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九岁的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少不更事就当上了帝国的皇帝,生于一个有着复杂矛盾甚至深仇大恨的黄金家族,年纪小小的他只是宫廷斗争的一个棋子,对于他的历史与未来,历史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记载,只是说他不知所踪,由于在皇位斗争中失败,取得胜利的周王和世兄弟,对待他同他的父亲泰定帝,一样不再追认天顺帝的谥号。由于他在元朝帝系里没有庙号,所以后世的史家便以年号来命名,称呼他为天顺帝。
1、大都政变
至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终年35 岁。他的去世立即引发了元朝历史上最血腥和破坏性最大的帝位之争,争夺的结果是帝系重新回到了海山后人手中,并一直延续到元朝灭亡。
在泰定帝驾崩的同时,大都宫廷中已经发生政变,目的是重使武宗海山的儿子成为正统的皇位继承人。自仁宗在延祐三年(1316)以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取代海山的长子和世为皇太子后,试图恢复海山儿子帝位继承权的努力即成为一股政治暗流。也孙铁木儿之死不过是为这股暗流的表面化提供了机会。卷入帝位争夺的有三位关键性人物。虽然和世和他的弟弟图帖睦尔是帝位的竞争者,但推动帝位争夺的实际上是海山的旧侍从燕铁木儿。和世与图帖睦尔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和硕德八剌朝曾受到政治迫害。和世于延祐三年(1316)被封为周王,被派往远离都城的云南,以给册封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扫清障碍。为表示抗议,和世在陕西举兵,但很快失败,在此后的12 年中,他成为一名政治流亡者,在察合台诸汗的庇护下,居于中亚的塔尔巴哈台地区。至治元年(1321)英宗将图帖睦尔放逐到热带的海南岛。三年之后,泰定帝将图帖睦尔召回,封为怀王,不久又送往湖北。作为前大汗的儿子,和世兄弟在诸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更重要的是经过各种政治变迁存留下来的一些原海山汗的追随者,依然效忠于海山汗的后人。
泰定四年(1328)九月,中书省左丞相倒剌沙乃在上都立泰定帝之子9岁的阿速吉八为皇帝,改元“天顺”拥立他的有中书右丞相倒剌沙、辽王脱脱和泰定帝的侄子、不久前被封为梁王的王禅。而是时,一股敌对势力,已在伺机而动,图谋另立新帝。一场大规模的皇位争夺战,转瞬即发。
与泰定帝一系对抗的势力,主要由武宗的旧部下们所组成。其中的核心人物是燕铁木儿,其他还有诸王满秃、阿马剌台、大宗正札鲁忽赤阔阔出等人。他们或是武宗之近亲,或是武宗的旧臣,对于仁宗的背约而改立皇子,本就极为不满,隐忍未发。
燕铁木儿是海山征讨叛王时的统帅和海山即位的拥立者,海山在位时该家族的地位达到了顶点。但是,在其后的两朝皇帝在位时,此家族的地位一落千丈。泰定帝去世时,燕铁木儿出任级别不高但主掌要务的枢密院佥院一职。可能是出于对海山家族的效忠,加上恢复本家族崇高地位的个人心愿,使燕铁木儿起而反对泰定帝的后人继位。而且英宗被杀,泰定帝即位,任用亲信色目人倒剌沙等主管政府,就更加令其不满,乃相聚预谋,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泰定帝一系的统治,因此因为当时已没有仁宗的后人在世,所以拥戴武宗海山的儿子即位成为争位的口号。
至和元年(1328)深秋泰定帝患病时,燕铁木儿立即着手组织兵变,最后计划,如果泰定帝在上都病亡,就发动政变。随同泰定帝北去度假的宗王满秃、大宗正阔阔出等人,负责捕杀上都的泰定帝亲信大臣。而留守在大都的燕铁木儿等人,则负责控制都城的省、院、台等重要军政机构,共同拥立武宗之子为帝。燕铁木儿虽然职务不算特别高,但有利的是在皇帝离开大都后掌管着留在都城的卫军,因为按照元朝的制度,枢密院和中书省的主要大臣每年都要随同皇帝巡幸上都。在皇帝出行时留守京城的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的协助下,燕铁木儿于八 月四 日清晨成功地冲进宫中俘虏了乌伯都剌和在大都的其他大臣。当时他召集京中诸官僚,当众宣布,天下正统皇位,应当归于武宗之子,有不顺者斩!
但是,在上都的满秃、阿马剌台、阔阔出等人的政变预谋被倒剌沙得知。于是,将满秃等人加以逮捕,随即处死。上都的政变计划,由此失败。燕铁木儿在上都的18 名同谋被发现和处死。这样,对立的两派各控制了一个都城。
在控制大都之后,燕铁木儿马上组织了一个临时政府并遣人报告在江陵的图帖睦尔和在河南的伯颜。伯颜是帝位争夺中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他在海山征讨诸王叛乱时是其手下的一个低级幕僚。伯颜当时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能够控制这个具有战略要地地位的行省,他将河南官府所库存的金帛、粮草,全部取出,以供政变之需。又派出重兵,护卫图帖睦尔一同北上。九 月十三 日,图帖睦尔在大都即位,并宣布当他的兄长和世从中亚返回后即让出帝位。
燕铁木儿在大都积极筹划,准备与上都的泰定帝一方展开决战。他一方面是征调中原各地的军队,分别把守军事要塞,如居庸关、卢儿岭、白马甸、泰和岭、迁民镇、碑楼口诸处,皆遣兵守之。另一方面,则是在物质上积蓄大量的储备,如金帛、粮草、兵器等,能造就造,能集就集,作为战争的后备力量。
2、两都之战
这时,在武宗一系与泰定帝一系之间,一场大规模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自蒙古立国以来的120 年间,第二次出现了两帝并立的局面,重演骨肉相残,胜者为王的惨剧。
在随后爆发的冲突中,上都派的理由似乎更为充分,因为他们支持的是前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但是,这种道义上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在忽必烈朝之后的帝位争夺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争位者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因素,而不是正统因素。相反,大都派在地理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大都派可以从中书省直辖地区及河南、江浙、江西、湖广等行省得到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上都派只能得到岭北、辽阳、陕西、四川和云南行省的支持,这些行省或是经济贫困地区,或是边远地区。同样重要的是,在上都派中,没有人能像燕铁木儿一样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并极具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
天顺元年(1328 年)八月二十三日,上都军马开始向大都进发。九月一日,燕铁木儿等率军北上迎敌,至居庸关。其弟撒敦率骑兵出袭已逼近到榆林的上都军马,取得胜利,又追击到怀来。隆镇卫指挥使斡都蛮也出军进攻上都军马,并在陀罗台捕获宗王灭里铁木儿、脱木赤等,押送回大都。两都之战,大都方面首战告捷。不久,上都军再次向大都发动猛攻。宗王也先帖木儿、八剌马等,率辽东大军攻入迁民镇,宗王王禅则率军攻向居庸关。在这危急时刻,燕铁木儿力促图帖睦尔登上皇位,是为文宗。下诏告于天下,改元“天历”并指责泰定帝参预了谋杀英宗的逆乱,并声称,待到长兄和世回到中原,则将皇位让出。
这时,王禅军攻破居庸关,直逼大口,燕铁木儿亲率大都主力军迎战,双方在榆河展开激战。王禅军被打败,退至红桥北,与增援的阿剌帖木儿、忽都帖木儿等所率军相会合,再次向大都军发动进攻,又被打败。其后,两军又在昌平南面的白浮原上数次激战,燕铁木儿军最后获得大胜,斩首数千人,降者万余人。王禅只身逃回上都。但不久,上都军又分两路军马对大都军马构成了东西夹击的态势,大都的形势再度出现危急。
这时,影响战局的是来自东北和东蒙古的突袭,这对上都派是致命的打击。就在两都军马连日展开激战的同时,驻守于全国各地的蒙古贵族们,也表现出不同的立场,参与了这场大厮杀。时镇守北疆的宗王八剌失里、镇守陕西的大臣也先帖木儿等,皆纷纷支持上都一派,或是出军攻向大都,或是公开表示拒绝服从大都方面的调遣。而镇守在东北的蒙古军统帅不花帖木儿、宗王月鲁不花等,却起而支持大都方面,并率军乘上都兵力空虚之机,发动进攻。在十 月十三日包围了上都,而此时上都派的绝大多数军队仍在长城一线作战。惊慌失措的上都宫廷被迫在第二天出降。倒剌沙和绝大多数上都派的首要人物被拘捕,随即被处死;年轻的皇帝天顺帝阿剌吉八则被报失踪。
上都的投降,天顺帝的失踪,扫清了海山后人继承帝位的障碍。然而,上都的投降并不意味着大都派取得了全面胜利。上都派在其他地方的战斗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328 年底,在陕西的上都派还没有放下武器,而四川的上都派到第二年5 月才投降。在当地部族的支持下,以王禅以前的追随者宗王秃坚为首的云南上都派顽强战斗,坚持了四年之久,到至顺三年(1332)三 月才放弃了他们的努力。也就是说,帝位争夺战及其引起的连锁战争,使以后的文宗朝成了一个战乱连连的年代。
阿剌吉八个人小档案
姓名: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出生:1320年
卒年:1328年
享年:9岁
在位时间: 1328年九月—十月
年号:天顺(1328年)
谥号:无
庙号:无
父亲:泰定帝
母亲:弘吉剌?八不罕
最自豪: 无
最遗憾:身在帝王家
最郁闷:任人摆布
最擅长: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