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分生意七分做人:胡雪岩的24堂处世课
3000000000032

第32章 审时度势,超前判断

时和势常常处于变化之中,时而有利,时而不利,这尤其需要借势成事者审时度势,超前判断,在形势变得即将对己有利时,抢先出手,方能抢占先机。

心理学家阿德娄总结道:人类最奇特的特征之一,是那种可以把减号变成加号的能力。借势就是“把减号变成加号”可以这样说,借势对于成大事的人的作用,犹如羽翼之于飞鸟。

社会是人群的集合,无数个体的竞争之力汇合起来,构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非凡的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努力,必须寻找一切成功的契机,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借为己用。

借势而起,借力而发,对胡雪岩来说轻车熟路。不少人,希图以一己之力摇旗呐喊,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真正高明的人必然是顺流而行,借势而行。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是懂得借势的缘故。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行借款成功,就是借势而行的结果。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第一人。而在他之前,清朝政府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当时的官府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曾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就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为海军购置军舰,朝廷的批复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朝廷重臣恭亲王的碰壁,甚至让一向果敢又决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

胡雪岩却不像左宗棠那样看待向洋人借款一事,他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因为形势已经变化了,这是时势使然:一是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官员中的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独木难支,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绝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富之区的信心和决心,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二是当时发展军务并不是朝廷的头等大事,向洋人借款买船仍然可以暂缓。此时朝廷认为发展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言听计从,批准借款申请。三是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内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宜,其分量自然也不一般了,朝廷也自然应当颇为重视。抓住机会,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事实也确实如胡雪岩分析的那样,朝廷批准了向洋人借款事宜。

“与其待时,不如借势”这里所说的势,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对于事件的成功能够起积极作用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能够促使事情成功的有利时机,事”是指具体要实施的事情。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时间不同了,条件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因此在处理事情时,我们应认识到: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

乘时和借势是成大事的重要因素。由于时和势常常处于变化之中,时而有利,时而不利,这尤其需要借势成事者审时度势,超前判断,在形势变得即将对己有利时,抢先出手,方能抢占先机,进而借势掌握全局,最终实现成事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