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幕后新闻
2993100000043

第43章 孙道临,放射人性之光的世纪明星

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电影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走过了近一个世纪。在灿烂星河之中,我们现在瞩目一位名叫孙道临的巨星,他五十多年的电影生涯正好是中国电影史的大半。江泽民同志曾给孙道临题词——“孜孜不倦,光彩照人”肯定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那么,现在,让我们回首看一看这位从燕园走出来的哲学系大学生、诗人、是怎样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的。

孙道临,1921年出生于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36年,中学期间,开始创作小说、诗歌。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在同学黄宗江鼓励下,他开始了业余戏剧活动。主演的第一部话剧为黄宗江改译并导演的《窗外》。

十年以后,即到了1948年,接受著名电影艺术家金山的聘请到上海参加由地下党创办的清华影业公司,并于这年5月主演平生第一部影片《大团圆》。从此走上电影表演艺术道路。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民主青年进行曲》、《渡江侦察记》、《家》、《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不夜城》等。他塑造的李连长、高觉新、李侠、箫涧秋等黄型形象在中国电影的长郎中熠熠闪光。

在1989年的一次电影表演研讨会上,许多同志回顾孙道临拍摄的影片,评论道:像《家》、《早春二月》、《不夜城》等无不遭到极左思潮的干扰。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孙道临敢于接受觉新、张伯韩、萧涧等角色的塑造,留下“左”的痕迹比较少,是由于他自身的人格力量。有专家说:“孙道临是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艺术家,真诚善良。拍摄《早春二月》与当时的气候不融洽,全当他走进这个角色时,深深为箫涧秋的际遇和命运及以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激动,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因此,这个艺术形象留了下来。”

一生追求录魂的纯净。少年为丧命于猎枪下的小兔而悲伤,晚年常常为当日误解朱自清的儿子而痛悔。

去年12月的一天,在孙家的客厅里,孙道临讲起了他的一个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同志。讲着讲着,他的眼睛涌出了泪水,尽管他面前坐着一个陌生的我。

“要相信人的灵魂是纯净的,不然我们就不要搞艺术了。”他这样说,语气很坚定。灵魂的纯净,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下面的故事可以为证。

1940年,19岁的孙道临烈军属了一篇题为《猎人》的散文。文中说,他觉得生活太平凡,就和一个名叫尚三的猎人学打猎。可是,当尚三打死了一只兔子时,他却说什么也不肯拿枪了。他写道:“太阳在我们对面闪烁着,而我看见在他的身后,一个小动物静静地倒挂着,垂着无用的前腿。一粒鲜明的血珠从淡黄色的胸毛上,慢慢地滚下来……对于生命的漠视,我有一点莫名的不快……辛酸袭着我的眼睛,我的双腿软弱地举着步,因为它加上了猎人所给予我的沉重的悲哀。”我们有理由从这个小故事开始,来体会孙道临的善良。

逊是在崇德中学读书的时候,孙道临认识了朱自清的儿子朱迈先。朱迈先得其家传,文功底极厚,有一次,老师请朱迈先到前面念一首苏东坡的作品。朱迈先稳稳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一口气写出了《念奴娇》,遒劲有力的书法完美地体现出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接着,他缓缓地吟读起来,声音宽厚,目光深沉,年少的孙道临被这个同学深深吸引了。同样的酷爱文学,使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暑假里,朱迈先有时从几十时外乘车到西山来看他,两人在山里一玩就是几天,他们“夜里到静静的山沟里,枕着大石,望着枝叶间的星座,谈文学谈理想……”朱迈先走了,要不了几天,孙道临也会不辞辛苦地跑到同样几十里外的清华园,去看望他。那时,他就能见到文学大师朱自清。他后来这样描写朱自清——“教授矮矮的敦实的身材,一件淡米色的衬衫,一条灰西裤,温和而且沉默,使我想起他的《背影》与《荷墉月色》,确是文如其人。”在看来,朱迈先继承了父亲的沉稳与忠厚,只是他多了激情和锐气。朱迈先那时负责由学生自治全主办的型刊事《崇德学生》,他经常鼓励孙道临写稿。孙道临写了一篇小说《母女俩》,朱迈先认为不错,就帮他修改发表了。日军入侵后,在朱迈先的带动下,他投入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北平沦隐后,朱迈先遵从父亲的旨意回到老家扬州。两人从此再没有见面。

1957年春天,孙道临到北京开会,在颐和园遇见了一个当日一起搞救亡运动的同学,他问起朱迈先,那同学听了变了脸色,轻声告诉他,解放后不久,朱迈先在南方被镇压了。因为抗战开始后,朱迈先离开扬州参加国民党军队做政工工作。革命者怎么变成了人民的敌人?孙道临按照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学说的逻辑,想象着好友朱迈先变成敌人后的模样,甚至浓眉下的眼睛也想象成“冷漠和严酷”了。他还找到了根据,他记得朱迈先当年是喜欢尼采的,而纳粹们也是喜欢尼采超人哲学的。“难怪……”他似乎恍然大悟了。然而,十年浩劫过后,朱迈先平反了,原来当日他到国民党军队中是去做地下地作的。孙道临闻讯,内心非常痛苦,他为自己“曾经那样轻率而无情地把他勾画成敌人而感到惭愧。”直到晚年,孙道临还写文章对自己进行痛责,他说:“我,这就是我,我知道,忠厚的迈先是会原谅我的,他深知我这样的人是软弱的,思想是容易被左右的。然而,我却不能不感到痛苦,对于自己这样信托过、深深敬爱过的人,我到底有多少真情呢?……‘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曾经是我的信条,但在这信条下面,隐藏着多少我对人世的淡漠,功利以至无情!迈先,你曾给那多的灵感和启示,我欠你的感情债是无法偿还的!”

这就是孙道临。

这两则故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萧涧秋的善良仁慈和李侠的勇于牺牲。

人民培育了他这个人民艺术家。不思量,自难忘。 革命烈士范正刚的形象常常在心头盘旋。人民也不忘自己的艺术家,“文革”中群众巧妙地保护了他。

那个在朝埋头战场上牺牲的同志名叫范志刚,事情过去快五十年了,孙道临想起来依然很激动,依然要流眼泪。

孙道临身上所以充满人性美,是因为他心中充满对人民群众的热爱。而这种爱,当是起源于他那个洋溢博爱精神的家庭。在他的一篇题为《爱的馈赠》的散文中,我发现这样一段美丽的文字——“1942年春天,我离开家,刚满20岁的我异常孤单,在槐阴遮蔽的窗下,我感到周围全是黑暗,生命毫无价值。有一天,我在外面奔走了一天后,回到那栖居的小居,发现桌上放着两个覆盖红色剪纸的茶杯。那是母亲嘱人带来的,剪纸的花样象征着吉祥如意。我呆看着它们,眼中充满泪水。母亲,母亲,这两张简单的红色剪纸向我诉说着你无言的爱。我虽离开你那么远,但是你把你能够燃起的那一点热力遥遥地传给我……”孙道临也把这爱的热力传给大众。

在他的记忆里,装有好多普通的人,拥军模范姚大娘,解放我一心为公的年轻县长,嚼着干煎饼的地雷英雄,照明组一丝不苟的领班师傅,勤勤恳恳的汽车司机,革命烈士范正刚,这此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善良高尚的品质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用他的话来说是具有“永远的诱惑”,正是这些人,使他这个忧郁的诗人变得坚强积极起来,使他成为了人民艺术家。

1948年春节,孙道临在北平建国礼堂演出话剧《大团圆》,金山在台下和观众一起沸腾,他认为孙道临很有才情。于是,邀请孙道临去上海将《大团圆》拍成电影。他从此步入了影坛,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即从1948年至1950年,他拍摄了《大雷雨》、《乌鸦与麻雀》、《民主青年进行曲》、《女司机》,他这时已经是一颗耀眼的红星了。然而,他却对自己很不满意。

面对记者的疑问,他说:“我那时演戏一是为了生活,二是为了渲泄心中的苦闷,三是个人趣味,也就是为了好玩。解放后,我曾有一段时间不想演戏了,我想继续搞写作当作家,我和著名导演郑君里就谈过这种想法。可是,他不同意。”

经过多次学习,孙道临认识到艺术归根结底要为人民,他检讨了自己多年来的趣味主义和感伤主义。“深入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做一个人民艺术家。”党的文艺主张和他心中那种对人民群众的大爱吻合了。1952年底,他坚持要求去朝鲜战场体验生活,于是,他和冯哲、仲星火、范正刚等十三人来到了朝鲜,范正刚担任他们的队长。范正刚家在农村,父母早亡,大哥在抗战中牺牲,嫂子把他带大,他参军后当过机枪手,后来转入文工团。他调到上影厂时,孙道临觉得他一点也不像演员,光头,看人时眼睛定定的,朴实得近乎拙讷,演农民连化妆都不用,就像一个刚放下镢头从地头上走来的庄稼汉。 然而,这个人给他的震动太大了。使他的心和人民群众贴得更紧了。

在战场上,范正刚说:“这次领导让我当队长,我将尽全力去做,如果能让大家都有收获,自己就是牺牲了也情愿。”于是,13人就分头下了连队。第二天,范正刚所在的八连遭到敌机轰炸,范正刚当场牺牲。孙道临没有想到,范正刚的话竟成了谶语。农民一样的普通演员就这么走了。他内心万分难过。

“他当时只有32岁,还没有结婚。他很清贫,留给他寡嫂的遗物只有一只手表和几件衣服。如果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我就是牺牲了也情愿。多少年过去了,我还常常想起这句话,想起他那双淳朴、真挚得近乎拙讷的眼睛。我还看到好多志愿军小战士,他们吃了很多苦,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祖国。那些人的灵魂真纯净呀。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过去学不到的东西。”

1953年,孙道临接受了拍摄《渡江侦察记》的任务。一向书生气的他这回要演军人了,他很激动,也很为难,他怕演不好。好在这时他已有了部队的生活,他和人民大众的感情更深了。导演汤晓丹特地请来了渡江英雄高锦堂他们做顾问。于是“李连长”按照孙道临的理解去敲老乡的门了。他刚伸出手,顾问们就说:“不对不对,你这样不像军人,像学生。”于是又改。直到成功。这样《渡江侦察记》就成了经典,也成了孙道临的代表作。“这部电影是我创作的一个转折,对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他说。从此,孙道临的戏路大幅度拓宽了,他可以演工农兵了,他可以更直接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了。于是,就有了同样的经典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南岛风云》、《革命家庭》等。他一步步趋近人民艺术家的水准,他因此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

1966年,孙道临被打入牛棚。母亲临终的时候,也不允许他去看一眼。他枯坐在被指定的房间里,面对惨白的墙壁,许多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有一天,一个年轻人以“外调”为名把他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对他说:“孙老师,你为什么这样低沉呢?你要坚强起来,你要学习鲁迅的坚强精神。”听了这话,孙道临忍不住地痛哭起来。这是在母亲逝世许多天后,他第一次哭出声来。又有一天,外地的造反派冲进上影厂,要把“牛鬼蛇神”拉出去示众。厂里一个小伙子率先冲进牛棚,叫大家都出去,人们走光后,他突然回过头来,用手指着孙道临说:“你,孙道临!你不许去好好在这时写检查。”声音听来很凶,其实却包含着保护之情。孙道临因此躲过了一次却难。

孙道临不忘人民的恩情。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雷雨》、《非常大总统》、《继母》、《镀金的城》、《吴玉璋》、《虹》、《大都会擒魔》、《三国梦》等影视作品。时至今日,他已八十高龄,可仍在为新作电影《詹天佑》而奔忙。

诗人孙道临和他诗歌一样优美的家庭生活。

剧作家黄宗江曾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孙道临是一首诗》。一位叫朱晓鸥的作家则进一步很诗意地说:“是一首舒伯物和林黛玉合写的诗。”

少年的孙道临发表过好多新诗。如《有赠》、《赠别》、《风的预感》、《独往》、《我的恋人》、《废宅的回声》等。诗人孙静轩评价道:“即使是以九十年代艺术标准去衡量,道临先生的诗作也算是上乘之作,不仅感情真挚,情绪热烈,气势宏伟,意象新颖,而且形式和手法也非常自如,给人以行去流水之感。”

剧作家黄宗江说:“像是恋诗,他去从不谈恋爱”为什么?请听他的诗——

“因为当你微笑的时候

如有一道阳光洗刷着我的胸

使我用整个的灵魂注视你

而那时,啊,我的恋人

你会吝惜你那柄金色的钥匙么?”(见赠别)

年轻的孙道临把爱情看得像诗一样神圣而美丽,因此,他的态度是严肃而谨慎的,直到三十五岁那年,他忽然对好朋友黄宗江、黄宗英兄妹说,他想结婚了,希望帮忙找一个。其实,两位对他这个婚姻老大难的老友一直很关心,可一直是爱莫能助,现在听他说要结婚了,顿时感到喜出望外。兄妹立刻骑上自行车,到朋友们那里去帮助物色。两人跑了一圈回来对孙道临说:都嫁出去了。忽然,黄宗江想起了因扮演林黛玉而闻名的越剧演员王文娟,于是就给两人牵了红线。于是,孙道临看到了“那柄金色的钥匙”,于是,他情诗有了完美的结尾。

孙道临的家庭生活确像诗歌一样优美。采访之前,一位电影界人士说:“孙道临品德高尚作风正派,这在电影蚧是很有名的。他年轻时英俊潇洒,影迷们非常喜欢他。常常有姑娘在剧场门前等他,向他表达感情。他总是告诉人家他结婚了,然后悄悄走开”。

孙道临和王文娟是诗的结合,四十多年来,他们的家庭生活始终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氛。1980年的一幅照片,记录了孙道临弹钢琴王文娟练声的情景,让人看到了唤起美感。1991年,两人合拍了《王文娟越剧艺术集锦》,1996年合拍了十集越剧电视连续剧《孟丽君》,为我国的文艺百花园增添了迷人春色。

如今,他们的独生女儿庆原已经长大成人,采访那天,正是庆原的儿子过生日。客厅的显要位置放着孩子的照片,说起那个漂亮的娃娃,孙道临脸上立即浮现出微笑,神态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