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分生意七分做人:胡雪岩的24堂处世课
3000000000037

第37章 精而不诈,观政经商两不误

一名成功的经营者要做到精明但不狡诈,智慧但不失道义,合理的分配自己的精力,双管齐下,相互辅助以成大业。

俗话说:“无商不奸,无政不精”不论经商还是参政都不是思想简单的人能做的事情。胡雪岩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精明而不奸诈,灵活却不失仁者道义。

就经商而言,通常情况下,做生意都讲究看准大势然后乘势而行。可胡雪岩灵活变通商政之道却认为:顺势进招,乃做小生意之举,做大生意就要设法帮朝廷把不利的局势扭转过来。这样,既帮了朝廷,自己也可大赚一把。胡雪岩说:我是看到天下!长毛’不成大事,一定要败。不过这还不是三年两年的事,仗有的好打,我做生意的宗旨,就是要帮官军打胜仗。只要是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亏本也做。要晓得这不是亏本,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出过力的,公家自会报答你,做生意处处方便。你想想看,这还有个不发达的?这里他的思想就是顺势又有道义,做事也是激情澎湃的。

一个大的实业家做大生意一定要敢于开拓进取,大胆向前,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在这方面,胡雪岩的“胆”可说是大得惊人。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做成之后,在筹划投资典当业和药店的同时,胡雪岩马上就想到另一项能赚大钱的新行当——他准备利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水路上的势力以及他们现成的船只,承揽公私货运,同时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规模贩运粮食。

胡雪岩为什么如此急着搞粮食贩运呢?因为他仔细分析了战事和时局,发现因为乱世,田地荒了,产量少了,米价自然上扬,再加上交通不便,有米的地方也不见得都能运出去,这样浪费就很可惜。这还不算,最可惜的是糟蹋了。有些人家积存了好多粮食,但打起仗来,烧得精光,或者秋收到了,战事迫近,有稻无人割。

当他把自己的这番想法说给合作伙伴听之后,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尤五听后瞿然而起,前面两个原因,我懂,后面说的这一层道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我要请教小爷叔,怎么样才能不糟蹋?

“这就要看局势了。眼要明,手要快,看啥地方快靠不住了,我们多调船过去,把存粮抢运出去。能割的稻子,也要抢着割下来。”胡雪岩又说:这当然要官府帮忙,或者派兵保护,或者关卡上格外通融。只要说好了,五哥,你们将来人和、地利都具备,是独门生意。尤五和古应春都没作声,两个人将胡雪岩的话,细细品味了好一会儿,都觉得这的确是一项别人抢不去的好生意,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关键得有官场的支持。这就要求经商之人懂政局,更要懂得和官场的人打交道。

对两人的担心胡雪岩心知肚明,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应该可以成事。所以他充满自信地和他们说:肯,一定肯!只看怎样说法。其中还有个道理:打仗两件事,就是有兵有粮,这是基本保障,只有足食足兵才可能打胜仗。粮食就这么多,双方又是在一块地方,我们多出一分粮食,长毛就少一分粮食,一进一出,关系不轻。所以,我去一说这层道理,上头肯定会赞成。

说到这里,胡雪岩站起身来,很用劲地挥着手说:做小生意迁就局势,做大生意就要先帮公家把局势扭过来。大局好转,我们的生意就自然有办法。你们等着,看我到了杭州,重起炉灶,另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原来,胡雪岩不仅看到了上海的地理优势和大局变化将有利于该行的发展,更看到了这一行可以“帮公家把局势扭过来”换句话说,胡雪岩要利用“地利”和“天时”为自己打开水路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片前景广阔的天地。

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贸易口岸,就是以海运、河运的大力发展为龙头的。当年中国商办公司与洋商之间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斗法”就发生在中国“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和英国怡和、太吉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之间,“斗法”的焦点即是争夺水运利润。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投资水路货运在当时的巨大前景。

撇开这一点不说,胡雪岩要投资大规模粮食贩运,本身也是一桩有大利可图的生意。这桩生意有利可图,是因为此时已经具备了三个有利成功的条件,而又都与时势大局有关,因此胡雪岩的一向主张在这时发生了作用:“只要有利官军打胜,即使赔钱也要干”再加上这桩生意已经注定了稳赚不赔,还能获得好名声,胡雪岩不可能放过这样的发展机会。通常情况下,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商人大约更多地想到收缩和自保,而胡雪岩却始终想到发展,并且总能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出一条财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学习小草的精神,即使生在岩石的夹缝之中也能坚强的生存。

这“夹缝”也许是时局的混乱,也许是自身的清贫。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生意人而言,没钱是最要命的事情。作为一名经营者,无论你有多么强的经营能力,但如果没有钱供你运用、支配,那么,所有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商场上,万事都需要资金,需要本钱。没有资金,可说是寸步难行,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再好的机会,都只能是一句空话。然而,胡雪岩却有自己的打算。他深信,信誉也是本钱,完全可以借此因人成事。阜康通过数年的发展,在很多行业都已经有了关系牢固的生意伙伴,比如生丝生意、药店生意等等,但在典当业,却一直未及深入。这时,胡雪岩则看中了苏州潘叔雅那班富家公子。

之所以看中苏州那班富家公子,也是希望借助他们的资金、开办自己的事业。当时胡雪岩刚刚结识苏州潘叔雅、吴季重和陆芝香这帮富家公子不久,且正是太平军大举进攻苏、浙之时,苏州地面极不平静。一方面官军打仗,保民不足却骚扰有余,另一方面太平军也是步步逼近,因此这帮富家公子都有心避难到上海。但这些富家公子在苏州的房屋、田产却自然是不能带到上海去的,而且他们手里都有大量的现银,估计约有二十多万两。他们知道胡雪岩是钱庄老板,因而都想借胡雪岩的钱庄,把这些现银带到上海去用。

胡雪岩当场就为这些阔少将这二十多万两现银如何使用做了筹划。之所以要如此费心地为这帮富家公子筹划,是因为胡雪岩“发觉自己又遇到一个绝好的机会”本来依他平日的观察,这帮全不知稼穑艰难的阔少,往往既不切实际又不辨好歹,和他们打交道,常常会吃力不讨好,实在是犯不着。不过,转念又一想,如果这些阔少能够不要太急功近利,听取自己的建议放远了看的话,那对自己的生意实在也是一大帮助,有了这二十多万两可以长期动用的资金,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干!

于是他建议将这些现银存入钱庄,一半做长期存款,以求生息;另一半做活期存款,用来经商,存款的钱庄以及生意的筹划,都由胡雪岩一力承当,总的原则是动息不动本,以达到细水长流的目的。这无形中也等于是给自己又吸纳了一笔可以长期动用的资金。

后来胡雪岩利用这帮富家公子交给自己“用”的二十多万银子开办了典当行。按当时的情况,有两万做本,就可以开出一家规模不错的当铺,有这二十多万两,胡雪岩很快轻松地开了二十多家当铺。

立志要在商场争雄的人,首先必须学会为自己筹措资金。当然,为自己筹措资金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最稳妥的方式,大约也就是有多少资金,做多大的生意,然后再凭着自己一步步的经营,从少到多慢慢积累。不过,即便愿意自己慢慢积累资金而不同意胡雪岩所采用方式的人,大约也不能不佩服胡雪岩“钱眼里翻跟头”的高明。客观地说,像胡雪岩这样能够凭借他人资金开创自己事业的筹措资金的方式,确实是棋高一着。

胡雪岩坚信,商业经营中钱是能生钱的。也就是说,有了一定数量的钱,再加上合理有效地运用和调配,就能获取更多的钱。如何合理地运用、调配已有的金钱,这是对一个商人的才干和智慧的综合考验。中国传统商人虽然有志向和能力,但也知道,完全靠自己一文钱一文钱地积累,要想发家无疑是漫长甚至渺茫的。因此,跳过最初资金积累阶段,直接由借贷经营入手,便成为像胡雪岩这样经营高手的成功捷径。

胡雪岩曾说,他自己是一个善于在“钱眼里翻跟斗”的人。在自己事业的初创阶段,其实是身无分文的,但就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在“钱眼里翻跟斗”所以从开办出阜康钱庄,到胡庆余堂,再到胡记典当行的每一项事业,可以说都是一项接着一项地“翻”出来的。

胡雪岩要开办药店,一开口就是“初步我想凑十万两银子的本钱”这个“牛皮”可是吹得有点大了,因为当时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十万两银子在什么地方,甚至是一点着落都没有。虽然有朋友资助想要入股,但毕竟能力有限不足以撑起大的局面。兵荒马乱之年,不动产又根本就变不出现钱,困难摆在面前。不过,这不可能难倒善于“翻跟斗”的胡雪岩,他脑子一转,立马便找到了为药店筹集资本的两个主意:

第一步,向杭州城里那些官儿们筹集资金。他们中不少为官不廉、中饱私囊的早就已经富得流油。胡雪岩准备回到杭州后首先攻下杭州巡抚黄宗汉。战乱年代,开药店本来就是极稳妥的赚钱生意,又有济世活人的好名声,说不定黄宗汉愿意从他鼓鼓囊囊的钱包里,拿出一笔钱来投作股东。第一步如果成功,第二步也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一步是要让官府出钱,他自己开药店。药店还可以弄到几张能够一服见效与众不同的好方子,譬如刀伤药、辟瘟丹之类,真材实料修合起来,然后禀告各路粮台,让他们来定购,领下定购药品的款子,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一走通,药店就可以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了。这件事情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而最终结果也基本还原了他的初衷。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经营者,就要做到精明但不狡诈,智慧但不失道义,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多管齐下,相互辅助以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