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分生意七分做人:胡雪岩的24堂处世课
3000000000045

第45章 善于推销自己,维护无形财富

一个人若想出人头地,适当的时候站出来推销自己,要比待在角落里等着被人发现强百倍、千倍都不止。

做人要有真本事,滥竽充数之人虽然可以蒙蔽别人一时,却不可能蒙蔽别人一辈子。但做人也怕有了真本事却不会表达,空有一身才华而无人赏识,正所谓是“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一个人若想出人头地,适当的时候站出来推销自己,要比待在角落里等着被人发现强百倍、千倍都不止。

前面我们说了,胡雪岩很注重自己的无形财富——名气与形象,在他看来,做事情,提升自己的名气和牌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典型一例是胡雪岩卖猫。

胡雪岩因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丢了饭碗,在杭州没法待了,就去了上海。他在上海举目无亲,生活相当愁苦。有一天他外出寻找生计,在回来的路上捡到一只病猫。胡雪岩一个人吃都顾不上,哪来的闲心养猫。但他看到那只病猫卧在路边直冲他喵喵叫,实在可怜,突然灵机一动,就把猫抱了回去。

第二天,胡雪岩外出,他在门口大声地告诫房东:好好照看我的猫儿,这种猫全城找不出第二只。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要是被人偷走了,那就要我的命了。这猫就如同我的儿子。

胡雪岩天天都要这么说上一通,邻居们耳朵里听多了,心里止不住地好奇,很想看看这猫究竟长得啥模样。可是,胡雪岩谁也不让看。

有一天,那只猫猛然挣断绳子跑到了门口,胡雪岩赶紧把猫抱了进去。正巧在场而又眼快的人,看到那只猫是干红色的,且全身上下连尾巴和脚上的毛须都是一片干红色。见到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奇不眼红的。当时,消息就纷纷扬扬传开了。

不久,这消息传到了当地的一个富绅的耳朵里,于是这个富绅就派人用高价来买这只猫,胡雪岩坚决不肯卖。越是如此,富绅越不肯罢休,一定要买,价格越出越高,胡雪岩还是不肯卖。后来好说歹说,允许富绅看一次猫。看了之后,富绅更觉稀罕,无论如何要得到这只猫。最后,终于以二十两银子把猫买走了。

富绅把猫带走的那天,胡雪岩心痛得不得了,整整一天长吁短叹,惆怅不已。

富绅得到猫后高兴极了,整天在朋友们面前炫耀。可是,不久便发现猫的颜色渐渐淡了下去,才半个月就成了一只普通的白猫了。富绅马上带着猫去找胡雪岩,哪知胡雪岩早就搬走了,不知去向。

原来,胡雪岩是用染马缨的办法把猫的颜色给染了,染的次数多了就成了干红色,而他以前所有告诫房东的行为,不过是想引起人们注意的手段而已。

还有一次,胡雪岩在南京积压了几千轴丝绢,而当时,丝绢行情不好,即使出手,也卖不了几个钱。

胡雪岩灵机一动,和金陵城的几位当官的朋友和有名望的富绅说好,每人做一件丝绢单衣穿在身上。其他官员和读书人一见,争相仿效,丝绢单衣很快成为时髦,丝绢价格随之上扬,一时间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胡雪岩一看时机已到,便让人把仓库的丝绢全拿去卖了,每轴竟卖到了一两黄金的高价。

胡雪岩卖猫的手段当然有点不正当,但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胡雪岩的做事方式。不管你那是好猫还是假冒伪劣的“好猫”首先你得把猫的名气打出去,如果你把它藏在深闺中,恐怕是再好的绝世极品也只有自己欣赏的份。

胡雪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既要让潜在的顾客知道,又要让他不知道,或者说,为了让他知道,就要故意让他不知道。邻居可以听见这只猫叫,但却看不见这只猫。先是“千呼万唤”不肯出来,再加上一次“犹抱琵琶半掩脸”可以说把早期准备都已充分完成了。到富绅获悉胡雪岩的干红色猫时,广告的任务已经完成,余下的则是谈判技巧,此处就不谈了。

做人也是这样的道理,所谓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养在深闺”虽然能待价而沽,但时间长了,则有可能会随着“容颜老去而掉价”所以要想成大事,在做人方面就要懂得适当地推销自己以抬高身价,推销时若用“瞒天过海”之计,前途将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