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2985700000041

第41章 当代亚洲(1)

亚洲的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之后,在世界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地位,而和平年代的经济发展是所有国家面临的重任。亚洲四小龙腾飞在世界上,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印度科技教育的兴起,中非交流及第三世界的兴起,对于亚洲来说,是伟大乐章的开篇,对于世界来说,更是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

90.中非文化交流

中非文化交流

当亚洲人民掀起独立自主浪潮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反帝斗争也展开的如火如荼。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饱受奴役的人民超越国家体制联合起来,从此第三世界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崛起在国际舞台上。在这种形势下,新中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往来,在5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非文化交流的历程。

1955年5月,北京,中国代表与埃及代表达成共识,签署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第一个文化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会谈纪要》。次年4月,中国派出一支76人的文化艺术团队伍应邀出访埃及和苏丹等非洲国家。到了21世纪初,中国已经同所有建交的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执行计划。

在数十年间的文化交流中,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在表演艺术上互访数百次,中国的杂技、戏曲、民族歌舞等呈现在非洲人民的眼前,非洲的艺术团和合唱团也应邀到中国演出,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友谊。不仅如此,中非的文化互动还表现在领导高层、文化界知名人士的互访上,对推动以政府间交流为主渠道的中非文化关系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随着交流的愈见加深,中国的绘画与雕塑也走出国门,来到非洲,水彩画、水墨画、书法等艺术互办艺术展览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更加丰富。而来到中国的“非洲艺术大展”中,展出来的艺术品来自于11个非洲国家,多达300余件,涉及的国家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在中非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

在当今中国,让中国民众了解非洲的文化节、文化周成为重要窗口。去往非洲学习的艺术工作者数不胜数。而中国在非洲国家建立的文化中心也提高了中国人民在非洲人民心中的认知度,构架起中国与非洲人民之间友好和平的桥梁。此外,中国同非洲国家在教育、体育、影视、新闻、图书、出版等几乎所有相关的文化领域也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91.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立

在古印度半岛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信奉印度教和佛教,是在一个版图之内的统一国家。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将伊斯兰教在印度半岛上的地位确定下来。此后,印度更名为印度斯坦,分裂的种子就此深埋。

公元18世纪,古老的印度被英国殖民者出现了英国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从此,印度一步步沦为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殖民史。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在亚洲独立浪潮的席卷中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反英运动。然而,即使在1941年8月14日发表的《大西洋宪章》中明确宣布“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的情况下,英国首相丘吉尔仍是不放弃印度。1946年印度再次爆发起义,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只好派内阁特使团前去谈判。

1946年5月16日,英印双方发表了关于印度未来的白皮书。其中规定,印度将来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存在,并且各省都分为印度教占一个、伊斯兰教占两个的三大辖区。在国会选举中,国大党一举多得200多个席位,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联盟不干了,提出要求:他们要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随后示威游行开始了,流血冲突开始了。英国殖民者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趁乱分裂各宗教、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结果使得印度穆斯林联盟、印度国大党彼此更加仇恨。

1947年2月,蒙巴顿出任印度总督。6月,印巴分治终于提上日程,“蒙巴顿方案”出台。8月,印、巴正式分治。印巴分裂后,虽然宗教问题得以暂时稳定,但是关于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上双方久久不能达成谅解。20世纪50年代,印巴两国先后独立,战争却一直没有从克什米尔地区的上空消散。

第一次印巴战争(公元1947~1949年)

克什米尔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与中国、俄罗斯、阿富汗等国毗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是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克什米尔全称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在数百万的人口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0%左右,是绝对的地域主宰。印度教徒约20%,剩下的是佛教徒和锡克教徒。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宣布归属印度,印度武装在克什米尔同强烈抵抗的穆斯林展开激战,引发第一次印巴战争。

这次战争最终没有结果,克什米尔的归属仍是个难题。无奈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只好将克什米尔问题交给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决议,克什米尔问题应由当地人民自主解决。这样一来,克什米尔土王在1947年10月26日与印度签署的协议就成了印度依仗的凭证。

1949年7月29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划定停火线。

第二次印巴战争(公元1965~1966年)

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的印巴边界火炮连天,第二次印巴战争(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爆发。随着战争升级,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山地及巴方控制的山岭展开数次交战。战争一开始巴基斯坦被印度强大的炮火压制住进攻势头,到了9月份,巴基斯坦打响了反击战,接着攻入印度旁遮普,重创印度军队。随后,更加激烈的空战开始了,印巴谁都不肯首先伸出橄榄枝,战事陷入僵局。

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印巴双方停火。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

第三次印巴战争(公元1971~1972年)

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拟成立孟加拉国,得到印度执政集团的认可,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8月,印度为了得到苏联的支援,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印巴局势又开始紧张起来。

1971年11月,印巴双方的战略部署基本完毕。在东巴方向,印军优势明显,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军对首先发难,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几乎同时展开。印度的战略是东攻西守,最终夺取东巴为。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连续拿下重镇。在西部方向,印军遇到巴军顽强抵抗,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却被巴军牢牢压制住,未能再向北发展进攻。在北部方向,印军占领贾马尔普尔,巴军只好重新建立防御。

在三方面作战后,印军优势明显,终于在12月15日完成了对达卡合围攻击之势。海、空军配合陆军,从海上、空中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西巴之间的联系。12月16日,东巴向印军投降。

西巴战场,印巴军队主要进行了激烈的空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然而,在空战苦苦争夺胜利时,双方陆军也分头行动,印军在优势明显,且东巴战场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占领巴基斯坦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西巴信德省,随后宣布单方面停火。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东巴从巴基斯坦分离出来,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印度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双方重新签署《西姆拉协定》,第三次印巴战争后确定的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线得到承认。

92. 密切发展中国家联系的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组成的发展中国家体系成为一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社会主义阵营中矛盾不断增加,60年代到70年代,欧洲、日本与美国角逐的发展,让世界从战后的两极化走向多极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诸国纷纷独立,到了50年代中期已经有30多个国家成立新政权。而这些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巩固民族独立、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家政治经济地位。因此,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的国家拒绝加入“冷战”中任何一个阵营,崇尚独立自主、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0至11月访问美国时,希望能从美国得到借款,但拒绝同美国缔结军事条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此时诞生的新中国明确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但作为久被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员,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1953年12月,印度代表团来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得到印度的赞同。后来,周总理又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中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措词上又有一些改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后表述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的提出被誉为“亚洲宪章”,并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好评。

1954年4月下旬,在科伦坡举行的五国总理会议上,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提出召开一次亚非会议。得到与会的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四国总理的支持。同年12月,由五国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亚非国家出席。会议的中心是促进亚非各国的亲善、合作,建立睦邻关系;讨论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研究有关民族主权、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问题;讨论亚非国家和人民的世界地位,以及它们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所能作出的贡献。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一次友好协商的会议,西方国家采取了破坏的手段。美台特务在总过代表团乘坐的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安装了定时炸弹,致使8名工作人员和记者以及3位国际友人遇难。周恩来总理此时却身在仰光访问,幸免于难。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如期在万隆市隆重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有29个国家的340名代表。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作了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长篇开幕词。会议议程共有: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五项内容。

会议在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国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拨,将矛头指向中国,暗示中国将对邻国搞“颠覆”活动,气氛立即紧张起来。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周恩来总理当机立断,,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用书面散发,又临时起草了一个补充发言。在19日的发言中,周恩来总理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求同的基础,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这篇仅18分钟的演说引起了强烈反响,连那些曾在会议上攻击共产党的人也都称赞这个演说“体现了民主精神”。各代表团都接受“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24日,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的参与,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圆满结束。在此次会议中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和《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昭示着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大大地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加快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万隆会议还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及其决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在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特别是会议谴责了旧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主张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93. 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崛起

50年代后期,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两大集团“北约”“华约”的对峙下争霸日益加剧。此时,在二战中走出来的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宣布不加入任何一方的斗争,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由此出现。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出现,广大发展中国家接受了“第三世界”这个名称。1973年9月,“第三世界”这个概念正式作为政治名词被使用了。

铁托是社会主义南斯拉夫的领袖,对不结盟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1948年,南斯拉夫在受到不公正对待后脱离社会主义阵营,虽然后来与苏联关系改善,南斯拉夫仍不愿加入 “华约”,寻找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亚非会议期间,铁托从会议中汲取了经验,他高度赞扬不结盟政策,并联合尼赫鲁和纳赛尔在1956年7月18~19日的会晤后的公报中使用了“不依附于集团”的字样。随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印尼苏加诺总统也签署了这份公报。这些领导人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核心成员。

1961年2~4月,铁托出访非洲,6月,在铁托的倡议下,非洲21国外长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并制定了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五项标准:(1)该国应奉行建立在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以及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或倾向于赞成这一政策;(2)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3)该国不应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4)如该国与一个大国订有双边军事协定或缔结过区域性防务条约,则该协定或条约缔结的目的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5)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筹备会将按上述要求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