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6岁育儿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3004500000041

第41章 情感和社会性

父亲带宝宝的好处

拥有新生儿而晋升为父母的人,想必都是十分欣喜的,但是养育孩子是否只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呢?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父亲在婴儿成长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和重要。因此人们开始研究父亲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发现了许多与母婴交往的不同特点,这些都为父亲带婴儿提供了依据。

父亲带婴儿好处在哪里呢?

首先,帮助父亲了解自己宝宝。现代家庭趋向小型化,一家一户以一个孩子为多数。以往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养育孩子的模式,早已改变为夫妇双方外出工作,这样三口之家的丈夫,也必须投注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孩子。为了带好孩子,父亲必须了解孩子的特点,而这又必须经由相互的交流才能实现。当父亲带过孩子后,就会发现宝宝的成长和变化。

其次,父亲提供给孩子不同于母亲的经验机会。一项婴儿的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与孩子玩的游戏风格是不同的。比如父亲往往与孩子玩体力的游戏,而且玩的时候随心所欲,而母亲多倾向于玩有规则的游戏、使用玩具的游戏和阅读。父亲的游戏与母亲的游戏相比,规则少一点,相对活泼一些,而且不必固定地借助一种物体。这种风格提供给孩子新的刺激模式,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

最后,父亲与孩子的接触,客观上提供给孩子练习的机会。与母亲相比,父亲的照料相对简单,顾虑更少,因此在一些活动中比起母亲,似乎对宝宝更放心,比如攀爬,父亲只在一边观望,而母亲则在旁边保护。父亲的办法看上去很危险,但孩子在无人照料下,自己的体会会更加深刻,实践的机会和体验会更加充分。

因此,有研究已经表明,15个月时,母亲是孩子的主要游戏伙伴,而到20个月时,父亲成为基本的游戏伙伴,到30个月时,父亲已变成了主要的游戏伙伴。

怎样对待孩子发脾气

11个月大的婴儿,一碰到不满意的事情,就趴在地上哭;近两岁时,不高兴时居然用手拍打头部,更大一点,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碰到不满意的事情,就躺在地上耍赖。

碰到这种情形,所有的成人都会心烦头痛。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成人已充分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付出辛勤的劳动,回报快乐的笑容,但同时也会不时出现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果成人对孩子的这些情绪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

孩子也和成人一样,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看到他们突然发脾气,首先应该立刻抱起孩子,以温柔的抚摸和拥抱让孩子放松下来。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和特点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措施,如:

(1)不会讲话的婴儿可能会以动作表达他们的情绪,所以成人可以用问话把问题找出来,如“宝宝摔痛了?”“玩具找不到了?”

(2)对于行为激烈的孩子,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他脱离刚才的场景,把他抱到另一处去,和他轻轻地说话。

(3)对那些稍稍懂事的故意耍赖的孩子,不妨先冷处理,不要理他,过几分钟,他反而会自己跑来找成人。这时才抱住他和他说话。对这些孩子,千万不能用哄的方法,越哄,他闹得越凶。

总之,成人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当孩子表示出他的要求时,成人却因一时的忽略,而没有做出相应的回应,这大多是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所以平时就应该增进与孩子的了解与沟通,当孩子情绪变化时,就容易找到那把打开情绪钥匙的锁了。

孩子会走路时为什么要求抱

婴儿出生后,到了1岁左右开始挣脱成人的怀抱,用他那蹒跚的步子学习走路。会走以后,婴儿活动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即使摔跤了,他爬起来还是喜欢走,甚至喜欢拖着玩具走。这时他对移动的物体特别感兴趣,不知道危险。这种运动使婴儿运动肌的活动,同感觉和情感满足有机结合,因而孩子对自己走表现得积极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活动范围更大了,探索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但这时,孩子却不愿意离开大人的怀抱,这是为什么呢?

(1)是孩子对成人依恋的需要。出于依恋的需要,孩子在自由走动后,对成人的依恋反而比以前强烈,因为成人能理解孩子的意愿,了解孩子的需求,能按孩子的要求去满足他的欲望,孩子感到满足。

(2)是孩子安全感的需要。安全感可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当孩子开始走路时,会遇到各种他感到害怕的事情,或从未遇到的没有把握的事物。如听到响声,看到害怕的东西,这时,他还是感到在成人的怀抱里更安全。

(3)是与成人的感情交流的需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感受到成人的亲近。

(4)是由于孩子身心尚未完全发育。孩子不能重复单调机械的活动,这些活动容易引起其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因此他也会要求成人抱着他。

玩具能代替同伴吗

玩具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它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快乐,因孩子在玩玩具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积累、发展,玩具还使他们变聪明、变灵活。由于孩子的思维是直观的,常常通过玩具才想玩游戏,如看见小汽车会当小司机,看见布娃娃会做娃娃家等。玩具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重大,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玩具绝对不能替代同伴。孩子缺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只与玩具相伴就会处在不真实的世界里,交流是单向的,没有回应的,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发展就有缺憾,容易任性、内向、孤僻、不易被他人接受。孩子与同伴交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伴是孩子行为、语言等方面学习的榜样,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的是社会性交往能力,尝试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适应并融入社会环境之中。而这一切是玩具无法具有或替代的。如经常跟大方、大胆的儿童在一起,孩子也会以此标准衡量自己,并获得同伴认同,形成自我尊重的基础;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还会有许多困惑、烦恼、焦虑,在父母处可以得到宣泄,在同伴处也可宣泄。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原本就缺少玩伴,缺少与同伴沟通的机会,家长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弥补,而不能让玩具替代同伴,导致孩子一系列社会性交往问题行为的产生,为一生发展带来遗憾。

家长是否有必要为孩子选择玩伴

孩子总是活泼好动的,他们除了玩具,也需要有人和他一起玩。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更需要和同伴一起玩。有些家长并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他们以为,让孩子在自己的家里,给许多玩具,或者自己陪着一旁,孩子就会满足。但是,孩子天生就有合群的需要,他需要玩伴,就像需要游戏一样重要。

由于孩子个性各异、能力不同,因而行为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家长出于种种原因,会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玩伴。如晶晶的外婆喜欢比较每个小伙伴,她说伟伟太调皮,安安不活泼,小健容易打人,而小力的家里玩具少,总拿晶晶的玩具玩。这样,可以和晶晶一起玩的小朋友就没有了,外婆只好让晶晶在家里玩,也只有外婆陪伴晶晶一起玩。令外婆没有想到的是,当晶晶看到其他同伴时,马上和他们玩了起来,而且小朋友们玩得兴高采烈,中间也有争夺玩具,也有拿不到玩具推人的,但是他们没有分开。等到外婆叫晶晶回家时,晶晶一百个不愿意,外婆哄了好久,才把晶晶带走。

孩子选择玩伴,自然有他们自己的标准和办法,他们并不以成人的想法行事,家长不必越俎代庖。

宝宝从小由保姆带,对父母不亲怎么办

现代社会紧张的节奏,使得年轻的父母无法自己带孩子,因而必须选择合适的保姆来照料孩子。有的父母虽然不得已这样做,但又担心孩子从小由保姆带,会对父母没有感情。所谓对父母不亲,就是指亲子关系不亲密,孩子对父母不依恋,而依恋照料者的现象。

孩子由保姆带,这就造成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比较短。这时,父母应该意识到照料孩子的时间不充分,可以通过一定质量的亲子交流进行弥补,即尽管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短,但与孩子情感交流的质量应该提高。

(1)与孩子分离的时间不能过长,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很难对长期不在眼前的事和人产生记忆,所以孩子与父母一周至少一次的接触是必须的。

(2)将父母与孩子共同的物品留给孩子,如全家合影等,这样能提醒孩子父母的存在。

(3)当父母与孩子相处时,进行一些孩子有兴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父母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孩子也增进与父母的相互关系。有些父母由于补偿心理,往往会在难得与孩子相见时买许多零食,带孩子去游乐园等。这既花时间又花精力,其实小年龄的孩子更需要与父母在一起游戏的感受,也需要依偎在父母怀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