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色彩人生:透过颜色读懂人生
3000100000056

第56章 中国文化中的黑色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黑色对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寓意。依据中国古代的五方、五行之说,把天地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它们各方分属木、金、火、水、土五行,五方五行分别具有青、白、赤、黑、黄五色。北方属水,具有黑色。因此,人们就用黑色来象征“深沉”黑色和夜色相似,因而它又象征着神秘肃穆。

汉文化中,黑色象征意义同样具有二重性的文化性,既有褒义,也有贬义。中国戏剧“脸谱”有几千种之多,依脸膛主色,可分为红、白、黄、紫、黑、蓝、绿等色。不同的色彩绘制在不同的图案轮廓里,象征着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由于黑色和铁色相似,所以自古人们常用黑色象征“刚直、坚毅、严正、无私”等含义。因此,在戏曲脸谱艺术上,就时常用黑色象征历史人物的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等高尚品性。又如唐代的尉迟恭、宋代的包拯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也都是黑色的脸谱。此外,黑色还与中国古代的“黥”这种墨刑有联系。早在周秦时期,会在犯人的额上或脸上刻画或刺字,然后用黑墨涂黑,这样就可以在犯人的脸上留下永远抹不掉的耻辱。这让黑色的文化里,又含有不光彩的附加意义。这让人联想到地狱和神话中的“阴曹地府”都是暗无天日的,和光明相对,因此黑色又象征“黑暗、阴险、恐怖、死亡”等贬义色彩。

汉族和中国其他一些民族多将黑色视为不祥的象征,而彝族等民族就有崇尚黑色的风俗,他们以黑为尊、以黑为美,或者以黑为吉祥。在中国东北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的松花江、辽河流域上的黑土地带,是中国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地。这片黑土地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另外两处分别位于乌克兰大平原和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北大仓”之称。这片黑土地在死亡的地表植被经过漫长时间的腐蚀后,最终演化形成了平均厚度为30厘米至100厘米的黑土层。当地人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部的乌镇,相传是由于当地民居的墙上常常涂有一种黑色的油漆,而黑色在桐乡一带被称为“乌”于是此镇得名“乌镇”这个古镇的确和黑色有着不解的渊源,正是黑色给予了这个美丽江南小镇无穷的魅力。当你置身于乌镇,抬头望去,一片片黑色的屋顶;而走在又窄又深的石砌街巷上,两边的房屋也全是木质结构的,其中木门、木墙、木窗,也全部是黑褐色。穿镇而过的小河上,瘦瘦的乌篷船缓缓划过,乌黑的船顶与两岸高处乌青的瓦片搭配得再协调不过了;河水里是两岸黑魅魅的老木屋的倒影。同时,黑色的基调让这个镇子很宁静,如同时间在这里停住了几百年。淡定而从容的乌镇,散发着江南水乡特有的味道,如诗如梦一般。

由于黑色无光无色,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单一、沉闷的,然而黑色的世界其实并不乏味。古老的黑陶尽情展现着黑色的古朴与典雅;笔墨灵动,意蕴悠长的书法、水墨画再次让黑色在中国文化中有了它充实而光辉的位置。距今一万年前的中国进入了陶器时代,在历经了红陶、灰陶、彩陶的演变后,距今四千多年前,一种全新的黑陶艺术崛起了。其中的代表黑陶器面,不求繁复的装饰,或是完全素面朝天,或是只以简单的纹路和镂孔略加点缀,它的魅力全凭器体通体醒目的黑色取胜。看似最简单却也最深邃的颜色,造就了黑陶单纯质朴而又充满张力的独特美感。随着陶器时代的终结,青铜器时代的开启,黑陶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些经历了岁月尘封的黑陶,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惊诧,以及源自内心深处的震撼。它们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影响,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用于书写的墨。墨又与笔、纸、砚一道,被中国古人称为“文房四宝”借用于墨与毛笔这两种独特的书写工具,写字本身得以在中国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书法艺术通过汉字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而又风格各异的章法布局,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有的似玉龙雕琢,有的似奇峰突起,这些都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直到今天,书法仍然是全中国爱好者和习练者人数最多的一门艺术。

中国水墨画讲究“墨即是色”墨分五彩”其间也是以墨为主要原料,由于加清水多少的不同,调出浓墨、干墨、淡墨、湿墨等不同墨色,进而表现不同物象的层次、明暗与质感。虽然只是单色,却同样能够描画出多彩的自然,甚至达到“无色”胜“有色”的效果。而中墨画中的山水意境主要也是用着水与墨勾画而产生出的效果。

墨色的变幻与丰富的象征,构成了水墨画独特的艺术韵味,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常称之为“墨韵”唐代时,著名的诗人、画家王维率先提出了“画道之中,以水墨为最上”在其后,水墨画一直备受文人推崇,被认为是最能得天地自然之意的绘画形式。在他们眼里,墨色之黑再配以纸张之白,虽简单却足以表现天地万物,更胜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由此可见黑色内敛中的张扬,表现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