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2985700000033

第33章 风起云涌的近代(3)

刘永福的青年时代和所有农民一样,种地过活。他依靠堂兄弟在平福开垦荒地进行耕种,但无论怎样卖力气苦干,到最后仍是食不果腹。相比之下,那些清朝的官老爷只知作威作福,穷奢极欲,毫不理会老百姓死活。身强力壮的刘永福看到这种情景,毅然投身于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当中去。1857年(咸丰七年),刘永福兄弟加入天地会,在首领吴凌云部属郑三手下当上了先锋。

吴凌云领导的这支起义军与太平军的战斗遥相呼应,经过对地主阶级的征战之后迅速扩大起来,成为一支劲旅,但也由此为清朝的围剿埋下了根源。此时,清军正忙于围攻太平天国,无暇南顾。当太平天国天京被拿下之后,朝廷终于腾出手来收拾广西这支农民军,最后首领吴凌云牺牲。1866年,刘永福带领二百余人同吴业终(吴鲲)汇合,经过扩充整编,组成一个旗,刘永福被任为旗头。这天,刘永福的队伍在归顺州(今靖西)安德圩的北帝庙驻营,他看见北帝神像傍边的周公手执着一面绘有“北斗七星”图案、镶有狗牙白边的黑色三角旗,就仿造黑旗作自为己队伍的旗帜。从此以后,人们就将这支高举黑旗的军队称为黑旗军。

1867年秋,广西提督冯子材接到朝廷命令,剿灭广西的农民军。几个回合斗争下来,农民军伤亡惨重,军粮军饷都成了难题。这支队伍的几个领袖商量之后,因为目的不同,最后决定分道扬镳,各自率部转移到越南。刘永福带领二百黑旗士兵,从归顺州的波斗翻越崎岖的大岭进入越南苏圩,此后,刘永福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相继拿下了安礼、高平、左大、六安等地,直接与云南隔河相望的保胜(老街)相接。

1867年,法国侵略者强行侵占了越南的南半部之后,就疯狂地发动对越南北部进攻,梦想灭亡越南,进而从西南入侵中国,建立一个所谓“伟大的法兰西东方帝国”。那时,越南阮氏王朝“政令酷虐,民不聊生”弄得田园荒芜,衰微破败,面对法国的侵略,只好采取屈辱求和,妥协投降的态度。1873年11月,法国殖民主义急先锋堵布益企图以武力打通红河,搜刮我国云南矿产资源、开辟进入西南腹地新商路的阴谋受阻后,法国当局派安邺带兵一百八十名和两艘炮舰于11月20日晨突然轰击河内,越南总督阮氏知方奋起抵抗。但武器差劣,士气不振,不堪一击。法国侵略军配备有最新式的精良武器,诸如来福快枪、卡乞开司机关枪、开花弹大炮等。安邺命令轮流开机关枪扫射,发炮轰击城墙。阮知方的儿子阮林在城头被炸毙,阮知方受伤被俘,拒医绝食而死,以示不屈。越王迫不得己,派人分别往谅山和保胜请求清朝政府出兵援助。但清军无动于衷,只有刘永福见义勇为,挺身抗暴,亲自率军二千,翻越宣光大岭,日夜兼程,南下抗法。

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郊外罗池与安邺殖民军正式开战。法军按照步兵战术,排好一字雁队,分前后两排,前排鹅步持枪瞄准射击,后蹲跪填装弹药,轮番射击,交替前进。刘永福传令全军沉着应战,先派出一部分兵力,向左右两侧运动,猫腰跃进,迂回包围;接着又出动敢死队正面迎敌,接火后洋装败退,诱敌深入伏击圈。法军大摇大摆直上。黑旗军放下米袋,装上刺刀,霎时间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展开惨烈的血刃战,打得法军抱头鼠窜,败不成阵,争先恐后缩回河内城。黑旗军的先锋营吴凤典横冲直砍,如入无人之境,尾追安邺,击毙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其部属百余人办成了刀下鬼。法军被逼退出河内,这是刘永福捍卫国疆,支援友邦抗法的首次战功。越王擢升刘永福为三宣副督,又赐印信一颗,文曰:“山西、兴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将军印”,以彰表功绩,并命刘永福扼守红河两岸。

河内首战全胜,越南境内稍得粗安,推迟了法国殖民者并吞越南,觊觎中国的日程。但事隔十年之后,法国国会于1883年拨款五百五十万法郎作侵越经费,任命殖民头子李威利为侵略军总司令,率领法军二千人先后攻占河内和南定。接着又分兵进犯越南国都顺化及北宁、山西,局势岌岌可危。越军望风披靡,清军观望不前。刘永福满怀“为越南平寇,为祖国屏边”的宏愿,于5月6日率领黑旗军三千挺进河内,会同越军把河内城围得水泄不通,并且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诱敌深入,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先下令大刀队执行巧计引敌上钩的战术。法军冲杀出城,黑旗军大刀队纷纷扑地卧倒,速将预备好的猪血、朱砂涂在身上,假装战死。待法军呼啸而过后,猛然翻身跃起,使敌兵腹背受敌,陷入重围,枪炮已不起作用,被砍得人头滚地,鬼哭狼嚎。法军统帅李威利也被大刀队剁成肉饼。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纸桥之役。越王为了表彰刘永福纸桥大捷的军功,晋升他为三宣提督,加赐一等义勇男的爵号。

法军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法国当局惊慌失措,但又不肯善罢甘休。任命孤拔为司令统率兵舰四艘,陆军三千,再次侵犯越南。他们分兵两路:一路由孤拔指挥,再度进攻国都顺化;一路由波特指挥,进攻北圻黑旗军。1883年夏秋之际,刘永福率部与法军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怀德之战。黑旗军武器差劣,新式的后膛快枪和开花弹大炮为数甚少,大部分是简陋的粉枪、急枪、铁炮,还有部分大刀、长矛。法国侵略军“船坚炮利”,一式全新的枪炮,水上还有铁壳舰。但经过一场恶战,波特还是吃了败仗。他为了挽回面子,使出了极其阴险毒辣,惨无人道的伎俩,深夜炸崩河堤,使怀德府方圆数百里顿成泽国。在这万分危急关头,越南群众撑来一批木船、竹筏,把黑旗军救护至地势高亢的丹凤。

黑旗军协同越军和清军三方面配合,“包围合击”,经过四、五年艰苦清剿,黄崇英部就歼。从此越南北圻出现“烽烟不警,鸡犬无惊”的安定局面。越南人民赞誉不绝,有口皆碑。

援越清军畏法如虎,苟且偷安相继退出北宁、山西、宣光等重镇,龟缩广西边境。1884年,法国派海军舰队突然袭击我国福建马尾军港和船厂,清朝政府被迫下令正式对法宣战。同年8月清政府封刘永福为记名提督并赏戴花翎。中法战争进入紧张阶段。刘永福先后派人回博白招募壮丁数百人扩充黑旗军。

1885年1月黑旗军与援越清军包围了宣光法军。刘永福在离宣光十余里的左育驻扎重兵,并用竹排、木筏拦河拒守。断绝法军运送粮械接济。宣光守敌被围月余,成为瓮中之鳖,危在旦夕,遂向河内法国全权大臣寄信救援,说:“宣光被围,弹药将尽,速派兵援。”刘永福断定河内法军总部得悉,必派援兵,且取道左育,便选择在左育附近野茅丛生的大荒坡,埋下大批炸药,铺上草皮伪装坟墓,准备一举歼灭敌人。一天,法军援兵从太原向宣光张牙舞爪地冲来,待敌人进入伏击地段时,黑旗军拉发火引,一阵震天巨响,山崩地裂,硝烟冲天,法军被炸死炸伤四、五百人,其中军官二十多人,伪军死伤不计其数。法军吃了苦头,咬牙切齿施以报复,利用密集炮火轮番射击,组织兵力猛烈冲锋;宣光城内法军乘机反扑,黑旗军力不能支,宣光之围被解,黑旗军退守临洮。

刘永福在援越抗法战争中英勇不屈,身经百战,取得了辉煌战果,使法国侵略者和中国投降派极端仇视和不安,一心要把他剪除。清朝政府为了逼刘永福率部回国,一个月内就连下九次上谕,采取胁迫利诱,恩威兼施的手法,赐予刘永福“依博德恩巴图鲁”和“三代一品封典”的荣誉。越南人民得知刘永福要离越归国,远道赶来挽留。后来,黑旗军有部分人员不愿回国,留下来参加当地抗法义勇队;有部分人散落各地成为华侨或越籍华人。1885年8月刘永福带领黑旗军三千人从保胜启程入云南省文山县南溪,于同年11月抵南宁。清朝政府又以种种借口裁减了一千五百人。同年12月刘永福奉令带领黑旗军一千五百人顺水东下,直抵广州,扎驻于燕圹,又被张之洞裁减去一千人。最后黑旗军旧部在刘永福身边只剩三、四百人。

边栏:

刘永福(公元1837~1917年)杰出军事家、政治活动家。在19世纪发生的援越抗法、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率部与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为后世所景仰和垂念。

71. 缅甸的抗英斗争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标。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6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深入了解缅甸社会各方面情况,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

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第一次英缅战争(公元1824~1826年)

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失败后,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这次战争中入侵缅甸的军队兵分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在阿萨姆打响,英国侵略军遭到缅甸军的顽强抵抗,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拿下阿萨姆首府。第二路英军也没能打下多少地盘。反而让以逸待劳的缅甸军一举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这下,不可一世的英国人着急了,他们唯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急忙调兵增援。

正当缅甸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英国第三路兵马从海上攻下了仰光,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主力不得不挥师南下。在阿拉干战场上处于失利状态的英军则趁这个空档顺利拿下了阿拉干首府,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先是对缅甸统帅班都拉采取劝降政策,班都拉识破英军鬼计,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地。

班都拉死后,缅甸统治者与英军抗争到底的决心动摇了。 9月,缅甸王派人与英方谈判,因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谈判破裂。

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在重压之下只好接受英国的条件,被迫投降,第一次英缅战争也到此结束。这场战争的最后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但英国人也损失惨重,约有1.5万名士兵葬身缅甸,消耗军费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年)

英国在第一次对缅甸的侵略战争中尝到甜头后,侵略野心愈加膨胀起来。他们一方面与缅甸政府正面磋商,争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利益,一方面加紧备战,准备让炮火使这个国家彻底臣服。

1852年,缅甸惩处了一些不法的英国商人。随后,英国殖民当局就以“虐待英商”为借口,派分舰队掠走缅甸商船,炮击岸防工事,同时进行海上封锁。英国将领戈德温更是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但是这次缅甸政府却没有组织军队进行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甸地区,但却花了5年时间控制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第三次英缅战争(1885年)