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2999100000030

第30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更大发展空间(2)

第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必须按照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进一步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上下功夫,努力使城镇承载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确保城镇化发展与城镇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推动城镇转型升级。科学统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改扩建、综合整治和拆除新建等多种方式,避免简单地大拆大建;在金融、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支持居民自主改善居住条件;加快改造旧城区供排水、供电供气和广电通讯等设施及配套管网,推进管线下地;配套完善旧城区农贸市场、防灾避险场所和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快城市新区建设——突出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新区。坚持重点突破,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城市新区的典范;推动一批市(州)所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发展条件好的县(市、区)依托产业园区拓展城市新区,增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专栏 成都北改——一个城区的华丽转身

在成都,“东穷、西贵、南富、北乱”曾是一句人尽皆知的话,用来形容中心城区发展的不平衡。但随着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和沙河改造,“东穷”已经不再。然而,“北乱”仍是旧患。从成都市北边锦江边开始,大片大片的危旧房棚户区绵延不断,火车站、低档的市场杂居其间,这一片区的交通、治安、环境卫生状况,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太乱了”。城北的“乱”不仅是交通发展的滞后,更多的还体现出基础设施短缺、城市形态老旧、产业业态低端等问题,“洋气”的苏式红砖房如今已残破不堪,仿佛是整个城北衰落的缩影。年代久远的商品住宅,没有消防栓、配电房老旧、排污系统不合理,院落常常断电、积水;已有5万人口的天回镇,没有一个大型商场;五块石、荷花池各类大型批发市场分布其中,车多人挤路不畅。

2011年12月18日,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作出“北改”的重大决策。所谓“北改”,是成都将通过改造城北片区老旧的城市形态和落后的生产力布局,改变“北乱”的旧患,让城市平衡发展。从2012年开始,成都将用5年的时间,在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的2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改造生产力布局、推动传统业态转型,这种改变将直接关系到100多万城北居民的生活。“北改”,本质上也是一场改革,就是要把本应该属于城北居民的现代化城市的便利,还给北城人。通过北城的更新,让千千万万的北城人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北改”这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正是在寻找一条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打破城市的二元结构。

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处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在给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在城市规划、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稳定与安全、城市竞争力提升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比如北京暴雨引发灾害,就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缺陷;北上广三城限车,意味着城市交通系统濒临崩溃,已经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决定》强调,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表明在未来城镇建设中,更加强调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这一理念的成果。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缓解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到目前为止,国内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包括部分省份、地市、区县和园区等)的地方已达180多个。

所谓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从目前来看,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未来发展的意义已被广泛认同。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专栏 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领域

创新经济

——智慧城市建筑群: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保健业、旅游业。

——智能城市园区:CBD、技术园区、商场、大学校园、港口、空港。

——创建新公司,智能孵化器。

城市基础设施与公用设施

——智慧交通,行驶与泊车

——宽带、DSL、FTTH、Wi-Fi、嵌入式系统

——节能与智慧网络

——环境监测、实时报警、安全管理

——政府为市民服务

——决策、参与、直接民主

——监测与计量:把城市作为数据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一座城市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第一,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建设一个产业发展高端化的城市。建设智慧型城市,通过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和脑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第二,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建设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撑,而每种技术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向这些智慧产业集聚。可以预计,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浪潮。第三,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建设一个运行管理高效率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贯彻“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智慧城市理念,借助于全面的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政府主导、合理推进、立足产业、发展应用、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示范带动等原则,快速准确地推进各项做。首先,要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城市的基本骨架。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拥有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能力和高水平的信息利用能力。这就需要把智慧城市所需的基础设施网络捡起来,形成一个融合化、泛在化、安全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其次,要加快网络数据平台建设,强化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城市要拥有“智慧”,最核心的是形成强大的数据收集、存贮、集成和处理系统。在政府数据中心建设上,重点抓好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在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上,重点抓好高端运营商的引进培育;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重点抓好信息资源市场的建设。再次,要加快推进智慧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智慧城市的核心能级。智慧技术研发在智慧产业体系中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各个产业的智慧化都要以智慧技术来支撑。智慧技术应用,不仅仅是放大本身的综合效应,更重要的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智慧技术基础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业智慧化。最后,要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扩大智慧城市的建设效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关键是要促进智慧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实现成果转化的最大化和应用价值的最大化。要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扎实推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更好地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突出人性化;另一方面要坚持联合建设,突出整合化。

五、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建设

中共十八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四川提出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思想,为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未来城镇的发展,既是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建设不仅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而且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空间;不仅能提高城镇品位,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而且能提高城镇管理和经营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对城镇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全面推进四川文化建设,为四川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机。

新型城镇化就其内涵来说,是由过去城市规模空间的扩大向注重文化和公共服务等中心内容的转变,由过去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由过去注重形态空间的发展转变到注重人的发展。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一段时间内,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程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会发生改变,文化建设须发挥重要作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思想,就是要建设适宜人居,符合人性化尺度的新型城镇,是对人作为城镇化主体地位、对文化建设在城镇化中重要作用的重大认识指导。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理念,以人性化建设为内涵,以城乡协调一致发展为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布局,要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内涵要求。

过去四川城镇化的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文化建设发展严重不平衡,文化产业和地标性公共文化事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村镇文化建设水平低、形式化严重;其次,城市建设文化缺失,盲目规划,无序建设,城市面貌千城一面,城市建筑、城市环境、城市规划严重缺失文化,城市毫无灵性和魅力,缺乏个性和活力,以巴蜀文化为代表的四川特色文化未能受到重视;第三,在城镇化加速前行的过程中,城镇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发展,城镇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力度和供给质量不高、身份转变后的城镇居民精神面貌不佳;第四,传统城镇化盲目撤并乡村和改造农居,大量破坏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乡村风貌,让农民失去了依靠天然资源发展新产业的机会。撤并乡村,赶农民上楼,造成农业循环链断裂,破坏了庭院格局,让农民失去了庭院经济收益;将农居按照现代城市住宅格局进行改造,使保有文化内蕴的农居失去个性,无法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财富资源。

四川是一个文化大省,也是传统农业大省,具有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文化独具魅力的特点,四川广袤的乡村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巴蜀文化历史传承悠久,特色突出,为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新型城镇提供了基础,也为四川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把文化建设全面融入到城镇化进程中,从以下几方面的文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个性突出、主题鲜明的城镇。首先要注重城镇个性化建设,以巴蜀文化为统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道路,以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社会面貌为核心,以传承和弘扬城镇文化为基点,以历史文化、时尚文化、大众文化为内容,建设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城镇;二是要构建城镇主题文化。城市主题文化是一座城市文化最具价值指向的表现形式,是城市市民栖息最理想的精神家园,是城市文化内蕴、历史积淀、人文性格的凝结,要根据城市的文化特质,做好城市主题文化战略规划。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是城市差异化、特色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加大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文化生活,推进以巴蜀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艺作品的创作,让民众有可看、可学、可弘扬的文化精神产品。根据四川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加大对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建设中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这些地区的整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供给。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领作用,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物质生活的加速发展导致人们道德缺失,精神信念丧失。同时在城镇化中,市民化了的农民身份转换,无所适从,心理失落,社会问题频出。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内核,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确立属于本域城镇的文化精神,彰显城镇的精神特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精神文明等的建设,全面推进健康、活力、创新的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在文化的浸润里活得健康、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全面推进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建设,倡导公平、公正、向上的社会风气。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充分利用四川文化资源丰富,特色突出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要吸取传统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充分保护乡村文化,尊重乡村的发展规律和发展个性,尊重人文生态环境,利用乡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为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泉。

(执笔人:张鸣鸣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