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我行,我能够,那么你就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面对它。同时,你知道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是那么诱人,当你全身心投入之后,最后你会发现你真的做到了;反之,如果认为自己不行,自己的行为就会受到这念头的影响,从而失去太多本该珍惜的好机会,因为你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行,最终失败了也会为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瞧,当初我就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7.正确认识自己

对过去的成绩要作分析。自我评价不宜过高,要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从自卑中超越。

当在现实中陷入困境后,不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切不可为了面子羞于求教,而要向老师、同学或同事虚心学习。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因此,正确的比较应该全面。既比上,又比下;既比优点,也比缺点。跟下比,看到自身的价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进步。这样,就会得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结论。世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公式,明白了这一点,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点。其实,最重要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走自己的路,奋发努力,不断进步,放出自己的光和热,这就是光荣的、有意义的人生。

8.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己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而不是妄自嗟叹、妄自菲薄。

9.积极与人交往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10.在积极进取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比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极暗示,从而愈发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而如果能正确对待自身缺点,把压力变动力,奋发向上,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从而增强自信,摆脱自卑。

爱迪生说:“如果我们能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你一生中有没有为自己的潜能大吃一惊过?事实上,人通常比自己认为的要好得多,对你的能力抱着肯定的想法,这样就能发挥出心智的力量,并且会产生有效的行动。

§§§第六节恐惧心理

演化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向来就受过“威胁”的训练,以害怕响应威胁是生存之道;也就是说,心存一点点恐惧有益健康。不过,渥太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布拉德温认为,害怕的心理加剧到某种程度或变质的时候,就变成病态了。

他说:“大多数人认为稀松平常的情况,你却认为极端恐怖,这就叫做‘不健全的焦虑症’;恐怖片里面,剧中人连对邻居讲话都害怕的情况,即是如此。”

一、轻度恐惧有益健康

正常的恐惧心理可以训练我们应对真正的威胁。这点从野生动物的例子也可看出。马里兰州贝色斯达国立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员史渥米说:“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看到蛇,目不转睛地跟它相互瞪眼,通常都活不长命;如果母猴教得好,凡事小心谨慎的小猴子,反而不容易早死。”

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卡林说:“养成凡事稍微害怕的心理,有个重要的作用:教我们明白四周环境里,有些东西必须十分注意、十分小心,这本领是可以训练的。”

密西根大学的中古史专家米勒出了一本书——《神秘的勇气》,书中从历史观点阐述了畏惧心理,指出,勇气其实是害怕的幻影,只不过被荣耀化了。

米勒研究了许多英勇武士的背景,结论是:刚猛不是正面的特性,而是负面的特性,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才具备这种特性。他认为,大部分人都不是刚猛之士,也就是不勇敢、心存畏惧的普通人,只愿面对少许的可怕状况,而不愿不顾一切地豁出去。

他说,面对的可怕状况不致造成生命危险的话,我们反而认为具有娱乐效果呢!大多数我们喜欢的娱乐,不就是有一点点危险吗?

二、不再恐惧失败

有个人的简历是这样的:

22岁:做生意失败 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

24岁:做生意再次失 25岁:当选州议员

26岁:情人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 31岁:竞选选举人团失败

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 37岁:当选国会议员

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 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

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 51岁:当选美国总统

这个人就是阿伯拉罕·林肯。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的确,“失败”是个消极的字眼,它的声音都是消极的。除了“死亡”之外,没有别的字眼能比它更令人听而生畏。但是不可避免,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它,那究竟应该怎样去面对它呢?告诉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错!”然后你会发现,在以前你认为自己不行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来。

不要害怕失败,问题出现时,光去叫嚷、埋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努力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而这个方法,最终只有一个人去完成,那就是你。

因为终有一天,你是要独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的!

三、抛弃恐惧

对于多数人尤其是怯懦者而言,与陌生人见面往往产生一些不自在的烦恼。其实胆怯无关乎个性,而往往由于接触的经验不够,进而排斥他人的情形居多。

一般说来,若能进行自我训练,累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即使无法改变自己的个性,亦不至于以与他人接触为苦。为加强自我的信心,不妨先做心理建设,常常提醒自己多接触不寻常的人物,藉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增加人生乐趣。

一般人与陌生人会面时所以会感到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觉得无话可说——找不出话题的约会的确令人乏味。其实,此种想法并不正确。与陌生人会面的恐惧心态,与第一次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有点相似,大多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所以绝不愿多接触素不相识的人。如此,又怎能了解与人相交的乐趣呢?事实上,因相见而遭受严重挫伤的情形毕竟少之又少,若是因噎废食,让自己过着封闭的人生,岂非得不偿失?所以,放开胆子,与人交往,融入社会,这才是智者之举。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怯懦和畏惧,最幸运的人有时也不免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疾弊,它使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多虑、犹豫不决,在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之时,已含有恐惧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因而影响自我设计目标的完成。

怯懦者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摒弃害怕受伤、怯懦畏惧的心理,端正心态,以一颗健康有力的心尝试生活,明天才会有更好的开始。

§§§第七节逃避心理

许多研究心理健康的专家一致认为,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为面对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怨天尤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面对挫折与挑战其实并非易事。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不少人或因工作、事业中的挫折而苦恼抱怨,或因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击而产生轻生念头,生命似乎是那么脆弱。

其实,你再逃,又能逃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